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清朝耗資巨大的漢陽鐵廠,為什麼剛剛建成就瀕臨倒閉?

2020-12-10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9期:

在《走向共和》中,整部劇最大的問題,貌似是意識形態,實際並不全是。而是由於財政危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正因為出了這些問題,才引起了有志之士對國家未來的思考。

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問題,作為當局者,他們自然也懂,從上到下,也開始思考大清朝該如何走下去。

這其中,就有一群漢族大臣,在清朝廷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提出了洋務運動。其中湖廣總督張之洞,身為清流派領袖,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本應是: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這句話是諷刺南宋以後信奉朱熹的腐儒們,平時不幹事,大難臨頭則以死報國,但張之洞並不是這樣的領袖!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9期:耗資巨大的漢陽鐵廠,號稱亞洲之最,為什麼剛剛建成就瀕臨倒閉?

一、

張之洞,外號「錢屠」,之前我們也解釋過,他為了把武漢打造成全國重工業基地,不惜投入了大量資金。

其中全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就是張之洞傾注了大量心血的標杆工程,不同於其他洋務派領袖。比如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傾注心血打造的江南製造局以及北洋海軍,還有左宗棠籌辦的福州船政局等。

他們大都是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加強國防以及軍事建設,而張之洞的漢陽鐵廠,一開始就是奔著改善民生去的:

「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

按照張之洞的設想,西方列國之所以強大,跟鐵路息息相關。所以如果能從盧溝橋開始,一口氣把鐵路鋪到漢口,構成大清朝南北貫通的大動脈,清帝國強盛那一天就指日可待了。

但修鐵路說起來容易,關鍵你得有鋼鐵啊,這是大頭,不然怎麼鋪鐵軌?

鐵廠要想正常運營,需要大量採購兩種原材料,一種是煤炭,一種是鐵礦石。所以,一般人選擇鐵廠的地址,要麼在煤礦附近,要麼在鐵礦附近,或者兩者取其中。

後人總結漢陽鐵廠虧損的原因時,抨擊張之洞是拍了大腿選擇的地址。還說他是好大喜功,希望能站在總督府衙門門口就看到漢陽鐵廠冒煙的煙囪,以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在朝廷立足。

其實,並非完全如此!

二、

張之洞能做到湖廣總督,絕不是屁股決定腦袋,雖然他非專業出身,但出入他府邸的專業人士大有人在,不至於拍拍腦袋就決定選址在漢陽。

在建立漢陽鐵廠之前,盛宣懷來到湖北,其聘請的外國人對湖北和江西境內進行勘測,發現了大冶鐵礦。有了這個鐵礦的發現,才促使張之洞興致大增,一心要建鐵廠。

按理說,他應該選擇在大冶鐵礦附近建立鐵廠,畢竟鐵礦石方便運輸,但這種理論並非完全正確,因為我們忽略了當時的煉鐵技術。

建立一座現代化工廠,需要考慮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資金,第二個問題是技術,第三個問題是市場。

顯然,資金不成問題,當時的清朝廷上下一心搞洋務運動,撥款自然會撥,至少在張之洞看來,還有湖廣兩省呢,資金不是問題。市場也不成問題,鐵廠建成之後,不僅可以用於修鐵路,還可以用於輪船、槍炮等生產,清朝工業化進展需求很大,只要產品合格,不愁賣。

所以,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技術問題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1900年前,受煉鐵技術的束縛,100噸煤炭加20多噸鐵礦石,才能出一噸鐵。因煤炭使用較多,所以,那時候的鐵廠,大都建立在煤礦附近。德國、英國、美國、俄國其當時最大的鐵廠,就是建立在煤礦附近的。

到了後來,1900年到1960年,煉鐵技術進步了,30噸煤炭加10幾噸鐵礦石,就能出一噸鋼鐵。這時候的鐵廠,大都建立在煤炭和鐵礦綜合區,比如中國的鞍山。

再到後來,10噸煤炭加5、6噸鐵礦石,就能出一噸鐵了,這時候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能把鋼鐵拉出去賣是優先考慮的,所以此時的鐵廠大都建立在沿海及港口附近,比如中國上海的寶鋼。

