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富不過三代

2021-01-08 名門書院

時代變遷,家族興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靠權力和財富所能維繫的,家道必須合乎天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名門望族,顯赫一時。今天,我們從其中的三類(文官、武將、商人)、三代、六個家族,進行簡單地分析和研究,探討一下家族的興衰之道。

第一類屬於文官,清朝的李鴻章和曾國藩,李家與曾家都是當時的大家族,李鴻章和曾國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權傾朝野。李鴻章不但為官有道,還善於利用權力積攢家財,他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驚人。到後來,結果卻出人意料,李鴻章死後,有的族人追求上進,幹出了一番事業,也有的族人揮霍家產,沉迷於賭博,最後沒落得好下場,其中的一個孫子敗盡家財,落得窮困潦倒,最後跳塘自殺。不過在李鴻章家族中,後來也出現過三位身家不菲的富豪,但都不是李鴻章的直系子孫。而曾國藩卻與李鴻章不同,他在初為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他深知,子女們生長於富貴家庭,很容易養尊處優、驕奢淫逸。所以,在他的家訓中,十分強調要保持寒素家風,提倡勤儉、不忘本。毫不誇張地說,曾家是中國近二百年以來最成功的家族之一,有人曾經統計,曾國藩家族八代中,沒有出現過一個敗家子,三代之後,依然人才不斷。

第二類是武將,南宋時期的嶽飛與金兀朮兩個家族。嶽飛精忠報國,雖被奸臣所害,英年早逝,但其後代子孫卻甚是興旺。據現在社會學者統計,嶽家後代人丁興旺,與金兀朮其後代子孫形成天壤之別。從嶽飛和金兀朮兩個家族的興衰變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官宦之家,無論是文官武將,文若不弄權,武若不怕死,忠於國家,愛護百姓,自得天佑;若是窮兵黷武,爭奪天下,造成生靈塗炭者,必遭惡報,後代子孫難以人丁興旺。不但古代如此,看看近代那些曾經發動侵略戰爭的法西斯,也是如此,報應不爽。

第三類是商人,清朝時期,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與盛懷宣。胡雪巖有"活財神"的美譽,官居二品,被皇帝賞穿黃馬褂。然而,胡雪巖的行為處事卻有悖於知止之道,不明身退之理,最終,被革職查抄家產,鬱鬱而終。天道忌滿,滿則必溢,溢則必傾,覆水難收。胡雪巖晚年破產之後,盛懷宣就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中國首富,他留給子女的資產至少高達幾千萬兩白銀。盛宣懷前後迎娶了3名夫人,共生育了8個兒子8個女兒。盛恩頤是盛懷宣的第四個兒子,他前面的3個哥哥,都早早夭折了,盛恩頤最後把家財敗盡,成了乞丐,死在家裡的門房裡。

民間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不僅是俗理,更是天理,財屬於水,乃是天下有數之物,宜於流通,而忌於積聚,財多必傷命。人無千年壽,花無百日紅,榮華富貴難過百年,三而竭,事不過三,財散財聚,今朝散,明朝來,福禍尚且相依,窮富自有循環,積財富留給子孫是禍,積蔭德留給子孫是福。自古迄今,皆是如此,這是家族興衰的首要因素,天理不可逆,順天則昌,逆天則忘。天有好生之德,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是在經商的過程,商人難免賺不義之財,若賺不義之財,必傷天理,若傷天理,必不能長久。其三,豪富之家,到了第三代,多是嬌生慣養的紈絝子弟,奢侈成風,難免出現敗家之子,此也是緣數使然,欠下的終究要還。

