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25日訊 揚州剪紙是世界級非遺,也是揚州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提到揚州剪紙,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張永壽,他將揚州剪紙逐漸提升為高雅藝術品。張氏剪紙的代代傳承,也形成了如今揚州人文剪紙的「學院派」譜系。
其實,在揚州,除了這些「學院派」傳承人外,還有眾多「民俗風」剪紙大家。昨日,記者從中國剪紙博物館了解到,他們正式開展民間剪紙調查,尋找散落在民間的剪紙藝人,打算以他們為主角,編纂一本揚州剪紙史料。
開展揚州剪紙民間藝人調查
幾年前,揚州剪紙《美在人間永不朽》面世,展現了揚州剪紙的發展史,從清朝中期的代表人物包鈞到當代的剪紙發展,都作了詳盡敘述。
中國剪紙博物館館長王京告訴記者,最初揚州剪紙也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直到張永壽將裝飾性剪紙提升到藝術性剪紙,揚州的剪紙藝術被推上了一個更高、更寬、更有深度的境界,在中國剪紙歷史上留下了華彩的篇章。
王京說,當時編纂時間緊張,因此僅徵集到了部分民間剪紙藝人。很多民間剪紙藝人並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但他們的創作設計自成一派,別具風格。為了豐富揚州剪紙史料,他們日前正式開展民間剪紙藝人調查。
從染紙到裝裱也是一門獨特技藝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很多年前,因為生活所需,鄉村曾出現大量剪紙能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代表了揚州原生態文化的「剪紙達人」日漸減少。
「這些接地氣的民俗剪紙,也是亟待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王京說。
其實揚州剪紙從染紙到最後的裝裱都有獨特技藝。「以染紙為例,從前揚州人文剪紙採用毛邊紙染制而成。」王京介紹,巨大的毛邊紙掛在竹竿上,放入傳統顏料內,老匠人輕輕一提,毛邊紙便染上了顏色,經過後期的晾曬等工藝,最終形成了顏色飽滿的剪紙原料。可惜如今已經很少有人了解這些技藝。
王京表示,希望通過這次調查,能拾起這些被遺忘的剪紙技藝。
江都民間高手剪紙從不打草稿
昨日,記者跟隨中國剪紙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江都,拜訪民間剪紙高手——87歲的聶素英。她家中的牆壁上掛滿了剪紙作品,多是花鳥蟲魚、吉祥龜壽、傳統物件等題材,並加入創新元素,這些是她幾十年來的心愛之作。
聶素英的小叔父是當地有名的泥瓦匠,心靈手巧的叔父會扎麒麟,逢年過節還會畫上銀錠等吉祥如意的花樣。那個時候,興趣就在她的內心悄悄萌芽了,但年輕時忙於養家餬口,直到退休後,她才重新拾起這一愛好。她常常是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隨手拿起剪刀,從來不打草稿,現在已經能做到「剪隨心走」。她還為揚州建城2500周年製作了「五亭橋」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王京表示,如果您是善於剪紙的揚州人,或身邊有這樣的剪紙達人,歡迎與中國剪紙博物館聯繫。
通訊員 揚工美
記 者 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