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人生苦難重重,《少有人走的路》告訴我:砥礪前行不畏艱難

2020-12-03 梵羲讀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梵羲讀書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的運氣很差?好像做什麼事情,總會碰到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生活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

比如和別人一起出去聚餐,別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卻吃壞了肚子。又比如,你在某一天逛街,碰見一款自己很喜歡的衣服,心裡一直掛念著,好不容易等到店鋪打折,卻發現已經賣完了。

怎麼樣,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趣的是,這種「運氣不好」的現象還非常普遍,甚至不限於個人。

例如每年的畢業生都會失望地高喊:今年又是「最難就業年」,找工作太難了;每一屆老師都會遺憾地跟學生說: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世間如此美好,難道天生就該我們走黴運,受苦受難嗎?

今天這本書,就將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畢業於哈佛大學,後來在美國另一所名校,凱斯西儲大學完成博士學業。他曾經在美軍中做了九年心理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治癒了成千上萬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國民眾稱為「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派克綜合多年來行醫經驗,給人們提出的建議,幫助人們進行自我指導和療愈。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論書籍,倒不如說,這是一本針對心理方面的「人生指南」,通過簡單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指出那些人們每天都在經歷,卻總是忽視的心理問題。

神奇的是,在這本書上市之初,派克並沒有做任何的推廣或營銷,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大海,沒有任何波瀾。可直到5年以後,這本書突然開始頻頻登上暢銷榜,而且一直「霸榜」二十幾年。

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它靠著讀者的口碑,靠著人們口耳相傳,漸漸「火」了起來。

如果把這本書看作一件商品,它的故事在這個流量主導的時代,幾乎不可想像。但這恰恰說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本能給人智慧、帶來啟迪的好書。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其中的精華內容。

1

先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撞不上好運,而每次出問題,都能輪到自己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也是你最不願相信的那個。

那就是:人生本就充滿苦難,和運氣無關。

儘管很多人都在說:世界很美好。但生活就是那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完全是兩回事兒。

只不過,很多人都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他們覺得,既然大千世界繁花似錦,那我的人生當然應該輕鬆愜意、一帆風順、無憂無慮。

也正因為這樣,當許多人遭遇挫折,便會感嘆運氣不好,命運不公。

每到這個時候,有的人會選擇一直拖延,好像一直拖下去,問題就會消失。

有的人選擇無視,迴避問題,好像問題不存在一樣。

還有人乾脆藉助藥物、酒精等成癮性的物質麻痺自己,讓自己在恍惚中換得一絲解脫。

總的來說,就是不敢面對,也不去解決。

可惜生活並不會因為人的退縮而改變,它只是無情地看著我們。

你越是畏懼不前,它就越是「張牙舞爪」,讓你不敢前行。

而許多人之所以退縮,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夠成熟。

人們拒絕成熟,規避問題、逃避痛苦,這也是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反過來,也只有那些成熟的人,才敢於主動出擊,解決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變得成熟呢?答案就是兩個字:自律,通過調整心態,承受痛苦,積極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

具體來說,自律有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先說說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就是要「先苦後甜」,把困難的問題放在前面,把令人愉快的事情放在後面。這樣做能夠鍛鍊我們的耐心,將滿足感延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者派克講了他曾經遇到的一個病人。那是一位企業的高管,她的能力很強,性格也沒有異常,可每到工作的時候,她的情緒就非常不穩定,總感到痛苦。

派克和她溝通了很久,都沒能找到原因。直到派克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他馬上問這個病人:你是怎樣吃奶油蛋糕的?

病人一聽,覺得:我的痛苦和奶油蛋糕有什麼關係?但她還是回答道:我一般會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

派克馬上笑了:原來這個病人的問題,就是不會推遲滿足感。她把令人愉快的事物提前了,才導致後來的情緒很差。

於是派克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每天工作7個小時,其中有1個小時的工作特別困難,令人焦頭爛額,你會怎樣安排一天的工作?

病人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會把那困難的1個小時放在最後,把輕鬆和快樂的時間放在前面享受。

這時派克問到:你的確是享受到了,可是你在前面的時候,想到最後那1個小時的困難,還快樂的起來嗎?如果快樂不起來,為什麼不先把痛苦的1個小時做完,把剩下的6個小時用來感受快樂呢?

