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顛覆認知,只有這樣的柏楊,才能寫出這樣的歷史觀

2021-01-08 葡萄小喵愛吃魚

《聖經》中有一個故事,眾人抓到一個妓女,紛紛唾棄鄙夷她,於是將她帶到耶穌面前,準備按照法律,用石頭砸死她。

耶穌說:「你們中有誰覺得自己是無罪的,就去向她扔石頭吧。」

眾人聽了,沉思片刻後,都沒有向她扔石頭,而是一個一個的散開了。

柏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人史綱》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而後略帶諷刺地說「幸虧故事發生地點不是在中國,如果在中國,那麼深受孔孟教誨的中國人為了表白自己的無辜,一定是紛紛向她扔石頭。」

不得不說,柏楊先生所說真的一針見血,直擊人性。在他所著的《中國人史綱》這本書中,用幽默又極具諷刺的語言,寫出了完全不一中國史書,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史書的認知。

01.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給我們不一樣的歷史視角

因是在監獄完成,創作過程十分艱辛,參考資料也十分缺乏。柏楊曾經形容在獄中寫書的艱難過程,指出:

「叢書是我在火爐般的鬥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著用紙糊成的紙版,和著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參考書的貧乏使我自慚,但我別無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這些艱難寫出的書稿,會遭受到什麼命運。所以不可避免的會錯誤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作為史書,少了參考資料的佐證,書中確實存在一些差錯,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終究是瑕不掩瑜。

如果你已經有健全的歷史觀,那麼應該讀這本書,它可以補充你曾經忽略的視角,如果你只是看過歷史教科書,那更應該看看柏楊的觀點。

正是「十年辛苦不尋常」,全書較之其他中國史書,有明顯的區別。

其一,該書從盤古開天為始,八國聯軍入侵的晚清為終,橫貫古今。通讀完後,你會由衷的讚嘆柏楊驚人的記憶,及對歷史事件的深刻感悟。

其二,這本書之所以叫做《中國人史觀》,而不是中國史,多了一個「人」字正是它的與眾不同。

因為它是以國家民族和人道人權為取捨標準的。雖然不及其他史書那樣中立與客觀,但是卻從不一樣的視角去詮釋歷史。

其四,柏楊捨棄所有無謂的尊號,而是直呼其名。不再是唐高宗、漢高祖,而是李治、劉邦。仿佛將這些帝王將相一個個拉下神壇,視普通的中國人一樣去批判。

02.歷代尊崇的儒家文化竟然是「禍國殃民」的元兇

儒家當屬中國最大的學派,而其第一代掌門人孔丘更是被尊稱為孔聖人,為歷代儒客所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各地都有文廟祭拜他。

但是,儒家所尊崇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這些本應美好崇高的精神,卻在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成為了「禍國殃民」的元兇。

首先,禮儀和孝道,被儒家推崇的過於繁瑣而迂腐,比如守喪三年這種所謂孝道,當一個人父母過世,他必須三年內不能從事生產,不能做娛樂活動,不能與妻子同房,不能洗澡。

這種做法不但對於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即使對今天,這種反人性的做法也不會被推崇。

孔丘的另一種核心思想就是崇古非今。他認為,所有過去的都是好的,所有今天的都是不如過去的,用聖人的經典,解釋聖人的經典,用古人的話,證明古人的話。

你會發現,凡是進步的改革,都會被儒家全盤反對,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商鞅變法以來,再沒有一個成功的改革。

儒家思想真正發跡的原因是因為孔丘的另一個思想——尊君。其實在孔子創立儒家三百年來,一直都是備受打擊和輕視。

但是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後,儒家學派有了新的機會,就是由他們來制定朝見皇帝的禮儀,即「朝儀」。

