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大型傳統節日,賞月、吃月餅、與家人團聚,是我們對中秋最好的期待。對中秋我們有了太多的期許,但是你知道中秋的來歷嗎?
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古人對月亮的崇拜由來已久,」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中,農曆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保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一年四季中,每一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這一天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8月的中旬,所以叫」中秋「,又名「仲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貴族和文人雅士也開始模仿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月亮祭拜,寫文章抒發情懷。樂府詩《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於是中秋開始盛行,最後演變成了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到明清時,已與春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八月天高氣爽,氣溫已涼未寒,月朗中天,正是賞月的最佳時節,後來祭月的活動漸漸被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節慶活動卻延續了下來。
到了宋代,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開始流行起來,八月十五也正式被定為中秋節,中秋尚月習俗也抵達了高潮,不論社會中上層人士,還是底層民眾,各家都喜歡登高賞月,團聚暢飲,直至深夜,許多人家甚至天明才散去。

明朝之後,中秋不再像唐宋那樣富有詩情畫意,民眾也不再積極賞月,取而代之的是拜月。月餅在宋時期被作為精緻食物享用,而到了元末時期,朱元璋發掘了它的另一作用,朱元璋將起義的信號藏於月餅中,約定8月15日起義。為了紀念這一行動,朱元璋還下令以後每年的8月15這一天,都要吃月餅。
到今天,中秋的意義更趨向於家人團圓,讓外出打拼的遊子有了思念,讓離家的兒女更有著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