聽到派克這樣說,病人這才明白過來。

正是因為自己總把困難的放在最後,即使前面是輕鬆的,也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快樂不起來。

其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把壓力和困難先解決了,我們才會真正感到輕鬆。否則,帶著負擔,輕鬆和快樂只是假象。

下面說說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也許你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句話:這不是我的問題。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句也很經典,那就是:都是我的錯。

其實這兩句,都和責任有關,一句是推卸責任,一句是主動攬責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曾經說過這兩句話,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話對應了兩類心理問題。

其中一類叫作人格失調症,認為所有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責任。派克就曾經接觸過這類病人,那是他在日本衝繩的美軍基地時,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割腕自殺被救回來。

派克奉命去治療,他問病人:你為什麼要割腕自殺?

這個女的說道:因為這個地方很無聊,我忍受不了,只要待在這兒,我還會自殺。

於是派克又問她:是什麼讓你如此痛苦呢?

女的就哭著說:我一直都很孤獨。

派克又問:你為什麼不開車到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美軍的妻子俱樂部,在那兒結交朋友呢?

女的又回答說:因為我的汽車是手動檔,不是自動檔,我不會開手動檔汽車。

派克就更納悶了,說:學一下開手動檔的汽車,你做不到嗎?

這個女大叫起來,說到:在這麼糟糕的地方學開車?你一定是瘋了。

你看,她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去面對「開手動檔汽車」這麼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她內心覺得:我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人給我一輛自動檔汽車。

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當一件事情出問題,她本能性地覺得是別人的原因,和自己沒關係。

與之相對,另一類心理問題,神經官能症,則會讓人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覺得出了問題都是自己的責任。

比如派克碰到的另一位軍人家屬,她每天都去家屬的俱樂部,卻發現怎樣也融入不進去。她總覺得自己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跟別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因此她倍感痛苦,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合群,無法和別人相處。

可經過派克的治療,他發現這個家屬其實並沒有問題,反倒是這位家屬的智商遠高於正常人,這導致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無法與其他人打成一片。

直到這時,這位家屬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問題,只是因為自身思想和所處環境不匹配,才會出現問題。後來她果斷離開了基地,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承擔責任其實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是不要逃避,主動承擔那些本該屬於你的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劃清界限」,撇開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減少不必要的負擔。

接著我們說說第三個原則:尊重事實。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則,但卻不容易做到。因為許多人他不是生活在客觀現實中,而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也叫做「人生地圖」。

他們認為,這世界就是「人生地圖」中那個樣子,碰到什麼事情,或者對待什麼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以及一套「獨特的」原則。

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並不理解,他們就沒好氣地說:不許頂嘴,我是你的父母,在家裡我說了算。

有的人遭到配偶的質疑,他不會去反思,反而威脅對方,我們就這樣保持現狀,你要是指責我,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家裡雞犬不寧。

還有的老人犯了錯,被人指出來,他就會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和我過不去?你們年輕人還要對長輩指手畫腳嗎?

對這些人來說,問題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看到了,但就是拒絕接受。因為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和事挑戰內心的「人生地圖」。

他們不願解決問題,反而去攻擊提出問題的人。

所以說,如果我們開始不顧事實,我們離自律、離進步也就越來越遠了。

最後再說說保持平衡。所謂保持平衡,就是讓我們在自律的時候,不要太過。如果太過自律,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更會讓身邊的人困擾。

對於這點,派克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他平常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幹什麼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

有一次,妻子讓派克陪幾歲的女兒下棋。本來女兒的心情很好,但下了一個半小時後,她變得又氣又急,居然嚎啕大哭起來,一連幾天不和父親說話。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派克每次都出盡全力,力求贏得每一盤棋。幾歲的女兒怎麼會打得過派克,結果輸得很慘,毫無遊戲體驗,最後只得發脾氣。

看女兒這麼不開心,派克一開始也摸不著頭腦。他想了整整兩個鐘頭,才發現問題所在:他對於遊戲的認真,壓倒了哄女兒開心的念頭。

由此可見,所謂心理醫生,情商也不一定高呀。更重要的是,有時候自律的想法會成為人的下意識行為,影響到你本來想達到的目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過頭了,還是應該根據最終目的,做一些調整,讓自律和「放縱」保持平衡,不要為了自律而自律,也要看到真正的目標。

3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介紹了自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

可是聽了這麼多,面對眾多的人生苦難,一個自律居然有如此多的內容,要一項一項做到,談何容易?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更容易地去自律,順便減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呢?

