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有一個故事,眾人抓到一個妓女,紛紛唾棄鄙夷她,於是將她帶到耶穌面前,準備按照法律,用石頭砸死她。
耶穌說:「你們中有誰覺得自己是無罪的,就去向她扔石頭吧。」
眾人聽了,沉思片刻後,都沒有向她扔石頭,而是一個一個的散開了。
柏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人史綱》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而後略帶諷刺地說「幸虧故事發生地點不是在中國,如果在中國,那麼深受孔孟教誨的中國人為了表白自己的無辜,一定是紛紛向她扔石頭。」
不得不說,柏楊先生所說真的一針見血,直擊人性。在他所著的《中國人史綱》這本書中,用幽默又極具諷刺的語言,寫出了完全不一中國史書,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史書的認知。
01.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給我們不一樣的歷史視角
因是在監獄完成,創作過程十分艱辛,參考資料也十分缺乏。柏楊曾經形容在獄中寫書的艱難過程,指出:
「叢書是我在火爐般的鬥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著用紙糊成的紙版,和著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參考書的貧乏使我自慚,但我別無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這些艱難寫出的書稿,會遭受到什麼命運。所以不可避免的會錯誤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作為史書,少了參考資料的佐證,書中確實存在一些差錯,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終究是瑕不掩瑜。
如果你已經有健全的歷史觀,那麼應該讀這本書,它可以補充你曾經忽略的視角,如果你只是看過歷史教科書,那更應該看看柏楊的觀點。
正是「十年辛苦不尋常」,全書較之其他中國史書,有明顯的區別。
其一,該書從盤古開天為始,八國聯軍入侵的晚清為終,橫貫古今。通讀完後,你會由衷的讚嘆柏楊驚人的記憶,及對歷史事件的深刻感悟。
其二,這本書之所以叫做《中國人史觀》,而不是中國史,多了一個「人」字正是它的與眾不同。
因為它是以國家民族和人道人權為取捨標準的。雖然不及其他史書那樣中立與客觀,但是卻從不一樣的視角去詮釋歷史。
其四,柏楊捨棄所有無謂的尊號,而是直呼其名。不再是唐高宗、漢高祖,而是李治、劉邦。仿佛將這些帝王將相一個個拉下神壇,視普通的中國人一樣去批判。
02.歷代尊崇的儒家文化竟然是「禍國殃民」的元兇
儒家當屬中國最大的學派,而其第一代掌門人孔丘更是被尊稱為孔聖人,為歷代儒客所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各地都有文廟祭拜他。
但是,儒家所尊崇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這些本應美好崇高的精神,卻在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成為了「禍國殃民」的元兇。
首先,禮儀和孝道,被儒家推崇的過於繁瑣而迂腐,比如守喪三年這種所謂孝道,當一個人父母過世,他必須三年內不能從事生產,不能做娛樂活動,不能與妻子同房,不能洗澡。
這種做法不但對於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即使對今天,這種反人性的做法也不會被推崇。
孔丘的另一種核心思想就是崇古非今。他認為,所有過去的都是好的,所有今天的都是不如過去的,用聖人的經典,解釋聖人的經典,用古人的話,證明古人的話。
你會發現,凡是進步的改革,都會被儒家全盤反對,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商鞅變法以來,再沒有一個成功的改革。
儒家思想真正發跡的原因是因為孔丘的另一個思想——尊君。其實在孔子創立儒家三百年來,一直都是備受打擊和輕視。
但是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後,儒家學派有了新的機會,就是由他們來制定朝見皇帝的禮儀,即「朝儀」。
於是,我們就看到電視劇裡那一幕幕隆重又繁瑣的朝廷禮儀,大臣們卑躬屈膝,磕頭跪拜。儒家用此來表示對君王的尊重和臣下的卑賤。
任何一個皇帝在這樣的陣勢下怎麼能夠保持謙虛?皇帝成了高高在上的天之驕子,也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不懂得體恤民情的暴君。這些都與儒家最得意的傑作「朝儀」分不開關係。
03.開國元勳朱元璋變成了自私愚昧的變態
《明朝那些事》的火熱讓很多人粉上了明朝,但是看《中國人史觀》,在柏楊的筆下,明朝卻是中國的大黑暗時代。
大概也是在明朝的時期,西方走出了中世紀黑暗世紀,開始了文藝復興,而我們中國卻正好相反,進入了黑暗。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歷史上最長的皇帝罷工記錄。
作為開國元勳,朱元璋一個草根貧民,能力和智謀按理說應該被人肯定。但是在柏楊認為,他卻是一個心理極度扭曲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草根出身,朱元璋自卑感過重,導致每天的屠殺。那個時期,中國成了恐怖世界,每天官員們早上入朝,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來,合家才有了笑容。
他對中國人最嚴重的傷害,一方面是在政治上濫殺無辜,建立起的絕對專制集權制度;另一方面是用「文字獄」和「八股文」,徹底否定人性的尊嚴,嚴厲地禁止人們獨立思考,這些是形成「醬缸文化」的主要特徵。
柏楊認為,中國文化和物質文明,直到十四世紀都比歐洲進步,但是朱元璋卻使這種進步停止。以致十九世紀歐洲人入侵中國時,中國已墮落成一個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後三百年,根植於此。
其實,從其他角度來看,明朝也並沒有柏楊所說的那般不堪,明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嘗試普及教育的朝代。朱元璋沒有讀書的機會,但是他理想的社會,教育卻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和精力在教育制度的建設中。
有數據記載,明朝皇帝雖然對文臣不是很友好,動不動就打板子甚至砍頭。但是明朝卻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不論階層而是以科舉考試來做官的朝代。
在明朝195名高級官員中,就有17名是父母早逝,家境貧寒之人,又有92人是祖輩沒有做官,也並非名門望族之人,14人是普通家庭,其實他們都是憑藉科舉步入朝堂的。
正是因為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是在蔣公白色恐怖的監獄裡寫的,所以他才會在書中格外歌頌人權,批判專制,對於明朝這樣專制集權過分的朝代才會深惡痛絕。
04.柏楊的文字,藏著他的一生
不要把《中國人史綱》當做史書去讀,因為它藏著柏楊的一生。
柏楊從河南輝縣的一個破落的家庭走出來,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半生顛沛流離,沒受過正規的史學訓練,更沒有儒家傳統史學家的考據功夫,
柏楊中年清白之身無辜遭受牢獄之災,長達9年之久。他坐牢之後,絕食自殺未遂,轉而以研究歷史遣懷。
這種遭遇使他形成了一種極端激烈且不妥協的性格,長期的這種情感使得獄中做史學研究的他在筆下自然傾注了一種情感。
也許出於自身遭際,他本人對於傳統文化是持破壞性態度,這也許就是有人評價他的文章有著「矯枉過正的自虐史觀」。
馬未都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留一個道理。」想要一味的去探求某一歷史的真相,倒不如去了解新的史觀。
正如那句古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也是讀這些歷史書籍最有意思的地方。
最後,用柏楊先生的一段話來收尾,我們更可以感受到他對祖國的一腔熱情。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落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唯一的立足點。所以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以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