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鳳凰臺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聚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案例⑤

走進南京市鳳遊寺小學校園,一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千年百尺鳳凰臺」文化牆,把人帶進跨越千年的歷史。學校位於古鳳凰臺遺址上,長期以來,學校十分注重挖掘鳳凰臺文化,開發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千年百尺鳳凰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學校具有獨特優勢的教育資源。

    校園環境建設:文化浸染潛移默化

為了充分體現鳳凰臺文化的底蘊和特色,學校先後建設了鳳字銘、「千年百尺鳳凰臺」文化牆、中華傳統美德文化走廊等校園文化景點。

鳳字銘,取27位古今書法家所書寫的「鳳」字,鐫刻成碑,寓意為:全校師生,當師法古今楷模,勵志「鳳飛」。當時年近百歲、現已仙逝的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聽說鳳遊寺小學建設鳳凰臺文化,欣然贈書「鳳」字。這一「鳳」字,在武中奇先生的書法中很罕見,成為學校鳳凰臺文化建設中的佳話。

「千年百尺鳳凰臺」文化牆,其內容涵蓋了歷史、人物、掌故、詩詞、書法和鳳凰的精神等多個層面,突出呈現了鳳凰臺文化的內容、品位和追求。每當有校外人士到學校參觀訪問,學生們便自告奮勇地當起了小導遊和講解員。

學校的中華傳統美德文化走廊,將「仁」的精神,按照孔子所說的「恭、寬、信、敏、惠」五個方面,根據各樓層所在的學生年級不同,分別用兒歌、故事、格言等形式,闡釋為「恭敬、寬恕、誠信、勤敏、慈惠」。

    主題活動:內化文化傳承責任感

對於鳳遊寺小學而言,鳳凰臺不僅是傳承鳳凰臺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修養德行的精神家園。為此,鳳遊寺小學師生走進社區,分歷史、名人、建築、詩詞四個主題開展了社區實踐體驗活動,激發學生保護、發掘、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感。

歷史主題活動「春風幾度鳳凰臺」:介紹鳳凰台歷史,通過朗誦、繪畫、演講、攝影等途徑,讓學生了解鳳凰品質,知道鳳凰臺簡要歷史發展過程。

名人主題活動「六代人文化風雲」:通過尋訪、記錄、寫作等途徑,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鳳凰台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及當時的歷史事件。

建築主題活動「多少樓臺煙雨中」:探尋鳳凰臺遺存的建築物,通過調查報告等途徑,讓學生了解建築歷史、建築特點。

詩詞主題活動「千年百尺留翰墨」:通過學唱詩詞、詩詞創作等途徑,讓學生感受鳳凰臺詩詞的魅力,體會傳統文化及人文情懷。

四大主題的社區實踐體驗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保護、發掘、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感。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去尋訪,通過照片、視頻、寫生、尋訪手記、採訪記錄等形式來記錄自己的發現。在這片被譽為「牆縫裡都有歷史的刻痕」的地方,學生們有很多發現和感悟。

    綜合評價: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些以尋蹤鳳凰臺為線索展開的實踐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學校並不單純以分數或者結果來評判學生的行為,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各項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有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個性的孩子去展現自己的才能。比如,測量、統計、口頭表達、書面表達、製作幻燈片、製作統計圖、設計表格、查找資料、繪畫,等等,每個孩子都能在此找到「勝任」的工作。同時,該課程為每一個活動設計了星級任務清單,學生獲得的星星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就會被授予「鳳凰臺小院士」的稱號。在從「責任」走向「勝任」的道路上,每個孩子都找到了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鳳凰臺,是六朝古蹟中題詠最多的素材,匯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李白、王安石、陸遊、楊萬裡、王冕等諸多詩人,在鳳凰臺上用詩歌對國家的滄桑興亡進行了深刻而多角度的反思,他們心懷蒼生,以天下為己任。從文化精神角度看,鳳遊寺小學的鳳凰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在追求一種詩意的棲居:期望歷史的刻痕留在學生心間,成為滋養他們心靈的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鳳遊寺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4日第9版 

