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女知青吳獻忠誓要一生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現狀如何

2020-09-26 猶抱琵琶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發展經歷了無數劫難,才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我們經歷了太多,文革時有太多人都遭到了無辜牽連。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和發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所以不少人都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知青們也紛紛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十分果斷,她毅然決定下鄉,甚至為此拒絕了清北的入學機會。王冕在《墨梅》中有這麼一句,我想用來形容吳獻忠十分恰當:「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吳獻忠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日記裡也寫過類似的話,她說她甘願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人民。這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吳獻忠這樣一個女知青誓要一生紮根在農村,她為此拒絕了上清北,而這樣一個人,她的現狀如何了?

吳獻忠出生在一個環境不錯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工人,並且很受尊重,而她父母對她的教育也很好,從小就告訴她,一定要內心強大,並且充實自己,這些遠比容貌秀麗重要。父母希望吳獻忠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所幫助的人,而她也向著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發展了。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長與她所在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在父母的影響下,吳獻忠喜歡上了藝術,並且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演員,她為此十分努力。在她那個年代,國家還處在資源匱乏的階段,尤其是人才,更是稀缺,了解到國家想要培養人才後,吳獻忠思慮良久,決定放棄表演的夢想,轉而投入為國家做貢獻的事業中來。吳獻忠十分優秀,無論是學業還是社交都十分出色,她不懼挫折,一往無前,想要為國奉獻自己。

我國號召知青下鄉時,吳獻忠還是個初中生,然而她清楚自己未來的路,沒有任何猶豫,她報了名。當時不少人都是被迫下鄉,只有少數人像吳獻忠一樣是主動請纓的,她從沒做過農活,但她也從不喊苦喊累。積極上進的她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受到了同事以及上級的肯定。當1970年,清北學府招生時,大家都希望她能去學習,因為這樣她的未來能變得更好,然而吳獻忠卻不這麼想,她拒絕了清北,轉而繼續投入到建設農村的事業中,這件事在當時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吳獻忠也出了名。

原本吳獻忠的一生應該順風順水,然而世事難料,當時政治情況複雜多變,吳獻忠受了牽連,鋃鐺入獄,她入獄三年,母親哭瞎了眼,而父親也離開了人世,吳獻忠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圍繞她展了開來。出獄後,吳獻忠被人追求,結了婚,兩人有了孩子,原本以為是她柳暗花明了,可這卻是她不幸的另一個起點,她最終與丈夫離了婚。吳獻忠後來帶著兒子回到農村,從基層開始做起,經過努力不斷升職,後來她決定獨自創業,成立了食品公司,最後她也獲得了成功。回想起當年,幾乎全是心酸和苦難,然而吳獻忠仍然從容,她沒有因為這樣的磨難而一蹶不振,歲月是一把刀,可她卻以春風相對。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當吳獻忠決定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農村時,她的一生就已經註定不平凡了。而現在的她,已經年至古稀,但她家庭幸福,事業也非常成功,她的生活平靜且充實。回顧吳獻忠的一生,她也曾傷痕累累,頭破血流,但她從來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打倒,這樣一個有著草根般頑強精神的女人,她成就了自己,也讓我們記住了她。上天從來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哪怕吳獻忠遭受了諸多磨難,但她仍然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正如《水滸傳》所言:「守得雲開見月明」,吳獻忠不是第一個為國無私奉獻的人,相信她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要相信,風雨後一定有彩虹!

參考資料:

