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安溪7月23日電 (林永傳 吳清遠 倪曉東)「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古代詩詞裡,有許多涉及鬥笠和蓑衣的詩句,鬥笠和蓑衣幾乎成了詩人的某種精神寄託。「頭戴鬥笠、身穿蓑衣」更是閩南僑鄉曾經的一道勞作風景。
在福建安溪縣長坑鄉,就有一個自清雍正年間起就遠近聞名的鬥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會編鬥笠
走進下林村,只見村邊翠竹環繞,幢幢漂亮的樓房掩映其間。上世紀80年代,該村因編織鬥笠而出名,被稱為「鬥笠村」。
在村支書王金冬引領下,記者找到一位正在家裡削篾編織鬥笠的大伯王德穩。今年69歲的他儘管視力不太好,但織起鬥笠卻相當嫻熟流暢。
王大伯告訴記者,編織鬥笠要經過砍竹、裁竹、削篾、編框、墊尼龍薄膜等多道工序,鬥笠規格有的小巧玲瓏,有的闊大如傘。以前下林村每到農閒,隨處可見聚在一起編織鬥笠的人們。
當時,鬥笠是農村生活的必需品,每逢圩日,村民都將織好的鬥笠拿到長坑街道及鄰近的尚卿、感德、藍田等鄉鎮銷售,甚至還銷往福州、寧德、泉州等地。
據王金冬回憶,鬥笠編織工藝是下林村的「傳家寶」,上世紀80年代,全村家家戶戶都會織鬥笠。
民間工藝面臨失傳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農村,頭戴鬥笠、身穿蓑衣的身影已淡出人們的視野,鬥笠也已逐漸淡出市場。
下林村有句俗語:耕田夠餬口,編織合零用。銷售鬥笠曾經是下林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最好賣的時候一天可賣出80-90頂鬥笠,每逢耕作季節,由於訂做鬥笠的人較多,一家大小經常要加夜班織鬥笠。」王大伯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頂鬥笠可賣4毛錢左右,一天大概能織6頂,這樣算來,一天也能掙到3塊錢左右。
可是,到了90年代後,每頂鬥笠可賣到2元多一點,但銷量逐漸下滑;90年代中後期,鬥笠市場已逐漸萎縮,織鬥笠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的下林村,只有幾個老年人沒有丟掉老本行,閒時仍然編織鬥笠。但是,他們不再把它當作主要經濟來源,只是想讓這「傳家寶」不失傳。
採訪中,下林村的許多村民表示,編織鬥笠這門傳家絕活慢慢消逝,很是可惜,希望政府採取措施來搶救這門技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