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迎來兩周年店慶的濟南百盛,卻在五一結束後的第二天
發出了閉店公告。齊魯網記者 付瑩 攝
場內兩百多個品牌基本撤離,只剩零星的兩三家在打包。齊魯網記者 付瑩 攝
化妝品區域撤場完畢。齊魯網記者 付瑩 攝
個體商戶收到的撤場通知。齊魯網記者 付瑩 攝
空空如也的貨架。齊魯網記者 付瑩 攝
齊魯網濟南5月5日訊(記者 付瑩)今天上午,本該迎來兩周年店慶的濟南百盛,卻在五一假期結束後的第二天發出了閉店公告。
「尊敬的消費者:感謝您對濟南百盛一直以來的信任與支持,由於集團發展戰略調整,決定自2014年5月5日起正式閉店,停止經營。持百盛金卡或者購物卡的用戶,可以拿卡及發票,於6月20日之前辦理退款手續,或者按卡面日期到山東其他百盛店消費,會員卡可以在6月5日之前兌換禮品。由此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這張閉店公告成為百盛商業在濟南地區最後的謝幕。
商場撤櫃 個體商戶措手不及
空空如也的貨架、停止運營的電梯、屈指可數的顧客……閉店前的濟南百盛,似乎處處透露著悽涼。5日上午,齊魯網記者在百盛百貨看到,場內兩百多個品牌基本撤離,只剩零星的兩三家在打包。
「昨晚剛接到撤場通知,我們打包完就搬到貴和去,」一家知名護膚品售貨員張小姐告訴記者,因為找到了「下家」,撤櫃不會對她們有太大的影響。
一家連鎖飾品店的售貨員也告訴記者,打包完貨品,百盛店的員工會分散到濟南其他分店。
比起這些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連鎖品牌,一些小品牌則在應對閉店時倍感意外,措手不及。2012年,商場開業時,王小姐所在的鞋品就進駐了百盛。「公司在濟南沒有其他專櫃,也沒有說撤櫃後如何安排。接到通知後我一晚上沒睡好,」王小姐表示,商場關門對自己影響很大。
而最發愁的則是商場四樓美食廣場的幾家租下檔口的個體商戶。他們的合同目前尚未到期,對於如何結算,商場方面至今未給出明確說法。
水餃店老闆陳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店鋪還差9個月到期,「開業幾個月以來一直在虧損,本指望五一到十一期間大賺一番,誰知道這麼大的百貨說關就關,現在連設備錢都沒掙出來。」
因為沒有得到提前通知,陳先生甚至為五一精心準備了大量的食材。「這些料買了都不能退,一桶料就要好幾百,」陳先生滿面愁雲,「哪怕是提前一個星期通知也好。」
他表示,在百盛未退還5萬元押金之前,他不會撤離。
百盛濟南店店長秘書告訴記者,「我們是上市公司,會妥善處理好所有商戶,至於員工的去留,也會按照《勞動法》妥善安置。」
原因分析 定位不明或是敗走關鍵
「在濟南第一商業街泉城路的黃金地段,乾死了,」某家紡店代理商崔先生感嘆,「百盛的市場定位太不明確了,低端不如貴和、銀廣,大眾化不如萬達,高端趕不上恒隆,新潮不比世貿。」
他認為,周圍百貨的多面夾擊讓百盛敗走泉城。
「很多品牌都不認識,不知道質量怎麼樣,也不敢買。」市民劉女士說,百盛的很多品牌自己都沒有聽說過,「而且和其他百貨相比,擺設也亂七八糟的。」她認為招商、管理不善是百盛閉店的重要原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一般情況下,商場會兩年時間累積人氣,如今應該正是最好的時候。
然而,為何邁進濟南市場僅兩年,這個馬來西亞百貨公司最大的連鎖機構百盛集團就要收回「觸角」?
公司內部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關店最直接原因與盈利達不到預期有關。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相關數據,2013年,百盛集團實現收入17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3%。然而,其經營所得利潤下跌49.7%至5.43億元,經營利潤率佔銷售所得款項總額的百分比自上一年的6.4%下降至3.1%。其中,淨利潤大幅下跌58.4%至3.54億元,下滑幅度明顯。
而在百盛集團執行董事兼主席鍾廷森也在4月份發布的2013年報中明確表示,將對業績欠佳的門店採取實時及必要的行動,避免虧損進一步擴大。
眾說紛紜之中,記者聯繫到了濟南百盛營銷部張經理。她並未對閉店給出正面回答,僅按公告回復,「這是集團的戰略調整」。
此次退出,百盛將永久性失去泉城路商圈無法複製的地段優勢。決策正確與否,有待時間的檢驗,而曾被冠以「外資第一店」稱號的百盛,悲情之路還在繼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