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
立冬過後的安昌,一派詩意朦朧的景象。一艘艘烏篷船緩緩搖蕩,瀲灩的水波漾開水墨畫卷。
數次在路上被「小姑娘,你們是在參加什麼活動嗎?」的詢問攔下,張佳寧數次停住了腳步。漫步在柯橋區安昌古鎮粉牆黛瓦的舊巷中,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古裝打扮的行人翩躚而過,梳著精緻髮髻,行走之間衣袖翻飛,恍惚回到了古代。
200多人組成的漢服巡遊隊伍沿著河道兩岸行進,盡顯萬種風情。漢服秀、漢風集市、射箭、投壺等活動讓遊客仿佛夢回漢朝。這不是影視劇的拍攝現場,而是安昌古鎮景區和紹興市漢服漢文化協會聯合發起的2019紹興市漢服節安昌古鎮專場活動。
在安昌古鎮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王萍眼裡,如何與千年古鎮一起生活,挖掘傳統文化,並與旅遊相結合,把文化融入到古鎮的生活中去,正是安昌一直所致力的。
俯瞰古鎮,古色古香的建築沿河沿街而立。在這背後,更為寶貴的,是延續的原生形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
傳統的江南水鄉文化,早已滲透在安昌居民的生活裡,延續彰顯著古鎮的歷史文化脈絡。而揉入漢服及傳統文化的安昌,其彰顯的獨特魅力,令無數遊者陶醉。
王萍認為,安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這些元素完全符合人們對於漢服文化的想像和期待。中華傳統服飾與古鎮安昌的結合,能迸發出獨特的魅力。
漢服文化的展示也給景區帶來了人氣。王萍告訴記者,兩天的漢服節活動,吸引了3.5萬名遊客到來,比平常增加了約1.5萬名。除了由紹興市漢服漢文化協會組織的200多名漢服愛好者前來參加活動外,還有大約200多名漢服愛好者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
「這是古鎮景區與漢服文化結合的一次嘗試。」王萍說。
紹興有2000多名漢服愛好者
林立飛,「90後」,上虞人,愛好歷史,紹興市漢服漢文化協會會長。2017年,林立飛在祭舜活動上第一次看到漢服,就被深深吸引了。
「同袍」,是愛好漢服的人對彼此的稱呼,語出《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2018年,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林立飛認識了很多喜歡漢服的朋友。這些「同袍」們經常穿上漢服、盤上髮髻去聚會。在嫋嫋茶香中,大家一起研究漢服文化。於是,他們自發成立了紹興市漢服漢文化協會。
在紹興,漢服圈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充滿活力的群體。「紹興的漢服愛好者大約有2000多人。」林立飛說,「同袍」們互相認識後,創建了不少微信群和QQ群,大家樂此不疲地聊漢服、生活瑣事,還會組織各種線下活
11月16日~17日,以「盈盈一水間、偕與同袍歸」為主題的2019紹興市漢服節在安昌古鎮舉辦專場。
近年來,隨著漢服文化的興起,漢服受到不少人追捧。在街頭巷尾、商場景區,都能感受到漢服帶來的視覺衝擊。漢服與紹興有怎樣的故事?這種熱潮的背後又是什麼?
漢服,被一些人稱為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作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時期到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的漢族服裝。它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多項民間工藝,記載著華夏千年文化,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很多人最初買漢服,主要選擇標準是好不好看,但後來會更多地了解一下衣服所代表的歷史文化,至少知道大概是哪個朝代的衣服。」林立飛說。
現在,很多「同袍」喜歡明代漢服,主要是因為明代的審美風格繁麗、華美,服飾花紋色彩濃重,生動豪放。明代紡織工藝比較發達,風格華麗的織錦在當時非常流行。
近些年,隨著傳統文化頻頻走進公眾視野,漢服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也以網紅之姿,加速走入日常生活。林立飛的感受是:這幾年,更多青年喜歡並穿著漢服,更多人不再認為著漢服是奇裝異服的展示或者譁眾取寵的表演。
「穿著漢服,不僅僅是很美,而且會更有儀式感,自己的行為舉止也會更優雅。」林立飛認為,傳統服飾是一種很典型的文化彰顯。
2003年11月22日,鄭州德化街,一位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大步走在市中心的這條商業街。這是見諸報導的,中國當代第一位穿「漢服」出現在公共場合的人。
而11月22日,也被圈內人定為「漢服出行日」。每年這天,就會有全國各地的漢服協會以及各高校漢服社,舉辦各式各樣的漢服出行活動。
在林立飛看來,這既是為了向前人致敬,又是宣傳漢服文化,普及漢服知識,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
「漢服熱」如何回歸本真
在中國,復興漢服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在一些中華傳統節日裡,各地漢服協會組織起祭祀、出行、登山等活動。
林立飛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漢服文化活動有3個:從2013年開始舉辦,每年深秋時節舉行的中國西塘漢服文化周;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中國華服日」活動;由福建最大的漢服文化團體——福建漢服天下舉辦的中華禮樂大會。
漢服復興與文化傳承有著怎樣的聯繫?
在林立飛眼裡,不可否認,有一批漢服愛好者,是因為喜歡古風和中國傳統文化,而開始關注漢服的。
林立飛說,中央號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年開始,共青團中央也加入支持宣傳漢服的行列,舉辦了「中國華服日」。今年的「中國華服日·宋風雅集」國風慶典活動在河南省開封市舉行,以宋文化為主題,漢服展現出濃濃的宋都特色。
「古人在花朝節、上巳節等節日上會穿特定的漢服。這樣的節日,在紹興也非常隆重。」越文化研究專家裘士雄說,紹興古時的花朝節節期在農曆二月初二和二月十二。二月初二稱小花朝節,俗傳此日為百花生日;二月十二稱為大花朝節。宋時,龍山西麓有西園,是非常有名的遊覽勝地。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書聖王羲之與眾名士雅集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所寫《蘭亭集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從此,越中文人紛紛仿效,相沿成習。
裘士雄認為,時下青年願意在生活中穿著漢服,體現出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親近和認同。這對於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旅遊業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林立飛認為,紹興的禹舜文化、陽明文化、南宋文化、書法文化等都可以與漢服文化聯繫起來,通過漢服文化,來更好地走近了解這些文化,真正做到文旅融合。
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員於穎對漢服頗有研究。她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嚴格來講,「漢服」只是一個新造的概念。但是,漢服熱體現的是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展示漢服文化,就是要讓大眾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廣傳統文化,現在是很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