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午9:50—11:30
在白水縣倉頡廟景區
舉行己亥穀雨祭祀倉頡典禮
暨2019年度漢字發布儀式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直播
什麼是穀雨
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它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雨水後,土膏脈動,穀物得雨而茂盛,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穀雨三候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一個節氣十五天。古人將「五天」分為「一候」,「三候」即為一個節氣。中國古代也將穀雨分為三候:
一候,萍始生丨浮萍開始生長。
二候,鳴鳩拂其羽丨布穀鳥鳴叫,提醒人們要開始播種。
三候,戴勝降於桑丨桑樹上已經可以見到戴勝鳥。
百穀競生長春雨貴如油
穀雨有「雨生百穀」之意,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因此這一節氣與農事的關係最為緊密,穀雨農諺不勝枚舉。
「穀雨前,好種棉。穀雨後,好種豆。」
「穀雨一點雨,河裡一個魚。」
「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穀雨習俗,源遠流長
採茶
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是新茶採收的時節。經過雨露的滋潤的穀雨茶,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能清火、闢邪、明目。
食香椿
穀雨時節,北方有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句老話這樣說:「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
祭倉頡
陝西白水縣穀雨有祭祀文祖倉頡的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傳說在黃帝時代,倉頡在夢中說:「我想要五穀豐登,讓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吃。」第二天真的滿天落下穀粒。黃帝便把下穀子雨這天做為一個節日,叫做穀雨節。
賞牡丹
江南地區有句俗語:「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三天後,正是牡丹怒放,觀賞牡丹最佳時。因此,牡丹亦被稱作「穀雨花」。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使得「穀雨時節賞牡丹」,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活動了。
穀雨養生
穀雨前後是神經痛、花粉過敏、風溼病等疾病的高發期,這個時節的養生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飲食上仍需注重養脾,宜少食酸味食物、多食清淡甘味食物。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飲食要「清」,起居宜「閒」,運動適「緩」,心態從「淨」。
飲食要「清」
在飲食上要管住嘴,以清淡為主,在食物的烹飪上要突出「三少」,即少油、少鹽、少糖,如果非要加調料,儘量以少為佳。味道上要突出淡淡的感覺。
同時在食量上也要進行控制,以「少」為好,不要吃得太多、太飽,尤其要控制晚飯的量。在飲食的品種上要「素」、「鮮」,以各類時令蔬菜為主。
起居宜「閒」
在生活方式上要講究「悠閒」。「春眠不覺曉」,穀雨前後,人容易發困,尤其對小孩子來說,早起上學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這時,就要學會自我調節,把生活的節奏適當慢下來。
但「閒」並不是叫人偷懶、坐著不動,而是倡導起居要「有節」,要走出去散步、郊遊、放風箏,使身心處在平和的狀態之下,使身心與節令同步同頻,起到養生的效果。
運動適「緩」
就是說不論從事哪項運動都不要太用力,以「舒緩」為宜,不急也不滯。《黃帝內經》裡就有「廣步於庭,被發緩形」的闡述,意思就是讓人們在這個季節散開束髮,寬鬆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不讓行動受到束縛。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大概就是「有氧運動」吧。
心態宜「淨」
這個「淨」既是乾淨的「淨」,更是平靜的「靜」。穀雨前後萬物生發,人的內心也處於勃發時期,若果控制不好,就容易發怒、上火。所以,在這個時節,就要放下內心沒必要的「欲望」和「雜念」,對內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打掃,使心態處在「乾淨」的狀態之下。
總之,穀雨前後養生,概括起來,就一句話:「哀而不傷,樂而不荒」,就是要保持一種深厚的、有節制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
穀雨倉頡祭祀的前世今生
在中國,我們總能看到或聽到各式各樣的祭祀活動。作為華夏典禮的一部分,同時又是儒家禮儀的主要部分,千百年來,祭祀活動從未中斷。而不論怎樣的祭祀,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祭祀的時間多在清明。當然,也有一些祭祀活動的時間不在清明,比如白水的穀雨倉頡祭祀。