三、

漢陽鐵廠成立的時候,周圍並未發現煤礦,萍鄉煤礦也是後來漢陽鐵廠不行了,被盛宣懷接手後,又找外國人勘測,才在萍鄉發現了煤田。

所以,當時建鐵廠,要麼建在大冶,要麼另尋地址,剛才我們也提到了,當時漢陽鐵廠的煉鐵技術還停留在第一代技術上。也就是100噸煤加20多噸鐵礦石,才能出一噸鋼鐵,運輸原材料的大頭是煤炭,鐵礦石次之。

如果建在大冶,鐵礦石是有了,但煤炭怎麼辦?

出於這種考慮,張之洞選擇了漢陽,因為一旦盧漢鐵路建成,再加上漢陽便利的水路運輸,運送煤炭反而更方便一些。

事實上後來萍鄉煤礦發現後,煤炭基本也是通過水路運送到漢陽,大冶鐵礦,同樣是用水路運送,仔細觀察地圖,三地同屬長江流域,漢江跟長江中間,正好呈矮胖三角形。

解釋了選址問題,我們再看張之洞另一飽受爭議的決定,那就是購進的高爐問題!

在《走向共和》中,辜鴻銘跟海因裡希就曾對鐵廠的高爐問題展開了討論:

海因裡希評價張之洞,本事一個充滿著東方智慧的大腦,為什麼卻下了這麼個愚蠢的決定?

當時世界上煉鐵的方法一共有兩種,一種是貝色麻法,也就是酸性法,一種是馬丁法,也就是鹼性法。酸性法只能煉含磷低的鐵礦石,而鹼性法,卻可以除掉鐵礦石中的磷成分。

那麼張之洞選擇了哪種煉鐵方法呢?

四、

對於張之洞來講,他並不關心哪種煉鐵方法,至少在他看來,中國煉鐵技術已經延續上千年,什麼鐵礦沒有,何必糾結於鐵礦石呢?

所以,張之洞拒絕了英國提出來的先檢驗鐵礦石的建議,直接從英國購買了最先進的煉鐵高爐。

很多人也因此噴張之洞,不懂技術的後果,就是要花費更多的錢來彌補過錯,其實設身處地站在張之洞角度思考,他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

當時的交通自然沒有現在這麼便利,張之洞要想建鐵廠,是非常急迫的。鐵礦石從中國運到英國,再從英國把檢驗結果傳回來,再派人去英國採購,搞不好,還得檢測好幾次,這時間沒有半年十個月,根本打不住。

這對於張之洞來講,時間太久,其遵循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至少在清廷支持建鐵廠的前提下,防止變卦,越快購買設備,越好!

但是,我們不要被那些不懂技術的文人矇騙,化工出身的楊角風告訴你酸鹼高爐的真相:

其實煉鐵高塔爐子酸鹼技術問題,並不影響鋼鐵的質量,它只影響爐子的使用壽命。並不是說張之洞購買的酸性爐,不能使用鹼性工藝,其實只需要在大修的時候換掉爐子內部的耐火磚便可。

即使不換,使用酸性爐子,用鹼性方法煉鐵,用個幾年,也是不成問題的,至少不會出現鋼鐵質量問題。

真正導致漢陽鐵廠陷入困境的,一是成本高,二是沒市場,三是資金不足,高塔開開停停,成本多高,賺個鬼的錢?

