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任運自然,充滿禪鋒和機趣

2021-01-10 品詩賞詞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各種挑戰。有時我們可以積極應對、輕鬆過關,有時也會陷入迷途、難以自拔。月有圓缺,人生也沒有完美,但依然要懷著一顆善心,並始終追尋陽光,毫不懈怠!

傳說一位禪師要挑選一位愛徒繼承衣缽,但一時難以決定。於是大師就吩咐兩個徒兒,外出撿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大徒弟在外邊尋覓了很久,卻實在找不到一片完美的葉子,最終苦惱地空手而歸。小徒弟卻滿懷喜悅地歸來,交給師傅一片看似平凡的樹葉,最後大師就將衣缽傳給了小徒弟。

其實生活中沒有盡善盡美,當心境淡然、忘記得失,萬物皆是上品,哪有優劣之分。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任運自然,充滿禪鋒和機趣。

山寺偶題

明代:袁宗道

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

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

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

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袁宗道是明代文學家,萬曆年間進士,曾經在殿試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可惜最後竟以憊極而卒,終年只有40歲。他與弟袁宏道、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其詩文創作不事模擬,率真自然。袁宗道欽慕白居易和蘇軾,還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白蘇齋,他的作品大多涉及閒情逸興和說理談禪。

作者面對古代遺蹟和景觀,似有所感,不覺開始參禪悟道。全詩充滿禪鋒機趣,首聯就開始追懷溯源,「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秦漢時代一直邊事頻繁,而佛教也在六朝梁代開始興盛,杜牧就曾有嘆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世事變遷、人生無常,作者於是繼續詠懷,「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梁代的古寺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早已剝離破損、殘舊不堪;六朝的風流也化作煙雲飄散,只有粼粼的東流之水,還在無聲地訴說著尚存的幾分舊恨。「煙暝暝、水粼粼」這兩組疊字,既朗朗上口,也引發出無盡的揣想和感嘆。

作者平時還喜歡閱讀老莊的著作,自己的詩作中也經常流露出這些思想,「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陰陽,指造化;戲劇,開玩笑的意思;程生馬,語出 《莊子》「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青寧、程,都是蟲名。莊子認為,萬物都是從無生有,又反入於無。

作者卻認為,手和牙齒雖然是具體實在,終究也要化為虛無; 而虛無的泡沫也將與人一般,無甚區別。佛家以「夢幻泡影」比喻世事虛幻,作者也由感嘆到迷惘,遂有了一個參禪悟道的過程。

最後詩人才猛然覺醒,「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嶙峋,形容山峰重疊高聳,這裡代指高山。大千世界顯得如此光怪陸離,而在詩人看來,虛幻泡影似與儒家思想有所牴觸,而「高枕對嶙峋」,就是保持平常心,也是任運自然。最後作者覺得應該拋開一切,於是終於走入了禪宗正道。

