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氏孤兒雕塑——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
《趙氏孤兒大報仇》(又名《冤報冤趙氏孤兒》、《趙氏孤兒冤報冤》,簡稱《趙氏孤兒》)是元代紀君祥創作的雜劇,全劇五折一楔子。劇演春秋時晉國上卿趙盾遭到大將軍屠岸賈的誣陷,全家三百餘口被殺。
-
趙氏孤兒雕塑,「趙氏孤兒」即趙武
趙氏孤兒即趙武。趙武,嬴姓趙氏。春秋時晉國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為國鞠躬盡瘁的賢臣,後任正卿。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與叔公不和,隨母移居宮中。後下宮之難,趙氏滅族,趙武獨存。前573年,晉悼公以之為卿。
-
欣賞趙氏孤兒雕塑的歷史文化
據《左傳》《史記》等史籍記載,「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在位之時。孤兒先是被藏在宮中,後隱居山林,長大後韓厥為他請封。現在的山西省盂縣太行山深處,還有傳說中程嬰與孤兒隱居過的「藏山寺」。
-
趙氏孤兒雕塑帶你欣賞歷史故事
據《左傳》《史記》等史籍記載,「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在位之時。孤兒先是被藏在宮中,後隱居山林,長大後韓厥為他請封。現在的山西省盂縣太行山深處,還有傳說中程嬰與孤兒隱居過的「藏山寺」。
-
影評|士不可以不弘毅——談談電影《趙氏孤兒》裡的「士」
這一品質作為士人立身處世的守則,以其在精神層面對操守的堅持、對信念的完善和重然諾輕生死的慷慨豪情而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集體性的價值追求。在這一價值體認下,出現了一個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而言,堪稱尊榮的稱謂——「士」。這是「國士無雙」裡的那個士,它讓出身草根的普通人通過自身的作為以及源自精神價值高度上的修行而獲得了足以與權貴相媲美的歷史地位。
-
歌劇《趙氏孤兒》反思東西方:我們缺「道德」的程嬰?
在中國,獨有趙氏孤兒。有趣的是,同樣「為父報仇」的故事,西方世界始終關注「兒子」,我們則關注「程嬰」。所以,俄瑞斯忒斯與哈姆雷特歷經萬千演繹,依然是故事的主角,《趙氏孤兒》則逐步變成《八義圖》。「程嬰」,也從一個忠誠的門客變為道德的楷模。不妨就以國家大劇院這次製作的歌劇《趙氏孤兒》為例,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程嬰。
-
趙氏孤兒:古代「中國好人」的道德標高
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裡,程嬰背著草編的藥箱,一副不起眼的小民模樣。葛優有些膽怯和狡黠的面龐,更讓他徹底與偉岸一類的詞語劃清了界限。 當然,他還是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壯舉,只不過在每一環情節裡都寫著三個字:不情願。 這已經不是這位著名導演第一次把歷史英雄們推落凡塵。從十多年前的《荊軻刺秦王》開始,道義的無力和正義的缺失就被百般鋪陳。
-
歌劇《趙氏孤兒》建組 導演陳薪伊不滿電影版本
本報訊(崔一佳)9日,國家大劇院宣布歌劇《趙氏孤兒》正式建組。編劇鄒靜之、導演陳薪伊、作曲雷蕾等主創齊聚大劇院。陳薪伊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自己對電影版《趙氏孤兒》的不滿,並強調自己執導的歌劇版一定要抓「義」字,塑造程嬰的「不凡」,減低血腥場面。
-
趙氏孤兒:程嬰的生死大義,讓人毛骨悚然
初讀時,不禁讓人熱血沸騰,無不感慨於程嬰、公孫忤臼的生死大義;再讀一遍,卻又讓人毛骨悚然。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景公因畏懼趙氏家族勢大,授意權臣大夫屠岸賈追究刺殺晉靈公的主謀,將弒君的罪名加在趙氏宗主趙朔之父趙盾身上,意欲把趙氏全族誅滅。當時,趙朔的妻子已經身懷六甲,正在宮中避禍。
-
電影趙氏孤兒:「中國好人」顯示社會道德標高
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裡,程嬰背著草編的藥箱,一副不起眼的小民模樣。葛優有些膽怯和狡黠的面龐,更讓他徹底與偉岸一類的詞語劃清了界限。 當然,他還是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壯舉,只不過在每一環情節裡都寫著三個字:不情願。 這已經不是這位著名導演第一次把歷史英雄們推落凡塵。從十多年前的《荊軻刺秦王》開始,道義的無力和正義的缺失就被百般鋪陳。
-
晉國文化的遺產:寒食節與「趙氏孤兒」
盂縣藏山藏孤勝境「趙氏孤兒」是中華民族另一個流傳千年的忠義故事。據《左傳》《史記》等文獻記載,趙盾任執政卿時,權力很大。晉靈公想殺死他,卻被趙穿所殺。趙盾死後,趙朔襲職輔佐晉景公。屠岸賈以「靈公之難」為由發動對趙氏的攻擊,殺死趙朔,並且盡滅其族。在這場大災難中,趙朔已懷孕的夫人僥倖活了下來。