於是,我們就看到電視劇裡那一幕幕隆重又繁瑣的朝廷禮儀,大臣們卑躬屈膝,磕頭跪拜。儒家用此來表示對君王的尊重和臣下的卑賤。

任何一個皇帝在這樣的陣勢下怎麼能夠保持謙虛?皇帝成了高高在上的天之驕子,也就變成了一個狂妄自大,不懂得體恤民情的暴君。這些都與儒家最得意的傑作「朝儀」分不開關係。

03.開國元勳朱元璋變成了自私愚昧的變態

《明朝那些事》的火熱讓很多人粉上了明朝,但是看《中國人史觀》,在柏楊的筆下,明朝卻是中國的大黑暗時代。

大概也是在明朝的時期,西方走出了中世紀黑暗世紀,開始了文藝復興,而我們中國卻正好相反,進入了黑暗。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歷史上最長的皇帝罷工記錄。

作為開國元勳,朱元璋一個草根貧民,能力和智謀按理說應該被人肯定。但是在柏楊認為,他卻是一個心理極度扭曲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草根出身,朱元璋自卑感過重,導致每天的屠殺。那個時期,中國成了恐怖世界,每天官員們早上入朝,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來,合家才有了笑容。

他對中國人最嚴重的傷害,一方面是在政治上濫殺無辜,建立起的絕對專制集權制度;另一方面是用「文字獄」和「八股文」,徹底否定人性的尊嚴,嚴厲地禁止人們獨立思考,這些是形成「醬缸文化」的主要特徵。

柏楊認為,中國文化和物質文明,直到十四世紀都比歐洲進步,但是朱元璋卻使這種進步停止。以致十九世紀歐洲人入侵中國時,中國已墮落成一個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後三百年,根植於此。

其實,從其他角度來看,明朝也並沒有柏楊所說的那般不堪,明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嘗試普及教育的朝代。朱元璋沒有讀書的機會,但是他理想的社會,教育卻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和精力在教育制度的建設中。

有數據記載,明朝皇帝雖然對文臣不是很友好,動不動就打板子甚至砍頭。但是明朝卻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不論階層而是以科舉考試來做官的朝代。

在明朝195名高級官員中,就有17名是父母早逝,家境貧寒之人,又有92人是祖輩沒有做官,也並非名門望族之人,14人是普通家庭,其實他們都是憑藉科舉步入朝堂的。

正是因為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是在蔣公白色恐怖的監獄裡寫的,所以他才會在書中格外歌頌人權,批判專制,對於明朝這樣專制集權過分的朝代才會深惡痛絕。

04.柏楊的文字,藏著他的一生

不要把《中國人史綱》當做史書去讀,因為它藏著柏楊的一生。

柏楊從河南輝縣的一個破落的家庭走出來,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半生顛沛流離,沒受過正規的史學訓練,更沒有儒家傳統史學家的考據功夫,

柏楊中年清白之身無辜遭受牢獄之災,長達9年之久。他坐牢之後,絕食自殺未遂,轉而以研究歷史遣懷。

這種遭遇使他形成了一種極端激烈且不妥協的性格,長期的這種情感使得獄中做史學研究的他在筆下自然傾注了一種情感。

也許出於自身遭際,他本人對於傳統文化是持破壞性態度,這也許就是有人評價他的文章有著「矯枉過正的自虐史觀」。

馬未都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留一個道理。」想要一味的去探求某一歷史的真相,倒不如去了解新的史觀。

正如那句古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也是讀這些歷史書籍最有意思的地方。

最後,用柏楊先生的一段話來收尾,我們更可以感受到他對祖國的一腔熱情。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落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唯一的立足點。所以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以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相關焦點

