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2021-01-17 品詩賞詞

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於是將自己層層包裹,再儘量地與世隔絕,既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也無法理解別人的言行,甚至連自己的親朋都不願隨便相信。其實這種冷漠也會傳染,而且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越來越陷入被動和沉悶。

如果我們拋空各種雜念,保持心境恬淡和寧靜,就會逐漸擺脫名利的束縛,也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度,人生也會更加圓滿。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落葉

明代:釋宗泐

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

宗泐,明代高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洪武皇帝時他奏對稱旨,曾奉使西域。後來朱元璋深究胡惟庸案時,他也曾遭株連,太祖特赦命免死,後在江浦石佛寺圓寂。有一天下午高僧在充滿陽光的林中散步,朔風凜冽,呼嘯而過,樹葉從枝頭迴旋,又徐徐地零落。他俯身拾起一片,輕盈的落葉,還散發著深秋的氣息。詩人忽然有點感慨,卻留給後世一首禪詩。

西風、落葉是秋天的象徵,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曾藉此抒發失意情懷。高僧通過對落葉這一典型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在徹悟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理後,也得到了自性清淨的情懷。瑟瑟秋風、飄飄黃葉,更讓人們體會到空寂和閒適的禪趣。

首聯寫景,語言樸素、用筆平淡。「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枯萎的樹葉在瑟瑟秋風中飄飄落下,而秋風也不斷地變換方向,一陣比一陣更緊。詩人緊緊扣住秋天的特徵,烘託出秋天蕭瑟的氣氛。這變幻不定的秋風,也讓詩人思緒萬千。水天雲煙裡,他曾踽踽獨行;夢裡扁舟上,幽思也恍若碎玉滿地。如今獨自散步在秋風中,卻靜靜地體味到其中的禪意。

頷聯就含蓄地點出了其中的禪理,「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階下積滿落葉,樹上枝殘葉疏,這兩句表面互為因果,合情合理,甚至太顯得通俗。但作者卻藉此表達了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看法。

萬事無常,人們也是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諸法無我,猶如樹葉,秋風緊、黃葉落,階下滿、樹頭空。高僧巧妙地融理於景,在一幅小小的秋意圖中,滲透了詩人的主觀感受。落葉在常人眼中是一種衰敗的象徵,而大師以法眼觀之,則是一種必然,也顯出其心境曠淡自如、輕鬆愉悅。

詩人一邊走,一邊思考,頸聯體現了詩人的生活體驗。「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這兩句敘說落葉的作用,可以裝點衣物,但如果以其入詩,恐怕無法工整。雖然如此,落葉也體現了一種緣聚緣散,在煙火紅塵裡,有情可寄,有夢可棲,更表現出一種閒逸、深長的情趣。

詩人的心境逐漸開始曠達,尾聯抒發情感,「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秋天裡西風呼嘯,落葉就會堆積很多,山童也每天清晨就來打掃,然後堆積在牆角,詩人卻從中感受到一種清閒和閒適,更飽含深遠的禪意。而作者自性清淨的情懷,也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高僧沒有絲毫的悲秋情緒,他從簡單自然現象的觀照中悟解佛理,以其法眼看待秋天,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幅靜穆、閒逸的秋景圖。這首禪詩語言樸素,明白如話,卻意蘊深遠。作者以禪入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秋葉中散盡了浮華,寄託著很多詩人悲愁的情思;秋葉中蘊含了淡泊,更多的人感受到一份靜美和恬淡。

