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鬥笠和蓑衣 一片回憶和鄉愁情思的融匯

2020-12-14 中國僑網

海南鬥笠和蓑衣 一片回憶和鄉愁情思的融匯

2017年03月27日 17:14   來源:海南日報   

參與互動

  指尖上的傳承

  「我本農家子,童年曾作牧。倒騎牛背上,蓑笠吹橫竹。」500多年前,從海南走出去的 「理學名臣」、文淵閣大學士丘濬,為徐君《百牛圖》的題跋中附寫的這首五言詩,描繪了戴鬥笠、穿蓑衣、吹橫笛的牧童形象,把對童年的回憶和鄉愁情思融匯在情景之中,饒有詩情畫意,讀來耐人尋味,仿佛是丘公自我的寫照。

  鬥笠和蓑衣,作為古老的遮陽蔽雨用具,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顯得陌生而遙遠。在華夏數千年燦爛的文明史上,蓑衣和竹笠可不是一般的俗物,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生產中少不了的用具,也是人們寄託情志,感懷幽思的載體。

蓑衣和鬥笠已成了旅遊紀念品和生活裝飾品。

  鬥笠和蓑衣,笠以護頭,蓑以庇身。鬥笠,源於東方古國,一種遮陽蔽雨的竹藤編織帽子。蓑衣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從歷史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草編雨衣,那時就稱作「蓑衣」。

  早在2005年,海南「東坡笠」就已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鬥笠又稱笠帽、竹笠、箬笠,分為罩笠、罩頭坡笠、越南笠三個品種,是過去較為常見的防雨防暑器具。海南人什麼時候開始編織使用鬥笠,已經無從考據,但海南人戴鬥笠的風俗由來已久。明萬曆《儋州志》記載:「男女出入多縵布帕,戴藤笠。」清鹹豐《瓊山縣誌》記載:「郡城婦女出入用柔薄草笠綰縛以蔽其面。鄉村婦女出入用細滑竹笠裝戴,以蓋其頭。」民國《儋縣誌》記載:「笠,有油紙笠、蔑笠、箬笠、葵笠、藤笠」。對海南鬥笠的種類作了具體記述。

搓好的紅麻繩。

  海南鬥笠中的罩頭坡笠也叫東坡笠,其形狀精美而實用,也最具有海南本土特色,其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瓊海一帶。瓊海陽江鎮一帶的村民很早就編織坡笠,陽江鎮嶺下村委會的後嶺村過去家家戶戶、人人都會編制坡笠。雖然時代在變遷,但瓊海人一直恪守著編織坡笠的傳承,懷著對坡笠的熱情,以純手工方式編制坡笠。

戴鬥笠曬鹽的島西農婦。

  「東坡笠」傳承人馮增超

  為了了解「東坡笠製作技藝」,一睹東坡笠代表傳承人的風採,我們來到了陽江鎮,幾經問路找到後嶺村。在一片檳榔樹和竹林遮掩的民房中,見到了現年58歲的東坡笠製作技藝傳承人馮增超,他可是陽江鎮有名的東坡笠製作者,堪稱手工技藝一流。其父親馮輝天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坡笠代表傳承人」,子承父業,馮增超高中畢業後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編制東坡笠,經過30多年的跟學磨練和不懈努力,煅就了純火爐青的技藝。2014年11月馮增超因此獲得了「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坡笠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鬥笠製作傳承人馮增超。

  在馮增超的家裡,有籮筐、竹簸、竹扇、鬥笠等傳統竹器,馮增超拿出了竹篾條和已有雛形的坡笠,現場為我們編織起來。他熟練地將竹篾盤繞交疊,只見手指翻飛,篾隨手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自上而下,細細的竹絲經緯交織,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擴展,不多時,就編出一個大笠圈。竹篾在馮增超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變得靈動而歡快。在我們感到驚異的過程,一條條細小的竹篾變成一頂漂亮的鬥笠。東坡笠好戴難織,上等的東坡笠更難編織。同樣長的距離,同樣大的空孔,同樣密的幅度,精湛的編織工藝可見一斑。透過編織東坡笠過程,看到了時光沉澱的指尖技藝,而對於馮增超來說,一個手藝就是一份人生。馮增超用一雙巧手,延續心中那份不了的鬥笠情。馮增超拿出了父親馮輝天傳下來的老鬥笠,讓我們看到了那份沉甸甸的技藝,感受到了一種寄託、一份傳承。

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的勞作者。

  東坡笠形狀雅致精美,蘊涵著獨特精湛的民間技藝,是海南人長期以來勤勞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僅是遮雨避陽的工具,還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道獨特的海南風情,也是千年民俗風情畫卷中的一抹濃濃鄉情。

