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等4單位推進垃圾分類「上海經驗」

2020-12-10 北極星環保網

上海市人民政府等4單位推進垃圾分類「上海經驗」

北極星固廢網訊:垃圾分類看似是「小事」,實則是「大事」。它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一種「新時尚」。

如何讓居民主動接受生活垃圾分類這一理念,並把它當作一件「時尚」的生活方式?上海經過近10年的摸索,已經探索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新模式。

2019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教育委員會及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員會等單位負責人分別交流分享了垃圾分類「上海經驗」。

推進垃圾分類 推動綠色發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上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系統性明顯提升。加強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制定修訂了一批法規規章以及配套政策。二是覆蓋面明顯擴大。實現單位全覆蓋、居民區覆蓋率達到80%及設施、宣傳、收運規範達標率達到64%。三是實效性明顯提高。全市每日溼垃圾分出量達到4320噸、生活源再生資源回收量達到4800噸。四是承載力明顯增強。建成「一主多點」共14座末端處置設施,處理能力達到每日28650噸。

強化組織領導 健全工作機制

上海市推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縱連橫系統抓」模式,把垃圾分類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加強總體部署,先後出臺實施了垃圾綜合治理方案、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同時,成立了由20個委辦局和16個區政府組成的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形成市、區、街鎮、村居四級組織系統,同時將垃圾分類納入地區領導班子考核體系。

堅持全程管控 注重系統推進

針對垃圾分類涉及環節多、管理鏈條長的特點,在前中末端齊發力、共推進,努力構建環環相扣的管理體系。

前端增強社會認同度。明確居民家庭「一嚴禁、一鼓勵、兩分類」的簡化分類要求,固化「定時定點為主、樓層設桶為輔」的垃圾收運模式,深化「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獲益」的綠色帳戶理念,完善激勵措施,促進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中端完善設施適配度。全面規範生活垃圾分類各環節標識和作業管理,建成溼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等分類清晰的清運系統,堅決杜絕混裝混運。改造中轉設施,重構可回收物專項收運系統,初步形成「兩網融合」點、站、場回收利用體系。

末端加大投入保障度。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能力將達到每日3.28萬噸,溼垃圾處置能力達到每日7000噸。

聚焦重點領域 突出四項舉措

落實「強制分類」。積極推進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黨政機關開展集中檢查,並將其納入後勤事務管理考核。制定《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強制制度實施方案》,區分「景區、商業區、開發區」等不同類型區域特點,嚴格落實「不分類,不收運」措施。

注重「整區推進」。以典型小區、典型案例為引領,加強區、街鎮整區域推進,推動「盆景」向「風景」轉變,提升整體水平和綜合效益。

採取「分類補貼」。深化跨區補償等政策措施,突出「引逼機制」,提高生活垃圾導出區對導入區的環境補償費。制定溼垃圾設施建設退坡補貼政策,加快末端處置設施落地。

搭建「信息平臺」。充分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建立信息化監管平臺,加強分類收集、運輸、處置全過程品質監控,推動源頭追溯以及流量、流向全過程監管。

推動社會參與 形成共治格局

社會共治「大協同」。把垃圾分類納入基層黨組織工作職責,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四位一體」工作格局。舉辦「垃圾分類定向賽」等活動,將「垃圾分類+」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志願者的作用,積極推進公益活動。

媒體宣傳「大氛圍」。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和媒體通氣會,加強政策解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面、密集型的宣傳網絡,每月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日」活動,讓垃圾分類理念進社區、進村宅、進學校、進醫院、進機關、進企業、進公園。

教育培訓「大推動」。製作宣傳指導手冊,推出專題訪談。通過小手牽大手,推動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局面。

突出制度保障 確保長效管理

開門立法求共識。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共同成立立法調研小組,圍繞「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過程綜合治理、全社會普遍參與」的立法思想,重點研究約束手段和執法可行性、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垃圾源頭減量、末端資源化、管理智能化等問題,並廣泛徵求意見,凝聚社會共識。今年1月31日,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

考核監督重實效。每月對各區、各街鎮垃圾分類容器配置、社區宣傳、分類駁運、自我檢查、品質抽查等情況進行抽查評估和臺帳檢查。開展滿意度測評,結果在報刊媒體上公布。建立混裝混運社會舉報平臺,實現源頭、收運、中轉與處置主體互相監督。發揮文明督導員作用,開展專項監督。

嚴格執法動真格。率先在中心城區啟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執法行動,對執行不力的物業、環衛收運企業等依法處罰,情節嚴重的實行市場退出。持續開展單位執法行動,去年檢查各類單位1萬多家,開出整改通知單836張、處罰單157張。

加強能力建設 注重環節銜接 著力構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6年年底以來,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導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力爭2019年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全程體系建設目標,切實加強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

統籌布局 合理規劃 加快全程體系建設

上海市全市16個區將分兩批(第一批6個區,第二批10個區)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系統,並要求所有區先實現全覆蓋、再實現全面達標。

