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聞法越多 越容易發現自己的各種 不足。
當你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煩惱、習氣。在面對別人對你批評、誹謗的時候,你就不會百分之百怪罪他。
你會想:我也發現自己有這麼多習氣、缺點,他對我有這樣的看法 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很大的進步。
但是對於某些修行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不足,別人對他們有一點點不好,馬上就不高興,這就是「學佛不修」的結果。
修行的人,需要做到徹徹底底認識自己,優點、缺點都要認識到。如果看自己都是優點,看別人都是缺點,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不是真正的智慧,
我們修行人在別人身上要優點,在自己身上你也要能發現缺點,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合理的智慧。
佛法是內道,內道的意思是訓練自己的心,發現自己的煩惱,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把讀到每一句佛法,都當成 教育自己的方法來接受,你會進步很大;如果把學到的戒律、道理都當成衡量 他人的標準,還不如不學佛!!
「有些人學佛而成就,有些人學佛而墮落」
並不是說我們一學佛,就一切搞定了,保證沒有問題了。修行有兩個結果,最殊勝的結果和最惡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你自己。
如果你把所有佛法都當作教育自己、認識自己、對治自己煩惱的方法來學習,哪怕聽到一句佛法,對你來說都是竅訣。
如果你學習之後,這個道理也懂了,那個道理也懂了,但你卻把這些標準來衡量他人:
「這個居士做得怎麼樣?」、「那個師兄做得怎麼樣?」、「這個師兄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了,如何如何 ……」、 「這是犯戒的,他這樣做,肯定學不好!」 等等。
這樣做的後果往往變成像:頻道的「後期君」一樣,就是總被居士大德們 (另眼相待),最後變成 做佛學頻道的幾年裡,不再願意出門見人。(哎!)
不懂的人,不知道佛法裡那麼多道理、戒律,往往對待他人會寬容,也沒有很高的要求與標準。
但是為何有些居士們對同修都會嚴厲「篩選」呢?因為她了解很多大道理:「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
當你看到一些「在家的居士、團體」,就馬上用學到的道理、戒律來衡量別人;要求別人一定要做到這樣的標準,那你就學反了。學佛學到的一切都要對準「自己」,不要用個人的觀念來觀察他人的修行。
修行非常好的人,一舉一動、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不會離開「覺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但我們有些人對自己沒有覺知,自己的習氣是什麼樣的,自己對別人怎樣說話,態度是什麼樣的、,自己的姿勢是如何,都毫無覺知。
可是用所學的東西觀察別人卻特別敏銳,這樣的人不如不學,不然自己更生煩惱,性格也更苛刻,最後發現學習的佛法對自己根本沒有起作用,根本改不掉自己的習氣和缺點。 (最後往往產生「嗔恨心」)
歸根結底,學佛是教育自己、糾正自己、調伏自心、覺醒自心,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別人在怎麼做我們管不了,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可以通過迴響,希望他好。(很少人會真的這麼做!)
總之,在生活中修行,首先是自己調伏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缺點、不好的習氣。其次,通過修行能控制住自己,使自己內心徹底轉變;
讓身邊的親人、朋友見到我們能如沐春風,對他人的批評 誹謗,也能泰然處之。那時,我們就真正的做到了「在生活中修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講到這裡了。期待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感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