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遺產老人」李錫:麗江古城一直「活」著

2021-01-10 鳳凰網房產

來源: 鳳凰網

鳳凰網 作者陳維 謝婉銀

#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

申遺成功之後的麗江古城,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攝影師 和照

1996年2月3日晚飯後,麗江地動山搖,一場七級地震讓整個城市陷入了驚恐之中。

李錫腦子嗡地一響,對妻子說了聲「我的文物,我的資料,你管好孩子」,然後飛快地騎上自行車,直奔博物館。

他擔心,古城完了,申遺工作完了。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遭受了嚴重的地震。

但幾天後,大家發現,整個古城嚴重受損的建築不到20%,受損較重的佔40%,輕微受損的佔40%。因為麗江民居建築大多是土木結構,具有牆倒房不倒的特點。經過近兩年的恢復重建,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2年後,早已退休的李錫和女兒將麗江古城申遺成功的所有波折,全部記錄在了他們耗時7年完成的《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紀實》中。在編寫這本書時,他的心臟裡已經安裝了5個支架。

因為古城申遺,李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主任理察先生稱為「遺產老人」,但他還有一個名號來自於朋友:「李東巴」,因為他是研究東巴文化最痴迷、推廣東巴文化最賣力的人。

在擔任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組辦公室主任之前,李錫早在1987年就被任命為麗江縣博物館館長。後來,他將這個黑龍潭邊上的院子更名為東巴文化博物館,立即讓其變成了「世界唯一」。

之後,在此基礎上,他成立了東巴文化學校,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東巴來授課,接著開辦東巴傳習館、到山區傳播東巴文化、建議政府頒布東巴文化保護條例、舉辦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推動當地人大通過在小學開設納西文化課程教育的議案……

所做之事,皆為把艱深神秘的東巴文化,往大眾和民俗的方向拽。他不希望東巴文化這個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斷代,無論是語言,還是民俗,都能代代相傳。因為這是納西族的根。

效果斐然。1990年年代初,他在名片上印上了納西象形文字;如今,無論是古城還是新城,店鋪招牌上都能看到象形文字。

也因此,他在麗江贏得了不亞於宣科的聲譽,一說到關於東巴文化的事,人們一定會說:「這個事情問李錫吧。」

2020年11月的一個早晨,滿頭銀髮的李錫依然精神矍鑠,在古城的老茶館裡,他和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聊得更多的不是當年申遺之艱辛,而是申遺成功之後的麗江近30年來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時代面孔,800多年的古城如潺潺流水,一直「活」著,從未停止過變化;

不變的是文化內核,但這其中,文化的傳播形式又在持續變化,也是「活」的。

活,是他提到最多的一個字。

只有理解「活」,才能理解麗江

Q:麗江古城從申遺成功後就逐漸火起來,回頭來看,現在的古城達到你當初想像的那個模樣了嗎?

A:總的來說,麗江古城還是那麼生動活潑,還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它一直是「活」的。只有理解了這個「活」,才能理解麗江古城。

古城到今天已有800餘年歷史,最初它只是獅子山下一個村莊,村莊中間一塊空地,當地人叫「四方街」。

它的發展大概經歷過三個重要階段:宋元時期在古城東部區域的通安州及四方街為中心的村落集市階段、明代木氏土司府城階段、清代流官府城階段。

尤其是木氏土司遷到古城以後,古城範圍就擴大了,同時土司又把諸如徐霞客之類的文化名人請來,漢文化就開始注入麗江。

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麗江「改土歸流」,朝廷派來的流官在古城東面建立了流官府,然後就開始大量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還興建了以雪山書院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傳播機構。

流官府建好後,加上木府和四方街這個商業中心,麗江古城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和全國絕無僅有的「一城兩府」的格局,文化也更為多元。到現在,木府已經恢復原貌,流官府也在恢復重建中。

所以,麗江古城這800多年,從來沒有一天停止過變化。

這就是我們說的「活」,就像古城裡面流淌的泉水一樣,它是潺潺流水,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個過程中,也有「不變」,就是在外來文化不斷增加的同時,納西文化始終是核心主體。

