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川劇臉譜變臉

2020-12-04 白髮漁樵江渚上

臉譜變臉

川劇臉譜

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龔思全-川劇臉譜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演員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繪成各種圖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徵。歷史上川劇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演員都是自己繪製臉譜。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演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繪製臉譜,以取得吸引觀眾注意的效果。故川劇臉譜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徵,是各類地方劇種中少見的。

此外,川劇臉譜歷史上都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師傅怎樣畫臉譜,口傳身教於徒弟。師傅對自己所繪臉譜爛熟於心,徒弟聽之學之繪之,也慢慢爛熟於心並可有改變。演出完畢後,臉上一擦一摸乾乾淨淨,臉譜全然成了演員吸引觀眾的一個法寶。既是口傳心授,又是制勝法寶,所以川劇臉譜歷史上就缺少紙面的圖像記錄。

學苑版《中國戲曲臉譜-川劇臉譜》,共歸集幾百位川劇老藝人歷史上的演出臉譜1000多種,涉及劇目幾百出。該譜具有珍貴而豐富的資料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作者龔思全先生生長在重慶合川,從19歲起到退休,一直是重慶合川川劇院的資深舞臺美術設計師,他具有美術功力,又是川劇票友。合川位於川渝交通要道,物產豐富,其民間文化發達繁榮,清末民初,當地劇團和外地劇團雲集,好角眾多、好戲眾多。合川川劇院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龔先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生存,民間豐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他。他窮畢生之力,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收集繪製川劇臉譜,所繪臉譜曾達2000多種。可惜,"文革"期間大部分臉譜毀於一旦。到七八十年代,龔先生又重新尋找川劇老藝人,再一次走上了收集、整理、繪製的道路,只不過這一次,他的使命感已不全然建立在喜愛的基礎上,川劇演出的減少、劇目的流失、老藝人的悄然離世,讓他惋惜和痛心,自覺地承載起保護民間文化的重任。

本書所收臉譜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的人物臉譜,其二是按照專題排序的人物臉譜,兩者並不交叉涵蓋。其中,重要戲曲人物的臉譜有多個,顯示了不同演員對戲曲人物不同的理解,表現川劇臉譜藝術的多樣性。比如三國人物曹操、關羽、張飛等等,他們的臉譜譜式,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幾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映了人物的成長過程。

學苑版《川劇臉譜》的特點在於:該《臉譜》是當前惟一最真實保存歷史上川劇演出臉譜譜式的本子,是當前國內唯一歸集川劇臉譜譜式數量最多的本子,也是惟一力求真實反原作者繪製臉譜所用色彩的本子。

《川劇臉譜》的出版,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以及歷史資料的真實留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3]

色調

顏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標記。川劇臉譜以顏色表現人物的基本特徵,其用色定調原則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長期形成的欣賞習慣為根據的。

例如,在川劇臉譜中,多以紅色來表示忠肝義膽的人物,如關羽、姜維;黑色多用來表現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來表現冷酷無情、陰險狡詐的人物,如曹操。綠色和藍色多用來表現草莽英雄、綠林好漢或好勇鬥狠而又兇殘的人物,如單雄信。而金、銀和灰色具有虛幻神秘的感覺,多用來表現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象徵圖案

在用色定調的前提下,在人物臉膛上勾畫具有象徵性和寓意性的圖案,以顯示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人們對劇中人物或歌頌讚揚、或揭露諷刺、或批判鞭撻,其貶其褒都能從圖案中反映出來。

例如,包拯的黑臉膛上繪有山字形筆架、硃筆、壽字、月牙、太陽等圖案,象徵他官高極品、執法如山、一生廉潔。關羽的紅臉膛上繪有臥蠶眉、三柱香、品字圖案,表現他英武忠誠、信義必守。趙匡胤也是紅臉膛,龍紋雙眉表示他是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畫的那一筆白,則表現了他為人猜忌陰險的特徵。項羽黑白分明的臉膛上勾繪有七星北鬥、壽字形龍紋、寶劍、虎豹眼等圖案,表現了他得天威曾為一代強霸和兵敗烏江拔劍自刎的結局。

