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詩書畫印,「四爺」提升了琺瑯彩的藝術格調

2020-12-09 正廣文化

雍正琺瑯彩

雍正 琺瑯彩青山水把壺

琺瑯彩是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據檔案記載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宮廷檔案記載和琺瑯彩瓷器原盛匣之標識,琺瑯彩瓷器之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

雍正 琺瑯彩赭墨竹石圖碗

琺瑯彩瓷器是專供帝後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製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後,在皇帝的授意下,於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後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雍正 琺瑯彩黃地芝蘭圖盤

琺瑯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瑯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雍正 琺瑯彩芝仙祝壽圖碗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瑯彩的器物。

至雍正時發展到一個全新時期,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幹預下,隨著造辦處自煉琺瑯料的成功,和愈來愈多的宮廷書畫家參與琺瑯彩瓷器的繪畫和寫字,它一改康熙琺瑯彩多在色地上畫圖案裝飾的風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筆重彩畫描繪花鳥、山水、竹石等,同時配以相應的題詩,使中國傳統畫中所講究的詩、書、畫、印畫法在琺瑯彩瓷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形成了雍正琺瑯彩善以單一彩料繪畫,畫面色調淡雅、柔和的特點。

清雍正 紫紅地白梅琺瑯彩小碗

高3.5cm,口徑7.3cm,足徑2.9cm

盅口微撇,深腹,淺圈足,足內青花雙方欄內署「雍正年制」4字楷書款。通體紫紅色地上用琺瑯彩繪白色梅花,黑色樹幹。器物小巧,色彩對比鮮明,繪畫技藝高超,為雍正琺瑯彩中的精品,我院僅有1對。

雍正時期琺瑯彩工藝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與雍正皇帝親自幹預琺瑯彩器的製作密切相關。雍正皇帝對琺瑯彩器的胎體、原料、圖案、繪工、釉色要求非常嚴格,使此時期琺瑯彩器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清雍正 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

高6.9cm,口徑14.6cm,足徑6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琺瑯彩描繪梅花兩株,枝幹蒼老虯勁,設色嬌豔。樹下牡丹花朵怒放。一側墨彩題「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七言詩句。引首鈐閒章「先春」,末尾鈐閒章「壽古」、「香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案記載,琺瑯彩瓷器的畫匠多出自供奉於內廷的如意館畫師,雍正朝有戴恆、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正是畫工的精湛技藝和非凡的藝術修養,方使琺瑯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

清雍正 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花鳥紋碗

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內壁模印鷺鷥蓮花圖,內底心模印「永樂年制」陰文四字篆書款。外壁以胭脂紅為地,上飾三個團扇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壽山福海」、「福壽萬代」、「竹梅雙雀」圖。開光之間以綠、紫、黃等彩描繪皮球花紋。外底繪一碩桃,桃實內以胭脂紅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這種集模印、彩繪於一體的裝飾方法在雍正琺瑯彩瓷器中極為罕見。此外,這種將年款署於一枚桃實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獨特的。康熙、雍正時琺瑯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絕大多數是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個別的也使用宮廷遺留的明代永樂、宣德時景德鎮官窯暗花白瓷胎,這件琺瑯彩花鳥紋碗即為其中的一件。

清雍正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

高5.2cm,口徑10.3cm,足徑4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黃釉地上繪洞石蘭花圖。一側以黑彩題寫「雲深瓊島開仙徑,春暖芝蘭花自香」七言詩句,引首鈐「佳麗」,句末鈐「金成」、「旭映」三枚胭脂彩篆體閒章。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造型優美,繪畫精細,堪稱詩、書、畫、印俱佳的精品。

清雍正早期琺瑯彩瓷器雖沿襲康熙時在色地上繪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繪雀鳥,而後新增各種不同的山石花鳥題材,更配以詩句、印章。後期逐漸脫離銅胎畫琺瑯的影響,發展成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白地琺瑯彩瓷,形成雍正朝獨特的儒雅風格。

清雍正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

高16.9cm,口徑3.9cm,足徑4.9cm

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內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琺瑯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松樹蒼勁,翠竹挺拔,梅花秀麗,綠葉襯託紅花,畫筆委婉細膩,此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圖案上方墨書「上林苑裡春常在」7字,筆法自然流暢。在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成印章式款,分為「翔採」、「多古」、「香清」三組。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欖狀,又稱「橄欖瓶」,造型秀美,工藝精細,胎體輕薄,似半脫胎。釉質瑩潤無瑕疵,彩繪紋飾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傑出之作。

