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窮三富過到老,是說貧富並不是持久不變的
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多為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坐傭父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富足卻也隱藏著隱患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固然有歷史的因素,但不可否認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因素,那麼,到底哪些內在的因素使富不過三代似乎成為不可改變的一個魔咒呢
一。家族化的體制
沿襲中國二千多年″家天下」的政治制度,同樣也滲透到商業財富領域,一個商業集團在其原始積累時朝固然需要一個家族成員的共同奮鬥,然而,當一個冢族企業壯大後,家族化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會暴露無遺,管理體制滯後,不能任人唯賢,沒有高效的獎懲制度,血緣親屬關係網等等因素成為一個企業發展的絆腳石。電視劇《鄉村愛情》中象牙山莊就是這一體制的一個縮影
二。苦難是財富之父
我們看看古代的那些開國君主,哪一個不是出生入死,歷經磨難才創建了屬於自已的帝國,而他們的繼承者們坐傭千裡江山,自以為萬世太平,不必勵精圖治了,整日沉迷於溫柔之鄉,才弄到家國淪喪。孟子曾經說過:無內憂外患者,國恆亡
中西方的傳統思想影響著財富的格局。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子承父業,求得安穩,而西方人自小就被灌輸著資產階級的冒險和進取精神,他們的子女到了十八歲就要像鳥兒掙脫了巢穴,理所當然地脫離了父母,獨自闖天下了,而中國人無論年紀多大,只要有父母在,都是父母懷中的襁褓,在溺愛,驕寵中度過,早已失去了血性和承擔困苦的勇氣
很多西方富豪的財產是很少留給子女的或只留給子女一小部分,如美國的比爾·蓋莰和沃倫·巴菲特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一個美國男孩問他的父親,咱家有錢嗎?父親說:我有很多錢,但你沒有
一個中國男孩問父親:咱家有錢嗎,父親說:咱家有錢,等我老了,這些都是你的
這就是中西方思想的差異,中國的父母留給子女的是魚,西方人留給子女的是網
巴菲特說:留給子女最完美的財富數量是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又不至於讓他們無所事事。成龍也說過:兒子有能力的話就會自己賺錢,沒有能力那就是浪費我的錢
財富再多如不能增值,終有用沒的時候,何況在這財富大爆炸的時代,你或許可以一夜暴富,也或許一夜之間窮困潦倒
三。失敗是財富之母
每一個家族在創業初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經歷一系列失敗並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成功的經驗和方法,而後世的繼承者們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無需再經歷挫折和失敗,自然學不到承擔失敗的勇氣和扭轉失敗的方法,所以,當一個家族的後代們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時會陷入手足無措,眼見自己祖輩創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也無能為力
四。品德是財富持久的唯一保壘
我們知道,創業難,守業更難,創業靠打拼,守業靠品行。創業初期,憑的是運氣和能力,守業憑的是他人對你的信任和忠誠,你的品德是就是你的財富。住何財富的競爭最終比拼的不是實力,而是人品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蘇東坡說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富不過三代固然是悲劇的結局,卻也有公平之處。這是一個不斷洗牌的世界,使中國不致於像西方那樣形成壟斷的經濟組織和商業格局,在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下,為我們下層社會的人們留下了很多機會。使底層社會的有志之士能夠有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財富金字塔的頂峰,從而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