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
鳳凰網 作者陳維 謝婉銀
#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
申遺成功之後的麗江古城,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攝影師 和照
1996年2月3日晚飯後,麗江地動山搖,一場七級地震讓整個城市陷入了驚恐之中。
李錫腦子嗡地一響,對妻子說了聲「我的文物,我的資料,你管好孩子」,然後飛快地騎上自行車,直奔博物館。
他擔心,古城完了,申遺工作完了。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遭受了嚴重的地震。
但幾天後,大家發現,整個古城嚴重受損的建築不到20%,受損較重的佔40%,輕微受損的佔40%。因為麗江民居建築大多是土木結構,具有牆倒房不倒的特點。經過近兩年的恢復重建,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2年後,早已退休的李錫和女兒將麗江古城申遺成功的所有波折,全部記錄在了他們耗時7年完成的《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紀實》中。在編寫這本書時,他的心臟裡已經安裝了5個支架。
因為古城申遺,李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主任理察先生稱為「遺產老人」,但他還有一個名號來自於朋友:「李東巴」,因為他是研究東巴文化最痴迷、推廣東巴文化最賣力的人。
在擔任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組辦公室主任之前,李錫早在1987年就被任命為麗江縣博物館館長。後來,他將這個黑龍潭邊上的院子更名為東巴文化博物館,立即讓其變成了「世界唯一」。
之後,在此基礎上,他成立了東巴文化學校,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東巴來授課,接著開辦東巴傳習館、到山區傳播東巴文化、建議政府頒布東巴文化保護條例、舉辦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推動當地人大通過在小學開設納西文化課程教育的議案……
所做之事,皆為把艱深神秘的東巴文化,往大眾和民俗的方向拽。他不希望東巴文化這個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斷代,無論是語言,還是民俗,都能代代相傳。因為這是納西族的根。
效果斐然。1990年年代初,他在名片上印上了納西象形文字;如今,無論是古城還是新城,店鋪招牌上都能看到象形文字。
也因此,他在麗江贏得了不亞於宣科的聲譽,一說到關於東巴文化的事,人們一定會說:「這個事情問李錫吧。」
2020年11月的一個早晨,滿頭銀髮的李錫依然精神矍鑠,在古城的老茶館裡,他和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聊得更多的不是當年申遺之艱辛,而是申遺成功之後的麗江近30年來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時代面孔,800多年的古城如潺潺流水,一直「活」著,從未停止過變化;
不變的是文化內核,但這其中,文化的傳播形式又在持續變化,也是「活」的。
活,是他提到最多的一個字。
只有理解「活」,才能理解麗江
Q:麗江古城從申遺成功後就逐漸火起來,回頭來看,現在的古城達到你當初想像的那個模樣了嗎?
A:總的來說,麗江古城還是那麼生動活潑,還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它一直是「活」的。只有理解了這個「活」,才能理解麗江古城。
古城到今天已有800餘年歷史,最初它只是獅子山下一個村莊,村莊中間一塊空地,當地人叫「四方街」。
它的發展大概經歷過三個重要階段:宋元時期在古城東部區域的通安州及四方街為中心的村落集市階段、明代木氏土司府城階段、清代流官府城階段。
尤其是木氏土司遷到古城以後,古城範圍就擴大了,同時土司又把諸如徐霞客之類的文化名人請來,漢文化就開始注入麗江。
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麗江「改土歸流」,朝廷派來的流官在古城東面建立了流官府,然後就開始大量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還興建了以雪山書院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傳播機構。
流官府建好後,加上木府和四方街這個商業中心,麗江古城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和全國絕無僅有的「一城兩府」的格局,文化也更為多元。到現在,木府已經恢復原貌,流官府也在恢復重建中。
所以,麗江古城這800多年,從來沒有一天停止過變化。
這就是我們說的「活」,就像古城裡面流淌的泉水一樣,它是潺潺流水,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個過程中,也有「不變」,就是在外來文化不斷增加的同時,納西文化始終是核心主體。
