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中國人史綱》的氣度,看老爺子對歷史的吐槽充滿了樂趣

2021-01-08 丁明的光影世界

人類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他們不是在自己選擇的情境之下,而是直接在碰巧遇見、給定,以及從過去流傳下來的情境之下創造歷史。--牛津通識《歷史之源》

所以當柏楊遇見了歷史之後,會產生什麼呢?

一部《中國人史綱》就此誕生了,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史書也是汗牛充棟,若是一個人一生不停止的讀史的話,估計一輩子也讀不完那些現存的正史、野史、私史、雜史、秘史等等。

網上還有人折騰出一張圖來,反映了真正的歷史系學生是如何讀歷史的,讀到鬍子白了,史書可能還沒讀完了。

在必讀的史書中,有幾本被經常提及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其中要注意一點,《三國演義》很多人當成歷史來讀,其實它只是本歷史小說,和《明朝那些事兒》屬於同一個類型,主要以平實的語言寫得特別精彩,反而被許多人當成歷史而已。

在這幾本必讀的史書之外,個人覺得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應該也列入必然書目,因為這本書雖然被一些人認為不值得,但是普通人並不需要學究般的深入,而是需要對於中國歷史有個通識理解。

這本書作為通識理解之書,是一本難得之書,因為本書的時間斷代跨度最大,歷史的構建相對完整,並且是以普通人的筆墨春秋去述說歷史的,講述的是關於人的歷史,而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歷史。

由於柏楊的這本書非常厚實,無法一一解析到位,只能算是拋磚引玉,班門弄斧的談個人的一點讀後感了,算是不枉白讀此書。

01

不管是正史還是編年體,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記》稱作為通史外,其他的都是斷代史,雖然《史記》被定義為通史,不過從現代角度來看,也可看作是紀傳體的編年史,時間從三皇五帝一直寫到漢武帝時代結束。

那麼後續的歷史怎麼讀呢?還是需要再找其他史書來讀,那麼有沒有一本關於真正通史的書,對於當代人來說,有一個整體概括性的「通史」描述,並且值得一讀?

柏楊的這本《中國人史綱》就擺在我們面前了。

雖然說過去的每一秒鐘都成為了歷史,常規來說,至少是一代人的時間才能稱以前為歷史,有一種說法就是不為生者立傳,差不多也暗合了這種歷史記述方式了。

《中國人史綱》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最後又是以一種神話寓言的方式來結束這本書:.....那位老酋長死前悲痛地說:「我們縱使只剩下一個女子,也要復仇」那拉蘭兒正是這位老尊長的後裔,她正在不知不覺中為她的種族,報此三百年前的血海深仇,努爾哈赤的子孫,將被她復仇之手埋葬。

這可以算是一部真正的通史了。

2020年,是柏楊的誕辰一百周年。

拿到這本果麥文化和浙江文藝出版社協作出版的100周年紀念版,倒是別有一番感觸在其中,本版還由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親筆作序,更增加了其沉重感。

02

為什麼要讀柏楊的這本書,因為這是一部有態度,有人性味的作品,是為普通人寫的歷史書。

正如張女士在《序言》中表達的:這本書不是以官員立場,以帝王將相為主。是把中國人民擺在歷史舞臺的中央,取代了歷朝的帝王將相。

不同於許多史書中對於皇帝將相的稱號是考證再考證,生怕叫錯名號,而柏楊直接在書中去掉所謂的尊稱,差不多是以姓名來代替的,所以齊恆公就叫姜小白了,秦始皇也是直呼贏政,放在其他史書中則是尊稱,很少直接寫姓名的。

相比《資治通鑑》而言,後者可以說是帝王之書,它是在總結歷朝歷代的經驗告訴當時的皇帝,如何通過讀史來進行帝國的管理之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在《資治通鑑》結尾,司馬光說道:

重念臣違離闕庭,十有五年,雖身處於外,區區之心,朝夕寤寐,何嘗不在陛下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嶽。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之燕,時賜有覽,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鹹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

這是一部獻給當今皇帝的治國大書,司馬光心繫國家,為皇帝撰寫的此書,所以很多時候,就會有所取捨,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去面對,不能走入所謂的「歪道」。

柏楊沒有這些顧慮,所以寫起來是舒展漂亮,行雲流水,評論起來也是尖銳深刻,不為他人意見所左右,顯得有了那麼一點另類。

由於是為民而寫的史書,柏楊的觀點則是站在相對中立的立場,不以粉飾帝王將相為目的,這也讓某些人看得不太舒服罷了。

柏楊針對此書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當中國強大如漢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時,我們固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當中國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時,我們仍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

