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7日 17:14 來源:海南日報
參與互動指尖上的傳承
「我本農家子,童年曾作牧。倒騎牛背上,蓑笠吹橫竹。」500多年前,從海南走出去的 「理學名臣」、文淵閣大學士丘濬,為徐君《百牛圖》的題跋中附寫的這首五言詩,描繪了戴鬥笠、穿蓑衣、吹橫笛的牧童形象,把對童年的回憶和鄉愁情思融匯在情景之中,饒有詩情畫意,讀來耐人尋味,仿佛是丘公自我的寫照。
鬥笠和蓑衣,作為古老的遮陽蔽雨用具,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顯得陌生而遙遠。在華夏數千年燦爛的文明史上,蓑衣和竹笠可不是一般的俗物,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生產中少不了的用具,也是人們寄託情志,感懷幽思的載體。
蓑衣和鬥笠已成了旅遊紀念品和生活裝飾品。
鬥笠和蓑衣,笠以護頭,蓑以庇身。鬥笠,源於東方古國,一種遮陽蔽雨的竹藤編織帽子。蓑衣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從歷史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草編雨衣,那時就稱作「蓑衣」。
早在2005年,海南「東坡笠」就已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鬥笠又稱笠帽、竹笠、箬笠,分為罩笠、罩頭坡笠、越南笠三個品種,是過去較為常見的防雨防暑器具。海南人什麼時候開始編織使用鬥笠,已經無從考據,但海南人戴鬥笠的風俗由來已久。明萬曆《儋州志》記載:「男女出入多縵布帕,戴藤笠。」清鹹豐《瓊山縣誌》記載:「郡城婦女出入用柔薄草笠綰縛以蔽其面。鄉村婦女出入用細滑竹笠裝戴,以蓋其頭。」民國《儋縣誌》記載:「笠,有油紙笠、蔑笠、箬笠、葵笠、藤笠」。對海南鬥笠的種類作了具體記述。
搓好的紅麻繩。
海南鬥笠中的罩頭坡笠也叫東坡笠,其形狀精美而實用,也最具有海南本土特色,其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瓊海一帶。瓊海陽江鎮一帶的村民很早就編織坡笠,陽江鎮嶺下村委會的後嶺村過去家家戶戶、人人都會編制坡笠。雖然時代在變遷,但瓊海人一直恪守著編織坡笠的傳承,懷著對坡笠的熱情,以純手工方式編制坡笠。
戴鬥笠曬鹽的島西農婦。
「東坡笠」傳承人馮增超
為了了解「東坡笠製作技藝」,一睹東坡笠代表傳承人的風採,我們來到了陽江鎮,幾經問路找到後嶺村。在一片檳榔樹和竹林遮掩的民房中,見到了現年58歲的東坡笠製作技藝傳承人馮增超,他可是陽江鎮有名的東坡笠製作者,堪稱手工技藝一流。其父親馮輝天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坡笠代表傳承人」,子承父業,馮增超高中畢業後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編制東坡笠,經過30多年的跟學磨練和不懈努力,煅就了純火爐青的技藝。2014年11月馮增超因此獲得了「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坡笠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鬥笠製作傳承人馮增超。
在馮增超的家裡,有籮筐、竹簸、竹扇、鬥笠等傳統竹器,馮增超拿出了竹篾條和已有雛形的坡笠,現場為我們編織起來。他熟練地將竹篾盤繞交疊,只見手指翻飛,篾隨手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自上而下,細細的竹絲經緯交織,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擴展,不多時,就編出一個大笠圈。竹篾在馮增超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變得靈動而歡快。在我們感到驚異的過程,一條條細小的竹篾變成一頂漂亮的鬥笠。東坡笠好戴難織,上等的東坡笠更難編織。同樣長的距離,同樣大的空孔,同樣密的幅度,精湛的編織工藝可見一斑。透過編織東坡笠過程,看到了時光沉澱的指尖技藝,而對於馮增超來說,一個手藝就是一份人生。馮增超用一雙巧手,延續心中那份不了的鬥笠情。馮增超拿出了父親馮輝天傳下來的老鬥笠,讓我們看到了那份沉甸甸的技藝,感受到了一種寄託、一份傳承。
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的勞作者。
東坡笠形狀雅致精美,蘊涵著獨特精湛的民間技藝,是海南人長期以來勤勞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僅是遮雨避陽的工具,還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道獨特的海南風情,也是千年民俗風情畫卷中的一抹濃濃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