你別說,還真的有!

派克就給我們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它來自你、我乃至每個人的內心,那就是:愛。

當然,說到這個「愛」,或許你還會覺得疑惑,因為「愛」的含義非常多,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也並不容易。

我們總不能用一個說不明白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令人疑惑的概念吧。

所以在這裡,派克給出了一個「愛」的定義: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可以看到,這個愛的意義是比較廣的,它是一種意願,是人們心智成熟的源動力和起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到很多愛情電影、電視劇,結局總是男女主角緊緊相擁,皆大歡喜,這畫風其實並不貼切。

為什麼呢?因為「愛」只是人們心智成熟的「起點」。也就是說,如果真有兩個人建立了親密關係,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而非「結局」。

這種定義就決定了,愛的過程,心智成熟的道路,都是一個漫長的旅途。

不過,這種定義確實更符合現實情況。

正因為許多人對愛的認識不夠,才會錯誤地把很多行為定義為「愛」,其實那種想法並不準確。

比如我們常說的「墜入情網」。一個人結識了心儀的對象,兩人迅速走在一起,展開一段火熱的戀情,這是愛嗎?

準確地講:不是。在心理學看來,這更像一種衝動和欲望,這是一個人被深深吸引,身體分泌各種激素,隨後情緒上漲、血脈賁張的自然反應。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兩個年輕人因為一時的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後來卻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漸漸發生矛盾,然後很快又分開。

這顯然不是真愛。

反過來看,如果他們真的是因愛情走到一起,就不會因為一些簡單的問題而分開,而是會想辦法溝通,在相處的過程中想辦法達成一致,解決這些問題。

還有一種錯誤的「愛」,就是過分依賴。曾經有這樣一位夫人,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在家裡做全職主婦,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她對家庭的控制也強勢到極點。她嚴格規定丈夫和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跟蹤他們的工作和學習,並且嚴格地督促他們進步,這給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了很大壓力。

當其他家人停滯不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現不好,女人就會非常悲傷,並且哭訴:我把一切都獻給了家庭,你們卻沒有回應我的期待。

你看,這位夫人就是典型的過分依賴。表面上是她在為家庭付出,不斷地鞭策和幫助其他家庭成員,但實際上呢?她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在其他人身上找存在感,離開了家庭和家人,她內心就無法接受,變得無所適從。

只要求別人進步,卻不要求自己的成熟,這樣的感情,當然也不能稱之為愛。

現在我們列舉了幾種愛的誤區,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感情,才能算作是真正的愛呢?

其實愛是自律的源頭,它的目的是讓人心智成熟,這就決定了愛是付出和奉獻,他需要我們主動投入,付出足夠多的努力。

而且,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而不是形勢所逼,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那麼愛具體有什麼表現呢?首先,愛需要關注和傾聽。如果我們真的愛一個人,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如果只是以愛的名義自說自話,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反而是另一種忽略。

就像有的父母,孩子只是發呆,就勸孩子想開點;孩子只是肚子餓,就燉上一份「十全大補湯」,在噓寒問暖中,給出孩子不需要的東西,造成另一種心理壓力。

而對孩子來說,他們的真實需要卻沒有被看見。所以我們常說:真正關心一個人,愛一個人,是要看對方缺了什麼,而不是自己想給什麼。

再看看第二個,敢愛就要敢擔當。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當你決定接受愛,就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失去的風險。派克曾經有一個女病人,在社區中始終一個人生活,緊閉門窗,也從不和其他人來往,只是獨自去禮拜、獨自購物、獨自看電影。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女人很奇怪,這樣的生活特別封閉、可怕?可當派克與她接觸,才發現這位女士其實非常友善,只是她早年經歷了親人去世,內心難以承受,便慢慢減少了與人的交往,只養了一隻小狗。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8年後那隻小狗也離開了她,她又花了很久時間才恢復過來。從此以後,她變得孑然一身,獨來獨往。因為對她來說,愛可以讓人快樂,但失去愛實在太讓人痛苦。為了規避這種痛苦,她寧願不動感情,也不去愛。沒有得到,也就沒有失去的風險。

