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那個放棄清北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了

2020-12-15 九州演繹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九州演繹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活動,在全國展開。無數青年男女懷揣著夢想從優越的城市生活中,來到了農村。然而,現實總是能夠擊敗大多數人的熱情,大部分知青來到農村不久之後,就開始想辦法回到城市。不過,當然也有一心留下建設農村的人,比如一位名為吳獻忠的女知青。她在1970年,本有希望進入清華北大,但是最終卻選擇了放棄,留在了農村,那麼如今怎樣了呢?

多才多藝的女知青

吳獻忠出生在一個工薪階級中,從小生活條件就超過大多數人,父母從小對吳獻忠的培養非常用心,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能歌善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少女。她原本的目標是想當一個好演員,然而此時的國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最終她選擇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決定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時間就這樣過去了,然而不久之後,她再次改變了自己的目標。

1968年,國家號召青年上山下鄉,建設農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她很快做出了響應,她認為無論在哪裡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做貢獻,而現在國家急需建設農村,正是自己出力的時候,於是她放棄了自己城市裡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了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太和公社,成為了一名年輕的女知青。

放棄清北留在農村

吳獻忠雖然出生在城裡,但是適應能力卻很強,農村生活條件簡陋,但是她卻很快適應了下來,而且與鄉裡的人打成了一片。很快,她就在農村待了兩年。1970年,清華北大來到生產隊招收學生,因為她以往優越的表現,她得到了這個珍貴的學習機會。然而,最終她卻放棄了去讀書的機會,而是選擇留在農村,她只想讓農村脫貧致富。

吳獻忠的無私奉獻讓她成為了青年模範代表,在組織的安排下四處演講,一時間聲名大噪。然而,不久之後,她卻因為這些言論進了監獄。她在監獄中待了三年,而三年的生活讓她的人生完全改變。男朋友離她而去,父親去世,母親傷心過度哭瞎了眼睛。她的生活陷入了谷底中。

幸好,她最終沉冤得雪,而且還被安排了一個農業研究所的工作。1988年,她辭職下海,創辦了一個食品公司,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過往的一切慢慢離她遠去。而如今的吳獻忠已經過上了平靜的晚年生活。