《墨梅》

《水滸傳》

相關焦點

  •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導語: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在上世紀時,曾出現過一股上山下鄉的熱潮,鼓勵城市中的知青前往農場,為基層建設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就在這股風潮推動下,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紮根農村的女知青,近況如何?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拒絕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後來過得怎樣?
    那個時候對於這些人,有一個特殊的稱謂,就是「知青」,他們為了當時的中國建設付出了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在50年前的那些知青中,有一個人是最特別的,她就是女知青吳獻忠。當時的她,拒絕了清華北大的邀請,立誓要紮根在農村,甘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農村,獻給人民。如今多年過去,現在她的狀況如何了呢?
  • 1970年,女知青吳獻忠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後來如何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左右,有很多城市中的年輕人來到農村,為農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也被稱為知青,而這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立誓紮根農村、拒絕上清北,那麼後來她怎樣?對於農村這片土地,吳獻忠非常熱愛,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目標,之後,她發誓要紮根在農村中,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步一步實現著。因為優秀的表現,她獲得了很多的讚美,後來,上級想要將她調到更好的單位,但是她沒有同意。
  • 50年前斷然謝絕清北,立誓苦守鄉下的女知青,而今回城了嗎?
    引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後期,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發展,國家發動了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於是無數的莘莘學子不遠千裡,從五湖四海跋山涉水來到農村,將一腔熱血都獻給了祖國,女知青吳獻忠就是其中一個。01「鐵心紮根在農村,甘願把青春奉獻給人民。」這是女知青吳獻忠的日記裡記載的一句話。她為了農村的建設,曾經拒絕了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入學機會。這樣一個甘願奉獻的女知青,這麼多年過去了,她現在怎麼樣了呢?
  • 半個世紀前,那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半個世紀前,那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當年拒絕上清華北大,立誓青春獻給廣闊天地農村,並曾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稱讚與接見,紅極一時的女知青吳獻忠現狀如何? 1968年9月28號,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青年,和千千萬萬知青一樣,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偉大號召,從城市來到廣闊的農村。她原本是撫順第十中學的學生,來到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真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高考成績放榜之後,各地排名非常靠前的學子們紛紛開始了選擇進入清北這樣的我國頂尖高校,而清北招生組也是非常青睞這樣的考生,希望他們能報考自己的學校。但是江蘇省今年的第一名白湘菱以430分拔得頭籌,卻因有一門功課沒有獲得A以上等級,而被清北拒之門外。所以,她被網友調侃為最悲催的第1名。
  • 1970年,拒絕上清華北大的女知青,發誓一輩子紮根農村,現狀如何
    在這樣一個紅色熱情的大背景下,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她拒絕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只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當年他甚至發誓一輩子紮根於農村。那麼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熱情和勇氣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本期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段故事。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發誓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她為了在鄉下當女知青拒絕進入清華北大,為了熱愛的土地遭受了很多非人的對待與誤解。那麼她的人生曾經遭遇過什麼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她的現狀又如何呢?一、從小受到優良的教育的她,響應時代號召毅然投身紮根農村建設本期故事的女主角就是非常出名的女知青吳獻忠,在當時那個年代,吳獻忠的家境還算不錯。父母都是廠裡的工人,而且在當時作為父母寵愛的小女兒,家裡人都努力的想要給她更好的生活,從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裡。
  • 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要一生在農村紮根的女知青,現今怎樣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熱潮在中國全面掀起,城市中的高幹子弟紛紛來到農村建設祖國的基層,為的是對祖國的發展事業做出貢獻。在許許多多的下鄉知青中,就有這麼一個很純粹的女知青,為了祖國農村的建設,多次放棄清華北大的入學機會,要一生在農村紮根,奉獻自己青春,如今這位女知青也步入了老年,那麼她現今的生活又是怎樣呢?
  • 50年前,那位拒上清北,立誓紮根農村的女知青,後來過得怎樣?