五、

張之洞一開始選擇的爐子確實不是很符合,一開始選擇的工藝,對大冶鐵礦確實無法做出合格產品。但是只需要轉變一下思想,換煉鐵工藝,還是能出來合格產品的。

後來盛宣懷接管後,1898年向德國求助借款,1899年又向日本求助借款。其實在1898年已經發現了萍鄉煤礦,也開始用馬丁法煉鐵,此時已經可以用於鋼軌,也可以用於步槍製造,大炮還不行。

在1900年-1908年,京漢鐵路修建,漢陽鐵廠也拿下了鋼軌的訂單,但是由於負債纍纍,其生產出來的鋼軌比進口的還貴。所以,沒有辦法,一面借債,一面生產,到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已經可以年產8萬噸,其中2萬噸鋼軌。

民國建立,其更改了鐵軌規則,於是,漢陽鐵廠建造的那些鋼軌全都作廢掉了,虧了個底朝天。

於是盛宣懷把漢陽鐵廠賣給了日本人,本身也欠人家債,到這時候,漢陽鐵廠開始停產。袁世凱的北洋軍佔領武漢後,又把漢陽鐵廠遷到了河南洛陽,只剩下萍鄉煤礦和大冶鐵礦繼續生產,給日本人還債。

再到後來1928年北伐勝利,蔣又恢復了漢陽鐵廠,可惜好景不長,十年不到,1938年,日本人又佔領了武漢,漢陽鐵廠又搬到了重慶,至此元氣大傷。

而在最近幾年,比如2012年有人發現萬源市境內的萬白貨運專用線,竟然有一段鋼軌是清朝修建的,上面寫著:

「1902年漢陽鐵廠造!」

2015年在陝西略陽縣的一座大橋上同樣發現多段鋼軌,上面是英文字母,翻譯過來,竟然也是漢陽鐵廠造。

漢陽鐵廠當時是全亞洲最大的鋼鐵聯營廠,之所以會沒落,並不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完全是資金問題。當然,還有當時外部勢力的虎視眈眈,不說別的,918事變和77事變,完全就是日本人掐著瀋陽和太原兵工廠的進程發動的。

如今,中國的鋼產量已經全世界第一,不知道一心要建漢陽鐵廠的張香帥知道後,會有何感想?

