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要一生在農村紮根的女知青,現今怎樣

2020-12-15 奇點說史

在上世紀新中國剛建立沒多久的年代,人人都對社會生活建設充滿了熱情與嚮往。那是一個人人有抱負有理想的年代,也正是為祖國的各方面的建設獻出畢生心血的滿腔的熱血造就了許多的時代楷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熱潮在中國全面掀起,城市中的高幹子弟紛紛來到農村建設祖國的基層,為的是對祖國的發展事業做出貢獻。在許許多多的下鄉知青中,就有這麼一個很純粹的女知青,為了祖國農村的建設,多次放棄清華北大的入學機會,要一生在農村紮根,奉獻自己青春,如今這位女知青也步入了老年,那麼她現今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這位甘於奉獻自己一生的女知青名叫吳獻忠,出生於當時的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吳獻忠的愛好便是歌舞,所以當時她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歌舞表演者。讀書期間的她十分努力刻苦,在小學畢業時獲得全優成績,這時的她立志是想好好學習考取好的大學,將來能為社會做貢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少女的心思難猜,隨著社會風潮的變動,吳獻忠的求學夢也發生了動搖。那時,全中國上下都在時興上山下鄉,建設祖國農村。當時的她成績很好,是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如果繼續學習念書,前途可謂光明。但是,她放棄了求學,當時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去到農村搞建設,吳獻忠便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來到了遼寧錦州黑山縣太和公社,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小知青。

與很多希望能夠儘快回到城市生活的知青相比,吳獻忠就是個例外,她註定是不同的,她的理想便是紮根在農村,為新中國的農村建設貢獻力量,她要成為改變時代的見證者。就是靠著這股勁,吳獻忠小小年紀卻能吃苦耐勞,無論風吹雨打她都在耕作在勞動,熟悉的領域她就做得更好,不熟悉的領域她便認真學習,儘快上手。

就是這股熱情讓她能夠在眾多的知青中脫穎而出,當時生產隊的同志都推薦她參加國家的招工會,這對於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回到城市繼續發展,而吳獻忠卻拒絕了大家的好意。當1970年機會再次降臨的時候,清華北大都來到生產隊招生,吳獻忠又有這個機會可以離開,但她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上清華北大。

在吳獻忠的日記中寫道「甘願奉獻自己,紮根建設農村」,這是怎樣的情懷與品質,以致她後來成為全國聞名的知青代表。那時她被全國的生產隊請去做演講,但是讓人驚詫的是,她的演講在那個時代居然把她送進了監獄。從監獄出來的吳獻忠即便面臨著許多壓力,但她也從未後悔過。

再次回到農村的她被安排進了農業科學研究所,靠著自己的認真態度,她先是成為了擔保管理員,後又成為辦公室主任,再到經理。98年吳獻忠拿出了畢生的積蓄成立了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在與其他人的共同經營下,公司步入正軌並發展良好。有的人可能會說她如果當初選擇學習便會有不同的人生,不會這麼曲折,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安穩的工作生活狀態,即便現在70高齡,吳獻忠也沒有放棄為社會做貢獻,她還在用自己的行動訴說著價值。

