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志異以後的真實有感

2020-12-04 學海岸上的縴夫hyh

讀聊齋志異以後的真實有感

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

有人說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是為了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予以鞭撻,我認為這是弦外之音,而不是蒲松齡的真實心聲。

《聊齋志異》就是一部鬼故事集而已,並非都是蒲松齡原創,多數都是經過蒲松齡的整編而成了一本鬼故事集。由此可見:《聊齋志異》並非主要針對社會的黑暗,而是一本受讀者喜愛閱讀的鬼故事集而已!那麼,說蒲松齡出於對社會的不滿而寫《聊齋志異》,這話就沒有以理服人的事實根據和令人信服的道理!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對百姓的言論是極其關注的,管理是極其嚴格的,懲罰是極其嚴酷的。若蒲松齡的文章大肆攻擊朝廷、攻擊達官貴人、發洩自己對社會現實的諸多不滿,則其早就有了牢獄之災了,還輪得到蒲松齡窮其一生的精力來寫攻擊朝廷的文章嗎?

筆者認為:《聊齋志異》的鬼故事可能是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鬼故事,朝廷和地方及百姓都早有耳聞,也就充耳不聞而熟視無睹了。

而且封建社會的人都相信迷信,對於鬼故事不僅喜愛閱讀、喜愛聽、更是慣於津津樂道。就在這個氛圍和背景之下,鬼故事集《聊齋志異》才有了出頭之日、才倍受人喜愛而成為了名著。

意欲受到朝廷重用的蒲松齡,也是惟願自己的作品受到社會的喜愛、受到朝廷的青睞、受到讀者的吹捧,則其怎能還會心懷二心呢?怎會想到以鬼故事集來冒犯達官貴人且與朝廷為敵呢?

蒲松齡不會這樣,因蒲松齡是正人君子,絕對不會因為個人的名利和得失,而向整個社會使陰招。

後人應該端正心態來讀《聊齋志異》,而不要動不動就往壞處想!

