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織金3月10日電 題:貴州織金縣:「耕地搬家」治荒山
記者 唐福敬 鮑光翔
「這片山坡以前儘是石旮旯,哪種得出東西來?現在好了,等它整完,我家想種辣椒就種辣椒,想種洋芋就種洋芋。」
9日,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農民楊志興告訴中新社記者,等從縣裡另一個鄉鎮運來的肥沃土壤蓋滿村邊的這片石山,他打算種上值錢的作物。
楊志興是織金縣「耕地搬家」的直接受益人之一。
織金縣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南部,部分鄉鎮位於有「土地癌症」之稱的石漠化區域,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2012年,織金縣在臨近縣城的兩個鄉鎮建設工業園區,佔用土地中有幾片是良田沃土。
「挖掘機挖開田裡黑油油的熟土,倒在一邊,好些老農民看著看著就掉淚了。」官寨鄉鄉長楊興江說,「縣裡知道後就開始想辦法。」
當年5月,織金縣的「耕地搬家」辦法出臺——投入財政資金500餘萬元人民幣,將非農業建設所佔用耕地的肥沃表層,先剝離30釐米至50釐米、集中堆放,再異地覆蓋到劣質耕地和石漠化區域的坡耕地。
「我們縣的財力比較緊張,但我們認為這筆錢花得值得,花得有意義。」織金縣縣長王麗說。
記者在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石山治理項目現場看到,為迎接新來的土,數臺挖掘機在山坡的施工便道間,陸續將密布的低矮石筍、石峰挖出或擊倒破碎,由工人用於砌壘擋土矮牆。矮牆圍成的空地中,挖掘機先用碎石、黃壤平整,再傾倒運來的沃土。
「官寨鄉大寨村的裸巖造地覆土厚度為60釐米,能新增耕地450畝。劣質地改造覆土厚度10cm共59畝。直接受益農戶136戶596人,人均增加耕地0.9畝。還治理了我們的石漠化問題。」楊興江說。
織金縣國土資源局披露,織金縣2012年耕作層剝離再利用試點項目分為兩個覆土區,一號覆土區為三甲鄉三甲村,已改良土地3.11公頃。二號覆土區即為官寨鄉大寨村。
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因人類的陡坡開荒等活動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致使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全球「石漠化」面積最大的3個區域分別位於中國西南(以貴州為中心)、歐洲、北美。中國「石漠化」地區分布於貴州、重慶、雲南、兩廣等省域,以貴州為中心。據統計,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78個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問題,石漠化面積達3萬餘平方公裡。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此前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中國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學問題也是民生問題,中國對「石漠化」的研究、治理因此包含更多內容,直接關係到民生。
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朱立軍認為,織金縣此舉是貴州「向山要地」的範例之一。
「織金的這項工作很有前瞻性,看了之後很受教育。」中國土地督察武漢局局長王廣華在當地考察時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