  • 九年獄中完成的《中國人史綱》:柏楊的一部「夸父追日之旅」
    初識柏楊先生,源於《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曾引起過巨大轟動的暢銷書,讓我對柏楊先生有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中國人史綱》是柏楊先生在獄中,花費九年多時間寫成的皇皇巨著,他上起盤古開天闢的的神話時代,下迄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寫進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苦難和驕傲,位列"臺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也因此,為日後被迫害埋下了伏筆。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中國人史綱》就是柏楊有關中國歷史的傑出代表作,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在書中,柏楊對「醬缸文化」的源頭也進行了探究。
  • 柏楊《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在京發布
    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別邀請柏楊先生的夫人張香華女士,著名文學評論家潘凱雄,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一同緬懷先生,分享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的深入解讀。柏楊是中國大陸讀者十分熟悉的作家,《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作品對讀者產生了重大影響。從2005年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包括《醜陋的中國人》在內的所有原創作品。
  • 著述《中國人史綱》的柏楊,為何獨對明朝君王統治「深惡痛絕」?
    《中國人史綱》算得上是一本奇書,這是少有的一本站在「人」的角度,以「人」的觀點重新解讀中國歷史的書。人性、人權、人的尊嚴,是柏楊著書作史的立足點。中華民族是一個勤於著史的民族,但是無論是官方欽定的正史《二十四史》,還是其它各種各樣的信史、稗史、野史,這些書關注的都只是為君王將相的「歌功頌德」。
  • 著述《中國人史綱》的柏楊,為何獨對明朝君王統治「深惡痛絕」?
    柏楊評論歷史卻是把目光聚焦於被歷史淹沒的普通中國人,於他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中國大眾才是中國歷史這個舞臺上最經久不息的表演者,這樣的歷史觀是少有的。然而這樣一個巨作的作者,卻是一個資深的「明史黑」。在他的筆下,明朝的統治時期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
  • 柏楊《中國人史綱》「平民體」: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柏楊1977年柏楊先生從綠島監獄獲釋回臺北,開始整理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牢獄生涯裡,用生命書寫的《中國人史綱》皇皇巨著,此書一出版好評如潮,被列為「臺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而在《中國人史綱》中詳盡闡述中國文化脈絡,柏楊先生基於真實的辯證思想,認為中國人的文化歷史是健康的,但是在宋朝以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理學盛行,醬缸開始發酵。理學斲傷中國人的人性,使文化的生命喪失,柏楊先生認為:「我們缺少一種面對真相的心態,一種健康的心態。」
  • 柏楊《中國人史綱》的氣度,看老爺子對歷史的吐槽充滿了樂趣
    柏楊的這本《中國人史綱》就擺在我們面前了。雖然說過去的每一秒鐘都成為了歷史,常規來說,至少是一代人的時間才能稱以前為歷史,有一種說法就是不為生者立傳,差不多也暗合了這種歷史記述方式了。《中國人史綱》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 紀念柏楊去世10周年 出版社推出《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專門為青少年讀者量身打造的、從盤古開天闢地到20世紀初中國5000年歷史的入門讀物——柏楊《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近日,出版社邀請到柏楊的夫人張香華,與文學評論家、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以及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一同緬懷柏楊先生,並分享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的深入解讀。
  • 愛之深言之重,柏楊之《中國人史綱》——富有人情味的平民史觀
    臺灣文學大師柏楊鑑於此種情況,寫了一部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時代下至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華的侵華戰爭的八十萬「顛覆傳統」的巨著——《中國人史綱》。1968年,柏楊因一幅漫畫觸怒了臺灣當局,以"侮辱元首"等罪名將其逮捕入獄,從此身陷囹圄長達九年零二十六天。
  • 中國人史綱(全三冊,柏楊煉獄之作新插圖版)