細味袁宗道的這首禪詩,抒寫細膩、思考深入。詩人偶然看見寺廟,便引發了他的思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作者也在深思中感悟到,禪悟應該著眼自身和現實,如此才能消除煩惱、心緒穩定。而「只宜高枕對嶙峋」,也表達了詩人尊重萬物自然本性、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
    下面就分享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流暢自然,禪意深遠。聚法師將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餘為留信宿明代:徐渭欲向天台去,先為剡水尋。秋行萬山出,夜宿一庵深。燕語調花氣,猿歸帶講心。年年石樑興,送爾益沈吟。徐渭,字文清,號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運筆自如,讀完仿佛步入禪境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運筆自如,讀完仿佛步入禪境。冰雪庵為衡嶽北山上人賦元代:張翥衡嶽山中老道人,一龕一衲足容身。禪林出定雲生室,詩境行吟清入神。才子在山中轉悠了一圈,看見這些僧人們的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但個個都精神抖擻,完全不受元代末期亂世的影響,於是便讚美他們悠閒恬淡的生活態度,「禪林出定雲生室,詩境行吟清入神。」禪林,即寺院;定,指專注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
  • 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僅是最後10字,就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僅是最後10字,就充滿禪意。曉出響應山過靜林道中奉寄琳老北宋:毛滂曉色開霜坂,飢烏啄麥畦。山腰餘雪瘦,天面冷雲低。寒意梅花北,禪心柏子西。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薩都剌擅長繪畫、書法,人稱雁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多寫遊山玩水、歸隱賦閒等題材,語言清麗,時有豪放之作。元代對儒教、道教以及禪宗等不僅毫不排斥,反而採取寬容姿態。詩人退隱之後安居在杭州,經常與一些僧侶朋友交往,彼此感情逐漸加深,詩人也慢慢地受到禪宗的影響。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明代的王守仁小時候就喜歡探究,朱熹號召他的門生要格物致知,他就上山去「格」竹子。他眼珠一動不動地盯住竹子,幾天都不睡覺,最後也沒「格」出結果。但這番經歷讓他終身難忘,最後他創立心學也得益於這段寶貴的探究過程。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饒有風趣,寄寓了嚮往佛門的方外之情。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綴服猶堪用,題詩自不工。山童朝更掃,閒委古牆東。宗泐,明代高僧,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字季潭。洪武皇帝時他奏對稱旨,曾奉使西域。後來朱元璋深究胡惟庸案時,他也曾遭株連,太祖特赦命免死,後在江浦石佛寺圓寂。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
    往事如煙、紅塵滾滾,唯有一朵白蓮、塵心不染,任世界風雲變幻,只守住一方潔淨的聖地。禪宗講究明心見性,明心是指明白心是什麼,知道該在哪裡起修;見性就是證悟,有淺有深,最高的證悟即大徹大悟。佛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唯有內心空明清淨,才能懂得「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道理。下面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樸實無華,讀懂了感覺自己終於長大。
  • 蘇軾的一首禪詩,極富禪機,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而禪宗任運自然、因緣和合的主張,正好可以安撫一顆悽苦之心,於是東坡便逐漸地開始與僧侶交往,其作品中也就有了佛老莊禪的影子。比如他的《前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還有《臨江仙》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些都揭示出物我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禪詩,極富禪機,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他曾先任紹興教授,繼任史館檢討,調秘書郎兼說書。他本性率直、樂道人善,尤工古文辭,晚年在家鄉寄情山水,徜徉林泉。大家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展現了一位禪者的空靈境界。詩人為浙江永嘉人,那裡曾有著名的永嘉四靈,作者深受他們的詩風影響,用語清瘦,字敲句琢。
  • 耶律楚材的一首禪詩,僅是尾聯就令人驚豔,更充滿了禪意
