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新中國剛建立沒多久的年代,人人都對社會生活建設充滿了熱情與嚮往。那是一個人人有抱負有理想的年代,也正是為祖國的各方面的建設獻出畢生心血的滿腔的熱血造就了許多的時代楷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熱潮在中國全面掀起,城市中的高幹子弟紛紛來到農村建設祖國的基層,為的是對祖國的發展事業做出貢獻。在許許多多的下鄉知青中,就有這麼一個很純粹的女知青,為了祖國農村的建設,多次放棄清華北大的入學機會,要一生在農村紮根,奉獻自己青春,如今這位女知青也步入了老年,那麼她現今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這位甘於奉獻自己一生的女知青名叫吳獻忠,出生於當時的一個工人家庭。從小吳獻忠的愛好便是歌舞,所以當時她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歌舞表演者。讀書期間的她十分努力刻苦,在小學畢業時獲得全優成績,這時的她立志是想好好學習考取好的大學,將來能為社會做貢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少女的心思難猜,隨著社會風潮的變動,吳獻忠的求學夢也發生了動搖。那時,全中國上下都在時興上山下鄉,建設祖國農村。當時的她成績很好,是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如果繼續學習念書,前途可謂光明。但是,她放棄了求學,當時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去到農村搞建設,吳獻忠便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來到了遼寧錦州黑山縣太和公社,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小知青。
與很多希望能夠儘快回到城市生活的知青相比,吳獻忠就是個例外,她註定是不同的,她的理想便是紮根在農村,為新中國的農村建設貢獻力量,她要成為改變時代的見證者。就是靠著這股勁,吳獻忠小小年紀卻能吃苦耐勞,無論風吹雨打她都在耕作在勞動,熟悉的領域她就做得更好,不熟悉的領域她便認真學習,儘快上手。
就是這股熱情讓她能夠在眾多的知青中脫穎而出,當時生產隊的同志都推薦她參加國家的招工會,這對於大家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回到城市繼續發展,而吳獻忠卻拒絕了大家的好意。當1970年機會再次降臨的時候,清華北大都來到生產隊招生,吳獻忠又有這個機會可以離開,但她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上清華北大。
在吳獻忠的日記中寫道「甘願奉獻自己,紮根建設農村」,這是怎樣的情懷與品質,以致她後來成為全國聞名的知青代表。那時她被全國的生產隊請去做演講,但是讓人驚詫的是,她的演講在那個時代居然把她送進了監獄。從監獄出來的吳獻忠即便面臨著許多壓力,但她也從未後悔過。
再次回到農村的她被安排進了農業科學研究所,靠著自己的認真態度,她先是成為了擔保管理員,後又成為辦公室主任,再到經理。98年吳獻忠拿出了畢生的積蓄成立了遼寧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在與其他人的共同經營下,公司步入正軌並發展良好。有的人可能會說她如果當初選擇學習便會有不同的人生,不會這麼曲折,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安穩的工作生活狀態,即便現在70高齡,吳獻忠也沒有放棄為社會做貢獻,她還在用自己的行動訴說著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