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阿細人:一位彝族阿細姑娘的民族情

2020-12-07 彌勒阿細人

體 驗 民 族 身 份

錢秋盈

其實在高考報志願之前,自己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彝族身份。因為戶口不在自治區,我從來沒有因為是少數民族享受過中考,高考加分的待遇。只覺得彝族就是身份證上,戶口冊上,那欄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民族罷了。

我的老家在彌勒,是純純正正的彝族自治區。走在街上四處可見身著民族服裝的老人,小孩。在那裡大家不會說自己是彝族,而是說自己是撒尼族或是阿細族。都是彝族的分支,但民族服裝不同,民族語言不同。爸爸媽媽都是阿細族,但只因為是兩個村子的人,就有著不同的語言。

父母是想給我更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出生在省會城市,生活在省會城市,一年也就回一兩次老家,我沒有一套自己的民族服裝,也聽不懂民族語言,甚至沒有過過幾次火把節,有時候想要了解一下我們民族的一些信仰,都要上網搜索。 父母小時生活的村子,是真真正正在大山裡的傳統村落,儘管現代化的步伐四處逼近,但老家的村子裡,還是有土基房,還是有背著木柴,熬著豬食的村民。逢年過節,還是要上山去拜拜那山神廟。我何嘗不喜歡他們語調婉轉的阿細話,何嘗不喜歡五顏六色精細繡花的民族服裝,只是每次他們交談完,又轉過來用不是太流利的漢話與我交流時,讓我覺得我又是那麼格格不入。

我的長相總會讓同學以為我是藏族或是新疆姑娘,每次解釋道我是彝族人時,卻又不知所言,因為我並不是特別了解我的民族。我可能會講那麼幾句常用的民族語言,會唱那麼幾首飯桌上經常聽到的阿細酒歌,可是我卻不知道自己在唱什麼,我理解不了他們說話,唱歌時的心情,因為他們不是表演,那是自然流露,是脫口而出,不需要準備,而我不同。回老家過年的時候,村裡總會搭舞臺讓村民們展示才藝。大家都歡呼雀躍,彈起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唱起阿細民歌。我滿眼羨慕,但我想我是有這樣多彩多情的細胞的,因為操起傣族樂器葫蘆絲,我一年多的時間就考完了十級,奈何現在要融入我的阿細群體中,已不是那麼容易。或許要專門像英語這樣開一門課,我才學得會我的民族語言,學得會阿細跳月。

有時候也會為自己被漢化而悲哀。總覺得自己是不是失去了什麼,就像失去了那語調婉轉的民族語言,那歡歌起舞的阿細跳月,那舉著火把慶祝火把節的自豪感。開學之前,老師通知要帶自己的民族服裝上學,爸媽帶著我去老家挑選民族服裝,我的眼光總是停留在那些被改良過的好像每個民族都通用的裙子上面,爸爸媽媽說好看的民族服裝我卻覺得難以接受,這或許也是我丟失的民族歸屬感吧。

因為身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我並不是太了解外地漢族人對少數民族的印象和了解程度。直到來到廈門,去酒店登記身份證的時候,櫃員看到我的彝族身份,和我說話,誇我普通話挺標準的;開學以後,有的老師給我們進行了摸底測驗,聽了我們的英文自我介紹,然後鼓勵道我們的程度挺不錯的。從這幾件事中,我大概明白了,少數民族在漢族人的印象裡應該是穿著五彩的民族服裝,或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馬馳騁,或是在唱著自己的民族歌曲翩翩起舞,好像與這發展著的,現代化的世界不搭邊似的。

但我並不會因為我少數民族的身份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因為是我的少數民族的身份,讓我得以進入我從小夢想的大學,是我少數民族的身份,給了我多才多情的細胞。也是我少數民族的身份,讓我得以用最近的姿態,去探知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以少數民族的血統去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聽不懂民族語言,但是我能感受圍著火堆烤一點洋芋,燒一點餌塊吃的幸福和滿足,我能體會看著摔跤場上自己的親戚贏得比賽,鬥牛場上壯牛們互不相讓的激動。大學錄取結果下來了以後,有的同學分數比我高,錄取的學校卻不如廈門大學,他們總會不服氣地說:「你不就是憑著少數民族的身份嗎?」那一刻我又會為我是少數民族而自豪。因為哪怕考分很高,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在重大的典禮上展示自己民族獨有的文化。

開學以後才了解到新疆同學們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不同的民族。看著他們時不時的來一次民族聚會,辮著長辮,聚在一起跳著民族舞,約著一起不畏遙遠的去尋找正宗米粉,為自己吃到正宗烤肉串激動不已的時候,我感受到他們的民族團結與民族自豪。我重新審視自己,我好像突然理解了為什麼在得知我考上了廈門大學的時候,親戚比我還激動;為什麼父母親一定要我穿上原汁原味的阿細服裝——因為我代表的是阿細族。

