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在古代指的是財富還是?

2020-12-12 抱著金書當紅迷

「富不過三代」的由來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財產無法三代延續?按照現在的邏輯,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被譽為諷刺那些有錢人。

那麼什麼叫富不過三代,難道財富真的無法代代延續嗎?這其實和我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有著極大的關聯。

一,富不過三代典故的由來

「富不過三代」最初的由來是春秋戰國時期孟子的一句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美好情操和品行,當傳到五代之後,就難以在看到了。

」寓意就是你再過高尚和善良,但是你的孫子、曾孫子、重孫子一輩就不見的能夠繼承你的高尚和商量。這其實就是「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的由來,不過這裡的富不過三代指代的是精神和情操上的「富」,並不是財產上的「富」。

二,帝王家的承襲制度也如此

不過在古代,財產上的「富」同樣也脫離不了不過三代的厄運,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首先就要明白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什麼樣?

一般天子駕崩後,他的位置是由誰來繼承,他的位置應該是由嫡長子來繼承,嫡長子具有血脈的正統性和年齡上的優勢,於是嫡長子就成為了前代天子主要繼承者。

但是大家也知道天子們的子孫是非常多的,但是皇位只能有一個人繼承,所以其他的兒子孫子們就自生自滅。於是第一代天子的兒子們就叫親王,而孫子就叫郡王,曾孫子只能成為侯爵了。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繼承制度,中國王朝較多,不同的王朝對子孫的繼承稱呼也是不同的。

三,平常人家的富不過三代

試想,第一代的兒子還能夠繼承父親的一點財富,那麼這個兒子要是在生的子女多一些,這些子女又能繼承多少的財富呢?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的由來。

放在普通家庭也一樣適用,並不是天子才有嫡長子繼承制度,平民百姓家裡也是長子繼承家業,次子自己發展。

所以最初的富不過三代指的是第一代的旁系子孫們,他們沒有繼承到第一代大部分財產,而到了他們這一代生活水平自然就差勁多了。

這還是形容富人家的生活,要換作是農家,他們壓根就沒有多少田產和財富,而這些不多的財產當然要給長子,他們的次子就只能夠自己奮鬥,所以平民和農家子弟,其實他們是富不過二代。

四,明清制度對官員和富豪財富的打擊

富不過三代在明清時期就開始轉換概念,因為明清時代富裕的家庭一般都是商人和官員。而明朝制度對商人和官員是壓制最厲害的朝代,基本上只要你涉及貪汙或者違法的事情,那麼你的財富就自然被收繳國有。

就拿富人來說,一個大富豪積攢了一大筆財產,後來繼承到子孫那裡時,財富開始分化,而大富豪的其中一個子孫獲罪,在當時獲罪是要連坐的。

於是因為一個子孫的緣故,其他的子孫都被牽連了,這個大富豪一生積蓄就因為一個子孫的錯誤而被徹底剝奪,這也是明清時期富不過三代的一個社會現象。

五,官僚也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厄運

官僚階級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擁有爵位的官員,他死後爵位自然歸大兒子所有,但是其他的兒子卻能夠分到官職,所以,一個明清官員對後代還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但是到了兒子一代相繼去世後,爵位到了孫子一代,但是一個爵位不可能永遠保持權貴,爵位也會相應地降低,那麼孫子們的權利和財富就被削弱了。

很多第三代子孫他們往往是掛著一個虛職,卻領不到朝廷的俸祿,也沒有多餘的家產,於是他們的生活就十分困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一種具體體現。

六,實幹家也是這下場

最後一種是第一代人勵精圖治,把家族做得很大很富有,但是到了第二代少了父輩艱辛奮鬥的經驗,他們只能坐守上一代的財富,典型的守成之主。

而到了第三代,因為自己父親沒有什麼大本事,只留下一堆財富,所以第三代的品質和能力就十分的脆弱,所以第三代很快揮霍完第一代爺爺的財富,這個寓意就是說不想著創造,只想著揮霍,諾大的家產也終將被揮霍一空。

「富不過三代」在現今的社會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也是蘊含了極深的寓意。如果自己不努力,空有父輩的財富,最終也會變得十分落魄。只有自己創造的才真正能夠延續世世代代富裕。