穀雨倉頡祭祀,其全名應為穀雨祭祀文祖倉頡典禮。據說是白水縣傳承千年的一種古老祭祀。2007年被列入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也足見其獨特的人文價值。
在古老的民諺中,「清明祭黃帝,穀雨祭倉頡」之說由來已久。但,這樣的一種祭祀活動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白水人民為何要選在穀雨這一天來祭祀倉頡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白水的穀雨倉頡祭祀起源於秦漢年間,而選在穀雨這天祭祀,則是因為在倉頡造字後,「天雨粟,鬼夜哭」,於是才有了穀雨。
當然,這樣的一種說法自然有其道理。首先,便是說白水現存的倉頡廟修建於漢代,建廟方可祭神。其次,便是穀雨定名於漢。
穀雨,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地理上說,每年的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而從氣象的角度說,穀雨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寒冷的天氣基本結束,溫潤的氣候到來,雨水增加,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據史料記載,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再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於西漢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從古蹟到節氣,時間上的高度吻合給這一說法提供了一定的可信度。但卻還有些不足之處。
或許我們應該先來看看白水的歷史。
翻開史料,關於白水的記載開始於夏商時期。那時,白水名為彭衙。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白水變為了正式的名稱。其後,歷經多次廢、設、更替和變遷,直到如今。
而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那麼,倉頡所在的時代比夏朝還早了近600年。
在如此悠久的歷史裡去尋找一個祭祀的發端,原本就如大海撈針。所以,我們也只能做一個大致的猜測。當然,這還得從倉頡造字說起。
史料中,倉頡其人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荀子》一書中,但卻並未提及造字。直到,《韓非子》《呂氏春秋》才提及倉頡造字一事。
在白水人看來,漢字的創造者倉頡出生於白水,造字也在白水。當然,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大多數史學家和文學家的認同。於是,他們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去祭祀這樣一位偉大的祖先。
那麼,祭祀是從戰國時開始的嗎?或許不然。一部書的形成,需要來自民間的真實生活,那麼祭祀開始的時間或許應該更早。
當然,這些事情早已無從考證。但近代的一些事情卻是可以說道說道。
據白水倉頡傳說的市級傳承人王孝文和韓文學講,穀雨倉頡祭祀活動在民國時十分流行。而那時,穀雨倉頡祭祀主要是由一位名叫趙子健的國民黨將領發揚光大。
據說,這位叫趙子健的國民黨將領十分熱愛倉頡文化,民國八年(1919年),在時任陝西靖國軍司令機關第一遊擊隊司令的趙子健主持下,對倉頡廟進行了翻修。同時,在白水設立了「十大社」,這是一個專門祭祀倉頡的民間組織,主要有當時白水縣縱目、史官兩鎮的群眾組成,每年輪流主持祭祀倉頡。
而那時,每到穀雨,倉頡廟就成了熱鬧之地。
在十大社的組織下,白水人民以廟會的形式進行祭祀活動。其形式主要以書法展、唱對臺戲、詩聯賽、社火、鑼鼓賽為主。而祭祀大典形式則包括祭樂、祭器、祭品,恭讀祭文,謁祖掃墓等等。據白水縣史官鎮一些上了年紀的群眾回憶,那個時候,穀雨就像春節一樣熱鬧。這邊是唱戲、那邊是鑼鼓,還有社火遊行,不僅白水人,就連臨縣的群眾也會趕來,熱鬧非凡。
然而,這樣的一種祭祀活動,卻在文化大革命時中斷了。十大社也在那個時候煙消雲散。
據韓文學講,「文革」時期,倉頡廟沒有了上香祭奠的人,而是變成了倉庫和學校。「那個年代,倉頡廟也是因為距離現場太遠而沒有被拆掉。」韓文學說。
一場文化浩劫,斬斷了人們祭祀倉頡的習慣,卻斬不斷人們對倉頡的思念與敬仰。最近幾十年,倉頡穀雨祭祀再次被提了起來。尤其是來自官方的支持,讓這一原本流行與民間的祭祀活動重新煥發了生機。
1990年,白水縣首次將穀雨倉頡祭祀變為公祭,縣上主要領導均參加了此次祭祀。而後,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白水成立了祭祀活動專門組織機構,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祭祀的方式採取公祭或民祭等形式來進一步加強倉頡文化的世襲和傳承。
此外,白水還組織專業人員搜集整理倉頡廟祭祀活動的歷史資料,修建倉頡民俗展覽館,還有創編或徵集祭祀大典活動的祭樂、祭舞,組織專司祭樂、祭舞的表演、演奏隊伍等等。這些,都讓穀雨倉頡祭祀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也讓祭祀活動成了宣傳白水的一張名片。
而今,倉頡廟依舊,祭祀卻已破鏡重圓。也許,這便是白水人民對倉頡的最大告慰吧。
編輯:石靜怡
審核:王長江
來源:新聞網、渭南日報、渭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