動物圖案

用動物圖案表現人物特徵,是川劇臉譜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傑馬俊,人稱"玉蝴蝶",於是就在馬俊臉上勾畫一隻色彩斑斕的蝴蝶;綠鴨道人的臉上勾畫有展翅的鴨子;蛇精的臉上勾畫有盤曲的藍綠色長蛇等等。

特別要提到的是,這些動物圖案的繪製,需要完全符合演員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徵。比如,蛇的頭嘴畫在演員的嘴部,蛇身盤在兩頰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這樣,演員嘴巴的張閉剛好表現了蛇嘴的張閉,整個面部肌肉的運動正好帶動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將,一隻大蟹螯勾畫在演員的嘴部,嘴肌運動表現的剛好是蟹螯的張合運動。

設計勾畫帶有動物圖案的臉譜,絕不是把動物圖形生搬硬套於臉上,而是需要經過變形、誇張、巧妙安排的藝術處理,不論是用動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畫人物特徵為前提。動物臉譜的繪製,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裝飾美,還要充分考慮劇中角色各個行當的規範,這也就是說,勾畫動物圖案臉譜也要有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及霸兒臉的區別。

霸兒臉

霸兒臉又叫霸兒花臉,是劇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特點。霸兒臉延續角色中老年臉譜的特徵,不帶口條,一般以鼻為界,只勾畫臉的上半部分。霸兒臉還有隱含表現人物後代形貌特徵的作用。

例如:紅臉關羽在《步月殺熊》中還是個青年,其臉譜是半頭紅的紅霸兒臉。黑臉包公在《判雙釘》中初次為官,還是個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給他開黑霸兒臉。《波羅花》裡的青年英雄石應龍,開鴛鴦霸兒臉。張飛的兒子張苞開黑霸兒臉、牛皋的兒子牛通開白霸兒臉,他們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氣盛。

文字臉譜

川劇臉譜中還有以文字作為造型來表現人物特徵的手段。將書法漢字勾畫在角色面部的顯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裝飾圖案。文字臉譜多出如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舞臺上。本書中的文字臉譜是根據資深川劇藝人的口述反覆勾畫而得到的,大約可以分為簡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兩種,並有篆、隸、楷、行、草等書法形式。

例如,牛皋腦門上寫隸書"牛"字;李逵腦門上寫隸書"李"字;閻王腦門上寫楷書"閻"字;魁星腦門上寫楷書"鬥"字;據說楊七郎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兒臉上就草書了一個"虎"字。人們常說"臉就是招牌",文字臉譜起到了介紹劇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變臉、扯臉、擦暴眼

川劇演出中,隨著劇情的轉折,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臉譜也需相應發生變化。如何在一齣戲裡讓臉譜發生變化,川劇藝人創造發明了變臉、扯臉和擦暴眼的特技。這些特技都是在舞臺演出現場,在不能被觀眾察覺的前提下使用的,以達到人物臉譜瞬間變化的強烈演出效果。

變臉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臉是把臉譜繪製在薄綢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將事前貼在臉上的薄綢一層一層地揭去。擦暴眼是讓臉譜局部發生變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員將事前塗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煙迅速將眼睛周圍塗黑。