清雍正 黃地琺瑯彩桃花紋杯

高4.5cm,口徑7.4cm,足徑2.8cm

杯撇口,弧腹,圈足。杯內光素無紋飾。外部黃色地上一側繪桃樹一株及兩枝梨花,另一側題寫五言詩句。引首鈐「佳麗」,句末鈐「金成」、「旭映」紅彩篆體閒章。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蠟珠攢作蒂」一句,出自唐代詩人溫庭筠《海榴》詩。

此杯胎體輕薄,裝飾集詩、書、畫、印於一體。圖案色彩鮮豔,筆觸細膩。赭色的枝幹、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嬌黃的花蕊、嫩綠的花葉相互映襯,妖嬈美麗。

雍正琺瑯彩瓷大多繪於素白器上,只有少數襲用康熙時期色地裝飾,此件器物系恰是沿襲了康熙琺瑯彩色地的裝飾風格。

清雍正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

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於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

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豔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託,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

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雲」。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

半脫胎

瓷器的胎很薄,形容它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據文獻記載,明代萬曆時吳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蟬翼」,只見透明釉幾乎不見胎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這兩句古人詠薄胎瓷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瓷器之薄。半脫瓷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很艱難,極容易變形。半脫胎瓷始於永樂,成化時有了極高成就,明末較為流行,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官窯有生產,以雍正朝製品最為精緻絕妙。

清雍正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

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內壁白釉無紋飾。外壁施黃彩地,純淨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虯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豔麗,一側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底足內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雍正時,琺瑯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於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於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使琺瑯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瑯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合,設色豔麗,繪畫精細。

清雍正 藍料彩山水圖碗

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內壁無紋飾,外壁一面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滄海綠無邊」。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一枚,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藍料彩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繪畫極精緻,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中屬上乘之作。特別是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畫面上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器中,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的瓷器極罕見。

