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尋覓
久居濟寧西城,常聽人說起一個地方——鳳凰臺。
鳳凰臺?這名字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多麼流暢而優美的詩句!
我於是很想去看看濟寧的鳳凰臺。問了幾個熟人,他們都輕描淡寫地說:「往西走不多遠就是。」我沿著洸河路西行,到丁字路口,一無所獲。我沿著金宇路西行數裡,也不見蹤影。於是,我從網上搜索,答案是大運河北岸。可我沿運河北岸公路西行十裡,天高地遠,四野茫茫,仍不可見。
後來,我一路「不恥下問」,連問三五個人,終於找到運河北岸一個下坡的路口,原來這就是去鳳凰臺的路!
璀璨的古文化明珠
從運河北岸的路口下坡,向北有一條較窄的鄉村公路,沿鄉村公路北行約一公裡許,即到鳳凰臺。
近觀鳳凰臺,坐南朝北,巍峨壯觀,氣勢磅礴,令人震撼。正門中間是長達十餘米的石雕御道,刻七龍二鳳,據資料顯示是目前國內最長的石雕御道。鳳凰臺正門兩側是鎦金大字「南無阿彌陀佛」,顯示出濃濃的佛教文化氣息。
鳳凰臺西側展板有詳細的關於鳳凰臺的介紹。原來,鳳凰臺遺址最早源於龍山文化和商周時期,這裡曾是古代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經近代考古專家認證,鳳凰臺即「太昊祭祀臺」。
1986年社科院考古專家在此挖掘出土文物約300件。同時考古發現,鳳凰臺遺址十餘米的堆積中,底層為龍山文化遺蹟,中層為商周文化遺蹟。
又據資料介紹,宋元時期,鳳凰臺周邊商業非常繁榮。明朝萬曆年間,經運河總河軍門劉東星倡導,在鳳凰臺修建觀音堂,又稱「鳳臺寺」。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誕辰日,鳳凰臺附近均舉行大規模廟會。鳳凰臺廟會因憑藉大運河水運優勢,匯集各地客商,規模居魯西南之首,持續數百年不衰。
拜謁鳳臺寺
我懷著敬仰之心,沿石階拾級而上。
到了高臺,即見莊嚴的寺門正中一塊匾額大書三個金色大字「鳳臺寺」。寺門左側是一塊巨石雕刻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任城縣廳壁記》,寺門右側一塊巨石雕刻《鳳凰臺重修記》,雖經風雨剝蝕,字跡依然可辨。
寺內空間雖不甚廣闊,但布局合理,雄偉壯觀,盡顯佛門聖地的清靜和莊嚴。正對寺門是雄偉莊嚴的圓通殿,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東西配殿各五間,供奉有臥佛、千手觀音、送子觀音、善財、龍女等。
寺內東南方向,建有鳳凰亭一座。內有一隻精雕檀木鳳凰,據資料顯示,高1.62米,重量達600餘斤,是當今國內最大的檀木雕鳳凰。
寺內兩株菩提樹,亭亭如蓋,均已結果。菩提樹枝葉茂盛,生機勃勃,為幽靜的寺院增加了不少生氣。
寺內有一老僧,年約七旬,慈眉善目,觀之可親。
歸途見聞
鳳凰臺向北,有一寬闊的柏油路,且有38路公交車通達,等我發現後不禁驚呼:可以坐公交一票直達,本來簡單的尋訪之路卻被我整得如此複雜!
鳳凰臺北鄰不遠,有任城寶鼎。高5.8米,重8噸,上刻168字銘文,乃目前世界最大青銅寶鼎,堪稱鳳凰臺又一重要景觀。
鳳凰臺向北約一公裡,接327國道,路口有一高大牌坊,上書「鳳凰臺」三字,兩側各一大型石獅踞守。我看後再次頓足大呼:原來這才是去鳳凰臺的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