    但境界並不存在設定的位置,而且探尋過程中還交織著痛苦與歡愉,卻使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並煥發出無窮的意味。禪宗認為,感悟不是向外探求,而是用心體會,從而才能最終明心見性,也可讓禪者從剛開始在落葉空山之中尋覓禪理,到最後達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狀態。元代一位才子就通過自己的感悟,寫下了一首優秀作品。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宋代就有一位詩僧喜歡清淨,他與一位隱士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下面分享的是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恬淡閒適,充滿了禪趣。 有一次高僧覺得很長時間沒有碰到林逋,於是特地跑去看望,得知他一切安好,才放下心來,並贈詩一首。首聯讚美林逋的高風亮節,「深居猿鳥共忘機,荀孟才華鶴氅衣。」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花和鳥經常會出現在古詩詞中,同時因為其最能代表著大自然,所以也經常被引入禪詩。陶淵明曾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詩人把自己比作倦鳥,抒發對隱居生活的嚮往;綦毋潛也有「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反映了作者追求清淨的想法。詩仙李白更是尋找隱者有感,「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
    下面分享南宋才子的一首禪詩,以動寫靜,全文未提一個禪字,卻禪意濃濃。送存書記南宋:梁棟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細味南宋才子的這首禪詩,語言樸實、清新暢達。作者雖然並未提及一個禪字,但通過對山林中幽靜氛圍的描繪,以及自身禪悟的敘述,表達出作者對禪境的無限嚮往。而作者以動寫靜的方法雖然不是獨創,卻臻於完善,幾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最後兩句的景語,可謂充滿了禪意,也令人有一種心如止水的感覺。
  • 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唐代詩人常建曾寫過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其中兩句流傳久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抒發了禪者無欲無求、苦修苦行的情懷。後來破山寺就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看,其中一位詩人也駐足很久,然後信筆賦詩。下面就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濃濃的禪意。
  • 明代第一才子,隨筆寫下一詩,充滿殺氣,直逼李白《俠客行》
    一首古詩,一首詞,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和深藏的情感。古人寫詩作詞,今人品味經典,歡迎各位文友,和張凡一起,品萬古詩詞,看百態人生。但是時隔千年之後,卻有一位奇才,寫出了不屬於他的作品——明代第一才子,隨筆寫下一詩,充滿殺氣,直逼李白《俠客行》。此詩的作者,乃是明代最負盛名的才子,解縉!在後世文人所給出的排名中,明代有三位如彗星般璀璨的才子,分別解縉,楊慎,以及徐渭。其中的楊慎,便是寫出《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天縱奇才。
  • 韋應物一首詩禪意深遠,任運自然時,就會自在解脫
    這首詩充滿禪趣,全篇抓住嘉陵江水聲展開構思。「鑿崖洩奔湍,古稱神禹跡」,借大禹治水的傳說寫嘉陵江水聲的由來,起筆即緊扣詩題,顯得氣勢雄偉。「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寫詩人夜宿佛寺的客舍,山中的水聲喧鬧,徹夜無法安寢。這兩句承上啟下,引發出下文對水性的思考,闡發禪理、表現禪趣。
  • 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
    下面介紹明代的一首禪詩,首句就引人入勝,頸聯更是禪意濃濃。早過懸空寺明代:鄭洛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殘月淡煙窺色相,疏風幽籟動禪空。鄭洛是明代安肅(河北徐水)人,字禹秀,詩人年少時父親就已去世,但他讀書勤奮、孝敬母親,被人稱讚。他是嘉靖年間的進士,曾以兵部侍郎總督山西軍務,累官至兵部尚書,後遭言官誣劾,於是就託病告老歸鄉。詩人在山西期間,經常在閒暇時間遊訪恆山,並與寺院裡的長老交流切磋,加上自己悟性很高,所以詩人也有很深厚的佛學造詣。
  • 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
    後世還有一位才子有一次夜宿山寺,留下了一首禪詩。下面介紹明代王世貞的七律,充滿禪意,頷聯不輸王維的《山居秋暝》。宿香山寺明代:王世貞白雲深鎖上才幽,躡屐無勞問惠休。竹裡布金千月至,松間鳴玉片泉流。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明代文學家、史學家。他與李攀龍等人合稱明代「後七子」,李攀龍故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詩人推崇作詩要效法盛唐,同時他更讚賞漢魏古詩自然質樸、渾然天成的天然創作過程,可見他在詩歌創作中具有獨到而精準的眼光。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
    生活中既充滿了歡樂,也會有無盡的煩惱。人生的幸福不是追逐和尋找,而是內心的感知與發現。在探索和塑造生命、並成就人生不凡的漫漫徵途中,感悟禪理,可以為解脫煩惱指明道路。下面分享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懶於世事,又古道熱腸,更充滿禪意。書林逸人壁北宋:惠崇詩語動驚眾,誰知慕隱淪。水煙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想像豐富,意象鮮明,更深蘊濃濃的禪意。寄雷隱上人元代:黃鎮成最憶高人住翠微,萬巖千岫雪消時。林階月在行香早,石屋雲多出定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