相關焦點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比如詩佛王維曾有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夜幽林、空明澄淨,詩人在此彈琴長嘯,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唐代另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營造明月的意境,讀來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釋智圓,字無外,自號中庸子,俗家姓徐,錢塘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詩僧。他隱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後人因稱其為孤山法師。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
    下面分享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書林逸人壁北宋:惠崇詩語動驚眾,誰知慕隱淪。水煙常似暝,林雪乍如春。惠崇是北宋高僧,詩畫俱精,宋代著名九位詩僧之一,與蘇軾的關係也很密切。他的五言詩作佳句頗多,比如「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還有「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等等,有些雄渾工致,有些則氣勢磅礴。惠崇平時除了喜歡寫詩作畫,還經常與蘇軾之類的士大夫聊天,蘇軾也為他的畫作題詩。
  • 禪師們作的禪詩是詩嗎?
    有些禪詩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達一種修為,一種境界,樸素天然,但就是感覺太淺顯,不算詩歌。比如禪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合轍押韻,自然而又有情趣,內含一種哲理。那麼詩歌就應該深刻嗎?淺顯的詩是打油詩,不算是詩,但禪詩分明蘊含了很多的哲理,就不算是詩了嗎?當然不一定。
  • 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五代的一首禪詩,全文無一生僻字,卻充滿了禪趣。三十五代:靈雲志勤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詩的大意是:詩僧就像一位堅韌的劍客,三十年來到處尋覓真理。樹葉一回接一回地墜落,然後又抽出無數新枝。詩人有一次偶爾注視著盛開的桃花,卻若有所思,從此以後,心中再也沒有遲疑。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北宋一位詩僧有一次默默觀察天上的這輪玉盤,不僅聯想豐富,而且感悟深刻,還用詩行記錄了自己的感想。下面介紹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畫面生動,語言形象,也充滿了禪趣。 月裡北宋:竹庵士圭月裡嫦娥不畫眉,只將雲霧作羅衣。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這首詩用字穩當,毫不生澀,詩僧沉浸在靈澈空明的化境中,物我兩忘。細味最後兩句,好似一幅剪影,在玖瑰色的底襯中,一個垂釣者悠雅祥和,原來躁動於遊子心中的人生憂患、思鄉焦慮,以及歸鄉驚喜、臨溪陶醉等諸般思緒,都在瞬間化為一片諧和和寧靜,喧囂的塵世似乎都退縮到渺茫的遠方。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從魏晉的玄言詩到唐禪宗興起後的禪詩,佛教對詩歌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內容與詞彙上的借用,這種巨大的影響實際上促成古代詩歌審美旨趣的成熟,尤其在盛唐禪宗興起後,詩人受佛禪影響,以禪助詩、以禪入詩、以禪喻詩都深化了詩歌藝術的創作與審美。這種禪與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被金代元好問評為「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東晉時,佛教般若學得到廣泛流傳、大乘空宗亦為文人所熟知。
  • 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他以儒為本,又藉助佛禪而形成了複雜的人格。濟世安民不妨礙他參禪悟道,暢遊山水也不影響他治國安邦。他顛沛流離,卻不改初衷;擁抱自然,也寄情大化。他與佛道往來,卻不拘泥其中,自有一番精妙的見解。有一次宋代高僧寫了一首禪詩,蘇軾次韻相和,卻更具禪機和禪趣。
  • 韋應物的一首禪詩,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禪,是一種能讓自己安靜的智慧,當身心寧靜、寵辱偕忘,煩惱和憂傷自然就遠離自己。人生之路,遍布荊棘,在禪語梵音間、看淡名利,於前塵舊事中、悟出真諦。下面分享的是韋應物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悅。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韋應物是中唐著名詩人,也深受佛教影響。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朝綱混亂,政出多門,內有宦官弄權,外有強藩割據,皇帝無心治國,士大夫們既要立足社會,又要實現自我,因此內心經常感到很痛苦。恰好佛教的發展迎合了這些文人的心態,於是類似韋應物這樣的詩人,便從禪宗裡尋找到精神歸宿。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時近中秋、暑氣漸退,深秋也邁著輕快的步伐款款而來。在詩人的筆端,不僅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苦,還有銀漢無聲轉玉盤的欣喜;既有添愁益恨繞天涯的惆悵,更有遍野金黃豐收年的喜悅。而在禪師的眼中,深秋的美景絢爛迷人,也令人純淨無憂。
  • 宋代的一首禪詩,化用杜甫的名句,尾句禪意深濃
    深秋的天空醉美高遠,更顯得澄澈碧藍。漂浮的白雲猶如點點白帆。南飛的大雁懷著對故土的無限眷戀,緩緩飛行,卻無意間裝點了無垠的蒼穹。宋代詩僧釋道寧曾寫道,深秋簾外千家雨、落日樓前一笛風,不僅描繪了深秋的景象,也把人們帶入了禪境。下面介紹宋代的一首禪詩,描寫景物不見雕琢之感,尾句更禪意濃濃。
  • 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
    禪是什麼?有人說它深邃無比,平常人難以觸及;有人認為其充滿智慧,非修行長久不可理解。其實禪就是一種樂觀和恬淡的生活方式,不必在深山古廟,也無需晨鐘暮鼓,只要內心淡定,遠離貪慾,就是一種簡單的修行。下面介紹劉長卿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寫作手法高超,更充滿禪趣。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唐代:劉長卿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猿聲知後夜,花發見流年。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宋代開始又興起了文字禪,禪僧以偈示心得,以詩顯悟道,尋詩覓句就成為一種時尚。禪詩非常注意從細微事件中得到啟發,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下面分享的是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詩情和禪味俱佳,意境更是美到心醉。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任運自然,充滿禪鋒和機趣
    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任運自然,充滿禪鋒和機趣。山寺偶題明代:袁宗道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袁宗道是明代文學家,萬曆年間進士,曾經在殿試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可惜最後竟以憊極而卒,終年只有40歲。
  • 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
    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紛亂,修禪可以靜心息慮、辨別邪正,壓力也就自然消除。下面介紹孟郊的一首禪詩,寫景清幽靜美,刻畫稍帶誇張,卻頗有禪趣。贈建業契公唐代: 孟郊師住青山寺,清華常繞身。作者造境清淡,虛實交替,更含蓄地傳達了一種禪趣。修行雖然不能直接帶給我們快樂,也無法讓自己獲得任何物質上的回報,卻能讓內心恬靜、安詳,不再陷入過分追求名利、盲目計較得失的痛苦之中。禪意很複雜,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參透;禪意也很簡單,只要樂觀、淡泊,遇事不沮喪、苦難中一直堅強,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升華。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 文 青衫文齋「禪」在印度語裡叫禪那,在漢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做「慮」,這就是觀。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禪的意思。靜心思慮,「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這是廣義的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