作者:日堯居,堅持原創,抄襲必究。希望網友們可以關注我,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交流。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人云: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並沒有結束,後面一句堪稱精華所在
    其實在古代有不少關於財富的至理名言流傳下來,比如大家熟知的「窮三年,富三年」等等。在古人數個世紀的驗證下,如今大家對這些話可謂深信不疑。從古時流傳下來的有關貧富話題的名言,其實最著名的應該是「富不過三代,窮不過百年」。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那些有錢人不可能永遠如此富裕,在經歷三代之後,往往會出現一個敗家的子孫將祖輩積累的家產全部揮霍。而那些看似窮苦的孩子也不會一直如此貧窮,總會出現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才把整個家族帶上輝煌。
  • 古語云:「富不過三代」,財富在古代社會為什麼很難代代延續?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一句經典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知,似乎古人用深刻的智慧向我們解釋了社會貧富變遷的規律。關於窮不過三代,其實很好理解,因為窮了三代,那麼到後來也就找不到妻子延續後代,所以就斷了血脈。那麼富不過三代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 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常言道:三窮三富過到老,是說貧富並不是持久不變的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多為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坐傭父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富足卻也隱藏著隱患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固然有歷史的因素,但不可否認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因素,那麼,到底哪些內在的因素使富不過三代似乎成為不可改變的一個魔咒呢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都喜歡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吧,這句話說得是不是真的呢?因為這個俗語是以前農民說的,所以現在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 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
    《易經》中有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過了這麼久,還是對現實有著觀照作用,不可謂不經典!那麼它們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豪不過三 何為「豪」?這個「豪」不是指什麼地主小紳,也不是指一般的富人,而是指古代的大家族、大豪門,祖上官至宰輔,有機會史上留名的那種。 但這樣勢力龐大的家族,為什麼會「不過三」呢?而不是「不過四,不過五呢」?這就要聯繫到《易經》了。
  • 為什麼中國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恍然大悟!
    作者:水木然經常有人這樣埋怨: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有很多家族式企業,他們往往一個企業傳承了10幾代人,這10幾代人都只做同樣的產品,所以他們不浮躁,有匠心。而中國呢?往往是富不過三代,各種家族傳承到第三代基本上就完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家族能長期霸佔一個細分行業,甚至家族的10幾代人都能穩居上流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它人該怎麼辦?他們豈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這恰恰就是中國的特別之處,也是公平之處。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沒有道理?聽聽老人咋說
    曾經聽到一個說法,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攥在了手裡。可能現實中,比這個傳說還要更極端一些。但是與此同時,財富的流轉仍然在不斷的進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的人越來越窮。有的人以前很窮,現在很富有,有的人以前很富有,現在可能很窮。所以農村人有一句俗語叫做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為何豪門闊不過三代,富人富不過六代?那麼窮人苦不過幾代呢?
    子曰前不久在讀《易經》時,就發現了關於財富的三個成語,分別是「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過了這麼久,還是對現實有著觀照作用,不可謂不經典!那麼它們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我接下來就來具體講講:1、豪不過三子曰先來解釋一下,何為「豪」?這個「豪」不是指什麼地主小紳,也不是指一般的富人,而是指古代的大家族、大豪門,祖上官至宰輔,有機會史上留名的那種。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濃縮的精華,短小精幹,因為這些俗語都是祖輩們多年生活積累出來的經驗。是不是所有的俗語放在現在,都能適應呢?
  • 古話說:富不過三代,這裡面有什麼人生哲理呢?
    作者:東滔道德經第九章有一句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句話裡面所指的,"金"跟"玉"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在古代的時候,它代表價值很高的物品,以及非常有權勢、地位等。以前,乃至現在,人們在表達一種祝福的時候,常常會用到金玉滿堂這句話,當然這是絕大多數人很縹的奢望,但是老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疑問,就是即使你擁有這麼多的財富,你能夠守得住嗎?有句話說得好:」創業難,守業更難」同時還有另一句叫「富不過三代」,這個三代也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只是說沒有一個富貴之家會永遠傳下來的,總會在歷史的潮流中被慢慢地衝刷掉。
