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發展經歷了無數劫難,才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我們經歷了太多,文革時有太多人都遭到了無辜牽連。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和發展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所以不少人都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知青們也紛紛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有一位名叫吳獻忠的女知青十分果斷,她毅然決定下鄉,甚至為此拒絕了清北的入學機會。王冕在《墨梅》中有這麼一句,我想用來形容吳獻忠十分恰當:「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吳獻忠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日記裡也寫過類似的話,她說她甘願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人民。這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吳獻忠這樣一個女知青誓要一生紮根在農村,她為此拒絕了上清北,而這樣一個人,她的現狀如何了?
吳獻忠出生在一個環境不錯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工人,並且很受尊重,而她父母對她的教育也很好,從小就告訴她,一定要內心強大,並且充實自己,這些遠比容貌秀麗重要。父母希望吳獻忠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所幫助的人,而她也向著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發展了。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長與她所在的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在父母的影響下,吳獻忠喜歡上了藝術,並且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演員,她為此十分努力。在她那個年代,國家還處在資源匱乏的階段,尤其是人才,更是稀缺,了解到國家想要培養人才後,吳獻忠思慮良久,決定放棄表演的夢想,轉而投入為國家做貢獻的事業中來。吳獻忠十分優秀,無論是學業還是社交都十分出色,她不懼挫折,一往無前,想要為國奉獻自己。
我國號召知青下鄉時,吳獻忠還是個初中生,然而她清楚自己未來的路,沒有任何猶豫,她報了名。當時不少人都是被迫下鄉,只有少數人像吳獻忠一樣是主動請纓的,她從沒做過農活,但她也從不喊苦喊累。積極上進的她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受到了同事以及上級的肯定。當1970年,清北學府招生時,大家都希望她能去學習,因為這樣她的未來能變得更好,然而吳獻忠卻不這麼想,她拒絕了清北,轉而繼續投入到建設農村的事業中,這件事在當時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吳獻忠也出了名。
原本吳獻忠的一生應該順風順水,然而世事難料,當時政治情況複雜多變,吳獻忠受了牽連,鋃鐺入獄,她入獄三年,母親哭瞎了眼,而父親也離開了人世,吳獻忠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似乎所有的不幸都圍繞她展了開來。出獄後,吳獻忠被人追求,結了婚,兩人有了孩子,原本以為是她柳暗花明了,可這卻是她不幸的另一個起點,她最終與丈夫離了婚。吳獻忠後來帶著兒子回到農村,從基層開始做起,經過努力不斷升職,後來她決定獨自創業,成立了食品公司,最後她也獲得了成功。回想起當年,幾乎全是心酸和苦難,然而吳獻忠仍然從容,她沒有因為這樣的磨難而一蹶不振,歲月是一把刀,可她卻以春風相對。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當吳獻忠決定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農村時,她的一生就已經註定不平凡了。而現在的她,已經年至古稀,但她家庭幸福,事業也非常成功,她的生活平靜且充實。回顧吳獻忠的一生,她也曾傷痕累累,頭破血流,但她從來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打倒,這樣一個有著草根般頑強精神的女人,她成就了自己,也讓我們記住了她。上天從來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哪怕吳獻忠遭受了諸多磨難,但她仍然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正如《水滸傳》所言:「守得雲開見月明」,吳獻忠不是第一個為國無私奉獻的人,相信她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我們要相信,風雨後一定有彩虹!
參考資料:
《墨梅》
《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