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中俗語:「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2020-12-11 韋冬說歷史

在農村,紅白喜事是家家戶戶的大事,其中也少不了很多的講究,就辦白事而言,其中就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即使是一些很小的細節,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引發不小的誤會,甚至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影響。

在這方面,部分農村流傳得最廣的是「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的說法,它們具體是指什麼呢?又有什麼講究呢?

「話有三不說」,第一個不說就是「報喪不說死」

死這個詞其實一直都是比較忌諱的,即使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經常把死掛在嘴邊的人也一定是不受歡迎的。

在古代通訊不發達的時候,如果誰家有人不幸去世,通常需要挨家挨戶地通知親戚朋友,而按照規矩,在給人報信時並不能直接說死字,而應該用走了或者過世這樣委婉的說法替代。

這樣的做法主要是為了照顧親人的心情,也是出於對死者的尊重。而且這種事情肯定對親近的人打擊是非常大的,如果這個時候,傳遞消息的人不懂得斟酌詞彙,直接說死字,可能更會刺痛人們敏感的神經,是對人十分不尊重的行為。

就算如今這種規矩也仍然適用。

第二個不說是「抬棺不說重」

在醫院去世的人們一般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被運到殯儀館,家人在送別之後就會去準備葬禮,埋入墓地通常都是逝者的骨灰。

現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依然有盛行土葬的習俗。而土葬就是把逝者靈柩抬到地裡進行下葬。在整個抬棺的過程中,抬棺的槓夫是不能說棺材「重」的,因為這樣對逝者不敬。

第三個不說是「聞屍不說臭」

現在人們死後一般會被放在冰棺中,讓屍體保存更長的時間,也便於生者對死者進行告別儀式。

但在以前,沒有冰棺的時候,屍體就會被放置的正常的環境中,腐爛是自然的情況,但是儀式還是要照常舉行,這時候屍體的臭味就會散發出來,但人們是不能直接說臭的,如果這麼做了,很容易被理解成不尊重死者及其家人。

「事有兩不做」,第一件不做的是「喪期不串門」

這一點是對逝者家屬提出的,因為中國人是有守孝或是服喪這樣的習俗的,而且葬禮期間,會有很多親朋好友過來悼念。

如果這個時候出去串門與人打鬧,或是沒有盡力幫助家中料理葬禮的相關招待事宜的話,很容易招致閒言碎語,被說成不孝。

第二件不做的是「喪盆不多摔」

在出殯這個程序之前,有一個摔喪盆的儀式,喪盆要摔得越碎越好,表示對逝者的懷念與尊重。

另外農村在出殯之前有摔孝盆子的習俗,按照農村的規矩,如果孝子沒有一次性將盆摔碎,一定不能重新摔第二次,為了討個吉利,一般會有後面抬棺的人將它踩碎。

儘管現在,很多這樣的習俗已經漸漸地不受重視,畢竟人們不可能一直活在逝者的陰影中,生活總要向前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不尊重逝者,或者對其的逝去毫無懷念感傷之情。

俗語是古時候代代相傳的,是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智慧,包含著無數人的祝福和愛意。這樣的句子應該被後代所銘記,其中包含的精神更加要被學習。

不可否認的是俗語作為民間文化,在這片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豐富了人民群眾的認知,給大家帶來了借鑑。當然時光荏苒轉瞬即逝,人類也在不斷的進步,很多俗語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的俗語,更加流光溢彩。

「欲知大道,必先學史」,讀史使人明智,了解歷史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

至於要看什麼書,才能收穫到重多「金句」,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語句簡練,通俗易懂。中心內容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大部分諺語、俗語、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世間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筆下能點旌旗軍。

《增廣賢文》從廣義上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裡面除了這一句之外,經典語錄還有更多,比如: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這樣的「金句」,文中還有很多,想要讀到更多的話,建議大家還是自己讀一讀。

讀《增廣賢文》,真覺得字字精闢,句句經典,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可以讀讀,不僅能夠增長見識,還能夠學到不少為人處世的智慧。

《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它以「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看似無情如穿腸毒藥,實際上卻是字字璣珠的真知灼見。

書裡邊的句子多數是對仗的、以對聯形式出現的,文義也相對比較淺白,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又飽含哲理的話。

有些看似負能量,卻飽含智慧的句子: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哪一句不是我們可以用血淋淋的現實驗證出來的?

