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自律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2020-12-12 泠江閱讀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如是寫道。

很明顯,在他看來自律像是一劑「神藥」,可以強大人,也亦可救贖人。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他的書的開頭,他這樣寫道「只要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便能就此完成超越。」

顯然,在比他早半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印證了這句話:「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去努力並完成超越。」

認識自我很重要,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現實的情況:有太多人不願意去正視這句話,寧可相信自己是那僅有的一個幸運兒,寧可在自己不那麼幸運的時候去抱怨,怨天尤人,也不願意去相信這樣的事實。

所謂的「少有人走的路」實質上是一條要通過不懈努力追求自己心智成熟的路,斯科特·派克在自己的後續著作中《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的對話》裡也形容過這個「少有人走的路」。

他把這條路比喻成穿行無人區的沙漠,我們需要不斷地尋找綠洲,不前進就只能一直忍受著沙塵暴帶來的惡劣環境,妄想著沙塵暴自己退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越來越嚴重,因此「人生苦難重重」便是告訴我們認清現實,沙塵暴不會停,只有努力走出惡劣環境才能繼續前行。

斯科特·派克的書更像是一本人生地圖,指引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也因此我們便能明白「自律」的重要性了。

它能讓我們遠離惡劣環境,並走上這條未知充滿意義的人生旅途。

淺談「自律」

斯科特·派克在書中提到了四點,即「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優良性格便是「吃苦耐勞」,即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甚至是父母寧願辛苦一點也要為後代謀福利。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先吃奶油還是先吃蛋糕」的案例,很顯然,如果是為了儘早的享受奶油的爽口和香甜而一口氣把奶油吃完,那這便意味著後面的蛋糕會十分乾澀,味道單一。

選擇蛋糕還是奶油是一個問題,選擇先吃苦還是先享受也是一個問題,但選擇後帶來的結果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承擔責任

我經常見到父母要求自己的小孩在犯錯後承認自己的錯誤,雖然在我看來孩子的本性是傾向於逃避的,但父母會為了讓孩子承擔責任不惜讓他失去些什麼,比如不買答應買的玩具,不承認錯誤就把孩子扔出去之類的,雖然我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但至少在我看來這是父母盡心所能想到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辦法之一。

因此承擔責任的意義也在此,勇於承認錯誤才能使人走得更遠。

忠於事實 保持平衡

我們有一個成語「實事求是」再好不過的解釋了這「忠於事實」一點,即「不撒謊」。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對謊言》中比喻到「人心中都住著兩隻狼,一隻善,一隻惡,培養善良的狼需要的是誠實,即忠於事實,惡狼喜歡的是謊言,而十分害怕誠實。」

同時,他還認為「人掩蓋真相就是不願意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因此人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因此變得瘋狂和邪惡。」

他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英語單詞的例子,生命的英語是「live」,但如果將這個單詞倒過來就變成了「evil」,即「邪惡」。

而「保持平衡」往往是如此,有善即有惡,人走著需要平衡,騎車也需要平衡,中醫講究平衡,萬事萬物都有平衡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二十八章所道:「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因此,「保持平衡」也很重要。

他還在書中強調孩子的不聽話未必全是孩子的錯,與父母脫不開關係,就如《三字經》所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早在宋朝就被我們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道理被西方的心理醫生再次提出。

與中國古話有所對應的還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在書中說到「要認同自己的價值」,這是「培養自律的根基」,「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細談「自律」

問題不會憑空消失,不解決只會一直存在

在派克的書裡他講了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個母親工作的事做得十分出色,但怎麼樣也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於是派克發現這位母親在工作的事情上從不推脫,而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去十分的猶豫。

她總想著讓自己儘快逃離這種面對自己處理不擅長的事情時不舒服的感覺,不推遲滿足感,寧願忘記這個問題,最終導致家庭矛盾日益尖銳。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症

書中提到的這兩種症狀都是沒有保持平衡所造成的,神經官能症會加強自己的責任,甚至不惜把一切責任都扛著,而人格失調症恰巧相反,即不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承擔責任和保持平衡需要一致,多承擔責任只會一味的認為所有的責任都在於自己,而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別人。

移情:過期的「人生地圖」

他提到一個概念,即「人生地圖」,在人生的道路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開始有所改變時,我們得不斷地矯正自己的人生地圖,這樣才能使我們走得更遠,一味的不改變只能讓自己停留在原地踏步。

原地的踏步會導致被過去牢牢地粘住,而這時我們已經無法適應新環境,處處與現實世界脫節,這樣就會導致「移情」,即「童年時期感知世界和對世界的反應方式直接照搬到不適應的新環境裡」,而心理醫生要做的便是讓其忠於事實,重新修整自己的地圖踏上新的旅程。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在每一個內容的解釋裡他都有拿出自己親身經歷的眾多案例中最有說服力的來讓我們身臨其境的理解他的觀點,而這些恰到好處的觀點卻恰巧成為了他《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暢銷不衰的原因,因此他的這些案例也成為了經典,被大家廣泛了解。