相關焦點

  • 鳳凰臺上憶吹簫(春節版):歡笑今宵清風舞 祝福新年樂融融
    《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牌取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故事為名。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詞牌也由此而來。又名"憶吹簫"等。以晁補之詞《鳳凰臺上憶吹簫·自金鄉之濟至羊山迎次膺》為正體,雙調九十七字,前段十句四平韻,後段九句五平韻。
  • 鳳凰臺村
    地理及交通 鳳凰臺村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陵鎮,位於風景秀麗的清西陵景區內,在雍正皇帝的泰陵東側一公裡處,是泰東陵的守陵村。鳳凰臺村有「京南滿族風情第一村」之稱,距今已有220年的歷史。
  • 濟寧鳳凰臺遺址遊記
    近觀鳳凰臺苦苦尋覓久居濟寧西城,常聽人說起一個地方——鳳凰臺。鳳凰臺?這名字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多麼流暢而優美的詩句!鳳凰臺遺址介紹鳳凰臺西側展板有詳細的關於鳳凰臺的介紹。原來,鳳凰臺遺址最早源於龍山文化和商周時期,這裡曾是古代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經近代考古專家認證,鳳凰臺即「太昊祭祀臺」。
  • 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全詩翻譯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詩中非常出名的一首,作者是李白,這首詩並不是單純的寫景,作者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鳳臺夕照—鳳凰臺遺址
    濟寧鳳凰臺遺址位於濟寧西郊南張鄉鳳凰臺村內,和新建的鳳凰臺植物園相毗鄰。遺址原是一處堌堆,地面海拔高度約37米,現存的堌堆經過歷年滄桑巨變,只比地面高10米左右,堌堆上面有一道觀,稱(鳳臺寺)。臺上的著名佛教建築——(鳳臺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已經沒有了。
  • 李白筆下的鳳凰臺究竟在哪裡?
    鳳凰臺、阮籍墓都劃入鳳遊寺。上下瓦官寺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南邊地勢稍低,兩座寺相距僅數步之遙,靠得非常近,而鳳凰臺就在上瓦官寺的「殿左」。而據已故南京史志專家魏守餘考證,鳳凰臺位置應該是:南側為建初寺(即保寧寺),北側為瓦官寺,東側為阮籍墓,鳳凰臺就在這三處名勝古蹟的半包圍圈裡。
  •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凰臺矗立於潮州文濟橋南面的韓江沙洲上。沙洲原名老鴉洲,曠無人居。隆慶潮州知府侯必登經過其地愛其幽雅,遂改稱為「鳳凰洲」,並建造十餘丈高之石臺,命名為「鳳凰臺」。鳳凰臺臺分3級,上奉古佛,下祀龍神。臺基中層下面鐫有「棋水止此」字樣,臺某頂層正面陰刻「鳳凰臺」3個大字。每當天高氣爽,遊人到此憑臺眺望,叵見碧空萬裡,白雲悠悠。遠觀鳳凰群峰,綿亙不斷,高接雲天;近眺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五城;穿橋南來的江水至臺邊分為二流,一如唐詩中「三山半落青天外,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象。每逢韓江水漲,洪流對著廣擠橋奔騰而來衝擊臺基,白浪飛濺,狀似朵朵雪花。
  • 鳳凰臺:關於鳳凰的美麗傳說
    探訪東莞老街,尋找被遺忘的光陰故事,今天我們走進鳳凰臺。作為東莞舊八景之一的鳳凰臺,位於市文化廣場,與西城樓相益得彰。  記者 盧鳳儀:「這裡就是鳳凰臺了,俗稱『鳳凰臺上金雞叫』,從這個雕塑也都可以體現得到很形象的象徵。其實這個鳳凰臺,早在清朝末年已經是拆除了,只剩下臺基,那現在見到的是2005年之後所重建的,這裡也是東莞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象徵地。」
  • 千古登臨傳絕唱,鳳凰臺上題佳作: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卻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在鳳凰臺的題詠中,被推為「絕唱」。這首詩通過描繪祖國河山,抒發懷古情思,表現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對時局的憂慮,寓情於景,感人胼腑,堪稱佳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臺在金陵(今南京市)城西南鳳凰山頂。
  • 青帝太昊遺墟:濟寧鳳凰臺
    鳳凰臺位於濟寧市任城區南張鎮鳳臺村,文化堆積十分豐厚,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批准鳳凰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邯鄲地名源說】成安縣——鳳凰臺
    【邯鄲地名源說】成安縣——鳳凰臺 2019-07-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老城區發現疑似鳳凰臺遺址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鳳凰臺到底在何處?近日,南京秦淮區鳴羊街胡家花園南側的古建築遺址引社會各界關注,有觀點認為,該遺址可能就是李白詩中的鳳凰臺遺址。  3月17日,記者赴現場探訪,發現該遺址在地面下兩三米左右,呈長方形,面積達幾千平方米。
  • 探究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之處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登臨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登金陵鳳凰臺》,為李白傳世的千古名篇。  《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爭高下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金陵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抒情。
  • 每日一詩|《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新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遊記》
    鳳凰臺上鳳曾留,鳳去凰追臺悠悠。東吳英豪守建鄴,洪武兒孫爭輪流。(傳說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在此停留過,自從鳳凰離開後只剩下一座空臺。東吳此地都城叫做建鄴,多少的王候皇孫為求江山永固拼命保衛它,到了明太祖的兒孫卻在這裡上演了一場皇位爭奪的大戲!六朝金粉的明代都城應天府,是一個虎踞龍盤人才輩出的地方,現今早已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
  • 那年鳳凰臺,李白致敬《黃鶴樓》
    其中《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最為著名。鳳凰臺在哪兒?《江南通志》記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而之所以得名鳳凰臺的原因是,「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登金陵鳳凰臺【唐】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登金陵鳳凰臺」賞析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譯 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 注 釋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 怎樣理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第二句?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原詩如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理解好這首詩,尤其是最為關鍵的第二句「鳳去臺空江自流」,首先要簡單地了解一下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其簡單地說以下三點:首先說一下,這是李白的一首詩,是李白當年流放夜郎之後,又遇赦返回長安途中,經過鳳凰臺時所做的一首詩。
  • 李白筆下的鳳凰臺 究竟在南京老門西哪
    這一奇特現象很快被人發現,並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被一位王族得知,於是就將這處地方改名為鳳凰裡,並在此修築了一個高臺,名為鳳凰臺。這就是鳳凰臺的由來。但是,鳳凰臺究竟是怎樣一個建築?今天為什麼我們難以尋找到它的蹤跡?它從什麼時候就完全消失了呢?帶著疑問,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採訪了一些專家,希望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