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2020-12-06 品詩賞詞

蘇軾是一位儒釋道俱通的學者,他出生於奉儒盡忠的家庭,波瀾起伏的宦途沒有擊倒先生,反而成就了他的超凡脫俗。他以儒為本,又藉助佛禪而形成了複雜的人格。濟世安民不妨礙他參禪悟道,暢遊山水也不影響他治國安邦。

他顛沛流離,卻不改初衷;擁抱自然,也寄情大化。他與佛道往來,卻不拘泥其中,自有一番精妙的見解。有一次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題梵天寺

宋代:守詮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松扉竟未掩,片月隨行屨。時聞犬吠聲,更入青蘿去。

初秋時節、寒蟬哀鳴,傍晚時分、林中幽靜,高僧獨自一人回到寺院。快到住所時,驚奇地發現柴扉竟然常開,穿行在雲中的皎潔明月,跟隨著僧人的步伐,亦步亦趨。

夜晚夢幻僻靜,唯有犬吠聲伴隨著衲子的靜修,而且也隨著夜色消失在青蘿深處。大師極其享受這幽靜深遠處的禪意氛圍,也忘記了所有的塵世煩惱。

梵天寺在杭州鳳凰山,環境極其清幽。守詮大師的作品以寒蟬落日、明月松扉相點染,以犬吠之聲相映襯,寫足了心遠地偏、神清境靜的超塵絕俗之意。後代詩評家連聲稱讚,謂其「幽深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

大師將自己的作品題在梵天寺的牆壁上,蘇東坡遊覽梵天寺時,偶然看見牆上的這首詩,感到清婉可愛,讀罷讚嘆不已,於是次韻相和了一首禪詩: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宋代: 蘇軾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

蘇軾在杭州與守詮大師交往密切,彼此經常詩書往來,他雖然沒有大師那樣高超的佛學造詣,卻悟性極高,而且還積極地向大師學習,所以進步神速。蘇軾的這首詩雖然意境不如前者,但依然禪意濃厚,別有一番空靈邈遠的感覺。

前兩句就展現了境生於象外的意蘊,「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寺院裡煙霧繚繞,卻不能掩蓋鐘聲悠揚,虛實之間更顯朦朧和幻境。同時悠遠的鐘聲也襯託出山林中寧靜的氛圍,鐘聲又遠在煙靄之外,其寥闊悠遠也引發世人的更多遐想。

詩人雖未及言他,但禪院中的其他事物也會引起詩人的聯想,於是開篇就極富禪機,正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守詮禪師流連於煙霞松影之間,草露沾屨而不覺,空翠溼衣而無痕。大師襟懷清冷,超凡絕俗,令蘇軾也感懷。「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這是先生讀後的一點感想,大師看見山月相隨,便有些忘我,行到門前而不歸,依然流連於這悠遠寧靜的的禪境。

蘇軾奔波於宦途,雖然也想早日脫離這塵世的樊籠,只是很多事情無法放下,但詩人卻有一種隨處可歇的蕭散襟懷。修行不一定非要在寺院佛庵,只要心靜,哪裡都是禪境。

最後詩人賦予明月以更深的象徵意義,它喻示著外在與內心在空靜中融為一體。「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無論自己在哪裡,只要心向佛禪,就感到非常安然,在無適不可中體悟到瞬刻永恆,忘卻了有無、也就忘卻了來去。

縱觀蘇軾的這首詩,充滿了禪趣和禪機。作品看似平凡,也不如大師的作品深蘊禪意。但先生的詩文章法嚴密,結構緊湊,前兩句煙外聞鍾、境界悠遠,中間兩句幽行忘歸、神遊禪境,最後又是明月照心、禪悅深蘊。