例如,《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當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親生兒子時,演員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讓樂羊子粉底本色臉突然變成了金色的臉,口條也由黑變白。這一變臉,刻畫了樂羊子心靈受到的強烈刺激,"面為心變"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表現。《斷橋》中的青兒要報復薄情寡意的許仙;《飛雲劍》中的陳倉魔要追食書生寧採臣,演出中,他們的臉都一變再變,強烈展現了青兒的法力和陳倉女魔的兇惡殘忍,渲染了演出氣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饒缽要降妖收伏白蛇,雙方交戰鬥法可謂驚心動魄。當劇情發展到高潮時,演員使用"扯臉"術,讓紫金饒缽的臉在瞬間出現紅(喜)、藍(怒)、白(哀)、綠(樂)等各種顏色,刻畫了紫金饒缽能夠瞬息萬變的神威和法力,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他的複雜個性。《情探》中的新科狀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來索命,此時演員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現王魁喪魂落魄的醜態。《坐樓殺惜》中,為表現宋江瞬間突然升起的殺人之念,演員也使用了"擦暴眼"手法。

川劇變臉

何謂變臉

川劇變臉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臉譜演變

最初的臉譜是紙殼面具,後經改良,發展為草紙繪製的臉譜,表演時以煙火或摺扇掩護,層層揭去臉譜,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變臉絕技的飛速發展,製作臉譜的材料也發展成為如今使用的綢緞面料,極大的方便了演員的表演。

摺疊臉譜造型

變臉臉譜會選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俠士、鬼怪之類的造型,而人們所熟知的臉譜,如關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臉譜一般不用於變臉。繪製變臉臉譜筆鋒要銳利、粗獷,顏色對比要強烈,這樣才能形成炫目的禮堂效果,在設色寓意的設計上,要以劇中人物的道德品質和角色種類為依據,或歌頌讚揚、或揭露諷刺、或鞭撻批判,或貶或褒,全都可以從臉譜色彩中反映出來。

手法

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川劇名家姜尚峰扮演況鍾 朱宣鹹作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抹臉:將化妝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即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需要變整張臉,就把油彩塗在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將油彩塗在臉上或鼻子上。《白蛇傳》中的許仙用的就是"抹臉"。

吹臉:用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銀粉、墨粉等,裝進特定的容器裡,表演時,演員只需將臉貼近容器一吹,粉末就會撲在臉上,吹時必須閉眼、閉口、閉氣。《活捉子都》中的吹臉,化妝粉末是放在酒杯內的,更多的時候是在舞臺的地面上擺一個已經裝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員只需做一個伏地的舞蹈動作,就可以趁機將臉貼近盒子。

扯臉:"扯臉"是比較複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一張的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把絲線,再一張一張地貼在臉上。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帶上之類)。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地將它扯下來。如《白蛇傳》中的缽童(紫金鐃缽),可以變綠、紅、白、黑等七、八張不同的臉。再如《舊正樓》中的賊、《望娘灘》的聶龍等也使用扯臉。 "扯臉"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粘臉譜的粘合劑不宜太多,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二是動作要乾淨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夠掩觀眾眼目。