    她名叫吳獻忠,一個遼寧工人家庭的女孩。吳獻忠模樣清秀,梳著兩條麻花辮。她眼中充滿希望,在姐妹們的歡聲笑語裡邊,她們來到了錦州市黑山縣太和公社。彼時,農業集體化正在熱火朝天地舉行。大家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大通鋪。第一次走出家門,吳獻忠還有一些不適應。
  • 1970年,那個拒絕清華北大,立誓開拓農村的知青吳獻忠,後來如何
    「鐵下一條心,紮根在農村,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吳獻忠 知青,屬於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時期下的特有身份,當時為了響應號召,建設新農村,城鎮子女紛紛「上山下鄉」被分配去農村墾荒做農活。
  • 1970年,那個拒上清華北大的女知青吳獻忠,後來過得怎麼樣?
    因此,國家開始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青,一些知青也得以回城。對於很多知青來說,回城是一個天大的機遇,想盡辦法都要佔據名額。但有些大公無私的知青,更好的機遇擺在他們的面前,他們都拱手相讓。比如咱們今天介紹的這位主角吳獻忠,便是當時那個年代,紮根農村知青的典型代表。為了更好地建設農村,清華北大給她發放了通知書,她都委婉拒絕。那吳獻忠身上又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
  • 70年代,女知青吳獻忠放棄清華北大,一輩子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上個世紀70年代,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離開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毅然奔向邊遠的農村,為了幫助農村建設付出了青春,在廣闊的土地上留下汗水甚至生命。知青吳獻忠也是如此,一個女孩最重要的青春給予了農村,在農村的舞臺上盡情地發光發熱,放棄了城市裡本該榮華的生活,也放棄了清華北大的前程似錦,只為黨和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
  • 1970年,那個放棄清北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了
    無數青年男女懷揣著夢想從優越的城市生活中,來到了農村。然而,現實總是能夠擊敗大多數人的熱情,大部分知青來到農村不久之後,就開始想辦法回到城市。不過,當然也有一心留下建設農村的人,比如一位名為吳獻忠的女知青。她在1970年,本有希望進入清華北大,但是最終卻選擇了放棄,留在了農村,那麼如今怎樣了呢?
  • 70年代拒絕清北,在農村不願離開的知青女,愛人離去母親哭瞎雙眼
    70年代拒絕清北,在農村不願離開的知青女,愛人離去母親哭瞎雙眼前言我們不能選擇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之中,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後該怎麼樣生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都不同的選擇之後產生呢過的不同影響。今天的故事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建國之後的事情,當時為了能夠更好地加速發展,有許多有志青年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城市中分的優越條件,背井離鄉來到了貧窮的農村。但他們不畏懼、不退縮,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成就。正文上世紀60年代吳獻忠就是這樣一位女知青。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結局如何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 資料顯示,僅從1962年到1979年,上山下鄉的知青總人數達1700多萬人,一部分知青去了兵團或幹校的農場,大部分以「插隊」的形式進入鄉村,約有1280多萬人,佔到總人數的70%以上。
  • 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原標題:當年女知青為何在農村結婚 1998年,大連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知青插隊30周年的訪談節目。 有一位大連在朝陽插隊的女同學,蒼白的面龐,斑白的頭髮,辛勤操勞的她還不到50歲就顯得十分老態。很清楚記得她說的一句話,主持人問她:「你想不想回大連啊。」她喃喃地窘著回答說:「我做夢都想回家啊!
  • 50年前,那位被刻意慫恿,嫁給農村光棍的河北女知青,後來怎樣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門當戶對」更要緊的是精神上的,如果兩個人精神世界是完全相斥的,那麼這樣的結合往往會造就一場婚姻的悲劇,就比如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位女知青在被刻意慫恿下嫁給了農村光棍的事跡。 這位女知青名叫白啟嫻,從她的名字中就能讀出,白啟嫻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河北師範大學
  • 50年前,女知青因面子負氣嫁農民,婚後遭家暴,最終結局如何?
    50年前因為賭氣的一句話,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知青嫁給了與其未曾謀面的農民,他們的婚姻會幸福嗎?一、大學畢業,白啟嫻獨自一人下鄉當起了知青那是1968年,河北省滄縣一公社的插秧大隊,來了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她叫白啟嫻。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剛從河北師範大學畢業的她來到了偏僻的農村,通過幹一些農活和在貧困地區教書的方式,來賺取一定的公分。
  •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
    1970年,一女知青因賭氣嫁給農民,上了報紙,後來過得如何?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許多知識青年受政策影響,上山下鄉形成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講的是一個有名的女知青的故事,她叫白啟嫻,她為什麼會那麼有名呢,這就要說起她的婚姻了,那麼她的婚後生活怎麼樣呢?1968年,白啟嫻大學畢業後,就和同學們下鄉插隊,來到滄州河北省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她的性格比較活潑,喜歡唱歌,吹口琴,經常為生產隊排練節目,而且她長得漂亮,口齒伶俐,很受村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