我叫楊角風,我們談的不僅僅是《走向共和》,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因魯莽自大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虧本
    1890年,張之洞親自主持在湖北龜山下動工修建漢陽鐵廠,而龜山位於武漢三鎮之一的漢陽城北。為什麼要在這裡建鐵廠呢,這裡的條件最好嗎?不是的。  在當時的湖北,並沒有品質優良的煤礦。鐵礦倒是有的,但不是在漢陽,而是在大冶。早在1875年,英國地質師就已經探明了大冶有品位很高的鐵礦,張之洞對此也是知道的:「大冶鐵礦據礦師及化學洋教習報稱,鐵質可得六十四分有奇,實為中西最上之礦。」
  • 至今仍在使用的清朝鋼軌,刻有漢陽鐵廠編碼,專家:都是無價之寶
    不過,在籌辦之初,還是有很多人反對,主要是由於鐵廠需要耗費的資金太多,投入巨大。但是張之洞鏗鏘的說道:「沒有鋼鐵,就治不了西夷!」在籌備之初,張之洞對漢陽鐵廠的投入預算是白銀246萬,但是越到後面,花費也就越多。直到1893年建成之時,已經花費500多萬兩了。
  • 《走向共和》系列解讀-權力的妥協
    表示被彈劾的很受傷的李中堂《走向共和》系列解讀第四期權力的妥協。本篇承接前三篇,根據《走向共和》第三集分析劇情剖析人物。本篇圍繞一個關鍵詞:妥協,三件關鍵事件:1.李鴻章找外國銀行借錢 2.翁師傅挾私怨攻擊李鴻章 3.張之洞漢陽鐵廠出路及籌款問題找外國銀行借錢
  • 武漢不產煤也不產鐵,為何張之洞要把漢陽鐵廠放在漢陽
    文/寂寞的紅酒漢陽鐵廠是19世紀末由洋務大佬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一所現代化鋼鐵企業,是晚清時期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不過漢陽鐵廠投產後沒多久就陷入了困境,幾乎瀕臨破產。
  • 中國第一個重工業——漢陽鐵廠
    也因此,建成後,派去管理的人都是官吏(技術崗位則為洋人所佔據),結果企業內部人員瞞上欺下,瀆職營私!他們只對上級(張之洞)負責,而不對企業盈虧負責。說白了就是,鐵廠賺錢虧錢幹我鳥事,我只要「位子」能保住就行!當時有「洋務派商業專家」之稱的盛宣懷就建議張之洞商本商辦,商人的目的是口盈利,他們會儘可能,努力的達成這個目標,而張之洞就是不聽。
  • 走向共和:李鴻章跟張之洞生財有道的區別,究竟誰才是大流氓?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3期:全亞洲最大的鐵廠,漢陽鐵廠,由南洋大臣張之洞一手操辦,用他自己的話講,自己的一半白髮,全都拜其所賜。由於張之洞想在武漢總督府看到鐵廠冒煙,所以把鐵廠選址在了漢陽。又因為其選購的高爐型號不對,選擇的鐵礦石又含磷量高,導致鐵廠生產出的鋼鐵不合格,難以用於鐵軌的鋪設。
  • 武漢既不產鐵也不產煤,張之洞為何將鐵廠建在漢陽?
    中國的鋼鐵產業,得追溯到130年前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的漢陽鐵廠。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的龜山下,動工興建了中國第一家鋼鐵企業——漢陽鐵廠。3年後,漢陽鐵廠建成投產。不過,漢陽鐵廠自興建之日起,就面臨著巨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大型鋼鐵企業一般都會選擇在靠近煤礦或者鐵礦的地方,而武漢既不產鐵也不產煤,張之洞不應該將鐵廠建在漢陽。
  • 走向共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醇親王抱著李鴻章哭窮,張香帥發愁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8:走向共和:喊著末日到了的醇親王哭泣,號稱「錢屠」的張之洞發愁一、鏡頭一轉,水師學堂的學生們正在醇親王的指揮下幹活呢,只是燈泡總是鼓搗不亮。正應了李鴻章剛剛自己說的那句話:「平庸的骨子裡是精明啊!」三、這邊還在為銀子的事發愁,南洋那邊也出了問題,那就是張之洞的漢陽鐵廠,鐵礦石出了問題。
  • 連載 | 話說中國寶武130年(二):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
    1893年底,漢陽鐵廠基本建成,主要包括碼頭和裝卸場、高爐工場(包括高爐和化驗室)、煉熟鐵廠、馬丁平爐煉鋼廠、貝塞麥轉爐煉鋼廠、軋鋼廠、鑄造車間、鐵礦石和煤炭堆場等8個部分。漢陽鐵廠的16根煙囪直插雲天,最高者達80米,超過龜山,猶如巨人站起,俯看神州大地。然而,鐵廠完工之際卻陷入了既缺資金又缺焦炭的困境。張之洞也面臨高層同僚們「辦鋼鐵是浪費錢財」的彈劾和指責。
  • 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的歷史傳奇
    為了擺脫列強對中國鋼鐵的封鎖和控制,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便開始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光緒十六年(1890)末,張之洞在武昌設立鐵政局,任命熟悉洋務的蔡錫勇為總辦,僱用外國礦師白乃富等主持技術工作,選定在漢陽建廠。漢陽鐵廠於1890年11 月動工興建。
  • 走向共和:一隻鸚鵡拉的粑粑顏色不對,為什麼讓李鴻章驚慌失態?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期:《走向共和》是一部歷史劇,前後幾十年,囊括了晚清到民國的一系列大事件。1840年,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強行打開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大門,使得東方大國開始真正接觸到西方強國。而劇集就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慈禧皇太后要過生日之時……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期:一隻鸚鵡拉的粑粑顏色不對,為什麼讓李鴻章驚慌失措?