人的一生當中,有無數次選擇的機會,每個選擇都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而一旦選擇之後,我們能夠做的事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像吳獻忠一樣,雖然過程起伏,但是最終的結局依舊不錯。中途放棄,之前的努力將全部白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導語: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在上世紀時,曾出現過一股上山下鄉的熱潮,鼓勵城市中的知青前往農場,為基層建設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在這股風潮推動下,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 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要一生在農村紮根的女知青,現今怎樣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熱潮在中國全面掀起,城市中的高幹子弟紛紛來到農村建設祖國的基層,為的是對祖國的發展事業做出貢獻。在許許多多的下鄉知青中,就有這麼一個很純粹的女知青,為了祖國農村的建設,多次放棄清華北大的入學機會,要一生在農村紮根,奉獻自己青春,如今這位女知青也步入了老年,那麼她現今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拒絕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後來過得怎樣?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祖國急需建設的年代,於是國家發送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幫助和加強農村的各項建設,或者是去守衛我們的邊疆。那個時候對於這些人,有一個特殊的稱謂,就是「知青」,他們為了當時的中國建設付出了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在50年前的那些知青中,有一個人是最特別的,她就是女知青吳獻忠。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後來如何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左右,有很多城市中的年輕人來到農村,為農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也被稱為知青,而這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那麼後來她怎樣?1970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進行招生,上級已經將她的信息提交上去了,但是她依然選擇留在農村,拒絕去清華北大讀大學。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發誓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她為了在鄉下當女知青拒絕進入清華北大,為了熱愛的土地遭受了很多非人的對待與誤解。那麼她的人生曾經遭遇過什麼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她的現狀又如何呢?一、從小受到優良的教育的她,響應時代號召毅然投身紮根農村建設本期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非常出名的女知青吳獻忠,在當時那個年代,吳獻忠的家境還算不錯。父母都是廠裡的工人,而且在當時作為父母寵愛的小女兒,家裡人都努力的想要給她更好的生活,從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裡。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真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高考成績放榜之後,各地排名非常靠前的學子們紛紛開始了選擇進入清北這樣的我國頂尖高校,而清北招生組也是非常青睞這樣的考生,希望他們能報考自己的學校。但是江蘇省今年的第一名白湘菱以430分拔得頭籌,卻因有一門功課沒有獲得A以上等級,而被清北拒之門外。所以,她被網友調侃為最悲催的第1名。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立誓開拓農村的知青吳獻忠,後來如何
    吳獻忠這麼踏實肯幹,屯裡對她的影響自然特別好,當時農村人也很淳樸,他們知道這些城市裡的娃娃都想回去,因此在1970年國家在「知青」中招工的時候,屯裡一致推舉讓吳獻忠去,可沒想到吳獻忠就
  • 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的女知青吳獻忠,後來過得怎麼樣?
    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相信對一個詞並不陌生,那就是「知青」。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一群城市中的青年知識分子,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自願從城市到農村務農。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
  • 老照片:記錄70年代城市知青在農村的真實生活,女知青們文武雙全
    1968年開始,各大城市裡的初高中畢業生響應號召,紛紛上山下鄉,來到廣大農村插隊生活。對這批城裡的學生娃來說,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經歷。下面的一柱照片真實反映了城市知青那段刻苦銘心的生活經歷。圖為1970年代的一名女知青,這名眉清目秀的女知青,正在利用勞動之餘讀書。
  • 50年前,女知青吳獻忠誓要一生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現狀如何
    ——《自嘲》我們都知道,我國的發展經歷了無數劫難,才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我們經歷了太多,文革時有太多人都遭到了無辜牽連。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和發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所以不少人都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知青們也紛紛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十分果斷,她毅然決定下鄉,甚至為此拒絕了清北的入學機會。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結局如何
    資料顯示,僅從1962年到1979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總人數達1700多萬人,一部分知青去了兵團或幹校的農場,大部分以「插隊」的形式進入鄉村,約有1280多萬人,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這麼多知青到了鄉下,與農民成婚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當時女知青的婚姻不外乎三種,與男知青結婚,嫁給城鎮居民,或者與當地農民結婚。
  • 50年前,那位拒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的女知青,後來過得怎樣?
    遺憾的是,幾年後高考停止了。她只能回到家裡幫忙。在上級出臺上三下鄉的文件後,吳獻忠第一時間報名了。作為青年,她不可以不勞動。青春就是用了拼搏的,農村也可以幹出成績。 放棄清華 如此一來,女孩們都難看了好多。可是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在農場裡邊,吳獻忠被公認為最勤奮。連續三年,她都拿到了勞模稱號。1970年,工農學子面試攻讀大學的機會來了。吳獻忠被清華大學錄取。得知這一消息,所有人都沸騰了。整個太和公社連夜宰殺了一隻公豬,大家慶賀吳獻忠將要去北京了。
  • 真實老照片:戰天鬥地的女知青
    1970年代的女知青民兵,那個年代的年輕女性不愛紅妝愛武裝,肩背鋼槍的她們英姿颯爽,英氣逼人。1970年代的女知青民兵。一個漂亮的女知青民兵懷抱鋼槍,正在站崗執勤。1970年代的女知青,幾個要好的小姐妹們在籃球場邊的合影。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許多知識青年受政策影響,上山下鄉形成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的是一個有名的女知青的故事,她叫白啟嫻,她為什麼會那麼有名呢,這就要說起她的婚姻了,那麼她的婚後生活怎麼樣呢?1968年,白啟嫻大學畢業後,就和同學們下鄉插隊,來到滄州河北省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她的性格比較活潑,喜歡唱歌,吹口琴,經常為生產隊排練節目,而且她長得漂亮,口齒伶俐,很受村民歡迎。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70年代,女知青吳獻忠放棄清華北大,一輩子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離開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毅然奔向邊遠的農村,為了幫助農村建設付出了青春,在廣闊的土地上留下汗水甚至生命。知青吳獻忠也是如此,一個女孩最重要的青春給予了農村,在農村的舞臺上盡情地發光發熱,放棄了城市裡本該榮華的生活,也放棄了清華北大的前程似錦,只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
  • 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原標題: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如今,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四十多年,當年的壯舉孰對孰非,讓歷史評說去吧。 1998年,大連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知青插隊30周年的訪談節目。 有一位大連在朝陽插隊的女同學,蒼白的面龐,斑白的頭髮,辛勤操勞的她還不到50歲就顯得十分老態。
  • 50年前斷然謝絕清北,立誓苦守鄉下的女知青,而今回城了嗎?
    引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後期,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發展,國家發動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於是無數的莘莘學子不遠千裡,從五湖四海跋山涉水來到農村,將一腔熱血都獻給了祖國,女知青吳獻忠就是其中一個。01「鐵心紮根在農村,甘願把青春奉獻給人民。」這是女知青吳獻忠的日記裡記載的一句話。她為了農村的建設,曾經拒絕了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入學機會。這樣一個甘願奉獻的女知青,這麼多年過去了,她現在怎麼樣了呢?
  • 「女知青」邢燕子,主動下鄉建設新農村,後來的結局如何?
    邢燕子是那個年代知名的女知青,她主動下鄉建設新農村,並多次受到領導人接見。那麼,女知青邢燕子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邢燕子生於1940年,天津寶坻人,出生於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天津陶瓷工廠的副廠長。不過,邢燕子從小沒有在父母身邊生活,她是在老家長大,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1958年,邢燕子從中學畢業。按理說,她的父親是天津陶瓷廠的副廠長,邢燕子完全有條件留在城市工作。不過,想到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農村更需要建設,邢燕子便放棄留在城裡的機會,主動下鄉建設新農村。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給農村光棍的河北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門當戶對」更要緊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兩個人精神世界是完全相斥的,那麼這樣的結合往往會造就一場婚姻的悲劇,就比如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女知青在被刻意慫恿下嫁給了農村光棍的事跡。 1968年,白啟嫻從學校畢業,當時正流行知識青年山上下手,因此白啟嫻也響應了號召,毅然來到了鄉下,和廣大農民同志一起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