運氣:顧名思義,運用氣功變臉。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相關焦點

  • 川劇變臉亮相亞洲文化嘉年華 熊貓臉譜驚豔盛會
    在大型京劇表演《盛世梨園》中,四川省川劇院和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帶來的川劇變臉表演,也驚豔亮相。舞臺上,12位川劇變臉演員集體登臺,齊刷刷的連續變臉,一展深厚戲曲功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演員們在傳統戲曲臉譜之外,變出了一張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臉譜,引來現場陣陣尖叫。
  • 看過不少川劇變臉,你是否了解每一張臉譜的故事?
    不管你是否了解川劇,對川劇臉譜一定不陌生。畢竟,川劇變臉這項絕活兒風靡大街小巷,不管是晚會節目的正式表演,還是四川火鍋店的助興之舉,都能瞬間點燃現場。  「  腦殼一轉 面孔說變就變  眼睛一眨 不過瞬息之間  名揚四海 讚嘆川劇變臉  絕妙精彩 根底它全在四川  」  川劇變臉,就是借臉譜的瞬間變化,
  • 川劇:臉譜顏色的變化小談
    五彩斑斕的色彩直接往臉上畫,這對不了解臉譜藝術的人來說都是讓人驚訝的,而且戲曲演員這種行為也是值得我們佩服的。臉譜作為我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之一,普遍受到了國人的喜愛,而臉譜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川劇臉譜,川劇臉譜以其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誇張、奇特而帶神秘的象徵構圖,形成的起獨特的特色,尤其是變臉,成為了川劇非常鮮明的特點。以至於很長時間,我們都把川劇=變臉當做常識(儘管這是不對的),所以今天我嗯就來看一下川劇中的臉譜顏色。
  • 川劇變臉在臺有了傳承人
    「臺灣人將川劇變臉當作一門特殊技藝,我要讓它在臺灣傳承發展下去。」她說。1996年,成都川劇院演員陶秀華為愛嫁來臺灣。按照臺灣地區相關規定,大陸配偶沒有拿到身份證前,是不能工作的。所以來臺後,陶秀華不僅需要適應新環境,還要適應無工作、無表演的生活。好強的她從未放棄舞臺夢,在臺灣拿到身份證後,馬上重新站上舞臺。
  • 我國戲曲中的臉譜究竟是什麼來歷,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熱捧?
    說到臉譜,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四川川劇的變臉。的確,川劇的變臉技術堪稱世界頂尖水平,隨隨便便一個眼神,都能換個面孔,很多人對它都很感興趣。那麼臉譜究竟是什麼來歷呢,具體有什麼內涵,能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為之動容?
  • 內江5歲小女孩學川劇變臉 尋了10多家才定製到臉譜
    因為,為了此次藝術節,鄧婷玉自告奮勇學起了川劇變臉,排練約1個月時間便能較熟練地變4張臉譜,她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了學習變臉,鄧婷玉不僅每個周末從早練到晚上,家人還帶著她尋找了10多個臉譜製作人,才在成都定製到了4張臉譜。
  • 四川南充4歲萌娃學川劇變臉 5分鐘變4個臉譜
    1月11日下午,在四川廣安舉行的某教育集團的一場匯報演出上,5個萌娃身穿白、藍、紅、黑、黃色的川劇服裝,踩著小碎步登臺,一亮相,就引起現場一片歡呼。這是南充一家幼兒園的匯報演出節目《川劇傳承》。5個表演川劇變臉的萌娃,來自幼兒園中班、大班。
  • 走進神秘的川劇變臉
    今有川劇變臉千變萬化,神秘莫測。巴蜀四川,向來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峻,氣候溼熱,因此也是奇珍異獸經常出沒之地。傳說最初,人們是為了嚇跑野獸,用顏料塗抹面部,扮作猙獰之態用來防身。隨著風俗的潛移默化逐漸演變成了富有紀念意義的臉譜,每逢豐收佳節便以此為儀式慶祝民間節日。
  • 中國神奇的傳統藝術:川劇變臉
    我們了解過中國的傳統的京劇臉譜藝術,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比臉譜更神奇的中國傳統藝術,川劇變臉。川劇是中國的傳統戲劇之一,流行於民間,深受人們喜愛的表演之一。如果你現在去四川的話,依然可以看到這項民間藝術。
  • 川劇的變臉,你都了解多少?
    有多少川劇人,從懷揣著小小夢想望著臺子發呆,想過自己如何才能當得起劇臺子,能站的上去。就有多少戲劇人,平復著心中的澎湃,終於在戲臺上唱出了平生第一調。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這是成都人經常會放在口中的諺語,用來形容戲劇人,那是再合適不過了。要說川劇的精彩之處,立即很多人會想到——變臉。
  • 慢鏡頭都看不穿川劇「變臉」背後的洪荒之力