誠然,這只是我的比較膚淺的理解及一面之詞罷了,絕對不能作為定義來要求別人服從這個觀點的。

相關焦點

  • 志怪中的真實——《聊齋志異》的另一面
    若從這一角度去看,《聊齋志異》其實是一座更大的寶庫。 《聊齋志異》青柯亭刻本蒲松齡(1640-1715)是濟南府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人士,其主要活動時期是在清順治及康熙年間。《聊齋志異》中一些故事的發生背景是在明代,但細究其環境實況卻是以蒲松齡當時真實生活的清代社會為參照來寫作的。例如《雹神》中所記錄的那一場冰雹災害。
  • 《聊齋志異》
    卷首有康熙十八年(1679)作者所作《自志》,可知書在作者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以後又幾經修改增補。  故事來源和思想內容《聊齋志異》的故事來源非常廣泛,或出自作者的親身見聞,或借鑑於過去的題材,或採自民間傳說,或為作者自己的虛構。有些故事,雖有摹擬的痕跡,但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和生活經驗,推陳出新,充實了這些故事的內容。
  • 毛主席點評《聊齋志異 》及其作者蒲松齡
    《聊齋志異》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從乾隆年間的鴻儒紀曉嵐到當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博爾赫斯,都是其鐵桿粉絲。毛主席也很愛看這部作品。少年時代,毛澤東就非常喜歡讀《聊齋志異》。毛主席終生愛讀這部書,從50年代開始,毛主席身邊就一直放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聊齋志異》。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後的歲月,他辦公桌旁還放著《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於19世紀末葉傳入法蘭西。當時,法國東方學學者於維樂率先將蒲松齡的《種梨》譯成法文,刊載在《亞洲志》上。于氏的法譯文相當準確,且保留了「異史氏曰」的作者結語,表達蒲松齡對「蠢爾鄉人」慳吝昏聵的鄙棄,讓法國讀者得以對《聊齋志異》管中窺豹。
  • 《聊齋志異之幽冥途》北京開機 再現聊齋鬼魅世界
    據製作方透露,該劇翻拍自蒲松齡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對原著小說《聊齋志異》進行了全新的改編,在原有基礎之上融入了經典的中國魔幻以及動作、愛情等其他元素。《聊齋志異之幽冥途》北京開機《聊齋志異之幽冥途》由青年作家楊露改編,曾執導《北京八年》的導演楊振(Jc)親自操刀,
  • 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
    第一章「緒論」,主要宏觀概括《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的創新所在,對《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歷程進行回顧和總結。第二章「時空敘事:變幻中的奇正相生」,主要辨析敘事時空與時空敘事,論述《聊齋志異》追敘、預敘、非對稱性錯時的敘事功能和藝術效果,分析《聊齋志異》的敘事空間類型和空間敘事運用,揭示其第三敘事空間的文化意蘊。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揮之不去的人狐情未了《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其中涉狐作品 82 篇,以狐女為主角,演繹「人狐戀」者逾30 篇。《聊齋志異》中的狐女被賦予了諸多美的品質:美麗、多情、善良、機智,她們為男人帶去了風流豔遇,子孫盈堂,榮華富貴,成為男子視角下的賢妻良母。
  • 不依附:隱藏在《聊齋志異》裡的獨立精神!
    《聊齋志異》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帶有被腐朽文化嚴重扭曲的痕跡,另一方面又體現出作者建構新型理想人格的努力。蒲松齡吸取了底層百姓平實樸素的人生態度,使作品中的人物生命向常態美、自然美回歸。《聊齋志異》雖然是虛幻性作品,但是並沒有背離社會生活,作者對女性形象的建構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聊齋志異》中的女子不但容貌美麗,並且淵雅多能,個性鮮明。她們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能夠自主選擇生命道路,不再作為男子的依附而存在,許多女子的才華和能力甚至遠遠超過其丈夫。
  • 為《聊齋志異》「造像」 朱新昌繪本亮相
    [導讀]朱新昌鍾情《聊齋志異》多年。此次,他從《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中精選120篇,以多姿多彩的筆墨創造出一個既屬於蒲松齡也屬於朱新昌的《聊齋志異》藝術新天地,可以說費盡心血。120幅畫作組成的《朱新昌聊齋繪本》,傳神地勾勒出蒲松齡筆下充滿奇思異想的花妖狐魅世界。最近,該繪本正式出版,而繪本原作也將分別在上海中國畫院和蒲松齡家鄉山東淄博博物館舉行的《聊齋志異——朱新昌中國畫特展》中亮相。朱新昌之前,國內雖有國畫家偶爾涉足《聊齋志異》題材,但大多是單篇斷章,從無人如此系統地將《聊齋志異》的故事以中國畫方式予以精彩的呈現。
  • 鄧小平愛讀《聊齋志異》 "貓論"源於蒲松齡點評
    (攝於1952年)鄧小平的夫人卓琳介紹說,鄧小平非常喜歡《聊齋志異》,他不僅在北京時經常看《聊齋志異》,外出時還常帶著《聊齋志異》。香港文匯報刊文稱,鄧小平讓工作人員把《聊齋志異》拆成活頁,外出時帶幾篇,閒暇時看。其中的《畫皮》、《口技》、《驅怪》等篇, 有的揭露社會黑暗,有的富有寓意和哲理,幫助讀者認識世界,領悟生活的真諦,是鄧小平的最愛。