-
趙氏孤兒雕塑,悠久的歷史故事
趙氏為嬴姓,東夷之裔,少皞氏支族,伯益之後,與秦國同宗。秦造父封於趙城,以之為氏,稱嬴姓趙氏。造父族受周室恩,入則為卿,護衛天王;出則將兵,開闢西戎。後周室漸衰,叔帶移居於晉,為大夫。
-
趙氏孤兒浮雕像,我國古代人物中的佼佼者
趙氏孤兒雕塑,傳統工藝雕像,雕塑定製廠>古人物雕像,大型景觀雕像,戶外景觀雕塑據《左傳》《史記》等史籍記載,「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在位之時。趙氏孤兒銅雕,人物雕像定製,城市雕塑大型人物銅雕,女子雕像,寓言故事雕塑「趙氏孤兒」故事最早見於《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
在韓國看《趙氏孤兒》
說起元曲代表作品《趙氏孤兒》,大家並不陌生。它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屠岸賈將晉國貴族趙氏一家滅門,程嬰為拯救趙家血脈和城內其他無辜嬰兒,犧牲了自己孩子,把趙家倖存骨肉撫養成人的故事。近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原著基礎上予以創新,編排出了同名舞劇,並將其推向海外。 去年,《趙氏孤兒》曾在韓國京畿道城南市上演,收穫了廣泛讚譽。
-
《趙氏孤兒》修改結局會如何?
過往改編:六經注我,以今釋古 《趙氏孤兒》的故事源自《左傳》,詳於《史記》,盛於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並於1755年被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改編為《中國孤兒》搬上戲劇舞臺,成為西方視域中典型的中國故事而享譽世界。
-
「重然諾」才泰然
「重然諾」才泰然 湖北的「託舉哥」在廣州義舉聞名、武漢的哥面對500萬現金不為所動,這些都是湖北人最近陸續做出的壯舉。 面對讚譽,這些當事人卻平靜地表示:做這些事時根本容不得多想,只記得自己做人、做事的承諾。
-
電影《趙氏孤兒》折射的當代價值觀念變遷,值得反覆觀看
因此新中國成立前《趙氏孤兒》的各個版本都包含著一定的封建意識,忠義一直是《趙氏孤兒》的主題,在劇作家心中,韓厥、程嬰、公孫杵臼是完美無缺的精神偶像,是正義戰勝邪惡的理想化身。忠義思想通過作者精心刻畫的人物形象清晰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忠義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傳統的愚忠愚孝思想更是我們無法認同和接受的。這種思想變遷是任何創作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
金海曙談「趙氏孤兒」忠義情仇:趙武不是哈姆雷特
其實,「趙氏孤兒」曾在2003年10月的北京掀起過一陣熱潮,當時人們見面的問候語都是:「今天你看《趙氏孤兒》了嗎? 」由金海曙當年改編林兆華版的《趙氏孤兒》,也被評論家們稱之為「近10年來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傑出的悲劇」,他同時也是長篇小說《趙氏孤兒》的作者。 日前,金海曙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趙氏孤兒」故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
誰是《趙氏孤兒》的始作俑者?
經濟觀察網 圖門巴雅爾/文 隨著陳凱歌導演的賀歲劇《趙氏孤兒》上映,媒體與坊間又多了一個準歷史學話題。有關於文藝作品中主人公「趙氏孤兒」——趙武(諡號文,故史籍中也稱呼為趙文子)的身世,司馬遷之後,歷代學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評論,經過反覆考證,將「趙氏滅門案」總結為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情節跌宕的「戲說」——姑且稱呼為「趙氏孤兒版」,一個是細節模糊的「歷史」——史稱「孟姬之讒」或「下宮之難」。
-
大型舞劇《趙氏孤兒》:經典傳承厚重與創新
日前,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舞劇《趙氏孤兒》,為這個經典題材的藝術寶庫裡又增添了一部佳作。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舞劇版《趙氏孤兒》就改編自元雜劇《趙氏孤兒案》。 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介紹說,「趙氏孤兒」已被很多藝術形式搬上舞臺,而舞劇形式尚屬首次,因此作品在「舞中有劇,劇中有舞」上下足了功夫。 全劇分為《託孤》《救孤》《成長》《復仇》4幕,隱藏著「一」「義」「孤」「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