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惟一的立足點。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有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曾經有編輯在推薦此書時說道:柏楊名著《中國人史綱》,代表的是作家寫史的一個高度,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

03

讀完此書,其實有一個大的感慨,那就是柏楊寫此書的特色,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不在於王朝的更替,而在構建一個大基礎之上,然後不斷的添磚加瓦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的根基是不變的。

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在一片土地之上,一群人來了,一個樓建造起來了,然後另一群人來了,趕走了前一群人,發現這個樓太差,那就推倒重建,再起一個樓出來,就這樣,樓推倒了重建,重建好後再推倒,歷史就在這不斷推倒和重建中輪迴中。

這個樓可能從外形、架構長得還像前一個樓,但卻不是前一個樓了,是在前一個樓基礎之上的或升級或迭代,當然也樓層倒退的時候,不過總體說來,還是有一定的傳承在內。

在這個不斷重新推倒重來的過程中,會發現即使連萬裡長城都不是原來的秦長城了,現今留下來的只是一段地基。

但是有一個東西它是不變的,就是這片土地和文化的傳承的,這也是柏楊口中說的中國那兩個字,這是不變了,也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

所以,《中國人史綱》的開篇並沒有進入歷史的正題,而是以歷史舞臺作為起始點的。

這個舞臺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存空間,包括海陸空的區域,還有無數年代中一一登場的演員們。

空中的鳥瞰,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以及其他著名的河流如長江、黑龍江、珠江等等,山川五嶽也在這視野之中,再加上幾大塊巨大無比的沙漠,城市則在這些版圖中興起和衰落,講述的就是一個整體人們生活的場景。

類似於冰與火之歌中先建立起一大塊地圖一樣,中國的概念就是這些歷史的版圖中不斷的成形了。

當然,演員也很重要,柏楊先分演員並不是以國家來劃分,也不是以歷史長河中不斷登場的帝王將相們優先,而是以民族作為起源,如漢、滿、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加上其他各民族人員,這些才是歷史上的真正演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江山代有人才出,就看今年到誰家了。

到哪一家,柏楊並不在意,他在意的還是大的中國概念以及親歷其中的中國人和文化傳承。

從此,當這個舞臺搭建好之後,中國人史綱才正式閃亮登場了。

04

神話是不是歷史呢?可以說神話不是完全的歷史,卻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史記》明確的以黃帝開始,但是歷史就是從黃帝的傳說開始的嗎?這個估計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完全的定論,不過若是按目前通識來分,柏楊的分法倒是有一定的道理:

一、神話時代

二、傳說時代

三、半信史時代

四、信史時代

各個時代又再進行細分,此處就不在述說,總之,這樣的分法對於讀者來說倒是清晰了許多,也從整體上對歷史有了一個時代的認識。

按這樣的分法,類似於先規劃一個大的整體框架,然後在這個整體框架之下進行構建中國人的史綱,這樣的讀史就容易了許多。

了解歷史也正如了解發生的某個事件一樣,先從宏觀著手,建立一個觀感,然後再細緻入微的進行解剖,對於歷史就能明白,我們到底是站在歷史長河的哪一段了,是傳說還是半信史,又或是進入了信史時代。

雖然歷史在中國大地上演繹,卻不是孤立的,終究整個世界將會碰撞在一起,至於產生什麼樣的火花,歷史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當東西方世界還沒有直接碰撞的時候,歷史都是同發展的,了解中國史也得要粗略知道一下西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也是此書的一個特色,在第一段中國史章節結束之扣,都有一個東西方世界的大歷史大比較,雖然只是略微提及一下,卻讓人在讀史的時候對整體世界的演變有了一個深刻理解,這可謂是一種創新之舉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讀史有意思,很多人若是看《史記》和《資治通鑑》原文感覺很難,若是讀白話文,其實不同的人翻譯之下還有出入之處,所以如何讀好一本史呢。

這本《中國人史綱》在我看來就可以彌補這樣的遺憾,文字非常樸實,並沒有艱澀之處,就是給普通人寫的一本好書。

有一段推薦語已經說明了這種問題,不需要我再添加多餘的話的:

柏楊無意對帝王將相進行虛偽的歌頌,他捨棄所有無謂的帝號、諡號、尊號,把他們拉下神壇,直呼其名,視為普通的中國人去評判。

同時,柏楊也把目光聚焦於被歷史淹沒的普通中國人,他同情勞苦大眾、蔑視權貴軍閥,以人性和人權作為唯一的立足點。

因此,《中國人史綱》是一部有態度、有人情味的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柏楊《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在京發布
    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別邀請柏楊先生的夫人張香華女士,著名文學評論家潘凱雄,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一同緬懷先生,分享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的深入解讀。柏楊是中國大陸讀者十分熟悉的作家,《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作品對讀者產生了重大影響。從2005年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包括《醜陋的中國人》在內的所有原創作品。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大多數農民的思想還處在一個封建保守的狀態下,這一差距反映到文學創作中,作家不可避免對於這種大環境,對於無法使大多數受蒙蔽的中國人睜開眼睛,這一事實感到絕望。所以柏楊認為,改變一個時代的汙垢,首先要改變人的思想思想,而在多種道路走不通的情況下,回顧歷史,這個醞釀醬缸的源頭,似乎是柏楊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 紀念柏楊去世10周年 出版社推出《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專門為青少年讀者量身打造的、從盤古開天闢地到20世紀初中國5000年歷史的入門讀物——柏楊《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近日,出版社邀請到柏楊的夫人張香華,與文學評論家、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以及歷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一同緬懷柏楊先生,並分享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的深入解讀。
  • 九年獄中完成的《中國人史綱》:柏楊的一部「夸父追日之旅」
    初識柏楊先生,源於《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曾引起過巨大轟動的暢銷書,讓我對柏楊先生有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中國人史綱》是柏楊先生在獄中,花費九年多時間寫成的皇皇巨著,他上起盤古開天闢的的神話時代,下迄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寫進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苦難和驕傲,位列"臺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 柏楊《中國人史綱》「平民體」: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我用兩個星期讀完了柏楊先生所著的《中國人史綱》上下兩冊,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時代,下迄到1900年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寫進了數千年的中國人的歷史磨難。《中國人史綱》是充滿趣味的平民史書,冷靜而充滿人情味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立場鮮明的批判與反思,「形容」和「描述」帶著文學智慧的筆墨,給讀者以欲罷不能的閱讀體驗。
  • 中國人史綱(全三冊,柏楊煉獄之作新插圖版)
    柏楊是我好友、同行,但我對七國之爭、八王之亂這類基本史實,在柏楊面前,只敢請益,不敢盤道。  ——唐德剛 著名海外華人史學家  長期艱難的獄中生活磨鍊,使柏楊對歷史上各種制度的優劣、政策的得失、社會的興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惡有著超於常人的洞察力,而這恰是許多高頭講章式的歷史教科書所缺乏的。
  • 《中國人史綱》:讀史觀人心,看史揣人性,悲憤嘆民性!
    但柏楊的這部《中國人史綱》並不是《史記》的錦上添花之作,因為這部著作絕不是為了補王道,振禮樂。它是寫給萬千中國普通百姓的歷史,其內容也更加的通俗易懂又不失生動。眼前一亮的還有書中的「柏楊曰」的部分,更像是柏楊與司馬遷跨世紀的一場「抬扛」的現場。柏楊不僅是個作家,同時他也是一個戰士。
  • 《中國人史綱》顛覆認知,只有這樣的柏楊,才能寫出這樣的歷史觀
    柏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人史綱》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而後略帶諷刺地說「幸虧故事發生地點不是在中國,如果在中國,那麼深受孔孟教誨的中國人為了表白自己的無辜,一定是紛紛向她扔石頭。」不得不說,柏楊先生所說真的一針見血,直擊人性。在他所著的《中國人史綱》這本書中,用幽默又極具諷刺的語言,寫出了完全不一中國史書,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史書的認知。
  • 《中國人史綱》等3部著作奠定柏楊大師地位(圖)
