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經》中的10則經典名言,教你如何行孝道!
1、人之行,莫大於孝。出自先秦《孝經·聖治》。人的品行,沒有比孝顯得更重要了。這是孔子強調「孝」在人的品德修養中的首要地位。今天我們雖然不再把「孝」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予以強調,但是「孝」作為一個人基本的品行與行為規範。如果一個人連「孝」心皆無,他必如一匹脫韁的野馬,能做出什麼,也就無法預知了。
-
孝道行天下,大愛傳千年
在影響力巨大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弟子規》中,就將孝道列為首頁,「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也說明了從古人開始就已經將孝道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規範準則來激勵教育一代代人踐行孝道、傳承孝道。古代舜帝是第一位守孝的君主,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 新時代更將孝道家風文化建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
-
祖輩制定,後代傳承,以士人家訓構成的宋代孝道文化
百行孝為先,孝是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湧現出一大批關於「孝」的故事。「孝」這種倫理觀念,最早起源於西周的禮樂制度。《孟子》一書,是最早記錄「孝子」這種文化形象的著作。《孟子》中記錄舜帝孝敬父母的故事,司馬遷曾評論說「天下明德,皆虞舜始」。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對待二十四孝的精神傳承,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去看待,因為事情的發展講究時效性,古時的價值觀、社會環境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弘揚民族孝道精神,這點還是對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有一定幫助的,小編覺得只要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把傳統孝道好的部分凸顯出來。
-
老師、學生及家長就"懷感恩 行孝道"主題徵文活動發表感言
受訪的老師、學生、家長表示,在如今分數、成績決定一切的現實面前,讓在校中小學生撿拾感恩、孝道、文明的碎片,尤其是面對當今社會道德缺失的現狀,採取活動的目的與活動的方式(徵文)這樣一種「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手段,讓中小學生懂得感恩,力行孝道,更具現實意義。
-
《孝經》八句經典名言,教你如何行孝道!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三、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愛自己的親人,卻喜愛外人的人,是被稱作違背德禮的人。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不去尊愛的話,是根本沒任何資格在外面去談感情和愛情。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說什麼「愛人」,都是虛偽的。
-
論孝道創新與新孝道建設
因而,重新審視孝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深刻認識傳統孝道對於家庭倫理和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作用,積極倡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孝道創新和孝道建設,顯得極為必要與迫切。 一、 孝道創新與孝道建設的必要性 1、孝道對維護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社會道德建設,具有獨特的作用。
-
國學勵志:真正的孝道(孝道篇)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弗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也就是說,我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如果一個人走一步路都不敢忘父母,一定會走正道而不會走那些邪曲的小路,有舟可以乘就不會去遊泳過河。為什麼呢?
-
中國傳統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代意蘊
他還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大量印行,廣為傳播。陳宏謀在一封信中談及他做此工作目的時說:教化之事,"不知者以為迂,而知者以此為根本功夫。我之本意,總望化得一人是一人耳。" 正因為這些官僚士大夫及民間飽受傳統孝道薰陶的知識分子的積極傳播,家訓孝道教化更加卓有成效。 第五,從小處做起、在踐行上著力。 注重從小處做起、倡導實踐力行是傳統家訓孝道教化的重要途徑。
-
《中華孝道三字歌》第一章
尋道而行而今之人,為名利所累,汲汲於浮名虛利,汲汲於富貴。為得到名而不惜重金,為得到利而捨棄道義,迷失了自我生命的意義。請從弘揚孝道開始,身體力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行孝道我們主張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雙方互相靠攏,和和氣氣過光景。「做一個純潔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一、孝為立身之本 《顏氏家訓·勉學》雲:「孝為百行之首。」王昶也強調說:「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如此種種,無不蘊含著對子孫的諄諄告誡和殷殷期望,也突出體現了孝在民眾心中無與倫比的地位。
-
百善孝為先—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做好這些,正確培養他的孝道意識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孝道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優秀傳統,對父母盡孝,對祖國盡忠,一直是廣受人們歌頌的美好品質。
-
孝道之影響篇|孝道中心:守望孝道 濡染眾人
元氏縣前營孝道活動中心發起人李耀青說,孝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裡,孝道中心只是個平臺,讓孝心被喚醒。63歲的邵士林,前營村人,退休後就到孝道中心做了志願者,他越來越感覺,孝道中心為周圍村莊的人們搭建了一個孝老愛親的好平臺。「一頓餃子,溫暖了老人,也祥和了村莊。」邵士林坦言,這兩年村風明顯改善,過去村子裡偶爾還有家庭矛盾、鄰裡糾紛,現在幾乎沒有了。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中華孝道,任五千年時空變,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沉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在華夏文明的洪荒時代,就萌生了原始意義上的敬老意識。
-
林青賢:孝道,中國家風文化的「根」
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源頭和根本,是我們幸福的源泉,是我們成功的根基,所以,孝道的傳承與喚醒對當下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如下——1、孝道是家風最根本的核心文化,也是一個家庭最底層、最有底蘊的力量。如果我們與父母連接較少,或沒有時間來行孝,也就沒有機會以身作則將對上一輩的孝敬示範給我們的孩子,孩子也無從學習到中華民族真正的孝道,於是最底層的文化力量回到孩子身上容易斷根。
-
張麗雲:淺談現代孝道文化
現代的孝道文化其實就是單指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係,由於社會的進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孝道文化,那麼孝的意義是什麼?怎麼做才算是孝?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表面的孝道以外,基本上沒有交流也就沒有多少感情,其實這種孝道不過就是懼怕而已,我覺得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孝。
-
金瀅坤:唐代童蒙的孝道教育
因此,在傳統社會中,孝道教育成為童蒙教育的主要內容。 《孝經》是闡發儒家倫理的著作,以「孝」為「百行之本」,進而闡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則處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種社會倫理關係,以及立身、處事、齊家、睦鄰、治國、事君等各種社會、政治事務。漢魏以來,《孝經》成為儒學教養的主要文本。
-
「孝道」的底線
我們在充分肯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過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它本來就存在的弊病。時過境遷,更不能將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做法原封不動地搬到今天,更不能依賴行政或經濟手段強制實施。 鑑於每年春節子女不願接老人回家過年,上海某街道的敬老院在節前公布辦法,宣布對這些人將課以「不孝罰款」。據說,此舉立竿見影,今年春節敬老院中所有老人都由子女接回過年。
-
專家談「孝道家風」:正家風 首在行孝道
有一首歌謠這樣描述孝道與家風的關係:盡孝道,講傳承,一輩做給一輩看,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跟著一輩學,一輩一輩傳家風。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推出的《家風是什麼》系列報導更是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孝道與家風有什麼淵源?「以孝傳家」靠什麼?為何說孝道是「笑道」?為何要在未成年人中重提孝道家風?
-
國君行孝道,要在黃泉下見母親 是什麼梗
中國有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春秋時期,鄭莊公就把這句話用在了他的弟弟身上,他說他的弟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其實心裡算計的是:如果不讓他瘋狂,我怎麼好意思滅他呢。由此演繹出一個著名的故事:掘地見母。這事還得從莊公的母親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