在我看來,麗江文化主要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以納西族東巴文化為代表、上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條線一直是納西文化的核心;一條是以麗江古城為中心的多元文化。
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互融合。
雖然現在很多原住民離開了古城,但新麗江人和政府還在推動這種文化和古城的發展。比如政府主導建立的古城23個文化院落,比如很多外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生活在這裡,這就是全球化的一個典型,所以它就是活的。
過去我們很理想的願望是,古城裡面全是納西族,房子依然保持著最古樸的樣子。但這個想法是幼稚的、片面的,必須要用「活」的觀念去看待它。當然,要健康地「活」,而不是像「豔遇之城」那種無序的、沒有規範的、沒有目標的、過度商業化的活,這種「活」恐怕就是「死」了。
但現在的情況讓我感到安慰,除了23個文化院落,古城裡的很多當地人都還在穿納西服裝、講納西話、講納西故事,對外交流也是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比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的老茶館,過去來這裡喝茶的多是老百姓,現在來喝茶的人不僅僅是喝茶,還搞茶文化。所以以這樣的一種發展眼光來看,古城是有生命的。
如果你們在麗江發展,成為新麗江人,你們也要入鄉隨俗,要適應麗江人的生活習慣和用當地的文化理念去跟他們交流。這就是文化融合。外來文明可以滲透進來,但納西族也會把外來文化吸收掉。
所以,很多人在麗江呆幾十年以後,就完全變成納西族了,甚至要說納西話,穿納西服裝,以自己是納西族為榮。
但這裡我們要從「量」的角度去認識這種文化融合。在很早以前,外來文化湧入的量其實不大;但現在就面臨一個更大的課題:現在每年有幾千萬人來麗江,納西文化還能不能像過去一樣有足夠的吸收力和定力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洶湧的外來文化蠶食殆盡?
讓我很高興的是,這30年來,我們一直高舉東巴文化的大旗,納西文化還是麗江的主流文化。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
Q:納西文化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您覺得最核心的原因是什麼?
A:我想先說一位西方學者對中華文明的研究結論:中國更替的是朝代,但文明從來沒有更替。這個文明始終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納西文化。
儘管納西族也有幾千年的文明,但最核心的文化是什麼呢?是普世價值,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辯證關係。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美美與顧,各美其美」。納西族關注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發展。
因為這樣,所以很多人到麗江都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人的社會屬性都是一樣的。說更具體點,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老君山是世界自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是世界記憶遺產。
所以,納西族生活在世界自然遺產裡,創造的是世界文化遺產,保留的是世界記憶遺產。
說到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文獻是拿什麼記錄的?象形文字,這是人類最早、世界上至今唯一還在使用的一種古老文字。不管你來自那裡,到麗江後都會知道這些文字來源於人類共同的祖先,會有文化認同感,因為漢字和象形文字一脈相承。即便你不會寫,但稍微研究下就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叫「不學而識」。
再比如說東巴古籍文獻裡記錄了好多祭祀儀式,祭天、祭署等等,都似曾相識,但我們說不出來。所以,就慢慢發現很多人來麗江待幾天後,就感覺冥冥之中有不少東西會有天然的親近感,會找到人或文明的共性,這叫返璞歸真。
「三化」原則
Q:眾所周知,您對東巴文化研究特別深,它作為納西文化的一部分,您覺得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
A:東巴文化和古城的多元文化,都不能完整代表納西文化,要綜合起來認識才對。要了解東巴文化,需要知道它的大概發展軌跡。
納西族的祖先是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氐羌族群,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象形文字,並深入到族人的日常生活。這也構成了納西族初期文明的主體。但隨著南遷到麗江後,強大的漢文化進來後,較為弱勢的納西文化就被邊緣化。但因為納西文化裡有很多普世價值的東西,生活在雲貴川高原山區的近50萬納西人,頑強地把東巴文化保留了下來。
