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展示出江蘇智慧、江蘇方案和江蘇作為。本版即日起開設「黨政領導談生態文明 助力江蘇高質量發展」欄目,刊發江蘇各級黨政領導守護環境美新江蘇的創新做法、典型經驗及成效,以饗讀者。
◆陳金虎
近年來,江蘇省江陰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思想,按照黨中央、江蘇省和無錫市關於開展長江大保護的部署要求,以「三進三退」的實踐,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前列,貢獻了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江陰力量」。
聚力產業轉型,高端進、低端退。在「無效供給、低端產能」上堅定做減法,積極騰退化解舊動能。嚴把項目門檻,實施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堅決做到凡是生態紅線及水源地保護區範圍內的項目一律不批、超出區域環境容量的項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等「三個一律不批」。淘汰落後產能,大力實施「263」專項行動,基本完成長江沿岸重點規劃區域內化工企業整治任務。優化能源結構,全面開展熱電整合、推進「煤改氣」,啟動建設華能江陰燃氣發電和江陰熱電燃氣機組項目、市天然氣高壓輸氣管網,累計建成燃氣管網2680公裡、供熱管網159公裡。
在「高端產業、綠色產業」上持續做加法,全面培育壯大新動能。堅定實施產業強市首要戰略、創新驅動核心戰略,深化落實產業強市30條、科技創新20條、經濟高質量發展30條等系列政策,用好「四個100億」產業發展基金。聚焦自主可控抓「強鏈」,圍繞「讓創新成為加速器、資本成為雲動力、人才成為點金石」,著力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控制力、產業創新集群帶動力、產業創新鏈條整合力,累計建成省高新技術企業330家、省民營科技企業1196家。聚焦未來優勢攻「補鏈」,在加快提升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千億級裝備製造產業的同時,打造以特鋼、金屬製品、石墨烯為主體的千億級新材料產業,以風電、光伏為主體的千億級新能源產業,以封裝、測試為主體的500億級集成電路產業,以現代中藥、新藥研發、醫療器械為主體的5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等四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起全新增長極。聚焦智能和服務促「延鏈」,全面實施工業企業資源環境利用績效評價,深入推進千企技改智能裝備升級行動,
推進服務與製造深度融合,推進節能環保產業做強做大,累計建成省示範智能車間28家。
聚力源頭控汙,治理進、汙染退。堅定不移地守,著力推動空間優化。圍繞嚴守生態底線、嚴守自然資源保護紅線、嚴守長江生態空間,按照水岸和諧、江河聯動、江城互動、林溼一體四大原則,高標準編制江陰長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1+9」規劃體系,把江陰全市域特別是沿江的每一寸土地都納入規劃的掌控之中。
堅決精準地治,著力打好「三大保衛戰」。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制定實施《江陰市加強長江大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和20項重點工程,紮實推進水規劃、水生態、水資源、水景觀、水安全、水文化「六水共建」。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嚴格落實《江陰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圍繞燃煤煙氣、有機廢氣、車船尾氣、城市揚塵、油煙廢氣「五氣共治」,全面推進704個工程項目。今年初,江陰有兩組對比強烈的數據吸引了各方關注:江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增幅位居全省縣市前列;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71.2%,城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8.3%,降幅位居全省前列,一升一降凸顯了江陰長江大保護的突出成效。全力打好淨土保衛戰,啟動建設總面積4.1平方公裡的秦望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光大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建成投用,全市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2200噸,實現日產日清。加快推進年處理能力40萬噸的電廠摻汙泥焚燒設施建設,到2020年,徹底搬掉影響長江大保護、制約江陰生態文明建設的垃圾、危廢、汙泥「三座大山」。
聚力生態修復,生態進、生產退。以碧水為魂,彰顯濱江親水特色。將省政府批覆的23.4公裡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7.48公裡,僅佔長江江陰段35公裡黃金岸線的50%。持續推進「十三五」時期城鄉建設十大重點工程(簡稱「1310工程」),到2019年上半年,濱江公園和錫澄運河公園樣板段全面建成,到2020年,錫澄運河公園全面建成,加上位於南部的應天河公園,江陰主城區30公裡寸土寸金的長江、運河生產岸線將全部變為生態岸線、親水岸線。
以青山為骨,做好靚山親山文章。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基礎設施先行」的原則,啟動建設總面積83平方公裡的環城森林公園。目前,環山路、停車場、登山步道等基礎設施和啟動區建設正有序實施,環城森林公園建成後,不僅讓江陰城區有一個綠色生態的大屏障,讓廣大市民有一個郊遊休閒的好去處,更讓江陰旅遊產業、體育事業有一個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好平臺。
以綠道為線,串連自然山水資源。啟動建設近期30公裡、中期71公裡、遠期多環串連的「江陰綠道工程」,通過線路規劃、景觀打造、節點建設,把城區、城郊的各類綠地、公園串起來,把城區與環城山體、森林連起來,成為可以騎車、跑步、慢行甚至舉辦全程馬拉松比賽的健身步道、生態綠道、文化廊道。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