在我看來,麗江文化主要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以納西族東巴文化為代表、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條線一直是納西文化的核心;一條是以麗江古城為中心的多元文化。

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互融合。

雖然現在很多原住民離開了古城,但新麗江人和政府還在推動這種文化和古城的發展。比如政府主導建立的古城23個文化院落,比如很多外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生活在這裡,這就是全球化的一個典型,所以它就是活的。

過去我們很理想的願望是,古城裡面全是納西族,房子依然保持著最古樸的樣子。但這個想法是幼稚的、片面的,必須要用「活」的觀念去看待它。當然,要健康地「活」,而不是像「豔遇之城」那種無序的、沒有規範的、沒有目標的、過度商業化的活,這種「活」恐怕就是「死」了。

但現在的情況讓我感到安慰,除了23個文化院落,古城裡的很多當地人都還在穿納西服裝、講納西話、講納西故事,對外交流也是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的老茶館,過去來這裡喝茶的多是老百姓,現在來喝茶的人不僅僅是喝茶,還搞茶文化。所以以這樣的一種發展眼光來看,古城是有生命的。

如果你們在麗江發展,成為新麗江人,你們也要入鄉隨俗,要適應麗江人的生活習慣和用當地的文化理念去跟他們交流。這就是文化融合。外來文明可以滲透進來,但納西族也會把外來文化吸收掉。

所以,很多人在麗江呆幾十年以後,就完全變成納西族了,甚至要說納西話,穿納西服裝,以自己是納西族為榮。

但這裡我們要從「量」的角度去認識這種文化融合。在很早以前,外來文化湧入的量其實不大;但現在就面臨一個更大的課題:現在每年有幾千萬人來麗江,納西文化還能不能像過去一樣有足夠的吸收力和定力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洶湧的外來文化蠶食殆盡?

讓我很高興的是,這30年來,我們一直高舉東巴文化的大旗,納西文化還是麗江的主流文化。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Q:納西文化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您覺得最核心的原因是什麼?

A:我想先說一位西方學者對中華文明的研究結論:中國更替的是朝代,但文明從來沒有更替。這個文明始終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納西文化。

儘管納西族也有幾千年的文明,但最核心的文化是什麼呢?是普世價值,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辯證關係。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美美與顧,各美其美」。納西族關注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發展。

因為這樣,所以很多人到麗江都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人的社會屬性都是一樣的。說更具體點,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老君山是世界自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是世界記憶遺產。

所以,納西族生活在世界自然遺產裡,創造的是世界文化遺產,保留的是世界記憶遺產。

說到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是拿什麼記錄的?象形文字,這是人類最早、世界上至今唯一還在使用的一種古老文字。不管你來自那裡,到麗江後都會知道這些文字來源於人類共同的祖先,會有文化認同感,因為漢字和象形文字一脈相承。即便你不會寫,但稍微研究下就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叫「不學而識」。

再比如說東巴古籍文獻裡記錄了好多祭祀儀式,祭天、祭署等等,都似曾相識,但我們說不出來。所以,就慢慢發現很多人來麗江待幾天後,就感覺冥冥之中有不少東西會有天然的親近感,會找到人或文明的共性,這叫返璞歸真。

「三化」原則

Q:眾所周知,您對東巴文化研究特別深,它作為納西文化的一部分,您覺得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

A:東巴文化和古城的多元文化,都不能完整代表納西文化,要綜合起來認識才對。要了解東巴文化,需要知道它的大概發展軌跡。

納西族的祖先是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氐羌族群,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象形文字,並深入到族人的日常生活。這也構成了納西族初期文明的主體。但隨著南遷到麗江後,強大的漢文化進來後,較為弱勢的納西文化就被邊緣化。但因為納西文化裡有很多普世價值的東西,生活在雲貴川高原山區的近50萬納西人,頑強地把東巴文化保留了下來。

