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他們家躲過戰亂和文字獄,富了十五代!

2020-12-14 讀史聊天下

中國人常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因為中國歷史上,家族興旺和衰落史是這樣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舊,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所以這些老話,都是在說財富傳承的不易。

一些傳承百年的家族在躲過了戰亂後,新中國成立,這些名門望族已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如今想要在中國找能夠幾代財富傳承的家族,已經寥寥無幾了。

讀史君今天給大家講的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們家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可謂名滿天下,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他如今已經是百歲高齡了。在他這傳奇的100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貝聿銘家族是一個傳承了15代的名門望族。

根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原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的貝蘭堂作為蘇州貝氏的始祖,於明朝中葉以行醫賣藥為生定居蘇州。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貝氏由於經營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學問淵博,是清末上流階層有權有勢的人物。 1915年,貝理泰在上海創立商業儲蓄銀行,實行「一銀元起開戶」,為普通市民提供金融服務,生意興隆。

他還協助陳光甫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

貝理泰有五個兒子、四個孫子從事銀行工作。叔祖貝潤生名仁元,人稱「顏料大王」。

清朝時,康熙出巡來到江南,非常喜歡獅子林,於是下詔令承德避暑山莊進行模仿。1917年,貝潤生花費80萬銀元巨資買下了獅子林。

貝律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1930年患癌去世。此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又娶了「江南名媛」蔣士雲,是為貝聿銘的繼母。

1989年,《名利場》雜誌報導貝聿銘時,夫人盧愛玲拒絕拍照,她給出的理由是:張揚出名、追逐虛名和逢場作戲的恭維話會使人心浮氣躁,對於丈夫的事業極為不利。

據家中的長子貝定中說:「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盧愛玲的外公張蔭棠曾於1906年——1907年間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份整頓西藏政務。1909年8月,張蔭棠以外務部左丞的身份出任駐美、墨、秘、古四國公使,作為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被任命為民國首任駐美公使。

然而貝氏家族當初有幸躲過了元朝戰火,在蘇州傳承了十幾代,卻差點在「十年浩劫」中被扼殺。

貝氏家族早年間就很「識時務」地將大部分財產上交出去了,比如銀行、電力、燃油和染料的經營權,兩幢房子也交了,其中一幢是上海法租界南陽路170號的貝家花園洋房,一幢就是大名鼎鼎的獅子林。

儘管如此,家族的人還是沒有擺脫厄運。貝聿銘的族弟貝重威,因右派入罪判刑22年,發配黑龍江勞教。

九姑姑貝娟琳嫁給了上海顏料大王吳同文,貝潤生將「遠東第一豪宅」綠房子贈予她作為嫁妝。綠房子由匈牙利建築大師鄔達克設計,號稱「100年也不會過時」

在十年浩劫期間吳同文遭到批鬥,和姨太太一起手拉手在綠房子裡服毒自盡,貝娟林也被掃地出門。後來政府決定把綠屋還給貝娟琳,但被她拒絕:「不要了,就算拿回來,也找不回當年的氣派。」可見貝氏家族的傲骨,歷經磨難而不改。

唯一躲過這場浩劫的他,讓家族達到新高度

唯一躲過這場浩劫的,貝氏家族裡恐怕就是貝聿銘這一支了。直到1974年,貝聿銘才第一次回到蘇州老家。他面對的是「100多位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一時間說不出話來。貝聿銘深知,如果當年自己不是在美國,境遇與這些「落魄」了的親戚相差無已。

正是因為父親將貝聿銘送到美國,躲過一劫,才讓這個傳承了15代的大家族不至於全部凋零。

富豪家族多的是,難得的是富而不驕,樂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貝氏家族一直秉承著「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訓,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一生兼職很多,曾經擔任蘇州商會會長,以及救火會、市民公社、紅十字會、市公所等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為蘇州做了許多有益的公事,深為後人稱讚。

「全力以赴」是貝聿銘8歲時從祖父那裡得到的教誨,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他的座右銘。