源頭分類投放及收集環節的設施建設。一是規範分類投放設施設備配置。逐步更新改造全市1.2萬個居住小區、超過1.7萬個定時定點垃圾箱房;實現容器、標識、宣傳、公示、配置「五規範」。二是規範家庭用垃圾分類收集容器,促進居民家庭養成分類投放習慣。三是強化分類駁運(收集)監管,開通市民投訴平臺等方式,促進垃圾分類收集的規範。

分類運輸及中轉環節的設施建設。一是提升分類運輸能力,大幅增加幹、溼垃圾及有害垃圾分類運輸專用車輛保有量。二是重構可回收物專項收運系統,由「市場化體系」調整為「準公益性體系」。三是改造分類中轉設施,到今年年底市屬中轉碼頭配置基本滿足中心城區溼垃圾中轉需求。

分類處理環節的設施建設。到2020年年底,全市幹垃圾焚燒能力提高至2.08萬噸/日、溼垃圾資源化能力提高至每日0.7萬噸,可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科技引領 管理創新 建立各環節雙向監督機制

上海市採取「科技+管理」模式,整合社區現有的智能監控裝置、運輸車輛GPS設備、網格化監控等資源,建立了市、區、街鎮三級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中轉、處置「五個環節」全程監管體系。

源頭分類投放及收集環節。結合綠色帳戶激勵機制,推行「定時定點」投放,督促居民正確開展垃圾分類;開放面向公眾的監督舉報平臺,鼓勵居民參與對分類管理責任人分類駁運、存儲的監督,形成市民與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雙向監督的機制。

分類運輸及中轉環節。通過公示收運時間、規範車型標識等舉措,強化環衛收運作業的監督管理,杜絕混裝混運。對單位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後收運;對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拒絕收運並移交執法部門處罰」的倒逼機制。對拒不配合進行源頭分類駁運的物業服務企業,依法予以市場退出等處罰。強化中轉站對環衛收運作業企業轉運進場垃圾進行品質控制,對分類品質不達標的予以拒收,對混裝混運嚴重的實行市場退出。

分類處理環節。實現末端處置企業進場垃圾的品質自動監控、來源全程追溯。制定差別化生活垃圾收費處理制度,對幹垃圾量、符合質量要求的溼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分別進行核定。建立面向區、街鎮級的、與垃圾分類質量相掛鈎的獎懲得當的垃圾處理費制度。

科學規劃 多方合力 重點推進末端設施建設

齊心協力,主動作為。市政府成立全市環衛設施建設推進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及時解決設施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組建重點環衛設施建設項目推進專班,一人對一區駐點督促抓推進;明確各區政府為項目實施責任主體,加大工作推進力度;相關部門採取批前指導、並聯審批等方式,優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期限,激勵各區加快完成項目前期立項,儘快開工建設。

