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起源應該很早,據考古記載,公元前700多年已經出現蓑衣。唐朝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詞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大詩人柳宗元在著名的五言絕句《江雪》詩中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千古絕唱。從唐宋文人的詩詞上可看出,蓑衣到了一千多年前,已經是尋常百姓家裡必備的避雨工具了。如此自然環保的綠色蓑衣,自中國傳向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各國,也成了東方文明的一件標誌性的日常用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蓑衣在很多地方已經難覓蹤跡。但在昭通彝良縣小草壩景區,蓑衣和竹背簍、竹篩子等依然是這裡的特色。讓人遐想的是,遊客穿著蓑衣幹農活,或在陰雨綿綿時節穿著蓑衣在小草壩景區遊山玩水,或許能讓你有種穿越到古代的感覺,體驗一回古人的詩意情懷。
「買蓑衣了,蓑衣80元一件,蓑裙40元一條,竹背簍50元一個,竹篩子20元一個。」如今,在小草壩鎮、鐘鳴鎮等地,平常天特別是趕集天,隨處可見當地手藝人叫賣著一件件編制精美的蓑衣、蓑裙和背簍、篩子等工藝品,購買者絡繹不絕。
「這些蓑衣有啥子用處呀?」面對前來試穿蓑裙的遊客的詢問,賣蓑衣的村民一邊進行現場示範,一邊如數家珍地回答說,這些柔軟滑溜的蓑衣和配套的蓑裙用處很多,在農村進山裡打筍子或找天麻時,有了蓑衣這東西,就不怕雨水淋溼衣服和身子,或者走路時腳都跨不開或者走不快,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衣服被倒掛刺刮破。
當然,光有蓑衣蓑裙還不能避雨,還需買個鬥笠來一同使用。要買到鬥笠,可到小草壩集鎮上買,也可到鐘鳴鎮廟林村田壩社、龍塘社、風巖社等地直接訂做鬥笠和蓑衣。
「蓑衣蓑裙是小草壩鎮和鐘鳴鎮等地的獨特民間工藝品,取材做工都非常講究,生活中也非常實用。」小草壩鎮副鎮長毛興國說,小時候,他就跟隨父親毛和強在鐘鳴鎮廟林村編制過蓑衣,當地蓑衣按材質分為棕蓑衣和蓑茅草蓑衣,絕大部分蓑衣由蓑茅草編制而成,具體編制方法和過程主要包括:到山上割採蓑茅草,將蓑茅草放在開水裡煮軟煮黃;把用開水煮過的蓑茅草搓成粗細不一的繩索狀,再用線將蓑繩索和蓑茅草縫製成塊,再分裡外兩層,對肩部、胸部、腰部等部位進行塑型和縫製。以往時候,當地人都是在白天幹農活,晚上加班編制蓑衣蓑裙,一人一天晚上可縫製一套蓑衣蓑裙,以此貼補家用。
「如今,隨著雨傘和雨衣的普及,蓑衣已經幾乎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子。但是,蓑衣是一項獨特稀少的民間工藝品,在山區和林區還有著很多獨特用處,急需要進行保護。」毛興國憂心忡忡地說,目前,小草壩鎮、鐘鳴鎮等地農村青壯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掙錢,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認真學習蓑衣的編制方法和技巧,而蓑茅草大多生長在陡峭險峻的山旮旯裡面,掌握蓑衣製作方法的留守老人又難以找到蓑茅草這種原材料,製作蓑衣時往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長此以往,當地別具特色的蓑衣蓑裙製作工藝將面臨失傳的危險境地,急需採取措施來保護和傳承蓑衣的製作工藝。(申時勳 彭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