當然,這個女人的做法有些誇張,但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和她一樣。當我們選擇接受愛,便要承擔失去愛的風險,這種經歷絕不好受。我們只能在一開始就抱有失去的覺悟,才不至於像那個女人,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開始。

還有一種風險,則是衝突的風險。愛意味著我們要放開內心,去接受別人,作出承諾,這就要求我們允許其他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得去了解他人。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一定會產生大量衝突。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律性,不要著急去否定對方,而是耐下心來,去想一些辦法,作出妥協和對方達成一致。

4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律還是愛,都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真正做到這些,必然有很大難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派克指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原罪」,那就是:懶惰。

為了解釋懶惰的危害,他引用了一個物理學的概念,熵,火字旁加一個商人的商。

從物理學上看,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斷分散的,就像水流從高處向低處流淌一樣,不斷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隨著能量的分散,從有序走向無序,被逐漸打散。

這種能量完全分散,秩序完全被打亂的最後狀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熵」。而熵的力量,就能夠讓能量和秩序不斷分散。

對於一般的生物,包括人類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和熵是相反的,都是從低向高進化,能量從分散到聚合,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熵減。而熵增的力量,恰好是阻擋進化和人類發展的力量。

這樣我們也能理解,懶惰為什麼會阻礙人的發展,成為熵增的力量。因為它能夠讓人們的生活失去規律,從有序走向無序。

如果我某一天犯懶了,該做的工作沒有去做,那麼可想而知,我接下來的工作就會陷入無序狀態,效率下降,工作的能量也會隨之降低。

相應地,如果我們把心智成熟的過程比作心靈的進化,那麼懶惰就是阻擋心靈進化的熵。

它會給我們帶來恐懼,讓我們害怕成長,讓我們不敢承受解決問題時的痛苦,以至於太多的人沉浸在懶惰中無法自拔。

有趣的是,懶惰反而是更順應人性的,當我們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選擇懶惰、選擇熵增反而更容易給人輕鬆快樂的感覺。人們選擇拖延、選擇迴避、選擇放棄,其本質上都是選擇懶惰,這是人生的「不作為」。

相反,如果選擇自律、選擇愛,則需要我們直面問題,感受困難。也正因為這樣,心智成熟的道路既艱難,又痛苦,才會被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畢竟人人都喜歡熵增的方向,都喜歡輕鬆的生活,喜歡那種不費太多力氣,就獲取一切的感覺。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

自律和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的手段,痛苦是一個過程,而這一切,到最後會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的名字叫作「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當你通過愛與自律,讓心靈獲得力量,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進取,獲得更多的成就。

而懶惰會給人生帶來什麼結果呢?沒有結果。問題仍然在那,我們依舊在原地踏步,還有那麼一點點虛假的輕鬆快樂。

我們不妨展望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能堅持自律,走到獲得成就的那一天,還有什麼能比人生的成就感,更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呢?

好了,說到這裡,我們今天的內容也就差不多了,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講到:許多人總覺得生活應該輕鬆自在,自己卻總是運氣不好,碰上各種問題,黴運纏身。這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

因為真正的人生本就苦難重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面對。而要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的心智成熟,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律。

其次,我們解釋了自律的「四項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並保持平衡。

不過,要真正做到自律的確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又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愛。這是一種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實現自我完善的意願。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關注與傾聽,承擔風險。

最後,我們說到阻止愛與自律的原罪,懶惰。它來自大自然的規律,順應人性。也正因為這樣,選擇自律、選擇愛,追求成熟,同時就意味著與痛苦為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這的確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到這裡,接下來的一周,我們將細緻地解讀這本書中的精華內容,更多愛與自律的技巧,還有經典有趣的心理學案例,歡迎你繼續鎖定共讀,跟我們一起進入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雖然艱難,但它值得你奮鬥。人雖不多,但你並不孤單。