但因為不在城市中心,東巴文化最初鮮為人知。直到被像洛克這樣的國外學者或考古學家發現,被傳播至國外併名聲大振後,才開始在國內受到關注,這一點和敦煌文化有所類似:牆內開花,牆外香。
麗江最年輕的「全才東巴」和學東 /攝影師 和照
東巴文化有今天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沒有這些,就沒有東巴文化的春天。
在一段時間內,學術界將東巴文化解釋為:納西族的古代文化,以保持東巴教而得名。
但這個解釋有兩個問題:一是古代文化的時間界限不好確定,什麼時候算古代?二是東巴教,宗教是意識形態的東西,與東巴文化植根於納西族社會生活的歷史現狀不相符。
當時我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認為,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並非僅僅是古代文化或是單純的宗教文化。
這個觀點讓東巴文化跳脫出上述兩個解釋的框架,在理論上把這個文化的屬性釐清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一來,推廣東巴文化,從政府到民間,就不會再有意識形態上的束縛。
後來,我就主導創建了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這樣一來,原來一家普通的縣博物館,就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家東巴文化博物館。建這個博物館,我花了4年時間,最終在1994年完成。
納西族的歷史、民俗、建築、服飾、歌舞等等民族特色元素全部體現在裡面,同時我把在川滇藏三地研究東巴文化的人請到這裡,請他們提供支持。目前博物館有3000多件東巴文化實物,成了全世界收藏東巴文化文物最多的、最齊全的博物館。
東巴文化博物館 / 圖源網絡,如侵刪
1995年,我們還在博物館裡創辦了東巴文化學校,招生條件很明確:凡是麗江境內對東巴文化有興趣的,特別是原來東巴們的後代,來博物館學習一個月,教材全免,還補助300元錢。前後共辦了8期培訓班,招了285名學員,雖然培訓時間只有一個月,但對整個東巴文化在麗江的傳承弘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編了三本教材,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除了用於學校的培訓,還服務於整個麗江東巴文化的傳承工作。後來還創辦了13個傳習院和中英文東巴文化報,在不同的地區去傳播東巴文化。
我們做了很多事,比如後面還建議政府頒布《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東巴文化保護條例》,後來還升級為《雲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舉辦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提高了全民意識。
現在20多年過去了,麗江各級政府的公章裡、門口招牌上都有象形文字,這是相當不得了的成績,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在整個過程中,我總結出推廣東巴文化的「三化」原則:學術國際化,產業市場化,傳承民間化。可以說,這「三化」原則是東巴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東巴文化的價值,不是我們自己說很重要就行,而是要全世界的學者都認可,在文化領域的地位才會高。
那要怎麼讓全世界的人都來關注東巴文化呢?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產業市場化。比如開發文創產品推向市場。產業化了,就有經濟價值,只要有價值的東西,人們就會來學習它、傳承它、發現它、利用它。東巴文化是人類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怎麼開發都不過分。
第三是傳承民間化。傳承要靠民間,不是靠李錫一個人,而是要麗江30萬納西族人代代相傳。
所以這三者的關係是:學術是龍頭,產業是動力,傳承是基礎。
目前這「三化」原則得到了大家的公認,也是衡量東巴文化傳播狀態的一把尺子。就近幾年情況看,後兩者都不錯,學術國際化稍微少一些。
文化傳承也是「活」的
Q:傳承民間化這塊,孩子是關鍵一環,他們喜歡納西族的傳統文化嗎?
A:太喜歡了,我很高興看到這一點。納西族的民族服裝很受老百姓的喜愛,男女老少穿上後都會覺得很驕傲。
現在麗江很多年輕人到外面上了大學以後,都感覺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亞於其他文化。他們都在補課,特別回到麗江以後,都是自發和由衷地去學習。
總而言之,我們也很欣喜地看到,現在民間對東巴文化的傳承也是「活」的,不拘形式,讓傳承變得更生動。我們之前很怕把對東巴文化的學習變得符號化,比如在牆壁上畫幾個象形文字,這就是東巴文化了,但這種情況並未出現。
要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其實真的需要好幾代人,必須要政府和民間合力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感謝麗江讀本對本專題採訪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