相關焦點

  •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5年05月29日15:34 圖為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時的情景。 人民網十堰5月29日電 鬥笠和蓑衣是中國農村幾千年來使用的雨具,在今天被現代的雨傘和雨衣所代替,如今的學生己經很少知道和看到鬥笠和蓑衣實物,鬥笠和蓑衣正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日,筆者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五峰鄉花紅村一組拍老房子時見到了鬥笠和蓑衣實物。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
  • 慕名蓑衣樊,想到小時候披蓑衣戴鬥笠割草放牛的日子
    大雨初霽、驕陽高照、微風徐徐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旅遊大巴率先把我們載入一片水旱交作的萬畝良田。據科學考證,這裡正處於地球上最適宜水稻生長的北緯37°~38°線上,這裡就是蓑衣樊村優質生態稻米生產基地。眼前正值麥收之際,聽說幾天之後,就會引黃灌滿麥田,插上綠油油的稻秧,變為一片水汪汪的稻田。
  • 探訪僑鄉「鬥笠村」:鬥笠編織工藝面臨失傳
    中新網安溪7月23日電 (林永傳 吳清遠 倪曉東)「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古代詩詞裡,有許多涉及鬥笠和蓑衣的詩句,鬥笠和蓑衣幾乎成了詩人的某種精神寄託。「頭戴鬥笠、身穿蓑衣」更是閩南僑鄉曾經的一道勞作風景。  在福建安溪縣長坑鄉,就有一個自清雍正年間起就遠近聞名的鬥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會編鬥笠  走進下林村,只見村邊翠竹環繞,幢幢漂亮的樓房掩映其間。
  • 彝良小草壩 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秋雨中來次穿越吧
    面對前來試穿蓑裙的遊客的詢問,賣蓑衣的村民一邊進行現場示範,一邊如數家珍地回答說,這些柔軟滑溜的蓑衣和配套的蓑裙用處很多,在農村進山裡打筍子或找天麻時,有了蓑衣這東西,就不怕雨水淋溼衣服和身子,或者走路時腳都跨不開或者走不快,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衣服被倒掛刺刮破。   當然,光有蓑衣蓑裙還不能避雨,還需買個鬥笠來一同使用。
  • 「西域情思」藝術沙龍在京舉辦 宋雪唱新疆鄉愁
    「西域情思」藝術沙龍在京舉辦 發起人宋雪唱響「新疆鄉愁」  2016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市朝陽區中盈藝術空間內,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沙龍活動。他們回憶了與新疆有關的往事,也就新疆的音樂文化進行了深入討論。  會上,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劉凡,回憶了他在新疆的經歷,並介紹了當前新疆發展的大好形勢。眾多藝術家認為,弘揚和傳播新疆音樂,有利於邊疆發展,有利於民族大團結,是對"一帶一路"大政策的積極響應。內地藝術界將和新疆的音樂人一道,共同唱響時代的主旋律。
  • 蓑衣造句和解釋_蓑衣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峻青《老水牛爺爺》:「實在是瞌睡不過了的時候,他就把蓑衣在堤坡上一鋪,閉一閉眼睛。」] 蓑衣在教材中的例句: 1、船夫披著蓑衣在船後用力地搖著櫓。
  • 蓑衣造句和解釋_蓑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蓑衣在教材中的例句:1、船夫披著蓑衣在船後用力地搖著櫓。(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5、搭船的鳥)蓑衣參考例句:1、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遠望。3、雁湖景區的錦山繡水,最宜樂山樂水者蓑衣鬥笠隨意徜徉。4、牛大力走近了些,見一位身穿蓑衣、頭戴氈笠的老漢坐在船尾垂釣。5、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 「歷代名人」張三丰留下三寶:蓑衣、鬥笠、碎銅茶
    不論嚴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蓑衣。張三丰預言歷史上,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流傳了很多張三丰的神跡。《明史》和《微異錄》中都有記載:張三丰居寶雞金臺觀時,曾遊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將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
  • 晚清老照片:百姓坐火車出行,袁世凱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扮漁夫
    晚清老照片:百姓坐火車出行,袁世凱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扮漁夫。圖為晚清時期的雲南思茅,思茅城裡的坤士抬著泥塑菩薩遊行,街上有很多的百姓圍觀。圖為晚清時期北洋水師小小學員,雖然他們年齡很小,但是看起來每個人都是英姿颯爽的。
