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譜》中有言:「穀雨,谷得雨而生也。」穀雨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同時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4月19~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
古人亦有「雨生百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說,這時寒潮基本結束,氣候加快回升,穀物作物就開始瘋狂生長了。
穀雨本為唐高宗年間一人名,為何後來被用作節氣了呢?這就要提起倉頡造字了。
倉頡,何許人也?
盤古開天闢地其實人類延續了幾十年沒有文字的日子,人類自己也覺得很不方便,但沒有辦法啊,一直到倉頡之前都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出現。直到倉頡這個能人閃亮登場,為什麼說他是能人,因為史書記載他有四隻眼睛,二郎神也就三隻而已。他深諳人類飽受沒有文字的苦所以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讓人們擺脫這種困境(我自己的腦洞)。
我們都知道聰明人總有靈光乍現的時候,倉頡就是既踏實做事又靈光乍現的那種人,作為黃帝時期的史官每天都要記載很多事務,而工具卻只有貝殼、繩結這種笨工具,他自己心裡也愁的不行。
有一天,他跟著老獵人去打獵,獵人告訴他循著地上的爪印可以覓得野獸的蹤跡,而且每個動物的腳印都是不一樣的。哎嘿,這時候倉頡的腦洞就大開了,既然一個腳印可以代表一種動物,那麼是不是可以用一種符號來代表一件事務呢。
倉頡可以說是行動派了,有了腦洞他並沒有就此放任這個idea溜走,而是立馬回去打包行李動身外出查訪。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事務,但是他這個人很優秀,陳獨秀的秀,他有著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有的特質:不恥下問。經過一年的遊歷、採集,他滿載而歸,然後他開始閉關造字,這一造就是三年不說,連整個村的幹樹枝都被他用完了。
接下來又是歷史的腦洞時刻,傳說當時人間正飽受荒宰的荼毒,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倉頡造字這件事結結實實感動到了玉皇大帝,然後他老人家就命人打開天倉下了一場穀子雨,人類的饑荒得以解決。人們便把這個日子定為穀雨節,用來祭祀倉頡。
其實很多事縱然我們很難再去嚴謹考證,但至少也漲知識了,我們沒有楊戩的三隻眼也沒有倉頡的四隻眼睛,那也沒有關係,兩隻慧眼足矣。
這雙慧眼已經讓您在眾多文章中看到了筆者,也讓您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遇到了中油財金,我們,就是您的另一雙眼睛,讓我們,為您掃清路障助您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