    柏楊有紮實的史料工夫,他以百年作為敘述單元,先把中國史分成非信史與信史,前者從神話、傳說到半信史時代,後者從紀元前九世紀開始,一直到晚清。作者用心於大關節的處理,重點在國之興亡,政之隆汙,乃至於學術發展之特色等,驅遣文字,舉重若輕。本書被列為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
  • 《中國人史綱》,一本為中國人而寫的史書
    文/南城故夢第一次聽到柏楊這個名字,還是十年前高中畢業那個暑假。那時候剛接觸他寫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興許是文學功力還不夠,年紀尚小,那本書我讀起來味同嚼蠟,再加上由於書名的原因,我對本書本能的一種反感,對柏楊最大的印象,感覺他應該是一憤青。
  • 柏楊寫的這部《中國人史綱》,為何多了一個「人」字?
    但柏楊先生,雖生為一介平民,卻定要把這一切翻過來,並沒有因為林林總總的史記,一葉障目,認為所謂的「史記」,就是中國人所有的歷史。柏楊身為政治犯在臺灣綠島監獄,9年又26天,吃不飽又睡不暖,在取水口便是便溺口的狹小空間裡,擁有如此全新的視角和廣大的架構實在是令人佩服的。
  • 《中國人史綱》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國人史」
    9月5日下午,「《中國人史綱》發布會暨柏楊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85歲高齡的柏楊因身體原因未能來京,但他利用9年零26天的坐牢時間完成的力作《中國人史綱》卻得到錢理群、王學泰、雷頤等30餘位大陸學者的高度評價。  《中國人史綱》一書講述了從遠古神話時代到20世紀初葉中國人的歷史。
  • 《中國人史綱》等3部著作奠定柏楊大師地位(圖)
    奠定大師地位的三部著作(圖)  《醜陋的中國人》  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內容是柏楊於1984年9月24日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講辭。《醜陋的中國人》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使他在華人世界  中家喻戶曉。這是一本曾經在中國產生巨大震動並引起廣泛議論的書,被大陸媒體列為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儘管當時的花城出版社在出版之初特別在版權頁上標明「內部發行」,但一經面市,它還是成了一個大熱門,在整個大陸掀起了風暴般的文化爭論。
  • 作家柏楊病逝 誰來警醒「醜陋的中國人」(圖)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1949年前往臺灣。自上世紀50年代初,柏楊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1968年因所謂「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而獲罪於臺灣當局,度過了9年零26天的鐵窗生涯。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臺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 《中國人史綱》:9年獄中苦難傑作,四十年後仍是高考作文選題
    而苦難是人生的培養基,正如監牢成為了作家柏楊的寫作室,在獄中苦難的9年零26天,嘔心瀝血書寫出了《中國人史綱》。01 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柏楊能夠寫出《中國人史綱》,與他的特殊經歷息息相關。在監獄中,他意志堅定,堅持完成了《中國人史綱》。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零26天。所以,有人說他是一個「看過地獄回來的人」。柏楊曾經這樣闡述過自己的創作立場:「我建立我自己最基本的史觀,就是我為小民寫史,而不是為帝王將相寫家譜,寫嘉言懿行;我想突破兩千年以來被視為正統的、以朝代為單元的體裁。」
  • 柏楊《中國人史綱》:歷史告訴你,為什麼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
    最近紀念柏楊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新版《中國人史綱》在國內上市了。柏楊先生是著名作家,留下了歷史、小說、雜文、通鑑等多部著作。他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歷史,尤其擅長剖析人性,他一生主張「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 《中國人史綱》:讀史觀人心,看史揣人性,悲憤嘆民性!
    但柏楊的這部《中國人史綱》並不是《史記》的錦上添花之作,因為這部著作絕不是為了補王道,振禮樂。它是寫給萬千中國普通百姓的歷史,其內容也更加的通俗易懂又不失生動。眼前一亮的還有書中的「柏楊曰」的部分,更像是柏楊與司馬遷跨世紀的一場「抬扛」的現場。柏楊不僅是個作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戰士。
  • 《中國人史綱》一部由普通人角度寫給普通人看的歷史書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這是著名作家柏楊的經典著作《中國人史綱》序言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為我們點明了這部著作的核心理念——中國人。柏楊因此在通讀《二十四史》之後,在有限的條件下,展開了《中國人史綱》的創作。作者:秦許成《中國人史綱》柏楊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中國人史綱》並不以古代帝王為正統主導。反之,這部著作是站在古往今來的普通中國人的視角去看中國的歷史,有著很多的情緒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