貝理泰還傳授給他另一則孔子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解放前夕,孔祥熙一人就捲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而貝聿銘的父親身為中銀總裁的貝祖詒遠走美國之時卻沒拿走一分公款。

這些優秀的品質素養,應該是這個家族能夠傳承十幾代不中斷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這個家族卻富了十五代,至今家世顯赫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這個家族卻富了十五代,至今家世顯赫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有句古話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富豪都逃不過這個詛咒,其實是有定律的,第一代辛苦創業,創下了偌大的家業,第二代坐享其成,一輩子墨守成規沒有多大的建樹,第三代仗著風光肆意揮霍,坐吃山空最終窮困潦倒。所以呢「富不過三代」就是這樣來的。
  •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解釋: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這句「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嗎?老人常說「窮不過三輩,富不過三代」,在以前的農村地區是真實的寫照,「窮不過三代」主要說的並不是窮了三代後就發財了,這樣的門戶是很少的,主要說的窮超過了三代,那麼很難再有後代,基本上是絕戶了,因為以前的社會人們經濟太落後,很難娶到老婆,於是就沒有傳宗接代,導致絕戶。
  • 為啥有些人富不過三代?
    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第一代人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家,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富人第三代,一出生,由於祖輩努力的,已經是好的生活,而那些有錢人家的。不能發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終於出現了兩種情況,要麼就是教出了懂禮貌又討人喜歡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溺愛過頭,非常的難管教,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不是肯定的。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很多人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最終抵達到了富貴的殿堂,但他們在富貴後該做什麼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
  • 農村人常說的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道理嗎?
    窮不過三代,從我祖上到現在,如果仔細算算的話,窮了不知道有多少個三代了,聽老一輩人說,我們從老祖宗那個時候就窮,一直窮到沒有後路可退,所以就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家,逃荒到現魯西南定居了,雖然說現在一直還是窮,但最起碼的吃喝生活還是有了,所以我說窮不過三代,應該是窮不過三十代吧
  • 富和窮都不過三代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地、富、反、壞、右」的子女,基本上被剝奪了受高等教育和選擇就業的權利  把握升浪起點 現在機構底部建倉名單。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的人,幾乎無法理解那種以血統來確定社會角色的世襲潛規則。   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貧窮也會被世襲。窮人們常愛說,富不過三代。這話可能只是心理安慰,阿Q的精神勝利法。
  •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在古代指的是財富還是?
    「富不過三代」的由來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財產無法三代延續?按照現在的邏輯,我們常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被譽為諷刺那些有錢人。那麼什麼叫富不過三代,難道財富真的無法代代延續嗎?這其實和我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有著極大的關聯。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都喜歡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吧,這句話說得是不是真的呢?因為這個俗語是以前農民說的,所以現在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 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富不過三代」一直是很多人在財富傳承上遇到的問題,想要讓財富傳承下去 ,就必須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富不過三代」,也是很多家族面臨的尷尬。在很多家族中,出一位名人後,只在他那一代出名,等第二、三代的時候,就開始變得落魄起來,依靠吃老本的形式延續,等待著坐吃山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好家訓。一個好的家訓,往往是打破富不過三代常規的關鍵點。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
    誰說富不過三代?日本這個家族富了四十代,至今仍經久不衰文/全民閱歷史在我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富不過三代。其實說的也挺有道理的,很多叱吒風雲的富豪,無論給子女留下了多少財富,很快就被揮霍一空。中國式的富人一般都是這樣的,第一代人白手起家,創造了輝煌,第二代壓力大增,只能勉強維持家業,到了第三代,沒吃過父輩的苦,從小便嬌生慣養,只會炫富泡妞,最後破產。而且從數據上來看,在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到8年,而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9年,每年還有將近100萬所企業倒閉,符合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 富不過三代
