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人講究含蓄和委婉。這種特徵不僅存在與我們的藝術當中,更是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裡,我們總能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不太會直接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他們擔心這種「拒絕」會傷害到別人。
最典型的例子,每個公司幾乎都有那種對「同事聚餐」毫無興趣,推三阻四但最後依然會選擇赴約的人——
「今晚大家一起聚餐吃飯啊。」
「這個,今晚我有事……」
「那明晚吧。」
「明晚我也有事……」
「周末總有空了吧?」
「嗯…… 」
「周末也不行?這麼不給面子?」
「不是的,那就周末吧。」
來來回回,磨磨唧唧最後卻還是「屈服」於對方,結果對方心裡不痛快,自己也覺得委屈。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人,而有時候,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中國人尤其講究「以和為貴」,因此為了不傷和氣,我們在進行「拒絕」這一項活動的時候,總是會仔細斟酌用詞,儘量委婉,指望對方能聽懂我們潛臺詞中的「拒絕」意味。
最後若是對方沒聽出其中的潛臺詞,我們往往會礙於情面,勉強同意。
然而事實上,這種勉強應允比直接拒絕更讓人困擾,也會帶來很多額外的麻煩。比如上文模擬的那段對白,後續該同事說不定還會隔三差五來邀請你去參加聚餐,你要如何應對?你上次有空,這次怎麼就沒空了?
作家三毛曾經說過:「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真正的聰明人,都應該學會「直接拒絕」,這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可能有人會疑惑:我拒絕人家不就讓人家丟面子了嗎?
確實,大多數不懂直接拒絕的人都是這樣的一種心態,無論是工作中、生活中還是在感情裡,都想著要循序漸進,不想直接拒絕傷害到別人。
殊不知事實上,這種猶豫不決比直接拒絕更傷人。
還是上文中的情境,三番五次參加自己不喜歡的活動,總有一天你的情緒會到達峰值,到那時如果你再坦白自己不喜歡參加這種聚餐,對方會指責你「為什麼不早說?現在這個樣子好像是在指責我強迫你似的」。
你看,最終你落了個裡外不是人。
在情感中也是如此,經常會出現那種因為對方窮追猛打於是鬆口同意交往,但在一段時間過後往往都會因為真的沒有感覺而分手。這種時候,當初追求的那一方會受到的傷害比被直接拒絕時受到的還要大,因為這個時候,他/她除了要承受被甩的痛苦,還會覺得「被耍著玩兒」了。
事實證明,無論是生活中還是感情世界裡,沒有希望就不會失望。
就像三毛說的那句話一樣,當對方問你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你說「不」的心理準備了。
猶豫,只會讓誤會變得越來越深。無法做到或者不想去做的事情,在拒絕的時候更需要直接一些。
「直接」不代表「絕情」,也不一定就是一種「魯莽」,相反,這是一種為人的善良還對他人尊重的體現。
同樣地,「直接」也是能夠照顧到自己情緒的一種做法,你拖泥帶水,事後又覺得後悔,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又是何必呢?
你也許覺得不拒絕別人就能讓對方記住你的好,不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關係,但這是一種以傷害自己為代價的做法。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來這個世界走上一遭,為什麼不能對自己好一點呢?
不懂拒絕,一味地妥協,最後你的縱容會徹底拖垮你。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點自己不想做或者無法做的事情,而「拒絕」是我們天然的一種權利,在適當的時候,要發揮它的作用才是。
當然了,「直接」不是說讓你什麼話都不過腦子地往外撂,也不是讓你時刻就想著如何「懟人」,把別人的話給堵得死死的。
不過若是無所謂別人會對自己產生惡感,那這麼做確實也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方法。但如果想要既拒絕了別人,又不會讓別人對自己產生齟齬,那麼說話的技巧還是有必要掌握的。
在有些時候,委婉確實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但若是用在「拒絕」的語境中,卻很容易給後續事件的走向埋下很多隱患。
因為委婉的「下場」往往是委曲求全。這看似是一種成全和善良,但事實上無論對人對己都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學會拒絕是成長的必修課,而「直接」是完成這門考試的捷徑。餘生,願這門課,我們都可以拿到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