相關焦點

  • 走自己的路,不畏艱難,不負青春
    人生不過短短幾十載,時間一晃而過,沒有重來的機會。你若渾渾噩噩過完此生,這輩子就算白來了;你若堅定信念,勇往直前,這輩子才能精彩紛呈。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慎重做出每一個選擇,你才不會在白髮蒼蒼時,羨慕別人的人生,痛恨自己的無能。人生路是自己走的,幸福生活是自己創造的,你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拼搏,才不負自己的青春,不負自己的生命。
  •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成功的必由之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砥礪前行,成就偉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不忘初心」銘記使命,是激勵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砥礪前行」在實現夢想的不懈奮鬥中譜寫人生華章!曾有人譏諷他說:「你失敗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愛迪生卻坦然地說:「先生,你錯了,我只不過是證明了76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而已。」經過多次失敗後,愛迪生終於取得了成功,成為舉世矚目的人。愛迪生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製造一個能夠在在普通家庭都能夠使用的電燈,所以,在經歷7000多次失敗後,仍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並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
  • 《少有人走的路》: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自律的人運氣總不會太差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如是寫道。很明顯,在他看來自律像是一劑「神藥」,可以強大人,也亦可救贖人。
  • 正視一個真理——人生苦難重重
    今天是堅持早起的第八天,早上猶豫了十分鐘,感覺艱難,不如前幾天那麼順暢,爽快,我以為是自己的問題。由此感悟,痛苦是必然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擁抱痛苦,無懼痛苦,始終堅定的前行。此前,我一直以為痛苦是不對的,如果順利,應該感到很歡樂,學而習之不亦悅乎嘛,但是現在,要扭轉思維,把痛苦視為必然的阻礙,猶如登山,必有陡坡,咬牙突破!
  • 如何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給你答案
    文/陸地上的一條魚人生不僅困難重重,而且苦難重重!這不是一句心靈雞湯,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廢話,相反,它是一句真話,實在話。他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1.推遲你的幸福感先問你們一個問題,吃蛋糕的時候,你們是選擇先吃奶油,還是先吃奶油下面的蛋糕?
  •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場修行,心理學家告訴你:關鍵修這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一個成熟的人一定經歷過許許多多痛苦,沒承受過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會成熟。---派克人生確實是一場苦難的修行,但是具體要怎麼修行,派克醫生在《少有人走的路3》裡面告訴我們,關鍵是修好以下這三點。
  • 每個人都背負著旁人無法理解的苦難,在這個世界上艱難前行
    1跟蕊哥聊天,聊著聊著她跟我說,你一定不知道吧,前段時間,我跟談了七年的初戀分手了。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語氣特別平靜,好像只是在告訴我,今天晚上吃了一頓牛肉火鍋。我問她,你不覺得難過嗎?那段時間,我就像一個被全世界拋棄的孤兒,我就那麼躺了一個星期,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我爬起來好好洗了把臉,拉開窗簾,那天陽光特別好,我看著陽光照進窗戶裡,把整個房間照得透亮,一下就釋懷了,我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快放下,但是我也知道,我會走出來的。
  • 《少有人走的路》20句經典語錄,衝擊心靈,直戳人生真相
    人生苦難重重。但是,這本書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 《少有人走的路》|一個人是否傑出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殊不知,適合別人走的路,未必適合自己。每個人只有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從最容易成功。01.少有人的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路少有人的路,其實是一條充滿艱辛之路,一條自律的路、一條自我修行之路、一條讓心靈成長之路。