    終於看完了西晉、東晉的歷史,看得人真心糾結,悶得人「藍瘦香菇」,不過最難受最想哭的應該是司馬家族的那些不肖子孫們。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這三位都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知人善任、精通兵法謀略,晉朝前三代篡魏、破蜀、平吳,用忍、冒險、觀大局,各種方法都用上了,隨手一抄就是幾把刷子,最後一統江山,晉朝開局相當好。 但是,從西晉第二位皇帝司馬衷(259-307年)繼位開始,司馬家就一直在動亂。
  • 為什麼中國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恍然大悟!
    作者:水木然經常有人這樣埋怨: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有很多家族式企業,他們往往一個企業傳承了10幾代人,這10幾代人都只做同樣的產品,所以他們不浮躁,有匠心。而中國呢?往往是富不過三代,各種家族傳承到第三代基本上就完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家族能長期霸佔一個細分行業,甚至家族的10幾代人都能穩居上流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上的其它人該怎麼辦?他們豈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這恰恰就是中國的特別之處,也是公平之處。
  • 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
    導讀: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我們農村人啊,又勤勞又能幹,做什麼事情都愛琢磨,我們的祖先經過了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出來了很多規律,他們把這些規律匯成文字就變成了我們農村人嘴裡經常說的諺語和俗語
  • 都說「富不過三代」,他家卻富了18代,到底是靠什麼才繁盛至今?
    有一句老話叫做「富不過三代」,不過,只要是規律性的東西,總是會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財富傳承中,富不過三代是常態,但是,有一些家族卻能傳承十幾代,而且,家族成員還能極為出色。然而,翻開他的家族履歷,就會發現他是貝氏家族的「富十五代」。貝氏家族起源於明朝貝蘭堂,他的祖籍是浙江金華人。不過,他移居蘇州後,靠著售賣醫藥起家,成為蘇州四大富豪家族之一。雖然時間不斷的流逝,但是,貝氏家族卻始終延續著世代榮光。貝聿銘父親貝祖貽,他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
  • 富不過三代原因是什麼
    富不過三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很多人討論過,雞湯專家說是因為揮霍,我覺得這簡直是開玩笑!你說富人揮霍,而富不過三代的。都是迎合窮人骨子裡對富人的理解,他的潛臺詞就是誰讓你那麼有錢,花光了吧!活該!
  • 富不過三代?這家族從明朝富到現在,整整富了17代,賣1000套房
    還有7次成為中國最年輕女首富的楊惠妍等等,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富二代,其實以前的富二代是帶有一點貶義的意思,但是現在,其實所謂的富二代,也只是單純的說他們富了幾代而已。這些富二代並沒有被自己的父親壓住自己的光芒,反而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靠自己也能成為富豪。
  • 中國人為什麼富不過三代
    常言道:三窮三富過到老,是說貧富並不是持久不變的如今中國的中產階級多為官二代,富二代,他們坐傭父輩留下的產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富足卻也隱藏著隱患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固然有歷史的因素,但不可否認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在的因素,那麼,到底哪些內在的因素使富不過三代似乎成為不可改變的一個魔咒呢
  • 富不過三代,是一個偽命題;邱德根家族三代人,代代進步
    「富不過三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中國香港有許多富過三代的「老錢家族」,遠東集團邱德根家族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個。第一代邱德根白手起家,奠定基業。1924年出生於上海的邱德根,因家貧僅讀了幾個月初中就輟學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大光明電影院當小工。1950年4月,轉輾來到香港,赤手空拳,努力奮鬥創建遠東集團。
  • 富不過三代,是一個偽命題;邱德根家族三代人,代代進步
    「富不過三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中國香港有許多富過三代的「老錢家族」,遠東集團邱德根家族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個。第一代邱德根白手起家,奠定基業。1924年出生於上海的邱德根,因家貧僅讀了幾個月初中就輟學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大光明電影院當小工。
  •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所以說,如果近代天皇的命運可以用「富不過三代」來形容的話,那麼明治是怎樣「富」起來的,昭和又是如何步入歧途的?日本近代天皇的命運,難道在鼎盛時就埋下了禍根嗎?4月,議員尾崎行雄(1858-1954)感嘆明治以來的立憲精神破壞殆盡,講了句「富不過三代」。因為這句話,他惹上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