相關焦點

  •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導語: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在上世紀時,曾出現過一股上山下鄉的熱潮,鼓勵城市中的知青前往農場,為基層建設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在這股風潮推動下,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 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的女知青吳獻忠,後來過得怎麼樣?
    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相信對一個詞並不陌生,那就是「知青」。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一群城市中的青年知識分子,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自願從城市到農村務農。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發誓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她為了在鄉下當女知青拒絕進入清華北大,為了熱愛的土地遭受了很多非人的對待與誤解。那麼她的人生曾經遭遇過什麼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她的現狀又如何呢?一、從小受到優良的教育的她,響應時代號召毅然投身紮根農村建設本期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非常出名的女知青吳獻忠,在當時那個年代,吳獻忠的家境還算不錯。父母都是廠裡的工人,而且在當時作為父母寵愛的小女兒,家裡人都努力的想要給她更好的生活,從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裡。
  • 1970年,那個放棄清北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了
    無數青年男女懷揣著夢想從優越的城市生活中,來到了農村。然而,現實總是能夠擊敗大多數人的熱情,大部分知青來到農村不久之後,就開始想辦法回到城市。不過,當然也有一心留下建設農村的人,比如一位名為吳獻忠的女知青。她在1970年,本有希望進入清華北大,但是最終卻選擇了放棄,留在了農村,那麼如今怎樣了呢?
  • 1970年,拒絕上清華北大的女知青,發誓一輩子紮根農村,現狀如何
    在這樣一個紅色熱情的大背景下,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她拒絕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只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當年他甚至發誓一輩子紮根於農村。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熱情和勇氣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本期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段故事。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立誓開拓農村的知青吳獻忠,後來如何
    「鐵下一條心,紮根在農村,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吳獻忠 知青,屬於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時期下的特有身份,當時為了響應號召,建設新農村,城鎮子女紛紛「上山下鄉」被分配去農村墾荒做農活。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拒絕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後來過得怎樣?
    那個時候對於這些人,有一個特殊的稱謂,就是「知青」,他們為了當時的中國建設付出了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在50年前的那些知青中,有一個人是最特別的,她就是女知青吳獻忠。當時的她,拒絕了清華北大的邀請,立誓要紮根在農村,甘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農村,獻給人民。如今多年過去,現在她的狀況如何了呢?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真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鍾芳蓉的選擇是北大考古系。今年河南的高考第1名是總分724的李昊同學,寒門出貴子,已經過了清華的專審,打破了曾經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的這一說法。但是他到底選擇清華,還是北大,還為未可知。所以說清華和北大是很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那麼有沒有人會拒絕清華和北大伸出來的橄欖枝呢?
  • 70年代,女知青吳獻忠放棄清華北大,一輩子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離開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毅然奔向邊遠的農村,為了幫助農村建設付出了青春,在廣闊的土地上留下汗水甚至生命。知青吳獻忠也是如此,一個女孩最重要的青春給予了農村,在農村的舞臺上盡情地發光發熱,放棄了城市裡本該榮華的生活,也放棄了清華北大的前程似錦,只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後來如何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左右,有很多城市中的年輕人來到農村,為農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也被稱為知青,而這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那麼後來她怎樣?對於農村這片土地,吳獻忠非常熱愛,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標,之後,她發誓要紮根在農村中,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步一步實現著。因為優秀的表現,她獲得了很多的讚美,後來,上級想要將她調到更好的單位,但是她沒有同意。
  • 50年前,女知青吳獻忠誓要一生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現狀如何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和發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所以不少人都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知青們也紛紛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十分果斷,她毅然決定下鄉,甚至為此拒絕了清北的入學機會。王冕在《墨梅》中有這麼一句,我想用來形容吳獻忠十分恰當:「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 半個世紀前,那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半個世紀前,那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當年拒絕上清華北大,立誓青春獻給廣闊天地農村,並曾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稱讚與接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1968年9月28號,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青年,和千千萬萬知青一樣,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偉大號召,從城市來到廣闊的農村。她原本是撫順第十中學的學生,來到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
  • 50年前,那位拒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的女知青,後來過得怎樣?
    遺憾的是,幾年後高考停止了。她只能回到家裡幫忙。在上級出臺上三下鄉的文件後,吳獻忠第一時間報名了。作為青年,她不可以不勞動。青春就是用了拼搏的,農村也可以幹出成績。 放棄清華 如此一來,女孩們都難看了好多。可是能夠提高勞動效率,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在農場裡邊,吳獻忠被公認為最勤奮。連續三年,她都拿到了勞模稱號。1970年,工農學子面試攻讀大學的機會來了。吳獻忠被清華大學錄取。得知這一消息,所有人都沸騰了。整個太和公社連夜宰殺了一隻公豬,大家慶賀吳獻忠將要去北京了。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結局如何
    資料顯示,僅從1962年到1979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總人數達1700多萬人,一部分知青去了兵團或幹校的農場,大部分以「插隊」的形式進入鄉村,約有1280多萬人,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這麼多知青到了鄉下,與農民成婚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當時女知青的婚姻不外乎三種,與男知青結婚,嫁給城鎮居民,或者與當地農民結婚。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許多知識青年受政策影響,上山下鄉形成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的是一個有名的女知青的故事,她叫白啟嫻,她為什麼會那麼有名呢,這就要說起她的婚姻了,那麼她的婚後生活怎麼樣呢?1968年,白啟嫻大學畢業後,就和同學們下鄉插隊,來到滄州河北省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她的性格比較活潑,喜歡唱歌,吹口琴,經常為生產隊排練節目,而且她長得漂亮,口齒伶俐,很受村民歡迎。
  • 50年前斷然謝絕清北,立誓苦守鄉下的女知青,而今回城了嗎?
    引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後期,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發展,國家發動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於是無數的莘莘學子不遠千裡,從五湖四海跋山涉水來到農村,將一腔熱血都獻給了祖國,女知青吳獻忠就是其中一個。01「鐵心紮根在農村,甘願把青春奉獻給人民。」這是女知青吳獻忠的日記裡記載的一句話。她為了農村的建設,曾經拒絕了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入學機會。這樣一個甘願奉獻的女知青,這麼多年過去了,她現在怎麼樣了呢?
  • 老照片:記錄70年代城市知青在農村的真實生活,女知青們文武雙全
    1968年開始,各大城市裡的初高中畢業生響應號召,紛紛上山下鄉,來到廣大農村插隊生活。對這批城裡的學生娃來說,這是一段難以忘卻的經歷。下面的一柱照片真實反映了城市知青那段刻苦銘心的生活經歷。圖為1970年代的一名女知青,這名眉清目秀的女知青,正在利用勞動之餘讀書。
  • 70年代拒絕清北,在農村不願離開的知青女,愛人離去母親哭瞎雙眼
    今天的故事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建國之後的事情,當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加速發展,有許多有志青年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市中分的優越條件,背井離鄉來到了貧窮的農村。但他們不畏懼、不退縮,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成就。正文上世紀60年代吳獻忠就是這樣一位女知青。
  • 真實老照片:戰天鬥地的女知青
    1970年代的女知青民兵,那個年代的年輕女性不愛紅妝愛武裝,肩背鋼槍的她們英姿颯爽,英氣逼人。1970年代的女知青民兵。一個漂亮的女知青民兵懷抱鋼槍,正在站崗執勤。1970年代的女知青,幾個要好的小姐妹們在籃球場邊的合影。
  • 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原標題: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我們大連甘井子的五六所中學當年都插隊在遼寧省的桓仁山區,在我的記憶裡,也有上百名知青在那裡「結合」了,她們當中有我的同學,我的鄰居以及我朋友的同學,總結起來,她們在農村結婚不外乎有下面幾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