當下世人切記:自古寒門出英才,莫謂今朝運已改,三代之後汝再看,相因相乘自成敗。

相關焦點

  • 富不過三代原因是什麼
    富不過三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很多人討論過,雞湯專家說是因為揮霍,我覺得這簡直是開玩笑!你說富人揮霍,而富不過三代的。都是迎合窮人骨子裡對富人的理解,他的潛臺詞就是誰讓你那麼有錢,花光了吧!活該!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都喜歡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吧,這句話說得是不是真的呢?因為這個俗語是以前農民說的,所以現在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解釋: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
  • 為啥有些人富不過三代?
    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第一代人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家,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富人第三代,一出生,由於祖輩努力的,已經是好的生活,而那些有錢人家的。不能發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終於出現了兩種情況,要麼就是教出了懂禮貌又討人喜歡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溺愛過頭,非常的難管教,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不是肯定的。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很多人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最終抵達到了富貴的殿堂,但他們在富貴後該做什麼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
  • 為什麼中國人總是「富不過三代」?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中國人總說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人的財富,往往不是長子繼承制,而是子嗣均分。這樣一來就會大大削弱了原來父輩堆積的財富數額,例如,1000萬的資產平均分給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在平均分給三個孫子,這樣就相當於資產總額平均分好幾份,份數越多,那麼得到的就越少,我們知道原始資本的積累對於資本的擴張至關重要。
  • 都說「富不過三代」,他家卻富了18代,到底是靠什麼才繁盛至今?
    有一句老話叫做「富不過三代」,不過,只要是規律性的東西,總是會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財富傳承中,富不過三代是常態,但是,有一些家族卻能傳承十幾代,而且,家族成員還能極為出色。然而,翻開他的家族履歷,就會發現他是貝氏家族的「富十五代」。貝氏家族起源於明朝貝蘭堂,他的祖籍是浙江金華人。不過,他移居蘇州後,靠著售賣醫藥起家,成為蘇州四大富豪家族之一。雖然時間不斷的流逝,但是,貝氏家族卻始終延續著世代榮光。貝聿銘父親貝祖貽,他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
  • 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這話有什麼含義?
    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世」這話有什麼含義?農村有許多古老的俗語,也很有講究。許多是通過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不能說都是對的。但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有自己的觀點,以及一些道理。對於富不過三代來說,這主要意味著一代人已經成長為富人,後代將從中受益。因為後代從小就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他們不知道掙錢有多難。一些富有的第二代人對賺錢養家的意識很模糊,這最終導致他們的家族逐漸衰落,很少超過三代人,但是歷史上也不乏富有的第三代人,正如我們在喬家大院看到的那樣,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濃縮的精華,短小精幹,因為這些俗語都是祖輩們多年生活積累出來的經驗。是不是所有的俗語放在現在,都能適應呢?
  • 富不過三代
    終於看完了西晉、東晉的歷史,看得人真心糾結,悶得人「藍瘦香菇」,不過最難受最想哭的應該是司馬家族的那些不肖子孫們。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這三位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知人善任、精通兵法謀略,晉朝前三代篡魏、破蜀、平吳,用忍、冒險、觀大局,各種方法都用上了,隨手一抄就是幾把刷子,最後一統江山,晉朝開局相當好。 但是,從西晉第二位皇帝司馬衷(259-307年)繼位開始,司馬家就一直在動亂。
  • 為什麼中國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恍然大悟!
    作者:水木然經常有人這樣埋怨: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有很多家族式企業,他們往往一個企業傳承了10幾代人,這10幾代人都只做同樣的產品,所以他們不浮躁,有匠心。而中國呢?往往是富不過三代,各種家族傳承到第三代基本上就完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家族能長期霸佔一個細分行業,甚至家族的10幾代人都能穩居上流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它人該怎麼辦?他們豈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這恰恰就是中國的特別之處,也是公平之處。
  • 古語云:「富不過三代」,財富在古代社會為什麼很難代代延續?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一句經典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知,似乎古人用深刻的智慧向我們解釋了社會貧富變遷的規律。關於窮不過三代,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窮了三代,那麼到後來也就找不到妻子延續後代,所以就斷了血脈。那麼富不過三代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 為什麼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從何而來?
