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如是寫道。
很明顯,在他看來自律像是一劑「神藥」,可以強大人,也亦可救贖人。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他的書的開頭,他這樣寫道「只要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便能就此完成超越。」
顯然,在比他早半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印證了這句話:「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去努力並完成超越。」
認識自我很重要,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現實的情況:有太多人不願意去正視這句話,寧可相信自己是那僅有的一個幸運兒,寧可在自己不那麼幸運的時候去抱怨,怨天尤人,也不願意去相信這樣的事實。
所謂的「少有人走的路」實質上是一條要通過不懈努力追求自己心智成熟的路,斯科特·派克在自己的後續著作中《少有人走的路:與心靈的對話》裡也形容過這個「少有人走的路」。
他把這條路比喻成穿行無人區的沙漠,我們需要不斷地尋找綠洲,不前進就只能一直忍受著沙塵暴帶來的惡劣環境,妄想著沙塵暴自己退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越來越嚴重,因此「人生苦難重重」便是告訴我們認清現實,沙塵暴不會停,只有努力走出惡劣環境才能繼續前行。
斯科特·派克的書更像是一本人生地圖,指引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也因此我們便能明白「自律」的重要性了。
它能讓我們遠離惡劣環境,並走上這條未知充滿意義的人生旅途。
淺談「自律」
斯科特·派克在書中提到了四點,即「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優良性格便是「吃苦耐勞」,即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甚至是父母寧願辛苦一點也要為後代謀福利。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先吃奶油還是先吃蛋糕」的案例,很顯然,如果是為了儘早的享受奶油的爽口和香甜而一口氣把奶油吃完,那這便意味著後面的蛋糕會十分乾澀,味道單一。
選擇蛋糕還是奶油是一個問題,選擇先吃苦還是先享受也是一個問題,但選擇後帶來的結果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承擔責任
我經常見到父母要求自己的小孩在犯錯後承認自己的錯誤,雖然在我看來孩子的本性是傾向於逃避的,但父母會為了讓孩子承擔責任不惜讓他失去些什麼,比如不買答應買的玩具,不承認錯誤就把孩子扔出去之類的,雖然我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但至少在我看來這是父母盡心所能想到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辦法之一。
因此承擔責任的意義也在此,勇於承認錯誤才能使人走得更遠。
忠於事實 保持平衡
我們有一個成語「實事求是」再好不過的解釋了這「忠於事實」一點,即「不撒謊」。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對謊言》中比喻到「人心中都住著兩隻狼,一隻善,一隻惡,培養善良的狼需要的是誠實,即忠於事實,惡狼喜歡的是謊言,而十分害怕誠實。」
同時,他還認為「人掩蓋真相就是不願意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因此人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因此變得瘋狂和邪惡。」
他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英語單詞的例子,生命的英語是「live」,但如果將這個單詞倒過來就變成了「evil」,即「邪惡」。
而「保持平衡」往往是如此,有善即有惡,人走著需要平衡,騎車也需要平衡,中醫講究平衡,萬事萬物都有平衡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二十八章所道:「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因此,「保持平衡」也很重要。
他還在書中強調孩子的不聽話未必全是孩子的錯,與父母脫不開關係,就如《三字經》所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早在宋朝就被我們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道理被西方的心理醫生再次提出。
與中國古話有所對應的還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在書中說到「要認同自己的價值」,這是「培養自律的根基」,「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細談「自律」
問題不會憑空消失,不解決只會一直存在
在派克的書裡他講了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個母親工作的事做得十分出色,但怎麼樣也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於是派克發現這位母親在工作的事情上從不推脫,而在處理家庭問題時去十分的猶豫。
她總想著讓自己儘快逃離這種面對自己處理不擅長的事情時不舒服的感覺,不推遲滿足感,寧願忘記這個問題,最終導致家庭矛盾日益尖銳。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症
書中提到的這兩種症狀都是沒有保持平衡所造成的,神經官能症會加強自己的責任,甚至不惜把一切責任都扛著,而人格失調症恰巧相反,即不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承擔責任和保持平衡需要一致,多承擔責任只會一味的認為所有的責任都在於自己,而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別人。
移情:過期的「人生地圖」
他提到一個概念,即「人生地圖」,在人生的道路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開始有所改變時,我們得不斷地矯正自己的人生地圖,這樣才能使我們走得更遠,一味的不改變只能讓自己停留在原地踏步。
原地的踏步會導致被過去牢牢地粘住,而這時我們已經無法適應新環境,處處與現實世界脫節,這樣就會導致「移情」,即「童年時期感知世界和對世界的反應方式直接照搬到不適應的新環境裡」,而心理醫生要做的便是讓其忠於事實,重新修整自己的地圖踏上新的旅程。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在每一個內容的解釋裡他都有拿出自己親身經歷的眾多案例中最有說服力的來讓我們身臨其境的理解他的觀點,而這些恰到好處的觀點卻恰巧成為了他《少有人走的路》系列暢銷不衰的原因,因此他的這些案例也成為了經典,被大家廣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