  •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富不過三代
    時代變遷,家族興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靠權力和財富所能維繫的,家道必須合乎天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名門望族,顯赫一時。今天,我們從其中的三類(文官、武將、商人)、三代、六個家族,進行簡單地分析和研究,探討一下家族的興衰之道。
  • 中國人真的「富不過三代」?全網最詳細財富繼承方式都在這裡!
    小編導語 中國人老愛講「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有無數家庭用雞飛狗跳的現實鬧劇佐證了這一魔咒的力量。 但這就是現實! 辛苦打拼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把財富順利地留給後代。「富不過三代」一直是讓中國人頭痛的事情。 因此,如何通過合理的安排,使家人可以有效繼承財富?
  • 俗語「富不過三代」,後一句才是精華,越早知道越好!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以及他的後半句便是古人對人生的透徹分析以及對後人的諄諄教誨。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山野之間,富貴幾乎成了所有人所嚮往並畢生追求的。而通往富貴的路上充滿了荊棘,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或者勤勞的雙手最終抵達了富貴的殿堂,很多人卻忘記了初心,開始變得迷茫,有了錢是滿足朝思暮想的物質生活還是為家族的延續與興旺而未雨綢繆,這成了很多無法逾越的鴻溝,與古代帝王常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如出一轍。人們在富貴後該做什麼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不同選擇,這也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局,所謂「富不過三代」便是最好的總結。
  • 富不過三代原因是什麼
    富不過三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很多人討論過,雞湯專家說是因為揮霍,我覺得這簡直是開玩笑!你說富人揮霍,而富不過三代的。都是迎合窮人骨子裡對富人的理解,他的潛臺詞就是誰讓你那麼有錢,花光了吧!活該!世界從來都不是一維的,真實的世界裡,富人無論是買豪車還是買名表,無論是吃鮑魚還是吃龍蝦,都不會影響他的財力,甚至沒有絲毫的幹擾!
  •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富不過三代」一直是很多人在財富傳承上遇到的問題,想要讓財富傳承下去 ,就必須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富不過三代」,也是很多家族面臨的尷尬。在很多家族中,出一位名人後,只在他那一代出名,等第二、三代的時候,就開始變得落魄起來,依靠吃老本的形式延續,等待著坐吃山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好家訓。一個好的家訓,往往是打破富不過三代常規的關鍵點。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只是在忽悠窮人嗎?
    人常說「三窮三富過到老,十年興敗誰知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只是在忽悠窮人嗎?最近幾天來,曾經的網絡紅人王思聰又「紅」了一把,這次並不是因為他的多金敢言,而是因為他被法院列為待執行人。
  • 從中國歷史看「富不過三代」跟教育和社會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
    「富不過三代」是句古語,大概從《孟子·離婁章句下》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衍生而來。但其實古代人講的情況是說,人在三代甚至五代就無法考證前輩們的歷史了。但其實中國許多豪門貴族富是超過五代,甚至是十代。這只是統治階級對財富的控制下,他們通過不同的手段擴大自己的財富而得出的結論。當然也有「十窮十窮不到頭,三窮三富不到老的說法。」
  • 富和窮都不過三代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基本上被剝奪了受高等教育和選擇就業的權利  把握升浪起點 現在機構底部建倉名單。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的人,幾乎無法理解那種以血統來確定社會角色的世襲潛規則。   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貧窮也會被世襲。窮人們常愛說,富不過三代。這話可能只是心理安慰,阿Q的精神勝利法。
  • 「富不過三代」如何破?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創業者們對兒女的無暇顧及、過於快速的財富積累、以及傳統文化對血緣的強調,都為家族企業的順利傳承增加了難度。中國地產大亨馮侖就曾說:這一代民營企業家族的財富,八成傳不下去。中國創業者們能否破掉「富不過三代」的咒語?我們採訪了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億康先達(Egon Zehnder)香港辦事處負責人、曾為多家亞洲大型家族企業提供諮詢的朱紅霞。
  •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文/全民閱歷史在我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富不過三代。其實說的也挺有道理的,很多叱吒風雲的富豪,無論給子女留下了多少財富,很快就被揮霍一空。中國式的富人一般都是這樣的,第一代人白手起家,創造了輝煌,第二代壓力大增,只能勉強維持家業,到了第三代,沒吃過父輩的苦,從小便嬌生慣養,只會炫富泡妞,最後破產。而且從數據上來看,在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到8年,而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9年,每年還有將近100萬所企業倒閉,符合富不過三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