  • 三裡屯藏了個小四川,鬥笠蓑衣支起灶臺吃魚鍋,川味小吃倍兒地道
    新中國成立後,川江航運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曾經辛苦艱苦的人工拉縴,傳承了幾百年的職業,已成永遠的回憶。但是千百年來人們的習慣被這樣流傳下來。四川號稱「千水之省」,人們傍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喜歡吃江河中的魚。工作中的人們在河邊就支起鍋灶捕魚即食,吃的就是一個鮮,這種味覺的偏好和生活方式被寫入了川人的骨子裡。
  • 蘭溪:農民胡爺爺戴鬥笠穿蓑衣 給學子上節約課
    胡躍華爺爺頭戴鬥笠,身穿蓑衣,將水稻種植的那些事與孩子們娓娓道來,從播種、育秧、插秧,再到灌水、除草、防病、治蟲等,讓孩子們知道水稻種植每一步都絕非易事。《憫農》我們人人能誦,但是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透過每一粒糧食,看到裡面的汗水,從而學會愛惜和尊重?通過胡躍華爺爺的講述,孩子們真正明白了背後的艱辛!  「光碟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位少先隊員都應不負『糧』心,做到餐餐光碟。」
  • 大衣哥朱之文頭戴鬥笠身披蓑衣,逗得妻子咯咯笑
    或許是為了應景,大衣哥還特意「打扮」了一番,在家裡戴著一頂鬥笠,後背還披著蓑衣,讓人忍不住想到雨中垂釣的老叟,令人忍俊不禁,沒想到大衣哥外表憨厚老實,內心卻如此活潑有趣,真的很會自娛自樂。從這段視頻中可以看到,除了大衣哥和大衣嫂,客廳裡還坐著一位男子,但顯然是聽慣了大衣哥唱歌,面對優美的嗓音已經「無動於衷」了,只顧低頭玩手機。
  • 雨天三匠:瓦匠 蓑衣匠 修傘匠
    其中原因,倒不是怕瓦匠把你漏雨的屋修得更漏雨——若修過還漏雨,瓦匠會臭了自己的名聲——怕和提防,主要是傳說一般瓦匠如果不滿意主家的飯食招待,便會在屋頂的某處瓦下安放符咒,讓主家不得安寧,嚴重的會有血光之災。所以無論主家怎樣窮,招待瓦匠的飲食是絕不能馬虎的,借錢請瓦匠,便成為鄉間常態。    我家祖上留下了一棟數百年的老瓦屋,受不起春夏兩季雨水衝洗,瓦屋一到雨天就會漏雨。
  • 無鬥笠,不玩杯 汝窯鬥笠杯品鑑
    汝窯源於宋,鬥笠杯亦興於宋,五大名窯還是宋,玩杯,少了鬥笠就少了歷史;茶女形象都離不開鬥笠,好茶配好器,茶韻的升華怎麼少得了鬥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田園茶境,一杯茶、一隻鬥笠,足矣!青澹汝窯鬥笠杯,形似鬥笠,杯口邊沿有四個豁口,仿佛鬥笠破損缺口。鬥笠為古人雨具,故瀟瀟雨下黃昏,用鬥笠杯啜飲茗茶,最能催人思古情懷。
  • 民國時期的蓑衣 你見過嗎?
    網友「毛禮明」@台州晚報:昨晚在叔公家看到一件古董蓑衣。聽叔公說這件蓑衣還是民國時期做的,年紀比我還要大呢。記者核實毛禮明是溫嶺箬橫人。這件蓑衣就是在叔公毛大爺家的一間小房間裡找到的。「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到、文章裡讀過蓑衣,但是真正的蓑衣倒是第一次見到。」毛禮明是80後,他說生活中大家都是用雨傘、雨衣,乍一見用棕櫚穿成的蓑衣,總覺得很新奇。據毛大爺介紹,這件蓑衣是民國時期叫師傅用棕櫚串成的。在那個時代還沒有雨衣,下雨天就穿著蓑衣幹農活,既不會被淋溼,還保暖。
  • 大道至簡·鬥笠杯
    碎 碎 念 鬥笠杯的整體造型, 如同山村水鄉裡蓑翁的鬥笠, 口部大 於嫋嫋茶煙中,或精心養身, 或參禪悟道,或約談好友, 鬥笠杯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好茶具。
  • 大衣哥穿蓑衣戴鬥笠像回古時代,有人說蓑衣比衣服整潔
    大衣哥唱歌成名,農民本色一直保持的很好,還愛好收藏古代的一些東西,像以前播種用的人力播種耬,還有最近穿的一件蓑衣,給人的感覺像重溫古時候一樣。不知道大衣哥從哪裡弄來一套蓑衣,前幾天下雨的時候,終於可以穿上一回。 圖片中大衣哥把一件蓑衣披在身上,用手系上帶子。
  • 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我的鄉愁是海南
    3月22日出版的《海南日報》A09版截圖↑↑以下是報導全文↓↓核心提示有時,鄉愁是故鄉的記憶;有時,鄉愁是變遷帶來的經久不忘的感受。中國電視文藝策劃人朱海說,自己的鄉愁是海南。他已是年逾花甲之人,心念海南,而更讓他心中滾燙的是:掛念海南的並非只有他一人。
  • 北靜王的蓑衣,是賈寶玉的噩夢,不但賈家因此抄家,還痛失林黛玉
    鶺鴒香念珠、茜香羅汗巾以及蓑衣。前文用了兩個篇幅講述了鶺鴒香念珠和茜香羅汗巾背後的真相,是北靜王藉以拉攏捆綁賈家結黨的隱喻。賈家最後被抄家,就是跟隨北靜王投機不成,被皇帝削藩奪爵。本文將詳細分析一下蓑衣的寓意。(第四十五回)寶玉笑道:「我這一套是全的。有一雙棠木屐,才穿了來,脫在廊簷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鬥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因說道:「是什麼草編的?
  • 跟著詩詞去旅行,領略徽州田園美景和淡淡鄉愁
    家鄉之美在每個遊子的心中,不同的境地不同的遭遇都有不同的鄉愁和記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山水識情意,鳥獸懂人心,山明水秀,景色大美。高高低低樹,彎彎曲曲河,無盡的相思鄉愁,借景抒懷,表達詩人內心深深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