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小草壩 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秋雨中來次穿越吧

2020-12-18 人民網

  蓑衣,起源應該很早,據考古記載,公元前700多年已經出現蓑衣。唐朝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詞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大詩人柳宗元在著名的五言絕句《江雪》詩中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千古絕唱。從唐宋文人的詩詞上可看出,蓑衣到了一千多年前,已經是尋常百姓家裡必備的避雨工具了。如此自然環保的綠色蓑衣,自中國傳向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各國,也成了東方文明的一件標誌性的日常用品。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蓑衣在很多地方已經難覓蹤跡。但在昭通彝良縣小草壩景區,蓑衣和竹背簍、竹篩子等依然是這裡的特色。讓人遐想的是,遊客穿著蓑衣幹農活,或在陰雨綿綿時節穿著蓑衣在小草壩景區遊山玩水,或許能讓你有種穿越到古代的感覺,體驗一回古人的詩意情懷。

  「買蓑衣了,蓑衣80元一件,蓑裙40元一條,竹背簍50元一個,竹篩子20元一個。」如今,在小草壩鎮、鐘鳴鎮等地,平常天特別是趕集天,隨處可見當地手藝人叫賣著一件件編制精美的蓑衣、蓑裙和背簍、篩子等工藝品,購買者絡繹不絕。

  「這些蓑衣有啥子用處呀?」面對前來試穿蓑裙的遊客的詢問,賣蓑衣的村民一邊進行現場示範,一邊如數家珍地回答說,這些柔軟滑溜的蓑衣和配套的蓑裙用處很多,在農村進山裡打筍子或找天麻時,有了蓑衣這東西,就不怕雨水淋溼衣服和身子,或者走路時腳都跨不開或者走不快,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衣服被倒掛刺刮破。

  當然,光有蓑衣蓑裙還不能避雨,還需買個鬥笠來一同使用。要買到鬥笠,可到小草壩集鎮上買,也可到鐘鳴鎮廟林村田壩社、龍塘社、風巖社等地直接訂做鬥笠和蓑衣。

  「蓑衣蓑裙是小草壩鎮和鐘鳴鎮等地的獨特民間工藝品,取材做工都非常講究,生活中也非常實用。」小草壩鎮副鎮長毛興國說,小時候,他就跟隨父親毛和強在鐘鳴鎮廟林村編制過蓑衣,當地蓑衣按材質分為棕蓑衣和蓑茅草蓑衣,絕大部分蓑衣由蓑茅草編制而成,具體編制方法和過程主要包括:到山上割採蓑茅草,將蓑茅草放在開水裡煮軟煮黃;把用開水煮過的蓑茅草搓成粗細不一的繩索狀,再用線將蓑繩索和蓑茅草縫製成塊,再分裡外兩層,對肩部、胸部、腰部等部位進行塑型和縫製。以往時候,當地人都是在白天幹農活,晚上加班編制蓑衣蓑裙,一人一天晚上可縫製一套蓑衣蓑裙,以此貼補家用。

  「如今,隨著雨傘和雨衣的普及,蓑衣已經幾乎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圈子。但是,蓑衣是一項獨特稀少的民間工藝品,在山區和林區還有著很多獨特用處,急需要進行保護。」毛興國憂心忡忡地說,目前,小草壩鎮、鐘鳴鎮等地農村青壯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掙錢,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認真學習蓑衣的編制方法和技巧,而蓑茅草大多生長在陡峭險峻的山旮旯裡面,掌握蓑衣製作方法的留守老人又難以找到蓑茅草這種原材料,製作蓑衣時往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長此以往,當地別具特色的蓑衣蓑裙製作工藝將面臨失傳的危險境地,急需採取措施來保護和傳承蓑衣的製作工藝。(申時勳 彭洪)

