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後處於疫情下的製造業,又再次遭遇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熬的『用工荒』,而前段時間「製衣廠月薪上萬招工難」的話題也再次成為人們飯前茶後爭相談論焦點,那工廠的工人都去幹什麼去了?
當我們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時,不時會遇到身穿統一著裝,騎著形色各異的電動車,風馳電掣般的外賣小哥,嗖的一下從你身邊駛過。這些城市的『擺渡人』多出於青年階段,80後,90後是騎手群體的中間力量,佔比82%以上。其中31%的騎手又來自於製造業工人。
2015年,美團騎手人數僅為1.5萬人,但到了2018年底後僅餓了麼旗下蜂鳥騎手註冊人數就早已突破300萬人。2019年,僅美團通過平臺收入的騎手人數就已達398.7萬人。
上帝要懲罰誰,就讓他去做製造業好了。這句製造業的口頭禪似乎已成當今95後的共識,在某地招聘會會上,他們紛紛搶先表態,工廠一線已不太適合年輕人。而在過去的2018年820萬畢業生裡最理想的行業裡,我們也早已看不到製造業工人的身影。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拋棄『製造業』選擇成為一名外賣小哥?
首先工資要比進廠做工薪酬高的多。外賣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入職門坎低且收入不菲,對於那些文化水平偏低,沒有一技之長的且家庭背景不好的年輕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樣的個人背景條件下獲得同樣的薪酬,相信從事外賣行業要比進廠容易多。
其次工廠工資一般都是固定的,外賣的酬勞卻是有彈性的。送外賣的收入取決於你每月送單量的多少,一些送單量高的外賣小哥收入是相當可觀的。如果進廠,想要獲得固定的較高一點的工資,需要憋屈在一個固定空間裡,每天每日每夜的加班熬夜,去重複那些簡單枯燥機械般的流水線動作。
最後從事外賣工作在時間上更加自由。在工廠裡有很多規章制度,上下班時間制約,每月有固定任務和考核制度,當只有完成公司規定的任務後,才能得到固定的報酬。但是作為一個外賣小哥,因為工作時間是由自己來安排的,一天送多送少有時全靠自己的想法,因其工作自由的特性,近些年來越來越的年輕人寧願起早貪黑的去送外賣也不要進廠去打工。
今年4月26日,人社部又將『網約配送員』這一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而我們的幾百萬『外賣小哥』勞動大軍也在國家制度上有了保障,網約配送員的相關培訓課程也被納入到『就業創業和職業培訓在線平臺』,未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網約配送員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收入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和職業發展前景都會更加廣闊,我們的外賣小哥在獲得了職業稱謂與社會認可的同時,在不久的將來,只要你肯學肯幹,外賣小哥們的身價勢必會水漲船高,也必將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