當然,書中也有勸導人們及時行孝的句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激發人們珍惜時間的句子: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

可以說,《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時候讀都會有收穫的好書,我們自己讀了之後,還可以把其中的道理教給自己的孩子,不僅自己學到處世之道,還能讓孩子懂得孝順,珍惜時間等等。

總之,想要吸取國學精華,從簡單文字中獲得處世之道,看《增廣賢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想要吸取書中智慧的朋友,也會有點擔心,不是大白話,我們會看不懂。不過沒關係,我們只要選擇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的版本就可以了。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只需要49元,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收益終生!不管你是買來自己看,還是教給孩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重要的是這本書的評價也非常不錯,夥伴們可以買來看一看。

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
    文/玉濁清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農村有很多的文化遺留,同還有很多的文化風俗,在不同的地方,當然風俗也是不一樣的,關於農村辦紅白喜事都有很多的講究,農民們也特別的重視,他們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有一定的忌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
  • 農村白喜事講究多「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都是指什麼?
    農村白喜事講究多「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都是指什麼?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這個是誰都無法逃脫的。其實農村的很多老人,對於生死都看得很淡,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會為自己準備「身後事」了。雖然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但是在農村裡紅白喜事的講究還是很多的,在平時可能大家感覺沒什麼,但是在辦理紅白喜事的時候,有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卻會引起很大的誤會。在農村裡關於白喜事的禁忌,流傳著「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的說法,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頭有『三不磕』,話有『三不說』」,是啥意思?
    「規矩」一詞出自《禮記·經解》中,在該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自從有了「規矩」一詞後,民間便制定出了許多規矩,比如,吃飯要有規矩;睡覺要有規矩,與人交往要有規矩,甚至「磕頭」和「說話」也需要有規矩。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頭有『三不磕』,話有『三不說』」。這句俗語說的就是「磕頭」和「說話」的規矩。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什麼意思?有啥講究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老祖宗憑藉親身經歷總結了很多人生哲理的俗語,很多一直被流傳至今,可能有些俗語沒啥科學依據,但它經歷那麼久遠的時間還能被流傳下來,足以可見它的重要性了,就好比說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
  • 農村喪葬「怪事情」,「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指的是什麼?
    在農村,有很多忌諱的事不能提起,如果非要提到呢,人們也會用其他的詞來代替忌諱的詞。就比如魯迅的文章中就提到祥林嫂的死時,會用「走」來代替「死」。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見,很多地方對於死都死忌諱的,都會用「走了」『已故』來代替。你知道農村人在安葬時經常說的:「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嗎?首先,話有三不說指的是:1.說喪不說死;這也和開頭所提的那樣有大同小異之處。
  •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興的喜事了,就要和親朋好友目前們一起分享,並慶祝一下,所以在古代就有了辦喜事的習俗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而說到辦喜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紅喜事和白喜事。其中紅喜事指的就是一些比較喜慶的事情,像婚嫁、過壽、周歲、喬遷等。而白喜事則主要是指家中有親人去世了。
  • 俗語:「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啥意思?有何講究?
    《玉芝堂談薈》中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指的是同胞兄弟之間各有所長,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俗語中有言:「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講的是什麼?有何講究?《癸辛雜識》中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老話說「虎毒不食子」,講的是人皆有愛子之心,但虎子彪卻會吃掉自己的兄弟,可見彪的兇惡,而彪的出世也有一個傳說故事,通常母虎只生育兩崽,彪是多餘的第三崽,無意之中生下來的,生下來時彪僅一身褐色絨毛沒有黑條斑,讓母虎更加不高興。
  • 俗語:「頭九不落雪,九九如六月」祖先說的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頭九不落雪,九九如六月」祖先說的是啥意思?有何講究? 本文由【歷史課代表淼淼】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轉發,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 俗語:男闊金,女闊銀,闊頭姑娘難得尋,啥意思?面相有何講究?
    俗語:男闊金,女闊銀,闊頭姑娘難得尋,啥意思?面相有何講究?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迷信的了,但是算命和面相這個行當卻是一直存在的,就像很多城市裡的不起眼的地方都會有幾個算命攤子一樣,他們雖然非常低調,但是他們賺的錢也並不少,這還是因為有很多的老一輩人對於面相的命是非常相信的。