相關焦點

  • 晚清老照片:百姓坐火車出行,袁世凱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扮漁夫
    晚清老照片:百姓坐火車出行,袁世凱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扮漁夫。圖為晚清時期的雲南思茅,思茅城裡的坤士抬著泥塑菩薩遊行,街上有很多的百姓圍觀。圖為晚清時期北洋水師小小學員,雖然他們年齡很小,但是看起來每個人都是英姿颯爽的。
  • 中國小草壩天麻食藥功效
    天麻為食藥兩用蘭科植物,據神農氏嘗百草中已有記載,天麻為蘭科植物,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彝良縣委主要領導調研天麻產業發展狀況近年來,天麻已成為彝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群眾創收增收致富的經濟搖籃。而聞名世界的小草壩又是彝良天麻種植的主產區,位於彝良縣城東北部。
  • 雲南彝良設萬元大獎徵集小草壩景區Logo和宣傳語
    3月30日,雲南彝良小草壩旅遊公司發布公告,4月1日至5月20日將面向社會各界徵集小草壩景區Logo和宣傳語,誘人的是Logo和宣傳語一等獎獎金分別達2萬元、1萬元,吸引了許多設計高手躍躍欲試。
  • 慕名蓑衣樊,想到小時候披蓑衣戴鬥笠割草放牛的日子
    下船才顧得去領教蓑衣樊村的歷史古今。顧名思義。蓑衣樊,就是以編織蓑衣為生的樊姓人家。據說樊姓人家,從明末來此定居立村,初名就叫樊家村,因為地處黃河之濱,以湖蕩港汊裡的白茅編織蓑衣為生,就有了蓑衣樊之名。後來又利用黃河之水,種植水稻,養殖魚蝦,便成了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5年05月29日15:34 圖為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時的情景。 人民網十堰5月29日電 鬥笠和蓑衣是中國農村幾千年來使用的雨具,在今天被現代的雨傘和雨衣所代替,如今的學生己經很少知道和看到鬥笠和蓑衣實物,鬥笠和蓑衣正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日,筆者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五峰鄉花紅村一組拍老房子時見到了鬥笠和蓑衣實物。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
  • 探訪僑鄉「鬥笠村」:鬥笠編織工藝面臨失傳
    中新網安溪7月23日電 (林永傳 吳清遠 倪曉東)「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古代詩詞裡,有許多涉及鬥笠和蓑衣的詩句,鬥笠和蓑衣幾乎成了詩人的某種精神寄託。「頭戴鬥笠、身穿蓑衣」更是閩南僑鄉曾經的一道勞作風景。  在福建安溪縣長坑鄉,就有一個自清雍正年間起就遠近聞名的鬥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會編鬥笠  走進下林村,只見村邊翠竹環繞,幢幢漂亮的樓房掩映其間。
  • 海南鬥笠和蓑衣 一片回憶和鄉愁情思的融匯
    海南鬥笠和蓑衣 一片回憶和鄉愁情思的融匯 2017年03月27日 17:14   來源:海南日報
  • 蓑衣造句和解釋_蓑衣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峻青《老水牛爺爺》:「實在是瞌睡不過了的時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鋪,閉一閉眼睛。」] 蓑衣在教材中的例句: 1、船夫披著蓑衣在船後用力地搖著櫓。(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5、搭船的鳥) 蓑衣參考例句: 1、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 蓑衣造句和解釋_蓑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蓑衣(suō yī)。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峻青《老水牛爺爺》:「實在是瞌睡不過了的時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鋪,閉一閉眼睛。」]蓑衣在教材中的例句:1、船夫披著蓑衣在船後用力地搖著櫓。(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5、搭船的鳥)蓑衣參考例句:1、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 柳州一名女子頭戴鬥笠,身披薄膜,全副武裝到牙齒:回深圳打工