但因為不在城市中心,東巴文化最初鮮為人知。直到被像洛克這樣的國外學者或考古學家發現,被傳播至國外併名聲大振後,才開始在國內受到關注,這一點和敦煌文化有所類似:牆內開花,牆外香。

麗江最年輕的「全才東巴」和學東 /攝影師 和照

東巴文化有今天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沒有這些,就沒有東巴文化的春天。

在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將東巴文化解釋為:納西族的古代文化,以保持東巴教而得名。

但這個解釋有兩個問題:一是古代文化的時間界限不好確定,什麼時候算古代?二是東巴教,宗教是意識形態的東西,與東巴文化植根於納西族社會生活的歷史現狀不相符。

當時我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認為,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並非僅僅是古代文化或是單純的宗教文化。

這個觀點讓東巴文化跳脫出上述兩個解釋的框架,在理論上把這個文化的屬性釐清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一來,推廣東巴文化,從政府到民間,就不會再有意識形態上的束縛。

後來,我就主導創建了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這樣一來,原來一家普通的縣博物館,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家東巴文化博物館。建這個博物館,我花了4年時間,最終在1994年完成。

納西族的歷史、民俗、建築、服飾、歌舞等等民族特色元素全部體現在裡面,同時我把在川滇藏三地研究東巴文化的人請到這裡,請他們提供支持。目前博物館有3000多件東巴文化實物,成了全世界收藏東巴文化文物最多的、最齊全的博物館。

東巴文化博物館 / 圖源網絡,如侵刪

1995年,我們還在博物館裡創辦了東巴文化學校,招生條件很明確:凡是麗江境內對東巴文化有興趣的,特別是原來東巴們的後代,來博物館學習一個月,教材全免,還補助300元錢。前後共辦了8期培訓班,招了285名學員,雖然培訓時間只有一個月,但對整個東巴文化在麗江的傳承弘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編了三本教材,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除了用於學校的培訓,還服務於整個麗江東巴文化的傳承工作。後來還創辦了13個傳習院和中英文東巴文化報,在不同的地區去傳播東巴文化。

我們做了很多事,比如後面還建議政府頒布《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東巴文化保護條例》,後來還升級為《雲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舉辦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提高了全民意識。

現在20多年過去了,麗江各級政府的公章裡、門口招牌上都有象形文字,這是相當不得了的成績,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在整個過程中,我總結出推廣東巴文化的「三化」原則:學術國際化,產業市場化,傳承民間化。可以說,這「三化」原則是東巴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東巴文化的價值,不是我們自己說很重要就行,而是要全世界的學者都認可,在文化領域的地位才會高。

那要怎麼讓全世界的人都來關注東巴文化呢?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產業市場化。比如開發文創產品推向市場。產業化了,就有經濟價值,只要有價值的東西,人們就會來學習它、傳承它、發現它、利用它。東巴文化是人類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怎麼開發都不過分。

第三是傳承民間化。傳承要靠民間,不是靠李錫一個人,而是要麗江30萬納西族人代代相傳。

所以這三者的關係是:學術是龍頭,產業是動力,傳承是基礎。

目前這「三化」原則得到了大家的公認,也是衡量東巴文化傳播狀態的一把尺子。就近幾年情況看,後兩者都不錯,學術國際化稍微少一些。

文化傳承也是「活」的

Q:傳承民間化這塊,孩子是關鍵一環,他們喜歡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嗎?

A:太喜歡了,我很高興看到這一點。納西族的民族服裝很受老百姓的喜愛,男女老少穿上後都會覺得很驕傲。

現在麗江很多年輕人到外面上了大學以後,都感覺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亞於其他文化。他們都在補課,特別回到麗江以後,都是自發和由衷地去學習。

總而言之,我們也很欣喜地看到,現在民間對東巴文化的傳承也是「活」的,不拘形式,讓傳承變得更生動。我們之前很怕把對東巴文化的學習變得符號化,比如在牆壁上畫幾個象形文字,這就是東巴文化了,但這種情況並未出現。