  • 古語「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指的是什麼?
    話有三不說中,揭人短的話不要說。別人稱讚你有可能是客氣,但是你自我標榜那就是吹噓了。左宗棠打仗很有名氣,但是到了晚年他就有點愛四處標榜自己的戰功了,以至於後人對他的評價都快抹殺他的戰績了。因此,為了不受人詬病,那些吹噓自己、標榜自己的話還是少說。
  • 俗語「五月不吃馬,六月不吃羊,打死不吃騾」啥意思有何講究?
    大家好,我是小編開心果,很高興每天能和大家分享一些農村裡的那些事!就讓開心果帶你了解更多農村裡的人和事。如果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俗語「五月不吃馬,六月不吃羊,打死不吃騾」啥意思有何講究?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很多農村附近也通上了火車。還有些發達的地區也通上了高鐵。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生意不好改大門」講的是啥?有何講究
    俗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年齡層,而俗語並不是長篇大論,通常是短短幾句,裡面的講究多,道理也深,今天講到的一句俗語是「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生意不好改大門」,講的是啥?又有什麼講究?古人還有了老話,就是「祖墳冒青煙」,講的就是家中發生了很大的好事,或是家中有人當了大官,這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可見古人是很重視祖墳的,不過現在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封建思想,無論祖墳變成什麼樣,對家中的生活是沒有影響的,於是現在「祖墳冒青煙」也有諷刺和罵人的意思。
  •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俗話說得好,日間所想的晚上或許能夢到,這樣子的生理活動,大家應該都經歷過的吧,如果對有些事鍋人特別惦念的時候,就有可能在夢中出現。雖然有時比較荒謬,醒來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有的時候還是能記得的,有可能還會跟周圍的人分享夢裡的事情。然而,像今天再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古人觀念的中,卻是很忌諱的,尤其是人在早上的時候,更是不吉利的。其實,有時上面傳下來的規矩忌諱還蠻多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再古時候早上以及晚上不能幹的兩件事情,早上不說夢話,晚上不梳頭,那麼這兩句話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兩堂夾一房,家破人亡」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俗語:「兩堂夾一房,家破人亡」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俗語一般都是農民經過長期的積累留下來的一些相對有經驗的話語,這些話幾乎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講感情的,有規勸人行為的,也有的是關於農事的等等很多,我們基本上能從老一輩人的口中得知,今天,小編就來講一下有關於房子的俗語吧!
  • 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
    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今天的俗語是不是很嚇人呢?大家初看是不是被嚇一跳,是不是覺得古人腦子不好,虎毒尚且不食子,怎麼現在人就要狠心吃女兒的肉呢?今天就讓小編來好好說道這個「狠心」的俗語吧,就讓我們看看這個殘忍的父母是怎麼做到吃女兒的肉的吧。其實聰明的人思考一會兒就能明白了,是的,只不過是此「肉」非彼「肉」罷了。怎麼會有人真的吃子女的肉,並且還讓這個習慣成為俗語,廣為流傳呢?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背後有講究。
  • 老話「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究竟有何講究?
    導語:「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農村的紅白喜事,可以說是每個農民一生中的大事。因此,也特別受到農民的重視。自古以來,農村人辦事情就有「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之說。雖然沒有什麼書面上的約定,卻早己成為農民朋友之間為人處事的不成文的規矩。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大家都知道現在辦喜酒的話,都喜歡多叫點人來參加,只不過很多時候由於對方沒時間或者就是覺得跟你關係不太好,就算是請了都不會來的。當然更多請了就會來,只不過不會出現什麼不請自來的情況。這也造成喜酒來的人都會比預計中的要少一些的。
  • 俗語:「獅子守大門,老虎坐中堂」,講的是啥?大門獅子有何講究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後世對明王朝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朱由檢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的形容,表達的是不屈的民族氣節,而俗語就不是與天子相關了,大多講的是民間老百姓的平常生活。俗語中有句:「獅子守大門,老虎坐中堂」,講的是啥?
  • 農村俗語:燕子不進苦寒家,家貓不入白事堂,啥意思?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咱們也早已經不需要這些俗語作為參考 了,但是依然有許多俗語被流傳下來,在人們口中傳頌著,就好比今天這句「燕子不進苦寒家,家貓不入白事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俗語:「人窮莫說三話,沒錢少管三事」說的是哪6樣?有何道理?
    何為俗語?字面來看就是通俗易懂的話語,著重體現在了這個「俗」字上面。既然是俗語,那肯定不像詩詞歌賦那般的高雅和難理解。俗語不講究韻律和平仄,它近乎於白話,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在日常勞作之中總結出來的精闢名言,其特點就是「俗」。別看俗,其中的寓意卻是深厚的。
  •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畢竟你不知道誰能來參加宴席,現實生活當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你想像不到他來了,很多人你以為他一定了,可他恰恰裝作了不知道。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在農村卻是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孩子結婚,閨女出嫁或者是家裡生孩子滿月酒,如果擺宴席一般都是會電話通知對方,而如果是老人去世,或者是三年拜祭,那麼一般都是不通知人的,這在過去一直都是一個傳統,至於為什麼出現這樣一個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