相關焦點

  •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本周和大家一起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從自律、愛、信仰、恩典等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本書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是美國精神科醫生,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曾經考慮競選美國總統,拯救國民精神,雖然沒有去競選,但是後來他寫的這本《少有人有走的路》,卻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
  • 有有人走的路(邁向心智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邁向心智成熟)讀這本之前 以為是一本創業或者人生故事題材之內的,結果發現是一本自我成熟療愈的書:(作者是美國最知名之一的心理醫生)寫的,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用他從醫多年的經驗和治療患者的案例來書寫的幫助他人心智成熟,和自我療愈的書。
  • 心智成熟路上必不可少的法寶,少有人走的路,你敢試試嗎?
    人生是一段艱難的旅程,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然而,這並沒有讓我們感到害怕。相反,它引導我們經歷了一系列艱難甚至痛苦的變化,最終達到了更高的自我意識水平。首先,往大處說,人生只是一條從出生到死亡的道路。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美國的斯科特派克,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心理治療的職業生涯中,治癒了成千上萬的病人,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這本書連續近20年佔據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單,堪稱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 少有人走的路:實現自律的第二步,就是承擔責任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遇到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在上一篇《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文章裡,我們談到了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個問題,生活就是一個不斷遇到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但很多人並不了解這個道理,忘記了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他們不會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 即便人生苦難重重,《少有人走的路》告訴我:砥礪前行不畏艱難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少有人走的路》。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的運氣很差?好像做什麼事情,總會碰到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生活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比如和別人一起出去聚餐,別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卻吃壞了肚子。
  • 《少有人走的路》:消除人生痛苦,從學會自律開始
    美國開國先哲班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指出: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那麼究竟什麼是自律呢?如何才能通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作者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發現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財務專家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裡,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她總是儘量 迴避,結果,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工作卻拖延了下來。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5,天性懶惰是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人類懶惰的天性,是阻礙我們走向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只有那些能夠首先克服懶惰的天性,然後其他的阻力才能迎刃而解,最終走向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懶惰的天性,其他條件就算完美無缺,我們也無法實現心智成熟之路。
  • 《少有人走的路》|一個人是否傑出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殊不知,適合別人走的路,未必適合自己。每個人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從最容易成功。01.少有人的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路少有人的路,其實是一條充滿艱辛之路,一條自律的路、一條自我修行之路、一條讓心靈成長之路。
  • 很多人渴望擁有成年人自信,但缺乏心智的成熟,嘗試選擇難走的路
    很多人都渴望擁有成年人的自信,而缺乏心智的成熟。因為成年人的自信是遇到任何的問題都在思考著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會根據自己內心的情緒想法去落實到行動中去。成年人的自信帶給人的是一種安全感,更是一種責任感。那很多人就會問了,什麼是成年人的自信呢?
  • 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家人,愛工作,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些問題都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M.斯科特·派克。他是一名心理醫生,本書是他多年來的從醫經歷,也是他和患者治療的心得。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與心智成熟有關係。也可以說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迴避問題,逃避痛苦。
  • 讀書筆記《少有人走的路》,一點點感想
    作者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他在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自律。」這本書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我覺得最精華的部分是第一部分自律和第二部分愛。在開頭作者提出了他的中心思想:自律的原動力就是愛。愛的理論超出我的想像力。
  • 如何消除「巨嬰症」成為一個心智成熟的人
    今天要解讀的書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本書作者,斯科特·派克,美國精神科醫生、暢銷書作者、思想家和心靈導師。他一生出版了15本書,其中最出名就是本書。對於此問題,歷來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關注的焦點,比如心智成熟的人,在柏拉圖看來是一個能夠控制激情、超越情感、完全理性的人,叫「哲人王」;在孔子看裡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叫做「聖人」;在阿德勒看來是一個能夠克服自卑感的人;在馬斯洛看來則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人。而在本書作者看來,心智成熟的人就是一個敢於直面現實的人。
  • 春節讀書——《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距離上一次閱讀大概已經有10年了,書上被我劃了很多條線。10年後重讀,我的感受和第一次讀一樣,除了擊節讚嘆,驚為真理,似乎沒有更恰當的表達。也有不同,就是我這次劃的線更多了,更密了。作為一本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20年的心理學讀物(2007年國內再版時的統計),它究竟有什麼神奇的魔力?我又該如何向你介紹它,我親愛的朋友?
  • 《少有人走的路》摘錄金句
    1、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2、迴避問題和逃避痛苦,你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3、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5、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6、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7、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項既複雜又艱巨的任務,而且是畢生的任務。
  • 《少有人走的路》:那些我從中學到的道理(1)
    在眾多優秀的心靈成長類書籍中,《少有人走的路》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僅在北美,其銷售量至今已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20年,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去年,年過30歲的我,偶然的機會買到了這本書。
  •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給你答案
    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說: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他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很多人心裡,其實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卻依然選擇逃避,他們甚至會習慣性的把問題歸咎於他人身上,以獲得短暫的自我安慰。而一旦我們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便只會讓自己的生活越變越糟糕。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 讀《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實現財務自由的前提
    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內心,我發現隨著我的成長,我現在患上了嚴重的依賴性人格失調症。書中說的神經官能症的人呢,其實是過於追求完美強迫自己承擔了過分的責任,而弄著自己很疲憊,同時造成自己缺乏勇氣和自信,從而對自己過於苛責,認為事情過於糟糕是自己的錯誤。那人格失調症呢,則是患者缺少自主判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而依賴型人格失調症就是過度依賴別人,需要別人幫助自己,而從來不關心他人。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3:拓展自我界限是心智成熟旅程的關鍵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自我界限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要不侵犯他人的空間。
  • 「好書推薦」《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少有人走的路》·自律推遲滿足感·父母的過錯: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表裡如一的愛,持之以恆的照顧·解決時機: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成熟·不貪圖暫時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承擔責任·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直面問題不逃避·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不為自己強加責任,也不要不願意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