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第一人口大國,正是因為人口過多,在勞動力這方面一直都有優勢。不過隨著人口紅利逐漸飽和,中國勞動力成本開始提升,廉價勞動力越來越少。以前工人一個月工資可能只有1000至2000元左右,現在底薪也要3000元起步了。
這樣的水平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相比的話,確實還是比較高的。正是因為如此,不少企業開始轉移生產線,將目光放在了成本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市場。不過與歐美等國家相比,中國勞動力其實還是比較便宜的。
即便如此近些年來還是有不少工廠抱怨「招工難」,企業經常招不到人,導致訂單無法完成,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損失。不過另一方面卻是市場大量勞動者在找工作,既然找工作的人這麼多,工廠為何還是招不到人呢?對此內行表示,其實不是工廠招不到人,真正原因在於這兩點,招不到的是「這類人」。
工廠難招廉價勞動力
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一直有著「世界工廠」的稱呼。中國製造在全球都隨處可見,這一切和人口紅利自然是有關的。以前中國勞動力較為低廉,因此大量外資企業前來中國建廠,與此同時也帶動了中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壯大。
那時候市場主力軍主要是60後和70後,相對來說這類人還是比較肯吃苦的。因為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太高,對於工作沒有太多挑選的能力。只要能賺錢,他們基本都是願意幹的。而且當時市場工作類型也比較單一,除了進廠上班之外,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不過現在一切都變了,時代在進步,市場主力軍也逐漸變為了90後、00後,他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對於工作也比較挑剔。在工廠上班既不自由,還有著很多管制,年輕一代是不願意進廠的,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會出現「寧搬磚、不進廠」的說法。
加上有些年輕人還比較任性,一旦在公司幹的不順心,毫不猶豫就辭職了。這時候工廠還用以前那套招工方式,自然就行不通了。
工作崗位多樣化
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工作崗位變得更加多樣化。外賣員、快遞員等崗位的出現,也吸引了一大批想要進廠的勞動者。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當個外賣員工作時間都比進廠要自由,而且只要自己肯吃苦,工資水平是比在廠裡打工要強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自然也就沒什麼人願意去工廠上班了,而工廠招不到人效益不好,自然開出的工資水平更低。這時候工廠還想招聘那些廉價勞動力,自然是不現實的,工廠「用工荒」的現象也就出現了。而真正原因其實還在老闆身上,如果老闆願意提高薪資,不將流水線工人當成廉價勞動力,相信去工廠上班的人自然也會變多的。對此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