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各種挑戰。有時我們可以積極應對、輕鬆過關,有時也會陷入迷途、難以自拔。月有圓缺,人生也沒有完美,但依然要懷著一顆善心,並始終追尋陽光,毫不懈怠!
傳說一位禪師要挑選一位愛徒繼承衣缽,但一時難以決定。於是大師就吩咐兩個徒兒,外出撿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大徒弟在外邊尋覓了很久,卻實在找不到一片完美的葉子,最終苦惱地空手而歸。小徒弟卻滿懷喜悅地歸來,交給師傅一片看似平凡的樹葉,最後大師就將衣缽傳給了小徒弟。
其實生活中沒有盡善盡美,當心境淡然、忘記得失,萬物皆是上品,哪有優劣之分。下面介紹明代才子的一首禪詩,任運自然,充滿禪鋒和機趣。
山寺偶題
明代:袁宗道
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
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
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
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袁宗道是明代文學家,萬曆年間進士,曾經在殿試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可惜最後竟以憊極而卒,終年只有40歲。他與弟袁宏道、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其詩文創作不事模擬,率真自然。袁宗道欽慕白居易和蘇軾,還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白蘇齋,他的作品大多涉及閒情逸興和說理談禪。
作者面對古代遺蹟和景觀,似有所感,不覺開始參禪悟道。全詩充滿禪鋒機趣,首聯就開始追懷溯源,「漢時城郭梁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秦漢時代一直邊事頻繁,而佛教也在六朝梁代開始興盛,杜牧就曾有嘆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世事變遷、人生無常,作者於是繼續詠懷,「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梁代的古寺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早已剝離破損、殘舊不堪;六朝的風流也化作煙雲飄散,只有粼粼的東流之水,還在無聲地訴說著尚存的幾分舊恨。「煙暝暝、水粼粼」這兩組疊字,既朗朗上口,也引發出無盡的揣想和感嘆。
作者平時還喜歡閱讀老莊的著作,自己的詩作中也經常流露出這些思想,「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陰陽,指造化;戲劇,開玩笑的意思;程生馬,語出 《莊子》「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青寧、程,都是蟲名。莊子認為,萬物都是從無生有,又反入於無。
作者卻認為,手和牙齒雖然是具體實在,終究也要化為虛無; 而虛無的泡沫也將與人一般,無甚區別。佛家以「夢幻泡影」比喻世事虛幻,作者也由感嘆到迷惘,遂有了一個參禪悟道的過程。
最後詩人才猛然覺醒,「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嶙峋,形容山峰重疊高聳,這裡代指高山。大千世界顯得如此光怪陸離,而在詩人看來,虛幻泡影似與儒家思想有所牴觸,而「高枕對嶙峋」,就是保持平常心,也是任運自然。最後作者覺得應該拋開一切,於是終於走入了禪宗正道。
細味袁宗道的這首禪詩,抒寫細膩、思考深入。詩人偶然看見寺廟,便引發了他的思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作者也在深思中感悟到,禪悟應該著眼自身和現實,如此才能消除煩惱、心緒穩定。而「只宜高枕對嶙峋」,也表達了詩人尊重萬物自然本性、人與萬物和諧相處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