相關焦點

  • 論中國畫的詩書畫印
    論中國畫的詩書畫印摘要:詩書畫印是中國畫特有的,含有四種優秀文化綜合在一起的表現形式,而這種表現形式是經過歷代書畫大師不斷總結、逐步完善形成的。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過唐、宋、元眾多文人士大夫的探索,到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代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等,把詩書畫印的相互融合達到了歷史的一個高峰,到清末民初以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為代表的「四絕」文人以書畫統一,出神入化的作品更是給詩書畫印的互「化」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 全國「中山國杯」詩書畫印聯賽啟動
    本報訊 (記者 黃鎣)10月8日,全國「中山國杯」詩書畫印聯賽啟動儀式暨「厝王杯」詩詞大賽頒獎慶典在石家莊隆重舉行。省會詩、書、畫界領導及名家100餘人參加了盛會。  該活動由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市美術家協會、市詩詞協會、中山國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
  • 領略「四絕壓群倫」 藝術全才餘任天詩書畫印精品展諸暨開展
    11月24日上午,「風物故山最親切」——餘任天詩書畫印精品展在諸暨博物館開展。這場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諸暨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展覽,是紀念餘任天先生誕辰11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餘任天先生1908年出生於諸暨,是浙江現代美術史上詩書畫印均有頗高建樹的藝術大家,有「四絕壓群倫」的藝術全才之美譽。
  • 透過細節看真假:雍正琺瑯彩
    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瑯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瑯釉則叫琺瑯彩。 琺瑯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瑯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 且在畫面上增加了詩文、書法和印章,形成了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中國畫形式。紋飾內容也增加了山水與花鳥題材的圖案。
  • 廣東青少年詩書畫印大賽書法現場賽舉行
    1月19日,「詩書畫印 文脈嶺南——首屆廣東青少年詩書畫印大賽」書法現場賽在廣州番禺舉行,近2000名青少年及家長現場揮毫潑墨,比拼書法才藝。廣州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梁世雄、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國城、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鍾瑞軍及碧桂園有關負責人參與藝術沙龍和現場指導。    比賽現場,參賽選手需在主辦方提供的涵蓋成語、對聯、古詩文、名人名句組成的題庫裡選擇其一,在規定的30分鐘內,使用組委會提供的墨、專用(蓋章)宣紙,用自己最擅長的技法和對書法理解,進行線條構圖及發揮創作。
  • 吳廣詩書畫印藝術回湘匯報展長沙舉行
    「吳法吳跡·吳廣詩書畫印藝術回湘匯報展暨五體書曾國藩楹聯展」在湖南省長沙天心區湖南省文化館開幕。在展出作品中,能看出吳廣對中國繪畫中和正脈的堅守。紅網時刻6月11日訊(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徐卓俊)今日,「吳法吳跡·吳廣詩書畫印藝術回湘匯報展暨五體書曾國藩楹聯展」在湖南省長沙天心區湖南省文化館開幕,受到書畫藝術界的關注。吳廣是湖南湘陰人,現居深圳,當代青年學者,金石書畫家,作家,詩人。他擅詩書畫印,偶作歌曲賦,喜經史子集。
  • 唯印彰書畫 金石蘊大千——談張大千的篆刻藝術
    張大千是有世界影響力的國畫大師,他的篆刻藝術也獨具特色。美術史家、書畫鑑賞家魏學峰評論道:「大千先生不以篆刻名世,但他的篆刻藝術入古出新,有筆、有法、有情、有魄、有意,應當在中國現代篆刻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一中國書畫是融入「詩、書、畫、印」的綜合性藝術。作為治印的篆刻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許多藝術家都學習研究,張大千也不例外。
  • 詩人、書畫家龐一行:德藝雙馨贏讚譽 詩書畫印展才情
    作者/梅雪在青島藝術圈裡,能夠做到詩書畫印全能的藝術家並不多見,龐一行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在當地那可是有口皆碑,讚譽不絕的。先生涉獵廣泛:愛詩詞、撰名聯、擅書畫、懂篆刻 ,其書畫筆墨酣暢淋漓、揮灑自如、頗具氣魄,詩詞聯賦更是文思泉湧、信手拈來、妙筆生花,皆顯示出其超凡的藝術天賦與才氣,偶爾聽他吹一支壎曲,更是讓人震撼,無不顯示出其高深的文化素養、文學功底和藝術造詣。而他的藝術天賦得益於他近半個世紀深厚的文化底蘊的積累與豐富的人生閱歷。
  • 他是蕭退庵的弟子,詩書畫印無所不能!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安終南印社顧問,陝西省文史館館員。張範九先生1923年生於蘇州一書香門第,自幼即隨祖父張蟄公學習詩文,後拜江南大書法家蕭退庵為師,學習書法,工篆書。又投吳江老畫師顧墨畦之門,學習國畫,工山水。繼又入吳門金石家周梅谷門下,學習篆刻,工漢印。業餘研習詩書畫印六十餘年,不論書畫金石均能為之。
  • 詩書畫印助戰「疫」:蔡小石、林振雄、鄭振榮、陳元龍等書畫情結
