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於是將自己層層包裹,再儘量地與世隔絕,既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也無法理解別人的言行,甚至連自己的親朋都不願隨便相信。其實這種冷漠也會傳染,而且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越來越陷入被動和沉悶。
如果我們拋空各種雜念,保持心境恬淡和寧靜,就會逐漸擺脫名利的束縛,也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度,人生也會更加圓滿。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落葉
明代:釋宗泐
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
宗泐,明代高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洪武皇帝時他奏對稱旨,曾奉使西域。後來朱元璋深究胡惟庸案時,他也曾遭株連,太祖特赦命免死,後在江浦石佛寺圓寂。有一天下午高僧在充滿陽光的林中散步,朔風凜冽,呼嘯而過,樹葉從枝頭迴旋,又徐徐地零落。他俯身拾起一片,輕盈的落葉,還散發著深秋的氣息。詩人忽然有點感慨,卻留給後世一首禪詩。
西風、落葉是秋天的象徵,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曾藉此抒發失意情懷。高僧通過對落葉這一典型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在徹悟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理後,也得到了自性清淨的情懷。瑟瑟秋風、飄飄黃葉,更讓人們體會到空寂和閒適的禪趣。
首聯寫景,語言樸素、用筆平淡。「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枯萎的樹葉在瑟瑟秋風中飄飄落下,而秋風也不斷地變換方向,一陣比一陣更緊。詩人緊緊扣住秋天的特徵,烘託出秋天蕭瑟的氣氛。這變幻不定的秋風,也讓詩人思緒萬千。水天雲煙裡,他曾踽踽獨行;夢裡扁舟上,幽思也恍若碎玉滿地。如今獨自散步在秋風中,卻靜靜地體味到其中的禪意。
頷聯就含蓄地點出了其中的禪理,「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階下積滿落葉,樹上枝殘葉疏,這兩句表面互為因果,合情合理,甚至太顯得通俗。但作者卻藉此表達了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看法。
萬事無常,人們也是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諸法無我,猶如樹葉,秋風緊、黃葉落,階下滿、樹頭空。高僧巧妙地融理於景,在一幅小小的秋意圖中,滲透了詩人的主觀感受。落葉在常人眼中是一種衰敗的象徵,而大師以法眼觀之,則是一種必然,也顯出其心境曠淡自如、輕鬆愉悅。
詩人一邊走,一邊思考,頸聯體現了詩人的生活體驗。「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這兩句敘說落葉的作用,可以裝點衣物,但如果以其入詩,恐怕無法工整。雖然如此,落葉也體現了一種緣聚緣散,在煙火紅塵裡,有情可寄,有夢可棲,更表現出一種閒逸、深長的情趣。
詩人的心境逐漸開始曠達,尾聯抒發情感,「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秋天裡西風呼嘯,落葉就會堆積很多,山童也每天清晨就來打掃,然後堆積在牆角,詩人卻從中感受到一種清閒和閒適,更飽含深遠的禪意。而作者自性清淨的情懷,也在平淡的生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高僧沒有絲毫的悲秋情緒,他從簡單自然現象的觀照中悟解佛理,以其法眼看待秋天,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幅靜穆、閒逸的秋景圖。這首禪詩語言樸素,明白如話,卻意蘊深遠。作者以禪入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秋葉中散盡了浮華,寄託著很多詩人悲愁的情思;秋葉中蘊含了淡泊,更多的人感受到一份靜美和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