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因為中國歷史上,家族興旺和衰落史是這樣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舊,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所以這些老話,都是在說財富傳承的不易。
一些傳承百年的家族在躲過了戰亂後,新中國成立,這些名門望族已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如今想要在中國找能夠幾代財富傳承的家族,已經寥寥無幾了。
讀史君今天給大家講的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他們家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可謂名滿天下,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他如今已經是百歲高齡了。在他這傳奇的100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貝聿銘家族是一個傳承了15代的名門望族。
根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原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的貝蘭堂作為蘇州貝氏的始祖,於明朝中葉以行醫賣藥為生定居蘇州。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貝氏由於經營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學問淵博,是清末上流階層有權有勢的人物。 1915年,貝理泰在上海創立商業儲蓄銀行,實行「一銀元起開戶」,為普通市民提供金融服務,生意興隆。
他還協助陳光甫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
貝理泰有五個兒子、四個孫子從事銀行工作。叔祖貝潤生名仁元,人稱「顏料大王」。
清朝時,康熙出巡來到江南,非常喜歡獅子林,於是下詔令承德避暑山莊進行模仿。1917年,貝潤生花費80萬銀元巨資買下了獅子林。
貝律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1930年患癌去世。此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又娶了「江南名媛」蔣士雲,是為貝聿銘的繼母。
1989年,《名利場》雜誌報導貝聿銘時,夫人盧愛玲拒絕拍照,她給出的理由是:張揚出名、追逐虛名和逢場作戲的恭維話會使人心浮氣躁,對於丈夫的事業極為不利。
據家中的長子貝定中說:「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盧愛玲的外公張蔭棠曾於1906年——1907年間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份整頓西藏政務。1909年8月,張蔭棠以外務部左丞的身份出任駐美、墨、秘、古四國公使,作為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被任命為民國首任駐美公使。
然而貝氏家族當初有幸躲過了元朝戰火,在蘇州傳承了十幾代,卻差點在「十年浩劫」中被扼殺。
貝氏家族早年間就很「識時務」地將大部分財產上交出去了,比如銀行、電力、燃油和染料的經營權,兩幢房子也交了,其中一幢是上海法租界南陽路170號的貝家花園洋房,一幢就是大名鼎鼎的獅子林。
儘管如此,家族的人還是沒有擺脫厄運。貝聿銘的族弟貝重威,因右派入罪判刑22年,發配黑龍江勞教。
九姑姑貝娟琳嫁給了上海顏料大王吳同文,貝潤生將「遠東第一豪宅」綠房子贈予她作為嫁妝。綠房子由匈牙利建築大師鄔達克設計,號稱「100年也不會過時」
在十年浩劫期間吳同文遭到批鬥,和姨太太一起手拉手在綠房子裡服毒自盡,貝娟林也被掃地出門。後來政府決定把綠屋還給貝娟琳,但被她拒絕:「不要了,就算拿回來,也找不回當年的氣派。」可見貝氏家族的傲骨,歷經磨難而不改。
唯一躲過這場浩劫的他,讓家族達到新高度
唯一躲過這場浩劫的,貝氏家族裡恐怕就是貝聿銘這一支了。直到1974年,貝聿銘才第一次回到蘇州老家。他面對的是「100多位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一時間說不出話來。貝聿銘深知,如果當年自己不是在美國,境遇與這些「落魄」了的親戚相差無已。
正是因為父親將貝聿銘送到美國,躲過一劫,才讓這個傳承了15代的大家族不至於全部凋零。
富豪家族多的是,難得的是富而不驕,樂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貝氏家族一直秉承著「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訓,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一生兼職很多,曾經擔任蘇州商會會長,以及救火會、市民公社、紅十字會、市公所等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為蘇州做了許多有益的公事,深為後人稱讚。
「全力以赴」是貝聿銘8歲時從祖父那裡得到的教誨,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他的座右銘。
貝理泰還傳授給他另一則孔子格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解放前夕,孔祥熙一人就捲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而貝聿銘的父親身為中銀總裁的貝祖詒遠走美國之時卻沒拿走一分公款。
這些優秀的品質素養,應該是這個家族能夠傳承十幾代不中斷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