從進入大學的這一刻,我正式帶著我的彝族身份走向社會,我會更多地去了解我的民族並讓更多人了解彝族不一樣的風採,了解彝族人並不遜色於漢族,並不落後於漢族。彝族並非蠻夷之族,而是一個文化豐富,人心團結,多姿多彩的民族。我們有紀念燒死奴隸主,拯救了窮人戰爭勝利的火把節,有春節前親友團聚一齊的豐盛的殺豬飯,有逢佳節為祭「密枝神」而舉行的摔跤和鬥牛比賽,有男女可以用來社交傳情的阿細跳月……

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在黑夜綻放出不一樣色彩卻一樣絢麗的光芒。

如果說這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一方陸地,社會的其他文化是點綴陸地的小池塘,我很幸運我是那個一腳踩在陸地上,一腳伸進池塘裡的人。

文:錢秋盈

圖:來源於網絡

2008年6月7日

【阿細跳月】

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23日

【阿細先基】

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彌勒彝族是哪裡人,他們有什麼特別?
    彌勒彝族阿細人,自稱阿細潑,居住於彌勒城西北部的西山(西一鎮、西二鎮、西三鎮統稱)。西山方圓923平方公裡。境內群山環抱,萬木蔥蘢,山嶽起伏,地勢險要,這裡是朱家璧將軍領導的雲南反蔣武裝鬥爭著名的革命老區,是阿細先基的發祥地,阿細祭火的原生地,還是名揚中外的阿細跳月的發源地。
  • 民族舞之彝族土家族舞
    彝族土家族舞簡介 彝族舞 阿西跳月 亦稱「阿細跳月」或「跳月」,彝族阿細人、撤尼人的一種民間
  • 彌勒這個「網紅」老奶奶的獨門絕活竟是……
    彌勒這個「網紅」老奶奶的獨門絕活竟是…… 2020-12-15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假期雲南最值得去的地方,有浪漫的薰衣草花海,有彝族特色小鎮
    清明雲南最值得去的地方,有浪漫的薰衣草花海,有彝族特色小鎮。在清明節假期裡,我想去雲南彌勒,看看那裡有大片薰衣草,那裡有彌勒大佛,還有乾淨、清新的森林公園,東方韻藝術鎮成了當地的熱門景點,在那裡可以感受到美麗的風景和少數民族的風情。這個縣市,是雲南紅河州的北大門,離昆明不遠,氣候舒適。東方韻藝術小鎮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小鎮,萬花筒藝術館是必去之處。
  • 雲南太平湖畔,躺著一位彝族姑娘,是美國人用花與草畫出來的
    很多人去過大理,去過麗江,但99%的人外地人沒去過彌勒。彌勒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北部,素稱紅河州「北大門」。去彌勒旅遊,你一定要去這幾個地方:走一個湖,彌勒太平湖;遊一個洞,彌勒白龍洞;拜一尊佛,錦屏山彌勒大佛;跳一曲舞,蜚聲中外的阿細跳月;洗一個澡,梅花溫泉澡。環太平湖區域,就是你的一座世外桃源。走進太平湖畔,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大地的花海藝術傑作,這是一幅人物巨作,用花與草製作而成。
  • ——央視綜藝頻道《喜上加喜》走進雲南彌勒
    可邑,彝族阿細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彌勒市四個特色小鎮之一,這裡有著370年的歷史沉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及彝族阿細創世史詩《阿細先基》的傳承地,有著濃鬱的阿細民族文化氣息。在歡聲笑語中,節目拉開了帷幕。
  • 雲南民族的蜜蜂文化!
    例如:納西族的《蜂花相會》、《東術戰爭》、《杜鵑鳥的來歷》;彝族的《阿詩瑪》、《阿細的先基》、《六族遷徙典籍》、《逃婚的姑娘》、《賽玻嫫》、《彝吉喜花妮》等;充分唱出了蜜蜂和鮮花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也寓意男女情人間不可分離之情。 彝族的分支阿細人的民間敘事長詩《阿細的先基》中,有許多神奇的關於蜜蜂的傳說,在「最古的時候」一章中寫到:「黃石頭裡面,住著蜜蜂,那一巢蜜蜂啊,是最早盤莊稼的人。
  • 城市品牌之人傑地靈,文化璀璨,南滇福地:彌勒
    彌勒是彝族阿細跳月的故鄉,是紅河的北大門,最靠近昆明,在此打造彝族人的世外桃源——甘絲蜜朵,打造成世界風情小鎮和山地國際文化旅遊區,必將成為雲南旅遊二次創業和城鎮上山的樣板和典範!必將舞起「昆河經濟走廊」旅遊經濟帶的龍頭,必將成功建成雲南旅遊第三極!
  • 彌勒12個鄉鎮大PK
    彌勒12個鄉鎮,「氧人」大盤點「天然氧吧」——彌勒12個鄉鎮和1個農場管理局8大景區和鄉鎮風光、民族風情走起!到西一,除了生態美景,還要看看這裡的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濫泥箐的原始森林、八哥洞;紅萬村的阿細祭火;黑路丫彌勒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