    川劇「變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二級機密,這也是中國戲劇界惟一一項國家機密。作為一項神秘的傳統藝術,川劇「變臉」的精彩之處在哪兒?成為「變臉」大師背後需要付出多少艱辛?新華社記者14日走進擁有中國乃至世界最高水平變臉技藝的四川省川劇院,為您揭示「變臉」臺前幕後的秘密。
  • 川劇人對變臉洩密「變臉」(視線)(圖)
    越來越多的川劇行外人會變臉,已是不爭的事實。不久前,一位外地川劇愛好者給四川省川劇院發去一份報紙傳真,上面的消息令幾位負責人大吃一驚:當地一家小學剛舉行了千人變臉活動,學校還準備因此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變臉「洩密」成事實  這則消息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變臉絕技的保衛戰」。
  • 川劇表演藝術中,演員是如何通過臉譜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
    心理外化也就是心象示現乃傳統戲曲藝術揭示劇中人物性格特徵和內心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川劇舞臺表演中,最常見也最具典型意義並贏得八方讚譽的是「變臉」。臉譜是基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符號化戲曲審美形式之一,用川劇名家張德成的話來說:「臉譜,顧名思義,既然稱譜,便不是在臉上隨意作畫,胡塗亂抹,而是有譜——有道理、有目的、有規矩的。
  • 川劇變臉的原理已經被揭秘!守護了60多年的秘密,說洩露就洩露?
    川劇變臉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即使沒有親自在現場看過,也在電視裡看過變臉的場面。演員在舞臺踱步騰挪,忽的一下,手一揮臉一轉,臉譜就變了模樣。經過歷史發展,人文傳承,變臉已經民間戲曲特色之一。去了成都除了看大熊貓,吃火鍋,泡茶館,還得親眼看一次變臉。毫無疑問,川劇變臉是貨真價實的國粹。甚至有民間坊傳,川劇變臉的秘密是國家二級機密,也是戲曲界唯一保密級的節目。
  • 魔術、川劇變臉讓觀眾驚喜不斷
    在前不久舉行的「和信銷品茂杯」少兒才藝大賽中,他為大家帶來魔術、川劇變臉表演,最終獲得一等獎。 李釔辰在海選中身穿西裝,拿著魔術師的黑箱子;決賽現場,他身著戲服、戴著臉譜;多變的表演風格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著李釔辰在舞臺上閃閃發亮,背後的付出讓人難以想像。川劇變臉是中國戲曲藝術獨有的絕技,被譽為中國的國寶。
  • 認識川劇臉譜:你看!曹操的臉悄悄在改變……
    【開欄語】    今日,川劇《紅梅記》將啟程赴法國,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中國地方戲曲節」,將向歐洲觀眾展現傳統川劇的無窮魅力;每晚,在錦江劇場精彩上演的《傳奇變臉秀》,吸引著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贏得無數掌聲與喝彩……川劇之美,美在何處?
  • 揭秘:川劇「變臉」為何從來不揭秘?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
  • 川劇變臉:變臉在全國各地的飯館流行,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變臉解析變臉是川劇表演中,眾多絕活當中的一種,例如吐火、藏刀、頂油燈、變鬍子等等,都是屬於川劇當中的一個絕活。變臉也是如此,只是變臉現在知名度比較高,大家都知道而已。川劇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的臉譜,是川劇表演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變臉就是表演者在變換自己的臉譜。相比於吐火、藏刀,變臉更適合在飯店演出,既沒有危險還比較有趣,最重要的是,觀眾們不需要去了解川劇,光看變臉也能圖個樂呵。
  • 吉林一大學生宿舍上演川劇變臉,室友:同寢三年還藏這手
    延伸閱讀川劇變臉 (川劇絕活)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歷史起源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
  • 兒童畫教程|中國神奇的傳統藝術《川劇變臉》
    課程準備1.課程類型 綜合創意繪畫課程2.參考課時90分鐘3.工具材料水彩筆、勾線筆、彩色卡紙、剪刀課程構思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以川劇變臉為主題來展開創作,仔細觀察川劇人物的服飾、頭冠以及其他裝飾花紋的變化,運用勾線筆描繪出變臉人物的頭飾和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