    詩書畫印助戰「疫」:蔡小石、林振雄、鄭振榮、陳元龍等書畫情結然而在春節前至今的疫情期間,他們紛紛鋪紙研墨,將激蕩於胸中的深情寄託於書畫之上……他們的書畫風格,又各具特色……令人欽佩之餘,不免好奇……那麼,一睹為快吧!
  • 吳廣詩書畫印藝術:「荷花可傳,山水可立,人物可琢」
    展 前 贅 語寫在《吳廣詩書畫印藝術回湘匯報展暨五體書曾國藩楹聯專題展》前面文丨吳廣 湖南是我的故鄉,這裡賦予我籍貫愚十二歲自學詩詞楹聯,十六歲輟學自習書畫篆刻,二十三歲從軍嘗試改寫人生,二十四歲成為全軍文化工作先進典型,二十五歲成就所謂「南國傑出青年軍人」,並以專業第一名考入軍藝,後畢業留校工作過。十四次調京工作單位不放,十年後毅然轉業,再次黯然融入社會,重整自己的筆墨人生。
  • 詩書畫印助戰「疫」:葉春芳詩詞作品欣賞
    詩書畫印助戰「疫」:葉春芳詩詞作品欣賞 雖然我知道著作等身的賴老《花鳥詩緣》、《青春夢痕》、《浪花集》、《翠痕集》、《老記雜憶》等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新聞等專輯等如數家珍的作品,但在兩位老人家跟前,很少聽他們會講起詩詞歌賦和新聞寫作的話題,也許是老人家的私人空間與生活的一些習慣吧,只是我這個不速之客的幾次到訪,倒像是攪擾了他們的原本平靜淡泊的生活秩序。
  • 《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
    央廣網廣州9月13日消息(記者鄭澍)日前,一部關於詩、書、畫、印的藝術研究著作《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以下簡稱《移花就鏡》)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據悉,該書是一部建基於《二十四詩品》,涵蓋中國詩、書、畫、印各門類各時期的文藝評論和理論佳著。讀者可以通過這一本書讀懂「二十四品」美學傳統,打通詩書畫印品鑑通識。《移花就鏡》作者羅韜,廣東新會人,《羊城晚報》編委,廣東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著有《張九齡詩文選注》、《半半集》等。
  • 畫家吳靜初作品展開幕,詩書畫印相得益彰
    12月11日,由西泠印社、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浙江省美協等主辦的「吳靜初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布滿三大展廳的130餘件(組)花鳥作品意境高雅,與書法、篆刻相得益彰,充滿了書卷氣。重學養、求通變,書畫篆刻兼而好之。在當代中國畫壇,能夠集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三員」於一身的屈指可數,吳靜初是其中一位。
  • 琺瑯彩,宮廷瓷器的代表作
    琺瑯彩,彩瓷品種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 乾隆以後即少有製作。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琺瑯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 據檔案記載有400多件。
  • 博聞強識 砥礪奮進——當代書畫印名家徐雄關助力文化中國夢
    與那些只是一味苦練並且「專練一體」的書家不同,徐雄關為人稱道的是詩書畫印四絕的才氣,他對書畫印的執著追求有增無減,能力上更是突飛猛進。徐雄關把藝術大師吳昌碩當做人生追隨的目標,砥礪奮進。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傳承幾千年,縱觀當今國內外藝壇,從事書畫印創作的很多,但在書畫印藝術領域三藝俱精者寥寥無幾,取得突破並有所成就者更是鳳毛麟角,而徐雄關就是一位當今書畫印領域中的佼佼者。經過幾十年藝術的取捨融鑄和提煉升華,徐雄關走出了一條取精用宏,沉雄奇崛、古樸高華的藝術之路,從頓悟到融通,並逐漸達到通會之境界。
  • 專訪政合宮宮廷琺瑯彩品牌創始人孫赫陽
    中國財富網訊,在中國陶瓷燒制歷史中,出現過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四種彩瓷,其中琺瑯彩最有傳奇色彩,因為它是宮廷御用陶瓷,而且是在京城畫胎燒制,康、雍、乾清三代皇帝親自參與此事,馬未都稱琺瑯彩為「官窯中的官窯」。
  • 駐閩軍隊老幹部詩書畫印作品展明日閉館
    福州新聞網3月12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曾建兵 通訊員 周建國)在西湖書院舉辦的駐閩軍隊老幹部「雙擁·國防」詩書畫印作品展,經歷1個月的展出後將於明日閉展。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5萬名市民欣賞了駐閩陸、海、空和武警部隊老幹部精心創作的詩書畫印作品。
  • 乾隆夏季納涼瓷枕印有西洋女郎 琺瑯彩華麗(圖)
    乾隆夏季納涼瓷枕印有西洋女郎 琺瑯彩華麗(圖) 2014-07-08 15:44:17寶林博物館副館長陳寅說,該館以「藝術感染生活,收藏品鑑人生」為辦館理念,作為重慶首個以巴渝文化為特色的民辦博物館,館內常設10個展廳,館藏數量近7000件,其中涵蓋古化石、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善本、雜件等多種類別。近日,記者前往該館,為你一探三件鎮館珍寶的「真容」。
  • 誰愛風流高格調?——簡評北京大學馮健博士的詩和畫
    馮健的藝術創作,崇雅嫉俗,但卻能夠在法度與性情之間謀得協調,他是如何做到的?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馮健的詩畫創作,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顯著特徵。其一,追求格調,恣意性情。在馮健看來,作詩如做人,格調要高;作畫如作詩,用筆要雅。一旦格調低俗,就無藥可治。所以對於詩畫,他首先講究的是格調,然後再及其餘;放縱性情,而不拘於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