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象徵性雕塑「第一槍」不符合原型,受到了北京輕型武器專家的質疑,紀念館方面則更注重精神的傳承與表達。昨日,不少讀者表示此前只知道雕塑象徵著八一起義,並不清楚是否是漢陽造,也不知道漢陽造的特殊意義。事實上,漢陽造不僅僅是中國武裝革命的「元老」,更是源自於江西人之手。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上的漢陽造。
學者看重雕塑蘊含的意義
穿越了時代的「第一槍」雕塑,受到了武器專家的質疑。對於標誌性雕塑的造型,是否會受到影響,不少讀者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市民曾先生告訴記者,他和家人多次去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對序廳的「第一槍」印象深刻。作為普通市民,此前並不知道雕塑存在問題,只知道雕塑象徵著八一起義。在得知雕塑存在問題後,他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料了解漢陽造,發現雕塑的確與原型漢陽造有所區別。曾先生認為,象徵性的雕塑最好能夠尊重原型,不過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最需要記住的不是當年用的是什麼槍,而是1927年這段歷史,以及為此而奉獻的人們。不過也有讀者發來簡訊表示,如果不客觀地保留歷史原型,真正地尊重歷史,就難談起義和革命精神的傳承。
「雕塑除去其審美價值外,最重要的還是其蘊含的歷史意義。」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馬雪松說,北京武器專家是從一個職業的角度看。事實上,從雕塑本身來說,對宣傳教育意義以及社會影響並不會有負面影響。「第一槍」是一種藝術創新,是供人欣賞的。其與歷史事實不會存在較大爭議,不影響其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如果所有的雕塑都以當時歷史武器的特徵來塑造,也不一定就含有重大的意義。
漢陽造源自江西人之手
「第一槍」雕塑是應該尊重原型,還是更傾向於蘊含的意義,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對於漢陽造的歷史卻只有一個。儘管漢陽造是由清廷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湖北槍炮廠所生產。但在其引進之初,被西方媒體稱為「帝國龍爪」的漢陽造,卻真正源自於江西人之手。
在江西湖口縣舜德鄉餘愛峰灣西壠澗山巒,有一座孤寂的古墓葬。長眠於此的是中國第一代兵器工業專家——餘慶鰲,他就是中國的「毛瑟」。餘慶鰲的父親餘宏智為鄱陽湖一帶頗有名氣的木工。餘慶鰲自幼聰穎,經常把父親鋸下的邊角廢料收集起來,然後學著父親用墨斗拉線,用小鑿子細心雕刻。其父見餘慶鰲極有天賦,便將他帶到南京讀書,畢業後進入金陵機器房學機械繪圖。由於餘慶鰲刻苦鑽研,學成後名聲大噪,各局廠爭相延聘。
青年時代的餘慶鰲正處在當時中國國力衰敗、外侮日甚之時。他感到中國要強大,必須富國強兵,發展科技,因此下決心研究槍、炮的機械原理和圖紙繪製。1891年,餘慶鰲到安徽督造炮路,次年調回寧局,為安徽、南京兩局兵工事業奠定了基礎。不久,臺灣亦創設兵工廠,餘慶鰲又應邀赴臺,充當匠目。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創設兵工廠,聽聞餘慶鰲才華了得,便將其「挖」了過來,仿製從德國購買的步槍。對於餘慶鰲來說,複製並不難。但是他發現德國槍械技術的核心在於合金鋼的冶煉,中國落後的冶鐵技術,與德國有著天壤之別。基於中國技術的缺陷,為了儘快造出樣槍,餘慶鰲建言張之洞果斷引進外國鋼料並取消套筒,成功地製造出漢陽造步槍。
文/圖 記者鄧旭敏 實習生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