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僑鄉「鬥笠村」:鬥笠編織工藝面臨失傳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探訪僑鄉「鬥笠村」:鬥笠編織工藝面臨失傳

  中新網安溪7月23日電 (林永傳 吳清遠 倪曉東)「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古代詩詞裡,有許多涉及鬥笠和蓑衣的詩句,鬥笠和蓑衣幾乎成了詩人的某種精神寄託。「頭戴鬥笠、身穿蓑衣」更是閩南僑鄉曾經的一道勞作風景。

  在福建安溪縣長坑鄉,就有一個自清雍正年間起就遠近聞名的鬥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會編鬥笠

  走進下林村,只見村邊翠竹環繞,幢幢漂亮的樓房掩映其間。上世紀80年代,該村因編織鬥笠而出名,被稱為「鬥笠村」。

  在村支書王金冬引領下,記者找到一位正在家裡削篾編織鬥笠的大伯王德穩。今年69歲的他儘管視力不太好,但織起鬥笠卻相當嫻熟流暢。

  王大伯告訴記者,編織鬥笠要經過砍竹、裁竹、削篾、編框、墊尼龍薄膜等多道工序,鬥笠規格有的小巧玲瓏,有的闊大如傘。以前下林村每到農閒,隨處可見聚在一起編織鬥笠的人們。

  當時,鬥笠是農村生活的必需品,每逢圩日,村民都將織好的鬥笠拿到長坑街道及鄰近的尚卿、感德、藍田等鄉鎮銷售,甚至還銷往福州、寧德、泉州等地。

  據王金冬回憶,鬥笠編織工藝是下林村的「傳家寶」,上世紀80年代,全村家家戶戶都會織鬥笠。

  民間工藝面臨失傳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農村,頭戴鬥笠、身穿蓑衣的身影已淡出人們的視野,鬥笠也已逐漸淡出市場。

  下林村有句俗語:耕田夠餬口,編織合零用。銷售鬥笠曾經是下林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最好賣的時候一天可賣出80-90頂鬥笠,每逢耕作季節,由於訂做鬥笠的人較多,一家大小經常要加夜班織鬥笠。」王大伯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頂鬥笠可賣4毛錢左右,一天大概能織6頂,這樣算來,一天也能掙到3塊錢左右。

  可是,到了90年代後,每頂鬥笠可賣到2元多一點,但銷量逐漸下滑;90年代中後期,鬥笠市場已逐漸萎縮,織鬥笠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的下林村,只有幾個老年人沒有丟掉老本行,閒時仍然編織鬥笠。但是,他們不再把它當作主要經濟來源,只是想讓這「傳家寶」不失傳。

  採訪中,下林村的許多村民表示,編織鬥笠這門傳家絕活慢慢消逝,很是可惜,希望政府採取措施來搶救這門技藝。(完)

