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不過三代?-讀《中國人史綱》有感 01

2021-01-08 邇行之

近來讀柏楊老師的《中國人史綱》,越發地覺得:讀歷史書絕對是了解世界、開闊眼界的一個成本又低效果又好的方式。讀歷史,能讓我們發覺自己的渺小,讓我們認清自己在歷史中所處的位置。也能讓我們更容易處於「無我」的狀態,你想,過去那麼多朝代、那麼多王國,那麼多人,那麼多王公貴族,不還是都一一死亡了嗎?所留下的,不過是史書上的幾行字而已。

通過讀史,我看到了歷史在不斷地前進,中國在不斷地改朝換代,有這些感悟:

一、自己的喜怒哀樂一點也不重要,並且不應該讓任何恐懼阻礙你前行。有時發個朋友圈,發個文章,會想「別人會怎麼看我?」這種問題,看了歷史,就會想「別人怎麼看我重要嗎?不重要。我問心無愧就好了,幾十年、幾百年後,誰又記得誰呢?」

二、保持高貴的血統真的是太難了,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富不過三代,我原來以為只是窮人嫉妒富人時說的話,讀完歷史,我覺得這幾乎是個定理。因為下一代的基因與資質稟賦完全不是人能掌控的。假如你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就算你所擁有的教育資源再好,如果你的下一代資質稟賦非常平庸,壓根不適合做帝王,那麼不論怎麼教育,也不可能教育出「帝王之相」的,頂多能教育成一個知書達理、有氣質的人,這是你把王位傳給他,十有八九你的家業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退一步說,就算你的下一代適合做帝王,把王朝打理好了,那麼第二代與第三代的交接又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創始人成功傳給第二代人已是萬幸,第二代人成功傳給第三代人更是萬幸中的萬幸。我簡略地總結了下,成功傳下家業涉及到三個影響因素:一、繼承者有能力且有品德;二、傳承者有獨特的傳承方法;三、繼承者對家風家業不排斥,且也有振興家族的志向。每一項能成功存在的概率本來就小,三項一起存在更是難上加難。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常言道:三窮三富過到老,是說貧富並不是持久不變的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多為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坐傭父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富足卻也隱藏著隱患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固然有歷史的因素,但不可否認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因素,那麼,到底哪些內在的因素使富不過三代似乎成為不可改變的一個魔咒呢
  •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解釋: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
  • 為什麼中國人總是「富不過三代」?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中國人總說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人的財富,往往不是長子繼承制,而是子嗣均分。這樣一來就會大大削弱了原來父輩堆積的財富數額,例如,1000萬的資產平均分給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在平均分給三個孫子,這樣就相當於資產總額平均分好幾份,份數越多,那麼得到的就越少,我們知道原始資本的積累對於資本的擴張至關重要。
  • 為什麼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從何而來?
    為什麼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很多人認為這是各代人的價值觀不同,父輩努力經營者產業,但是有些兒孫大多有自己的理想,並不想子承父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輩的企業也就斷了傳承,慢慢走下衰落。又或者幾代人的努力碰上一個敗家子,種種實例不勝枚舉,富不過三代的傳言就這樣流傳下來。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從玄學的角度簡單剖析一下。首先和大家了解一個詞「地運」,中國古人把每20年叫做一運,三個20年叫做一元(就是三運)。三元為一個周期就是分上元、中元、下元,合稱為「三元九運」最早出自《河圖洛書》,自古便被記載於黃曆上。
  • 柏楊《中國人史綱》的氣度,看老爺子對歷史的吐槽充滿了樂趣
    一部《中國人史綱》就此誕生了,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史書也是汗牛充棟,若是一個人一生不停止的讀史的話,估計一輩子也讀不完那些現存的正史、野史、私史、雜史、秘史等等。網上還有人折騰出一張圖來,反映了真正的歷史系學生是如何讀歷史的,讀到鬍子白了,史書可能還沒讀完了。在必讀的史書中,有幾本被經常提及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01 歷史中人的成就與失誤,直面醬缸文化的錯誤「醬缸」是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澱的汙穢,所以柏楊在考慮清除這一錯誤時,也是將目光放到了歷史長河中,在歷史中觀察其衍生和發展,獲得其具體表象和特徵。在《中國人史綱》的字裡行間,柏楊明明白白的表達了一個觀點:「我希望中國人活得像個人樣」。在歷史觀上,柏楊與傳統的文學史的書寫方式不同,他是用西方的民主、法治、人權 觀念聲討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苛政、腐敗。
  • 為啥有些人富不過三代?
    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第一代人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家,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富人第三代,一出生,由於祖輩努力的,已經是好的生活,而那些有錢人家的。不能發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終於出現了兩種情況,要麼就是教出了懂禮貌又討人喜歡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溺愛過頭,非常的難管教,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不是肯定的。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很多人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最終抵達到了富貴的殿堂,但他們在富貴後該做什麼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
  • 為什麼中國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恍然大悟!