  • 最美國慶舞者:為彝族藝術的傳承而舞
    那一晚,她一連跳了16支舞,最愛的便是《阿細跳月》。那是一支流行於雲南彝族聚居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卻在首都北京、在國慶當晚的天安門廣場上,被幾萬名來自各民族、各行各業的人們一同跳起來,表達為祖國慶祝生日的喜悅。但與這火熱的場面形成反差的是,彼時的北京高校裡,還沒有任何教授彝族舞蹈的課程,也沒有專門的彝族舞蹈老師。
  • 彌勒彝族阿細大三弦彈唱《美麗家園老實扎》參加第九屆中國曲藝節...
    彌勒市文化館排演的彝族阿細大三弦彈唱《美麗家園老實扎》代表雲南省參加了本屆中國曲藝節第三場優秀節專場展演,也是本屆曲藝節唯一一個參加閉幕式演出的少數民曲藝節目。  雲南省選送參演的彝族阿細大三弦彈唱《美麗家園老實扎》,是唯一由阿細農民演員表演的一個節目,作品講述了邊疆少數民族山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生的發展和變化,表達了彝族同胞建設美麗新家園、享受幸福生,感恩共產黨的喜悅心情。
  • 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都有著什麼樣的特點
    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現在已經成為紅河州的節日、旅遊民族符號之一。長期的各民族聚居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進了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發展。本文擬通過對綠春哈尼長街古宴文化節篝火晚會的研究,淺談雲南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特點。
  • 他在彌勒20餘天,回四川後,這件事出名了...
    彌勒城市之美「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的抱在一起」,彌勒市的發展正朝著預定的方向前進。城市座落有致,乾淨整潔,道路寬敞,綠樹成蔭,一派民族和諧的氛圍呈現在我們眼前。>彌勒可邑小鎮是雲南省2019年9月命名的特色小鎮,昔日的窮鄉僻壤,經過特色小鎮的創建,實現了脫貧致富的華麗轉身,阿細人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
  • 追尋彌勒紅色記憶:彝族「黑虎將軍」張衝
    追尋紅色記憶系列報導今天(2020年7月2日)播出:彝族「黑虎將軍」張衝。在悲壯艱苦的抗日戰爭年代,彌勒走出了一位讓彌勒人引以為傲的抗日名將—張衝將軍。張衝將軍被譽為「三神」將軍:戰神、鹽神和水神。他出生於彌勒一個彝族小官宦家庭。
  • 彌勒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略論彌勒與彌勒文化
    據康熙《彌勒州志》記載:「彌勒,夏商梁州域,周合梁於雍,戰國屬楚滇國地,秦通道置吏,漢益州域牂牁郡地,蜀漢興古郡,晉屬寧州,隨屬牂牁,唐乾州都督府,宋、明為些莫徒之裔據其地,號彌勒部。  彌勒作為地名,史載從宋時起,究其地名之源,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是母虎(彝語音「米羅」)之意的,有說「紅壤之地」的,彝族撒尼支則譯為「擎著藍天的城」。比較多的說法是古代一個部落名。
  • 彝文紀實||保山文化檔案:保山彝族的「打跩」
    保山文化檔案:保山彝族的「打跩」作者:《保岫情採》 原出處:保山新聞網彝族在雲南分布甚廣,音樂寶藏極為豐富。保山彝族的「打跩」,其音樂、舞步、伴奏樂器等,不同於鄰縣的「打歌」,也有別於外地的彝族歌舞。居住在怒山的崇山峻岭中的保山彝族兄弟勤勞質樸,能歌善舞。逢年過節、喜慶之時,都喜歡「打跩」。過去稱之為「打老凡」,男女老少都來跳,大家都來歡樂的意思。為什麼叫「打老凡」?這裡有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彝家山寨有個作惡多端的鬼神,它經常竄到寨子裡搶姑娘,誰也制服不了它。一天,鬼神搶走了第二天就要成親的一個彝家姑娘。姑娘非常氣憤,但又無力反抗。
  • 和美雲南•奮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丨90後彝族小夥的...
    小鎮裡現有彝族、傣族、壯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員工62名,佔員工總數的31%,各民族在工作中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小畢家就在太平水庫附近的阿烏村委會尖山一村,以前進村老路泥濘不堪,要靠牛車甚至人馱才能把生活物資運送進村。2015年,隨著太平湖森林小鎮的開發,他們村也隨之受益,村裡泥路變成了硬化水泥路,路燈也安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