相關焦點

  • 天寶鬥笠:平生煙雨見證時代
    隨著社會的變遷、工業化的洗禮,以及老一輩匠人的逐漸老去,茶鋪大笠的傳統工藝及其文化面臨著不斷萎縮的局面。現在,茶鋪人要藉助畲族特色村開發旅遊的契機,繼續把傳統鬥笠產業發揚光大。歷史有名的專業村鬥笠,是古人遮陽和避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等編織而成。鬥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俗語稱之為鬥笠,是因其平面如鬥大小。
  • 海南鬥笠和蓑衣 一片回憶和鄉愁情思的融匯
    鬥笠和蓑衣,作為古老的遮陽蔽雨用具,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顯得陌生而遙遠。在華夏數千年燦爛的文明史上,蓑衣和竹笠可不是一般的俗物,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生產中少不了的用具,也是人們寄託情志,感懷幽思的載體。蓑衣和鬥笠已成了旅遊紀念品和生活裝飾品。  鬥笠和蓑衣,笠以護頭,蓑以庇身。鬥笠,源於東方古國,一種遮陽蔽雨的竹藤編織帽子。
  • 宜豐的鬥笠
    ▲秋雨家鄉人做鬥笠,用的材料都來自竹子。記憶中家鄉的鬥笠都是村裡手巧的農民自己做的,很少有到集市去買的。家鄉的鬥笠有大中小不同的型號,大的主要用來擋雨,小的一般用來遮陽。傘對於從事田間勞作的農民來說,毫無作用,農民只有戴上輕便實用的鬥笠,才既可防雨防曬、又不影響雙手從事勞作,還可起到安全帽的作用,既經濟又實用。對於農民來說,鬥笠比雨傘要重要得多,這種農民自產自用的勞保用品,堪稱是古代勞動人民一項偉大的發明。
  • 中方縣中方鎮:一頂鬥笠「戴」來億元產業
    中方縣中方鎮:一頂鬥笠「戴」來億元產業8月22日,中方縣中方鎮龍井村,中方鬥笠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正在晾曬編織好的鬥笠。雷鴻濤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軍 雷鴻濤 通訊員 湯惠芳 諶彥君 初秋時節,走進「鬥笠之鄉」中方縣中方鎮,來到了一個鬥笠的世界。祠堂裡、屋簷前、大樹下,隨處可見村民在編織鬥笠。
  • 惠安6旬老人手編惠女鬥笠 堅持半世紀盼後繼有人
    鬥笠,是一種遮陽避雨的用具。黃鬥笠與惠安女的花頭巾、寬筒褲組合在一起,構就惠女服飾獨特的藝術魅力。惠安縣有這麼一位老人,從12歲開始就手編黃鬥笠,迄今已整整54年。他盼望著後繼有人,來傳承這門傳統手藝,讓惠女傳統服飾不會失傳。
  • 越南鬥笠式微 民間成立工作坊保存編藝助弱勢
    越南鬥笠名聲響徹國際,但在越南境內自90年代起漸漸式微。承天順化省一家鬥笠工作坊號召當地弱勢婦女一起傳承鬥笠編藝,也能賺取生活費、補貼家用。一提到越南,女性戴著鬥笠、身穿奧黛的畫面深植人心,這身穿搭又以中部的承天順化省最出名。
  •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即將消失的鬥笠和蓑衣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5年05月29日15:34 圖為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時的情景。 人民網十堰5月29日電 鬥笠和蓑衣是中國農村幾千年來使用的雨具,在今天被現代的雨傘和雨衣所代替,如今的學生己經很少知道和看到鬥笠和蓑衣實物,鬥笠和蓑衣正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日,筆者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五峰鄉花紅村一組拍老房子時見到了鬥笠和蓑衣實物。72歲的房主王華菊老人向我們展示了蓑衣和鬥笠穿戴法。
  • 鬥笠——記憶中的「小老表」們和鬥笠那淡淡的桐油味
    寫在前面的話——鬥笠,遮陽避雨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是用竹篾夾住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邊沿可做成超過成人兩肩的寬度。過去的贛東北「老表」們(江西原生態村落的同輩人之間可相互稱呼「老表」,相當於「老鄉」這個稱呼)不管下雨還是天晴都是頭上戴著鬥笠或是將鬥笠背在背後,是「老表」們重要的日用生活必需品,也成為我少兒時期記憶裡最美的一道風景之一。
  • 無鬥笠,不玩杯 汝窯鬥笠杯品鑑
    汝窯源於宋,鬥笠杯亦興於宋,五大名窯還是宋,玩杯,少了鬥笠就少了歷史;茶女形象都離不開鬥笠,好茶配好器,茶韻的升華怎麼少得了鬥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田園茶境,一杯茶、一隻鬥笠,足矣!青澹汝窯鬥笠杯,形似鬥笠,杯口邊沿有四個豁口,仿佛鬥笠破損缺口。鬥笠為古人雨具,故瀟瀟雨下黃昏,用鬥笠杯啜飲茗茶,最能催人思古情懷。
  • 《光遇》鬥笠怎麼搭配好看 鬥笠搭配推薦
    光遇鬥笠怎麼搭配好看?光遇的鬥笠先祖周四就要復刻,很多玩家已經在開始思考鬥笠怎麼搭配才好看,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個鬥笠的搭配推薦吧!#多棲創作多收益#光遇鬥笠搭配推薦鬥笠搭配套裝方案一:鬥笠+黃鼠狼+棉褲+季節項鍊鬥笠穿搭物品獲取途徑介紹:1、鬥笠可以通過復刻長笛先祖兌換獲得;2、黃鼠狼可以通過復刻道士頭先祖兌換獲得;3、棉褲可以通過兌換音韻季的任一先祖兌換獲得;4、季節項鍊只要買了季節就能擁有。