  • 陝西發現清代鋼軌 竟是漢陽鐵廠製造
    「1902漢陽鐵廠造」「M·C-1906-A·T……」近日,有網友在一座大橋上發現仍在服役的數根鋼軌竟然是清代製造的,驚訝地讚嘆這些上百歲的鋼軌「太堅強了!」據悉,發現鋼軌的地方位於略陽縣城南邊跨越嘉陵江的略鋼鐵路專用線,平時行車較少,常有人去鐵路橋上散步觀光。
  • 從漢陽鐵廠到融創1890,廢棄的工業遺址該如何涅槃重生?
    漢陽鐵廠對於武漢對於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家官辦鋼鐵企業,於1890年成立,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因為鐵廠的建立,曾經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覺醒。1894年,中國第一爐鐵水誕生,武漢迎來近代黃金髮展期;1898年,京漢鐵路建成,其中有近1000公裡鋼軌由漢陽鐵廠出產。
  • 陝西發現清代鋼軌 網友:漢陽鐵廠槓槓的!(圖)
    摘要:陝西發現清代鋼軌:資料顯示,漢陽鐵廠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創建於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它的規模在當時的亞洲首屈一指。華商報訊「1902漢陽鐵廠造」「M·C-1906-A·T……」近日,有網友在一座大橋上發現仍在服役的數根鋼軌竟然是清代製造的,驚訝地讚嘆這些上百歲的鋼軌「太堅強了!」
  • 90多年前湖北武漢老照片,俯瞰武漢三鎮與命運坎坷的漢陽鐵廠
    傳統的深宅大院,緊緊挨在一起,直達江邊,高大的煙囪聳立其間,大約就是張之洞主持修建的漢陽鐵廠了。江對面是武昌。遠眺對面黃鶴樓遺址。江中舟船,高懸船帆,江對面便是著名的黃鶴樓遺址,公元730年,李白與孟浩然相約於黃鶴樓,留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漢陽城舊址,漢陽作為古城都,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尚書·禹貢》記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
  • 洋務運動失敗,創辦的公司大多倒閉,僅存的2個全是世界500強
    清朝末期,統治者仍以大國自居,他們閉關鎖國,完全沒有看到世界的發展。而此時的國際,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霸主。日本也因為明治維新而飛速發展。他們創辦了很多公司也因此倒閉。但是,有2個公司生存下來,並成為了世界500強。
  • 1902年漢陽鐵廠製造的鋼軌
    圖一:該鋼軌長0.7米,是整根鋼軌的一部分,上面有凸起銘文 「1902漢陽鐵廠造」。該鋼軌保存完好,呈鐵鏽褐色,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這時,近處的一根老鋼軌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經仔細辨認,這是一段漢陽鐵廠1902年製造的鋼軌,他們感到驚喜萬分。稍有遺憾的是,這根鋼軌僅剩短短的一節。後來,經過協商,這段鋼軌被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並在正陽門館展出。  中國鐵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這段鋼軌進行了研究,初步分析這段鋼軌可能是修築盧漢鐵路時使用的。
  • 清朝後期50多年的改革運動,為什麼沒有帶領中國走向復興?
    從洋務運動到新政,清朝在半個世紀中出現了三次改革高潮。但是,這三次改革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為什麼清朝的改革都沒有讓中國走向強盛呢?漢陽鐵廠然而,洋務運動真的讓中國中興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為什麼洋務運動會失敗,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呢?有一個數據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 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明明是一場偉大變革的成果,卻成為了悲劇
    記得張之洞在修建完漢陽鐵廠之後,他高聲地宣稱,要讓全世界人,看得到中國人,特別是這個的鐵廠,看得到中國人蒸蒸日上的希望。並且他憑藉著漢陽鐵廠一度與李鴻章進行對抗,時人評價,李鴻章與張之洞乃時代之先鋒。不過可惜的是漢陽鐵廠很快就成為了悲劇,正如清末的歷史文獻記載,漢陽鐵廠每月虧空高達
  • 我國唯一還在用的清朝鋼軌!專家:每根都是無價之寶!
    地址就選在湖北龜山下,1893年9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 作為中國當時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必須要有一個霸氣的名字:漢陽鐵廠。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