要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其實真的需要好幾代人,必須要政府和民間合力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感謝麗江讀本對本專題採訪提供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麗江radio【麗江導遊說】——裝滿故事的東巴王國(一)
    )  東巴王國位於玉龍雪山下,距離麗江古城12公裡,是麗江大玉龍旅遊景區的主要景觀之一,與玉水寨、玉峰寺、玉柱擎天、 東巴萬神園東景區以」東巴古籍文獻」為基礎,將東巴經典和形式多樣的東巴藝術銘刻在大自然的石木中,由東巴文化和古代納西先民村落兩大部分組成,細分為「象形文字廣場」、「五穀橋」;「門戶區·法杖」;「神路圖」;「納西文化圖騰廣場」和「納西先民古村落」幾個小部分,麗江納西族東巴文化包含二個內容;一是東巴象形文字牆,東巴象形文字是麗江三大遺產之一,是世界記憶遺產,被世人稱之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 網遊麗博丨「麗江三項世界遺產展」之麗江古城
    《傳承文明 和諧共存——麗江三項世界遺產展》之「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明清以來,麗江古城一直是滇西北商貿中心和連接滇、川、藏的茶馬古道重鎮。茶馬古道賦予麗江古城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風情,因而麗江古城是伴隨著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迄今為止茶馬古道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貌依舊的文化名城。
  • 麗江古城一直在雲南的眾多景點中久負盛名,如今是怎樣的場景?
    麗江古城在雲南的眾多景點中久負盛名。許多年前,麗江成了雲南旅遊的名片。這兩座古城是我國成功申報的兩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這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成就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民居建築中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一種。若年輕精力充沛,若不願安於現狀,若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就要前往麗江古城。到了晚上,你想要的就是那個世界。麗江古城的商品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由於景區的火爆,遊客越來越多,有些景點也擴大了。因此,遊客投訴層出不窮,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轟動網絡的不良事件。2017年麗江古城受到嚴重警告處分。
  • 麗江古城充滿著神秘和美麗,讓人歡呼雀躍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裡。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巖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淨蓮寺、普賢寺等景點。以水為核心的麗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現特有的水巷空間布局。橋梁密集是麗江古城最大的特色。
  • 重新發現|攝影師和照:麗江就是「古時候的中國」
    家鄉的山水「儘管沒有經驗,但拍完後發現,自己可以走這條路。」「我希望每年都將宣科老師的生活軌跡都記錄下來,一直到他百年之後。」《宣科》之於和照的意義還不止於此,某種程度上,這部紀錄片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和反思自身的缺點,「拍人,比拍景更有挑戰性。」相較於宣傳片,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不可預知性,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 中國古建築群,麗江古城如此商業化,為什麼它是世界文化遺產
    自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遺產項目以來,已有55個世界遺產項目,居世界首位,在這55項世界遺產中,無論哪一項都是中國的千年遺產,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麗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麗江古城,第一次去,要如何玩轉麗江古城
    大家好,歡迎來到張晶愛旅遊,麗江其實是一座城市,我們通常稱古城為麗江古城,其實這座古城市城區的一部分,這座古城並不是一堵牆,因為古城的管理者姓穆,所以沒有牆,從古城麗(大雁古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玉龍雪山。現在麗江的很多酒店和民宿都被麗江古城所包圍,所以進入古城非常方便。
  • 麗江radio—— 「百花」開古城 墨香潤玉水
    12月2日,百花作家麗江古城創作基地掛牌儀式在王丕震紀念館舉行。百花文藝出版社與麗江古城結緣,在麗江古城設立「百花作家麗江古城創作基地」,是麗江與文學藝術的一次碰撞,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新舉措、新起點。
  • 重新發現|學者楊福泉:麗江需留住鄉村之美
    但漢族遷徙進麗江後,在語言和服飾等方面會被納西人同化,納漢文化相互並存、相互同化。「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要你是住在古城的人,自然就會說納西話。我很多居住在麗江古城的漢族同學都會講納西話,但如果你是居住在古城外圍的機關單位裡的漢族,就大都不會說納西話但能聽懂。,因為他每日朝夕相處的多是本族人,說的多是漢話。
  • 始建於唐朝的古建築重新開館!麗江古城新增一打卡地