  • 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驚現唐山(圖)
    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驚現唐山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昨天上午,非物質文化遺產鐵紅金圈釉傳承人、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藝術總監張惠峰與夫人史豔華展示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日前,一款黑色釉層中散布著圓狀斑點,在陽光下折射七彩光芒的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在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與市民見面。據研製者張惠峰介紹,經過大量的燒制試驗和反覆調整坯釉料配比結構,成功攻克了產品溫度,坯、釉結合與窯溫和氣氛等技術難題。陶瓷專家評價該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為唐山燒制的最接近宋代曜變天目瓷的作品,是唐山陶瓷歷史性的突破。據悉,張惠峰將攜黑色曜變天目釉鬥笠盞亮相本屆陶博會。
  • 《光遇》鬥笠怎麼搭配好看 鬥笠搭配分享
    導 讀 光遇鬥笠怎麼搭配好看?
  • 株洲淥口區王十萬,鬥笠仙人的傳說
    話說王十萬的赤石村河邊有個珍珠潭,曾經留下仙人的足跡。有一個靠打魚為生的鬥笠矮子,住在河邊,單身,平時不太與人交往。夫婦倆正高興,鬥笠矮子正好經過,丈夫看見鬥笠矮子,相調侃一下他,說道:鬥笠矮子,都說你有道法,有本事,你能讓我們這一丘田插不完就算你有本事!鬥笠矮子也不說話,脫下腳上的一隻草鞋丟進田裡。這時插滿秧苗的田裡,一隻十幾斤的草魚串來串去,夫婦倆立即跳到田裡抓草魚。抓來抓去,一直抓到天黑,最後抓到了一隻草鞋,本已插好的秧苗被夫婦倆抓草魚全部踩倒,這丘田最終沒有插完!
  • 即將消失的技藝之手工編制鬥笠[組圖]
    湖北省鄖縣白桑鎮楊家河村71歲的老人羅高太在修剪帽坯上的竹毛和竹茬。中國網圖片庫 曹忠宏攝    湖北省十堰市鄖縣白桑關鎮楊家河村71歲的村民羅高太,從16歲開始編制鬥笠。50多年來,他累計編制鬥笠3萬餘頂,鬥笠俏銷鄂、豫、陝三省鄉村。由於他編制的鬥笠做工精細,美觀耐用,深受百姓的喜愛。    鬥笠是學名,在十堰境內,人們稱為「雨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多農村家庭會做編鬥笠這種活兒。
  • 北宋鄧窯蛋青釉刻花鬥笠碗
    原標題:北宋鄧窯蛋青釉刻花鬥笠碗   圖1鄧窯蛋青釉刻花鬥笠碗(面)   這件北宋蛋青釉刻花鬥笠碗(圖1、2、3),敞口,斜直壁,殘口,高7、口徑18、胎厚0.3釐米,小圈足,足高0.7、足徑4.9釐米。
  • 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村名片 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距玉峰場鎮4公裡,由原鬥笠村與紅苗子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3.1平方公裡,共有村民548戶1936人。>走出脫貧新路子 村民過上好日子 近日,記者來到大英縣玉峰鎮鬥笠村,只見綠油油的蔬菜讓整個村莊充滿勃勃生機。
  • 宋元青瓷鬥笠碗,看哪個朝代的鬥笠碗器型美
    鬥笠碗是中國瓷器中經典器型,以造型優美取勝,宋代創燒,歷代都有仿燒,但是藝術水平一直沒有超越宋代鬥笠碗,可見宋代的藝術審美高度是中國醫師巔峰,一直被模仿從來未被超越,宋代鬥笠碗以龍泉鬥笠碗和景德鎮影青瓷鬥笠碗最為出名,質薄而色白,微以定。
  • 「方志於都」 朱總司令買鬥笠
    朱總司令買鬥笠蘇區時期,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進行瘋狂圍剿,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人民和紅軍部隊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紅軍官兵從總司令到一般戰士,一律只吃五個毫子的夥食,並且還要從夥食中節省下夥食尾子作為零用錢。在1931年深秋,朱德總司令率紅軍到於北地區開展消滅白色據點,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動。
  • 廣西全州有個做鬥笠賣的雙胞胎村,誰能破解其中之謎?
    近日,受友人相邀,再次走進廣西全州縣石塘鎮興坪村委(也誤寫為興坪)仁甲村。聽當地村民說,這是一個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古村,是當年中央紅軍長徵經過之地。除嫁來者外,村民基本上都是唐姓。此自然村又包括仁甲新村、老村、立崗頭三個片村,有人口近千,但在家只有兩三百人。
  • 探秘:定窯中的白釉印花鬥笠盞
    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聊一聊定窯中的白釉印花鬥笠盞。定窯白釉居多,其裝飾方法,除了素麵之外,還有印花、劃花、刻花等比較常見,以及剔花。其釉色有玉質感,白釉的最高境界是象牙白,今天咱們聊的這件定窯白釉印花鬥笠盞在北宋定窯中比較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