    奠定大師地位的三部著作(圖)  《醜陋的中國人》  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內容是柏楊於1984年9月24日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講辭。《醜陋的中國人》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使他在華人世界  中家喻戶曉。這是一本曾經在中國產生巨大震動並引起廣泛議論的書,被大陸媒體列為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儘管當時的花城出版社在出版之初特別在版權頁上標明「內部發行」,但一經面市,它還是成了一個大熱門,在整個大陸掀起了風暴般的文化爭論。
  • 愛之深言之重,柏楊之《中國人史綱》——富有人情味的平民史觀
    臺灣文學大師柏楊鑑於此種情況,寫了一部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時代下至二十世紀初八國聯華的侵華戰爭的八十萬「顛覆傳統」的巨著——《中國人史綱》。1968年,柏楊因一幅漫畫觸怒了臺灣當局,以"侮辱元首"等罪名將其逮捕入獄,從此身陷囹圄長達九年零二十六天。
  • 柏楊寫的這部《中國人史綱》,為何多了一個「人」字?
    但柏楊先生,雖生為一介平民,卻定要把這一切翻過來,並沒有因為林林總總的史記,一葉障目,認為所謂的「史記」,就是中國人所有的歷史。柏楊身為政治犯在臺灣綠島監獄,9年又26天,吃不飽又睡不暖,在取水口便是便溺口的狹小空間裡,擁有如此全新的視角和廣大的架構實在是令人佩服的。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也因此,為日後被迫害埋下了伏筆。
  • 著述《中國人史綱》的柏楊,為何獨對明朝君王統治「深惡痛絕」?
    《中國人史綱》算得上是一本奇書,這是少有的一本站在「人」的角度,以「人」的觀點重新解讀中國歷史的書。人性、人權、人的尊嚴,是柏楊著書作史的立足點。中華民族是一個勤於著史的民族,但是無論是官方欽定的正史《二十四史》,還是其它各種各樣的信史、稗史、野史,這些書關注的都只是為君王將相的「歌功頌德」。
  • 著述《中國人史綱》的柏楊,為何獨對明朝君王統治「深惡痛絕」?
    柏楊評論歷史卻是把目光聚焦於被歷史淹沒的普通中國人,於他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中國大眾才是中國歷史這個舞臺上最經久不息的表演者,這樣的歷史觀是少有的。然而這樣一個巨作的作者,卻是一個資深的「明史黑」。在他的筆下,明朝的統治時期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
  • 《中國人史綱》一部由普通人角度寫給普通人看的歷史書
    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這是著名作家柏楊的經典著作《中國人史綱》序言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為我們點明了這部著作的核心理念——中國人。通常的歷史所傳遞的價值觀總有那麼種「成王敗寇」的味道,所以普通人讀史,很容易在價值觀上走一些彎路,與歷史真正要表達的內容背道而馳。柏楊因此在通讀《二十四史》之後,在有限的條件下,展開了《中國人史綱》的創作。
  • 《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首發
    人民網北京4月28日電 日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柏楊先生夫人張香華女士、文學評論家潘凱雄、歷史學家卜憲群等到場,一同緬懷柏楊先生,並分享對《中國人史綱》(青少年版)新書的解讀。
  •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尊嚴」是柏楊的寫作母題
    1995年柏楊夫婦重回監禁過柏楊的綠島囚室外。「有態度」的歷史書自1979年出版面世,四十餘年間《中國人史綱》受到整個華語文化圈的歡迎。在書的第一章,柏楊寫道「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的生存空間——歷史舞臺,中國人亦然」,在這方位於亞洲東部的廣闊舞臺上,歷史人物漸次登場,人性中的豐富面向則構成了他們的行動邏輯。除了「好看」,讀者也常常說,《中國人史綱》是一部「有態度」的歷史。
  • 柏楊:以倔強的目光洞察中國人和中國歷史,卻褒貶不一
    臺灣綠島監獄在獄中,柏楊的意志並沒有消沉,為了驅趕絕望,並讓自己的精神有所寄託,柏楊開始創作《中國人史綱》。他在編年體、紀事體之外,為《中國人史綱》這部書開創了一個新的史體,即所謂的「平民體」,不以王朝更替或帝王年號為時間標記,而是以公元世紀劃分,並同時介紹東西方世界大事,以便與中國歷史相呼應對照。
  • 《中國人史綱》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國人史」
    9月5日下午,「《中國人史綱》發布會暨柏楊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85歲高齡的柏楊因身體原因未能來京,但他利用9年零26天的坐牢時間完成的力作《中國人史綱》卻得到錢理群、王學泰、雷頤等30餘位大陸學者的高度評價。  《中國人史綱》一書講述了從遠古神話時代到20世紀初葉中國人的歷史。
  • 柏楊《中國人史綱》:歷史告訴你,為什麼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
    歷史上,長期處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也一樣,只要統治者不折騰,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自會繁榮興盛。最近紀念柏楊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新版《中國人史綱》在國內上市了。柏楊先生是著名作家,留下了歷史、小說、雜文、通鑑等多部著作。他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歷史,尤其擅長剖析人性,他一生主張「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