    近日,一名女子反深圳打工,為了更好的保護頭戴身穿薄膜,遠看簡直像古代女俠,不懂的還以為那個時代穿越美女。近日,廣西柳州車站裡記者拍攝到了這一位女生頭戴鬥笠,身上披這自製的薄膜防護服,甚至連行李箱都披上來薄膜,造型簡直「武裝到牙齒」,同時也引起了路人紛紛停下腳步好奇的觀摩起這位裝扮奇怪的女子,視頻一發出也引起網友紛紛模仿起來經過了解該女子姓韋,在車站候車,打算乘車去深圳工作的旅客。
  • 軟科幻小說,他頭戴七彩鳳翎冠,身披九色流光袍,虐爆宇宙萬界!
    軟科幻小說,他頭戴七彩鳳翎冠,身披九色流光袍,虐爆宇宙萬界大家好!謝謝各位喜愛小說的朋友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文章,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怨書荒,今天就給大家他推薦幾本精心挑選,故事劇情非常的精彩炫酷,閱讀體驗很好的科幻小說,這次我們要為大家推薦的是:軟科幻小說,他頭戴七彩鳳翎冠,身披九色流光袍,虐爆宇宙萬界。趕緊來看看吧,喜歡的好趕緊加入書架吧!
  • 大衣哥朱之文頭戴鬥笠身披蓑衣,逗得妻子咯咯笑
    視頻中,大衣哥舉著他紅色的小收音機,便在家裡隨意踱步,邊唱著《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渾厚嘹亮的歌聲如涓涓溪水般從大衣哥的口中流出,令人佩服這天然又紮實的唱功。
  • 蘭溪:農民胡爺爺戴鬥笠穿蓑衣 給學子上節約課
    胡躍華爺爺頭戴鬥笠,身穿蓑衣,將水稻種植的那些事與孩子們娓娓道來,從播種、育秧、插秧,再到灌水、除草、防病、治蟲等,讓孩子們知道水稻種植每一步都絕非易事。《憫農》我們人人能誦,但是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透過每一粒糧食,看到裡面的汗水,從而學會愛惜和尊重?通過胡躍華爺爺的講述,孩子們真正明白了背後的艱辛!  「光碟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位少先隊員都應不負『糧』心,做到餐餐光碟。」
  • 大衣哥穿蓑衣戴鬥笠像回古時代,有人說蓑衣比衣服整潔
    大衣哥唱歌成名,農民本色一直保持的很好,還愛好收藏古代的一些東西,像以前播種用的人力播種耬,還有最近穿的一件蓑衣,給人的感覺像重溫古時候一樣。不知道大衣哥從哪裡弄來一套蓑衣,前幾天下雨的時候,終於可以穿上一回。 圖片中大衣哥把一件蓑衣披在身上,用手系上帶子。
  • 金秋小草壩:馬背上的日出!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金秋小草壩:馬背上的日出!深秋的小草壩,五彩斑斕的樹葉進入了最動人的時刻:滿山滿樹的葉子,紅的紅黃的黃綠的綠,紅的像霞,黃的似橙,綠的綠意欲滴,耀眼發亮。霧罩霜霰把它們打得澆溼,生命的靈動與頑強愈發顯現無遺。站在廟山觀景臺上,深秋的靄風毫無顧忌地拂拭吻齧著攝友的臉,臃腫衣服裡面的身子骨不由自主地一陣嘚瑟,「好冷啊!」
  • 雨天三匠:瓦匠 蓑衣匠 修傘匠
    祭過姜子牙之後,瓦匠披了蓑衣,搭了高梯上屋,主家站在樓梯下幫扶,也聽候瓦匠吩咐。    手藝好且忠厚的瓦匠,半天或一天就可以修完漏雨的瓦屋,而有些偷懶耍滑的瓦匠會在屋頂待上兩天、三天。雨中的瓦匠,刺蝟一樣披著蓑衣,往來於瓦楞之上,輕捷如猴,很多人猜想,他們可能都練了輕功。一般人身重手笨,行走在老舊薄窄而且滑溜的瓦屋上,不是踩爛瓦片,就是立足不穩,哪還能撿瓦分陰陽、修瓦不漏雨呢?
  • 故鄉是掙脫不了的歲月,是一頂永遠戴在頭上的鬥笠
    特別在有雨的日子,仰望深邃蒼穹的絲絲細雨,便想起失落在故鄉的歷歷舊事,想起故鄉圓圓的尖角鬥笠……幾座不算巍峨的山,把一條小溪靜靜環繞。半山腹地,築屋而居,閒適的木屋零散成恬靜的村莊——一個叫做遼灣溪的地方。村名由來,我在《湖南省沅陵縣地名錄》中找到答案:村居溪邊,因小溪彎曲繚繞山間,故名。與小溪一起彎曲的,是一條布滿石子和雜草的小徑,連接著村莊和外面的世界,延伸著鄉人生命的足跡。
  • 那頭戴鬥笠的孩子,頂著黃昏的飛雪去了哪裡……
    雪中思慕北原白秋 圖片攝影:琪琪格 霏霏細雪鋪上了蒲穗, 那頭戴鬥笠的孩子, 頂著黃昏的飛雪去了哪裡? 手中還握著小烏龜的體溫。 在哪裡呀,遙遠的故鄉的金燈? 這飛雪迷濛的鄉愁呵!
  • 那一日雪花紛飛,大觀園中只見「漁翁」,不見「漁婆」
    賈寶玉童心未泯,他心裡惦記著賞雪吟詩,一夜未眠,天剛亮就身披蓑衣,頭戴鬥笠,迫不及待地跑到蘆雪庭去。蘆雪庭臨水而建,推窗就可觀賞湖景,湖邊長滿一大片的蘆葦,到秋冬之際蘆花似雪,有「荻蘆夜雪」之景。蘆雪庭附近是一大片河灘,平時園中的女孩或在灘邊戲水,或坐於小舟中垂釣,或憑窗而立,把釣竿放入水中,確是一處休閒垂釣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