  • 我與聊齋志異結緣是從席方平開始的
    長大以後才得知我的姥爺蒲含章是蒲松齡的第十代長孫,使我的心中對蒲松齡產生了崇敬的心情,也有了幾分自豪。從此就對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了解到蒲松齡後人闖關東的坎坷經歷,以及聊齋志異手稿輾轉流失的曲折過程,也就有了去山東省淄博市蒲松齡的故鄉遊覽的願望。一個秋高氣爽的時節,我到山東青島的途中正好路過淄博,就決定順路去蒲松齡故居看看。
  • 《聊齋志異》如何寫成?
    關於《聊齋志異》有兩個傳得很廣的說法:一個是說蒲松齡在柳泉擺茶攤,請人喝茶講故事,回到家加工,寫成《聊齋志異》;另一個是說「聊齋」是聊天之齋。         蒲松齡擺茶攤的說法,從未見於蒲松齡後人和朋友的記載,這個說法來自《三借廬筆談》,魯迅先生早就認為不可靠。蒲松齡「我為餬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貴人家坐館,哪有空閒到柳泉擺茶攤聽故事?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好書推薦——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好久沒寫書評了,今天給大家講講耳熟能詳的《聊齋》故事。記得最開始知道這本書,還是在語文書上《聊齋志異》中的選段《狼三則》,大致講的是一位屠夫夜晚挑著擔子回家,途中被兩隻狼跟隨,屠夫躲到稻草中,一隻狼站在前面假裝睡覺,想讓屠夫放鬆警惕,另一隻狼從後面悄悄靠近,最終被屠夫識破,手起刀落,成功反殺兩匹狼的精彩故事。書頁的下面小字部分會對這些古文中一些字詞進行解釋,《聊齋志異》的解釋,一直印象深刻。
  • 《聊齋圖說》:繪出「真幻交織」的《聊齋志異》
    [導讀]《聊齋圖說》創作於清代晚期,由徐潤組織當時的一些名家高手所繪,呈送宮廷。八國聯軍侵華時《聊齋圖說》被沙俄帝國軍隊掠奪帶走。直至1958年4月,原蘇聯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將其移交歸還中國。清朝康熙年間 ,山東淄川人蒲松齡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不僅展現了官場黑暗 、科舉失意 、人心險惡 、知音難求的現實社會 ,還用豐富的想像力編織了一個「真幻交織」的夢想世界 。《聊齋志異》刊刻後即風行天下 ,並迅速衍生出各種文化產品 ,其中就包括層出不窮的「聊齋」題材連環畫 。在眾多畫作中 《聊齋圖說》圖冊筆法細膩 ,色彩華麗 ,描寫生動 ,藝術水準很高 。
  • 《聊齋志異》與道教思想
    《聊齋志異》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烙印。用道教思想解讀《聊齋志異》,或許可以更好地揭示這部傳世經典獨特的思想內涵。 以後卻屢試不第,困於場闈,直至71歲時才援例成為毫無意義的歲貢生。終其一生蒲松齡始終徘徊在失意與苦悶之中,滿腹才華並且聲名在外,卻總是仕途失意名落孫山,儒家思想的「學而優則仕」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漸漸地隨著似水流年而消逝。 蒲松齡自幼就喜讀《莊子》《列子》,深愛莊列之文的恢詭譎怪文風,對莊列之文有極高的評價,道家思想更是對蒲松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毛主席點評聊齋志異 因一則故事稱讚蒲松齡有生產鬥爭知識
    少年時代,毛澤東就非常喜歡讀《聊齋志異》。毛澤東終生愛讀這部書,從50年代開始,毛澤東身邊就一直放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聊齋志異》。《聊齋》其實是一部社會小說。魯迅把它歸入了『怪異小說』,是他在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說法,是搞錯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夕,毛澤東主席約見文藝界何其芳、陳荒煤等時曾談道:「聊齋可以做清朝的歷史來讀,《席方平》含義很深,席方平在陰司的遭遇,實際上是人間官吏魚肉人民的真實寫照,是對封建社會人間酷吏官官相護、殘害人民的控訴書。」
  • 諾貝爾文學獎和《聊齋志異》
    這個故事的範本是《聊齋志異》中真實歷史人物傳奇《孫必振》:     「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忽見金甲神立雲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汝有犯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
  • 《聊齋志異》中的山西故事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白蓮教,比如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最活躍的「徐鴻儒」,就多次出現在蒲松齡筆下。在這些小說中,跟徐鴻儒和白蓮教有關的,大多是撒豆成兵、摺紙成馬的一類法術。今天要讀的,就是《聊齋志異》中的《白蓮教》。
  • 《聊齋志異》中的青州故事(二)
    在《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頗多,出現過如《犬奸》一類的名篇。但很多人在讀《聊齋志異》的時候,都把益都當成益州,於是青州故事就變成了四川故事。 今天讀的《妾擊賊》即是發生在青州的。有一篇論文就煞有介事地把「益都西鄙」當成了「四川西部」,有點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