細心謀劃,提早應對。全市各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通力合作,聚焦群眾最為關心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策略、落實應急預案,做到「群眾有所呼、我即有所應、回應應有效」,切實緩解「鄰避效應」問題。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阿拉有垃圾分類形象大使啦,「上海經驗」來一波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年半以來,上海市民的分類習慣初步養成,居住區和單位分類達標率雙雙達到95%。
  • 4個多月 從上海垃圾分類數據變化看成果
    導讀: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經有4個多月了,如今上海垃圾分類取得了什麼成效?大家到底對上海垃圾分類是否滿意呢?2019年11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本市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情況的報告。
  • 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做法
    上海先後出臺《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關於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實施方案》《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增強垃圾綜合治理實效,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垃圾全程分類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
  • 借鑑好經驗好做法紮實有序推進垃圾分類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活垃圾分類重要指示,進一步推進廣東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生態環境廳組成聯合調研組,由兩個部門黨組書記趙坤和周德全帶隊,赴上海市就垃圾分類管理工作進行實地學習考察。
  • 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如何持續:上海的經驗與思考
    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一周年,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數據,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實際上,上海探索垃圾分類的起步時間更早。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住建部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八個城市之一。
  • 上海垃圾分類借鑑日本經驗
    據日本《每日新聞》6月26日報導從7月1日開始,上海將正式施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每天早7時到9時、晚6時到8時,人們聚集所住公寓樓的一隅,身穿馬甲的志願者幫助居民分門別類回收垃圾。根據條例,每戶家庭產出的垃圾主要分為溼垃圾(食品等)、幹垃圾(紙張等)、可回收垃圾(瓶子、衣物等)和有害垃圾(電池等)。志願者按照門牌號登記,用小袋子將溼垃圾單獨分裝,放置在專門的垃圾桶內。圖三:6月19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利用午休開展了一場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吸引了眾多的樓宇白領紛紛參與。
  • 海口開展垃圾分類專題培訓 專家講授蘇州、上海垃圾分類經驗做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24日消息(記者 王康景)為加快推進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8月24日,由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海口市市民遊客中心開展垃圾分類專題培訓,邀請專家講授有關垃圾分類經驗和知識,各區垃圾分類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街道(鎮)黨政主要負責人
  • 上海機場集團全面推進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日前,上海機場集團出臺《全面推進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總體方案》。《推進實施方案》針對上海浦東和虹橋機場地區人流密集、駐場單位眾多、各類垃圾分收運處流程複雜等特點,就組織宣貫培訓、推行源頭減量、落實分類投放、規範分流收運等方面明確了工作目標、具體要求、時間節點。
  • 我國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制度 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萬元
    我國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制度 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萬元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04日 10:46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近年來,我國加速推進垃圾分類制度
  • 王汝剛受聘「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卡通形象同時發布
    還記得全國首部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滑稽戲《頭等大事》嗎?這部滑稽戲由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與上海人民滑稽劇團聯合創作,自2019年推出以來,受到市民歡迎。12月10日,在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展示活動上,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受聘擔任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聘期2年。目前,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根據王汝剛形象設計了「男女老少」四款卡通形象,並將在後期推出垃圾分類漫畫。活動現場,綜合考評和社會公示選樹的首批12個「上海市垃圾分類志願服務特色社區」獲得授牌。
  • 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推進垃圾分類特色工作 創建垃圾分類示範街道
    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達(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對標對表,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創建垃圾分類示範街道,取得一定成效。
  • 上海市資訊|上海垃圾分類就頭痛了?日本的更厲害,垃圾分類詳細到51種
    上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上海垃圾分類就頭痛了?日本的更厲害,垃圾分類詳細到51種你要的溼不是溼,你要的幹是什麼幹?最近上海的朋友很頭痛,因為上海開始實行我國建國以來「最嚴格」垃圾分類規定,上海人混扔垃圾罰50元以上200元以下。如果是企業沒按規定垃圾分類,最高罰款5萬。也就是說,一直丟錯可能會罰到你破產。馬上北京的朋友的頭也會很痛,因為北京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北京的朋友們祝你們好運。但是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嘛,垃圾分類勢在必行。而且我們的垃圾分類真的不是最嚴格的,要說嚴格,那是得看日本。
  • 垃圾分類怎麼搞?上海小夥伴有「秘笈」
    甚至一時間,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能否順利推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上海按照「定點要堅持,定時要靈活,撤桶要鼓勵,破袋要引導」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堅持精細化管理,切實做好定時定點「一小區一方案」,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天平街道,自動感應開啟的投放口方便居民破袋分類投放。
  • 垃圾分類有多難?這本書梳理了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
    面對日益緊迫的垃圾問題,2019年7月1日,被稱為中國「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你是什麼垃圾」,這句因垃圾分類而流行的戲謔問話,成為一些上海居民的內心真實寫照。事實上,上海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已經推行過幾輪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使市民對「垃圾需要分類」的認知逐漸清晰。
  • 王汝剛受聘為上海垃圾分類形象大使
    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展示活動今天舉行。會上,為進一步提升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影響力和辨識度,以更貼近市民的生活方式融入垃圾分類宣傳,用輕鬆愉快的方式推廣垃圾分類知識,「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卡通形象小二正式發布。
  • 上海:垃圾分類這一年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經過一年的努力,上海垃圾分類成績單日前出爐: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一年的實踐,上海總結了哪些經驗?在垃圾分類落實過程中,上海又是如何補齊短板的?
  • 垃圾分類實施月餘 上海這座城有哪些變化
    記者注意到,為保障《條例》順利實施,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於2月15日發布《關於貫徹 推進全程分類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對乾濕垃圾分類量提出了量化指標。《意見》提出:全市幹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於21000噸,溼垃圾分類量日均高於5520噸,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於3300噸。
  • 【垃圾分類】上海垃圾分類 VS 日本垃圾分類
    你是什麼垃圾?」 不知不覺中,逼瘋無數上海市民的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一周年。 各種細緻的條條框框至今仍讓大家頭疼不已。 暗自垂淚的時候,不由得想起隔壁日本,這個號稱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 日本和上海的垃圾分類比起來,究竟誰更「可怕」呢?
  • 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對全市大型客運樞紐開展垃圾分類實效專項檢查
    為進一步掌握上海市大型客運樞紐垃圾分類情況,提升單位垃圾分類管理水平,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達標(示範)街鎮(鄉、工業區)綜合考評辦法」中「單位垃圾分類達標示範細則」為標準
  • 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規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收運單位如違反...
    靜安、長寧、楊浦、松江、奉賢、崇明在全區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 此次提交審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共九章五十六條。關於明確基本分類標準。據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市綠化市容局2017年問卷調查顯示,在接近15000份問卷中,贊同「四分法」並主張乾濕分類的意見佔67.4%;今年,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問卷調查再次驗證這個結論,在16000餘份問卷中,75.6%的被訪者對於「四分法」表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