    為什麼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很多人認為這是各代人的價值觀不同,父輩努力經營者產業,但是有些兒孫大多有自己的理想,並不想子承父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輩的企業也就斷了傳承,慢慢走下衰落。又或者幾代人的努力碰上一個敗家子,種種實例不勝枚舉,富不過三代的傳言就這樣流傳下來。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從玄學的角度簡單剖析一下。首先和大家了解一個詞「地運」,中國古人把每20年叫做一運,三個20年叫做一元(就是三運)。三元為一個周期就是分上元、中元、下元,合稱為「三元九運」最早出自《河圖洛書》,自古便被記載於黃曆上。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沒有道理?聽聽老人咋說
    所以農村人有一句俗語叫做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為什麼古人會說出這樣的俗語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聊。 所以窮和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只能確定此時此地而不能判斷彼時彼岸。那麼窮,不過三代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第1層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鼓勵人的話。其用意是告訴別人,一時的貧窮並不代表一世的貧窮,一世的貧窮並不代表一個家族一直貧窮。正所謂做不成富二代,一定要做富二代他爹,讓下一代享受,其實內心的真實意思就是要表達窮不過三代這句話。
  • 農村人常說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道理嗎?
    窮不過三代,從我祖上到現在,如果仔細算算的話,窮了不知道有多少個三代了,聽老一輩人說,我們從老祖宗那個時候就窮,一直窮到沒有後路可退,所以就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家,逃荒到現魯西南定居了,雖然說現在一直還是窮,但最起碼的吃喝生活還是有了,所以我說窮不過三代,應該是窮不過三十代吧
  • 富和窮都不過三代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基本上被剝奪了受高等教育和選擇就業的權利  把握升浪起點 現在機構底部建倉名單。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的人,幾乎無法理解那種以血統來確定社會角色的世襲潛規則。   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貧窮也會被世襲。窮人們常愛說,富不過三代。這話可能只是心理安慰,阿Q的精神勝利法。
  •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文/全民閱歷史在我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富不過三代。其實說的也挺有道理的,很多叱吒風雲的富豪,無論給子女留下了多少財富,很快就被揮霍一空。中國式的富人一般都是這樣的,第一代人白手起家,創造了輝煌,第二代壓力大增,只能勉強維持家業,到了第三代,沒吃過父輩的苦,從小便嬌生慣養,只會炫富泡妞,最後破產。而且從數據上來看,在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到8年,而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9年,每年還有將近100萬所企業倒閉,符合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洛克菲勒:我無償獻地給聯合國是有原因的,「富不過三代」是謠言
    不過放到現在,因經濟的發展,商人的地位愈來愈高。商人洛克菲勒,曾經的世界首富,身家高達3360億元。就連蟬聯了13年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身家也就只有1072億美元,兩人至今仍無法媲美。無償獻地給聯合國是有原因的,這其實是一個對未來的投資。商人做到最高級別,其實是謀劃家。秦朝呂不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年投資不惜花重金投資嬴異人,最後贏得富甲一方。
  • 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常言道:三窮三富過到老,是說貧富並不是持久不變的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多為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坐傭父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富足卻也隱藏著隱患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固然有歷史的因素,但不可否認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因素,那麼,到底哪些內在的因素使富不過三代似乎成為不可改變的一個魔咒呢
  •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一個善意而又殘酷的謊言!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富家傳承三代人就會衰敗,窮人努力奮鬥五代人就能富裕!如果我們不細想,或許還覺得它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中國古代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證明。
  • 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洛克菲勒家族長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它
    老話常說:富不過三代,事實也確實有許多富豪家庭陷入了這樣的魔咒。而洛克菲勒的家族用自己的行動打破了這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洛克菲勒家族已經延續六代了,在這六代中,也從未發生過財產爭奪等矛盾,也是現在美國赫赫有名的家族。那麼,洛克菲勒家族長盛不衰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許和洛克菲勒的忠告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