    作者:水木然經常有人這樣埋怨: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有很多家族式企業,他們往往一個企業傳承了10幾代人,這10幾代人都只做同樣的產品,所以他們不浮躁,有匠心。而中國呢?往往是富不過三代,各種家族傳承到第三代基本上就完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家族能長期霸佔一個細分行業,甚至家族的10幾代人都能穩居上流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它人該怎麼辦?他們豈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這恰恰就是中國的特別之處,也是公平之處。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都喜歡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吧,這句話說得是不是真的呢?因為這個俗語是以前農民說的,所以現在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 《中國人史綱》:為什麼說朱元璋是古代中國大黑暗時代的始作俑者
    ——不過,真有拿監獄當研究室,產出豐富研究成果的人。筆者面前的這套《中國人史綱》,浙江文藝出版社新推,厚達800多頁,80萬字,就是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在九年坐牢期間,苦讀中國史書的結果。而且,他在坐牢期間寫作的成果還不止這一套:另外還有《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兩本著作。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濃縮的精華,短小精幹,因為這些俗語都是祖輩們多年生活積累出來的經驗。是不是所有的俗語放在現在,都能適應呢?
  •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富不過三代」一直是很多人在財富傳承上遇到的問題,想要讓財富傳承下去 ,就必須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富不過三代」,也是很多家族面臨的尷尬。在很多家族中,出一位名人後,只在他那一代出名,等第二、三代的時候,就開始變得落魄起來,依靠吃老本的形式延續,等待著坐吃山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好家訓。一個好的家訓,往往是打破富不過三代常規的關鍵點。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 《中國人史綱》顛覆認知,只有這樣的柏楊,才能寫出這樣的歷史觀
    柏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人史綱》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而後略帶諷刺地說「幸虧故事發生地點不是在中國,如果在中國,那麼深受孔孟教誨的中國人為了表白自己的無辜,一定是紛紛向她扔石頭。」不得不說,柏楊先生所說真的一針見血,直擊人性。在他所著的《中國人史綱》這本書中,用幽默又極具諷刺的語言,寫出了完全不一中國史書,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史書的認知。
  • 農村人常說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道理嗎?
    窮不過三代,從我祖上到現在,如果仔細算算的話,窮了不知道有多少個三代了,聽老一輩人說,我們從老祖宗那個時候就窮,一直窮到沒有後路可退,所以就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家,逃荒到現魯西南定居了,雖然說現在一直還是窮,但最起碼的吃喝生活還是有了,所以我說窮不過三代,應該是窮不過三十代吧
  • 中國人史綱(全三冊,柏楊煉獄之作新插圖版)
    這部上下五千年、縱橫萬千裡,感時憂國、洞燭幽微的《中國人史綱》,無疑是一部使人憂天下、探世變的巨著。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於1968年至1977年在獄中寫成的。該書在臺灣出版後,好評  如潮,被列為臺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曾於1998年在內地出版了《中國人史綱》中文簡體版。
  • 富不過三代 中國古代倒黴的名人後代
    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因為流傳的太久遠,所以這話很難考證其由來。縱觀歷史,除了「富不過三代」外,官也很難世襲過三代,而且後代都會很倒黴。  《史記》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司馬遷在給那些名人立傳時,都會在結尾處提及一下這幫人的後代,你若仔細數數,基本上都沒什麼好下場。
  • 《中國人史綱》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國人史」
    9月5日下午,「《中國人史綱》發布會暨柏楊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85歲高齡的柏楊因身體原因未能來京,但他利用9年零26天的坐牢時間完成的力作《中國人史綱》卻得到錢理群、王學泰、雷頤等30餘位大陸學者的高度評價。  《中國人史綱》一書講述了從遠古神話時代到20世紀初葉中國人的歷史。
  •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在古代指的是財富還是?
    「富不過三代」的由來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財產無法三代延續?按照現在的邏輯,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被譽為諷刺那些有錢人。那麼什麼叫富不過三代,難道財富真的無法代代延續嗎?這其實和我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有著極大的關聯。
  •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想多了,往上數中國人都是貴族後代
    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說的是祖上留下來的錢財,基本上三代以內都會被折騰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後面還有下一句——「窮不過五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祖上是窮人,五代以內也會結束貧窮的命運嗎?還真不是。
  • 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日本如何破解?
    早期所謂「家職」是這一家在朝廷世世代代擔任的職務;「家業」則是家賴以為生的具體的職業;「家產」是俸祿或所經營莊園的產業。「家」制度先在貴族階級形成,後又擴展至整個社會。因此,一旦一個「家」的門第確立下來了,那麼血緣繼承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家職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