  • 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不畏風雨砥礪前行
    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不畏風雨砥礪前行。題,記紅霞的燃燒雲知道,繁星的璀璨月知道,百花的芬芳蝶知道,綠草的堅韌風知道,夢的憂愁心知道,心裡的酸楚淚知道,我的思念你知道,我願意把這個春節所有的祝福送給你們:祝你們平安,祝武漢加油!因為「分秒不能放鬆,分秒務必爭取」,才有了武漢火神山醫院建成的奇蹟。
  • 銘記英雄 砥礪前行
    要勇於膽當、不畏艱難。這一次我們的敵人是面向全人類的病毒。時至今日,回想起年初湖北的那場災難能使整個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悸動。那時災難當前,太多人的義無反顧,勇敢無畏,從而拯救了這個國家。我們能看到中國人民在危難時刻體現出的團結,首當其衝的就是醫護人員的勇猛,部隊的義無反顧,基層領導的無私奉獻等等,有太多事跡不能被忘卻。
  • 讀書筆記《少有人走的路》,一點點感想
    極少研讀心理一類的暢銷書,因為自信於心靈的彪悍和活力,不屑於所謂的困境,其實不然,發現有一天也需要這些被稱之為寶典的東西來肯定或是企圖超越人生的瓶頸.此書對我本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跟許多朋友講過我現在的人生哲學基本上就是以這本書為基礎。
  • 不畏風雨,砥礪前行 | 設計大賽終審(深圳站)完美收官!
    不畏風雨,砥礪前行 | 設計大賽終審(深圳站)完美收官!2018-9-21 19:38:16  出處:其他  作者:佚名  對於設計的熱情與愛讓我們不畏風雨,砥礪前行 即便午飯時分,也難掩對於藝術的熱情即興便開展了一場「餐桌」上的設計交流會
  • 《少有人走的路》:規矩,是解決人生面臨各種問題時的框架與地基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部書整個系列裡,我覺得,第一冊中的第一部分『規矩』是全冊系列中最精華的部分,如果能透徹理解『規矩』,並切實的執行,人生起碼可以解決一半的麻煩。一、「人生苦海無邊」這是我們人生首要需悟通的道理。
  • 人生的路,走下去,才能看到希望
    走著走著,居然走出了一種掙扎的樂趣,走出些自我價值的承認和肯定。再走著走著,猛一抬頭,發現自己已經在岸邊,夢想近在咫尺。白巖松說第三種應該是大多數人的經歷寫照。的確如此,雖說生活困難重重,但大多數人還是在困難重重之上,生活變得越來越有希望,一點一點接近了想要靠近的彼岸。
  • 收穫榮譽,不忘初心,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收穫榮譽,不忘初心,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過多年的沉澱與發展,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藍圖已匯,戰鼓已響,讓我們繼續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創新強企,開拓企業奮進升級的新篇章。時光漫漫,全球聯實業集團已經歷了四年多的風雨。
  • 《少有人走的路》:於不安全感之中,走自己想走的路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閒時」所感人生是一場冒險,這是因為人生沒有保障,或者換一句來說: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給另一個人完全的安全感。所以,與其追著風到處跑,倒不如認真體驗自己的人生。何為:「自己的人生」?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被大多數人的想法左右,人們告訴你的安全,也許會抹去你的創造力。
  • 人世再艱難,也要砥礪前行
    不管怎麼說,人生總得向前看嘛,或者明天我能多賣出去幾個紅薯,就能多掙幾個錢,也可以早點回家了嘛。大爺收拾著東西,腳步依然踩著步伐。我轉了話題,問大爺,您喜歡跳舞麼?大爺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腳步。我說大爺,您跳得很好,步伐很正呢!大爺聽到我的誇獎,裂開嘴笑得很開心。在大爺收拾完東西準備走的時候,我悄悄地把一塊錢塞進他的口袋裡,然後跟大爺告別。一塊錢不多。但對於一個在寒夜裡賣烤紅薯的老人來說,我仍然不忍心佔下這一塊錢的便宜。
  • 披荊斬棘,砥礪前行,人生的真諦在於擁有
    這一生過往,無需誰來理解,因為也無人真正動過自己的內心,好吧,我自己能讀懂我就是最大的快樂。身體的累我們能恢復,可能一頓飽飯就能解決現狀。但是心裡的累,誰來顧暇呢?屬於自己的風景,我不曾錯過,不是自己的風景,只是一陣風,吹過不留下痕跡。
  •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世界很大,風景很美,人生有很多可能,困境的時候,不需要傾訴,不需要安慰,不需要抱怨,只需要自己靜靜的思考,慢慢的前行,給自己勇氣,給自己力量,放下憂懼和懷疑,一點一點向前走,每堅持走一步,人生路就會更明確一點,不要被憂傷和恐懼破壞了生活的心情,如果人生處於低谷,就大膽走,無論從哪個方向走都是在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