當晚鐘在耳、山月於目,幽居忘情者與煙靄松影化為一體,讀者便有神清骨冷之感,也頓感心向佛禪。

相關焦點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弘一大師曾說,「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當遇見一位有涵養、善體貼的好鄰居,自己也會感動身心愉悅和放鬆。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 蘇軾的一首禪詩,極富禪機,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禪宗從唐代開始得到大力發展,到了宋代早已非常盛行。很多士大夫以接近禪宗為榮,更以禪入詩,表達其對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及態度。蘇軾本來是一位忠實的儒家子弟,但因宦海沉浮而開始悲觀厭世,於是希望從其他途徑獲得解脫。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宋代開始又興起了文字禪,禪僧以偈示心得,以詩顯悟道,尋詩覓句就成為一種時尚。禪詩非常注意從細微事件中得到啟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下面分享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蘇軾的一首禪詩,從大處落筆,比喻恰當,更具有禪意
    雖然悲歡離合是人間的常態,但人們總是容易陷入悲痛和傷心,而不能及時享受當下的快樂。禪宗告訴人們,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人們看見的事物經常都是幻象,就像詩人常說落花有意、而流水無情,其實都是自己的一種感受。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禪詩,從大處落筆,比喻恰當,更具有禪意。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北宋:竹庵士圭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不知夢逐青鸞去,猶把花枝蓋面歸。竹庵士圭,俗姓史,十幾歲就出家,因為勤奮刻苦,成為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初依大慈宗雅學《楞嚴經》,後參龍山佛眼清遠,並嗣其法。政和末年,他在安徽和州天寧寺當住持,後又在褒禪東林寺、雁蕩山能仁寺當住持。這首詩以嫦娥的妝飾打扮,來說明禪理,頗有新意。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其實這種冷漠也會傳染,而且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越來越陷入被動和沉悶。如果我們拋空各種雜念,保持心境恬淡和寧靜,就會逐漸擺脫名利的束縛,也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度,人生也會更加圓滿。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風高妙不可及,散溢出斐然的詩意禪趣
    寄呂居仁宋代:如璧向來相約濟時功,大似頻迦響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雙頰紅。好貸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風。曾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異母弟弟,曾擔任北宋的右相。饒節後來因與曾布議論不合,38歲時又聽聞智海禪師說法而悟,後出家並掛錫靈隱寺,晚主襄陽天寧寺,道號倚松老人。詩人過著閒雲野鶴式的生活,陸遊稱其詩為「近時僧中之冠」。詩題中的呂居仁,即呂本中,字居仁,也是江西詩派的實力人物,與饒節關係很好,二人經常詩書往來。
  • 蘇軾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禪意濃濃,更令人深受啟迪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也深受禪宗的影響。禪宗早在唐代就非常盛行,到了北宋更得到了大力發展,文人墨客甚至都以向禪而感到自豪。而東坡先生因為仕途遭遇坎坷,也希望在禪宗那裡尋找到人生的歸宿,於是便有意無意地接觸了佛禪思想,並創作了很多禪詩。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
    下面介紹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雲收宋代:佛心本才雲收空闊天如水,月載亙娥四海流。慚愧牛郎痴愛叟,一心猶在鵲橋頭。詩的大意是:雲彩不知藏到哪去了,空曠的天空,像水一樣清幽。這首禪詩告訴世人,觀察任何事物都不要執其一端,更不可一味地鑽牛角尖,而要注意變換角度。詩的一開頭,就展示了一個闊大清曠的境界。「雲收空闊」,描寫的是浩淼的夜空;「如水」二字,形象地寫出了夜空的清幽,為下一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四禪八定是禪定的基礎,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禪修者持戒甚嚴,內心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恬淡安靜,回歸本真。然而,深悉禪宗的色空概念的高僧大德們,卻給我們留下了語言綺麗的禪詩,內中有深深的禪意。第一首,法演禪師所作。
  • 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
    詩人往往將其描述得很動人,也極具警策意味。但讀者在興奮之餘,也會疑問,到底禪師都悟到什麼東西?其實正如古話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的道理既簡單又複雜,但一切都要靠參禪者自己去體悟。下面介紹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三十五代:靈雲志勤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此時,玄言詩開始與佛學相融,這為後來禪詩的興起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但當時有不少名士亦認為佛不如玄,有佛徒才思不濟的看法,這表現於對當時重要的佛教詩人、般若學學者支道林,名士們既有推崇,又有輕視、揶揄,這些人在《世說新話)裡多有記載禪詩包括抒禪趣、寫禪境、述禪理的詩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入詩。在唐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通過詩篇宣揚禪理。
  • 禪師們作的禪詩是詩嗎?
    歷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出現,相伴相生的是禪詩。一部文學史,記載了很多詩歌。有些禪詩被當成詩歌,而有些卻不被記載。那麼,禪詩是詩嗎?嚴格來說,禪詩不算是詩。要想弄明白蘊含哲理的禪詩是不是詩,只要弄明白哲理詩算不算是詩就可以了。哲理詩在宋代才開始興起,在詩歌燦爛的唐朝,哲理詩並沒有什麼立足之地,唐人作詩很注重物象,而宋人作詩為了不走唐人老路,不得不翻空出奇,另做一途。於是,宋人在唐人基礎上創造了哲理詩,比如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甚至更有讀者羨慕杜甫的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心境。有些詩句看似詩人的隨心之作,只是在謳歌大自然,但細細體味,卻比那些禪詩偈頌更有禪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 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各種煩惱和疾病也會接踵而來,讓人應對無措、防不勝防。修習禪宗不僅可以啟發智慧、調和精神,而且令人胸襟開闊,看淡榮辱。傳說一位國王帶著隨從侍衛一同出遊,半路上遇見一位老態龍鐘的老人。國王怕驚到他,就叫隨從停下,讓老人慢慢地走過來。等到老人走近,國王很輕柔地問他多大年紀。老人伸出四根手指,說自己只有四歲。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經過風雨的洗禮,夜間卻顯得澄澈明淨,天空中高掛的一輪玉盤,更顯得皎潔明亮。明月寄託情思,可以表達旅人的愁悶和思鄉之情。而在禪者心中,白雲悠悠,似心無牽掛;明月皓潔,如清淨本心。禪宗講究頓悟思想,也非常重視人間淨土的觀點。修行者只有內心空明,方可感受真性。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韋應物的一首禪詩,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心情煩躁的時候,學習和工作都會受到影響,總覺得坐立不安。其實從根本上說,就是心中牽掛太多,難以釋懷,在患得患失之間徘徊,也在進退兩難之處難以自拔。禪,是一種能讓自己安靜的智慧,當身心寧靜、寵辱偕忘,煩惱和憂傷自然就遠離自己。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
    禪是什麼?有人說它深邃無比,平常人難以觸及;有人認為其充滿智慧,非修行長久不可理解。其實禪就是一種樂觀和恬淡的生活方式,不必在深山古廟,也無需晨鐘暮鼓,只要內心淡定,遠離貪慾,就是一種簡單的修行。人生在世,希望追求和得到的東西沒有止境,但個人的能力卻極其有限。如果奢求過多,而又無法如願,必然心生憂慮。久而久之,不僅心神不寧、坐臥不安,而且極大地摧毀身體健康,又讓人們失去生活的樂趣。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