    古城承載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一路走來,文化始終是麗江古城的血脈、根基和靈魂,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和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持續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 千年麗江古城的前世今生
    這條史料中所說的「小婆城」位於「昆明城」西南方,從「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慶),西北至三探覽城,又西北至鐵橋城」的記載,完全符合今日永勝、鶴慶、麗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從永勝往西南走到鶴慶,又從鶴慶往西北走到麗江(三探覽城),從麗江壩再往西北走到玉龍縣塔城鄉(現建有「鐵橋」遺址碑)。唐代三探覽城具體建在麗江壩的什麼地方,由於史料中焉語不詳,其遺址仍有待考古發現。
  • 中國古建築群:麗江古城商業氣息那麼重,憑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
    自我國從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至今,已有達55項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在這55項世界遺產中,不論哪一項都是華夏大地的千年遺產。其中,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是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麗江古城。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古鎮,坐落在玉龍雪山下,地處雲貴高原,始建於宋末元初,面積為7.279平方公裡。
  • 麗江古城和鳳凰古城,你喜歡哪個,而我更喜歡麗江
    麗江市,雲南省管轄地級市,位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聯繫部,是中國有名的旅遊城市,二山、一湖、一城、一江、一文化、一風情,麗江之美優雅、古風、自然、悠久、麗江被古城文明化,麗江古城和鳳凰古城,你喜歡哪個,而我更喜歡麗江。
  • 世界文化遺產:玉龍雪山下的800年古城,麗江時光沉醉了多少人
    在這55項世界遺產中,不論哪一項都是華夏大地的千年遺產。其中,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是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麗江古城。199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首個世界遺產,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 麗江納西族殉情、蠱毒揭秘
    每一天,麗江的空氣都是這樣淨爽,天南海北的人,在束河古鎮、在麗江古城、在玉龍雪山上偶遇,在發呆、曬太陽、聊天中,希望能在感人至深中撞出豔遇之火花。40集民族電視劇《木府風雲》和小說《麗江,今夜不再說愛情》,極盡薰染描寫,把麗江爛漫風雲時光和納西民族中的殉情和蠱毒等民族風情予於展現。
  • 麗江古城 商業化與文化的角力(人民眼·古城保護)
    麗江古城,演奏納西古樂的老人。謝 勇攝「不是在麗江,就是在去麗江的路上」,這座茶馬古道上的僻遠小城,去年竟湧入境內外遊客30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72%。1997年,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大研古鎮、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3個相對獨立的城建單元,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大研古鎮。依託古城,麗江文化旅遊產業長足發展。「文化在旅遊中找到了錢,旅遊在文化中找到了路」,麗江成為不少後來者學習的榜樣,也引發長盛不衰的申遺熱潮。
  • 重新發現|麗江是什麼
    來源: 鳳凰網鳳凰網 作者陳維 謝婉銀#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麗江古城的傍晚 /攝影師 和照麗江是什麼?這裡有八百年古城,家家流水,戶戶垂楊。有原鄉底色的束河和白沙,千年古道,蹄聲悠悠。有中國最「親民」的玉龍雪山,黑白分明,一米陽光。
  • 【亮點】雲南麗江下的古城新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麗江市古城區新義社區黨總支,走進這個位於麗江古城核心區的紅色堡壘。(建議在WIFI下觀看)(一)老家河南的劉成是新義社區的一名居民。1999年,劉成隨父親來到了麗江,在古城經營印鑑和玉石等生意,算是較早一批來到麗江古城的「新麗江人」。
  • 漫遊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在麗江大壩的中部位置,始建於宋末元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 「百花作家麗江古城創作基地」今日掛牌
    》創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動之麗江古城論壇暨百花作家創作基地掛牌儀式在麗江古城王丕震紀念館舉行。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黨組書記、常務副局長和麗軍,天津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紀秀榮,雲南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範穩,百花文藝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總經理薛印勝,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劉勇等領導、嘉賓出席掛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