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志異以後的真實有感
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
有人說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是為了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予以鞭撻,我認為這是弦外之音,而不是蒲松齡的真實心聲。
《聊齋志異》就是一部鬼故事集而已,並非都是蒲松齡原創,多數都是經過蒲松齡的整編而成了一本鬼故事集。由此可見:《聊齋志異》並非主要針對社會的黑暗,而是一本受讀者喜愛閱讀的鬼故事集而已!那麼,說蒲松齡出於對社會的不滿而寫《聊齋志異》,這話就沒有以理服人的事實根據和令人信服的道理!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對百姓的言論是極其關注的,管理是極其嚴格的,懲罰是極其嚴酷的。若蒲松齡的文章大肆攻擊朝廷、攻擊達官貴人、發洩自己對社會現實的諸多不滿,則其早就有了牢獄之災了,還輪得到蒲松齡窮其一生的精力來寫攻擊朝廷的文章嗎?
筆者認為:《聊齋志異》的鬼故事可能是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鬼故事,朝廷和地方及百姓都早有耳聞,也就充耳不聞而熟視無睹了。
而且封建社會的人都相信迷信,對於鬼故事不僅喜愛閱讀、喜愛聽、更是慣於津津樂道。就在這個氛圍和背景之下,鬼故事集《聊齋志異》才有了出頭之日、才倍受人喜愛而成為了名著。
意欲受到朝廷重用的蒲松齡,也是惟願自己的作品受到社會的喜愛、受到朝廷的青睞、受到讀者的吹捧,則其怎能還會心懷二心呢?怎會想到以鬼故事集來冒犯達官貴人且與朝廷為敵呢?
蒲松齡不會這樣,因蒲松齡是正人君子,絕對不會因為個人的名利和得失,而向整個社會使陰招。
後人應該端正心態來讀《聊齋志異》,而不要動不動就往壞處想!
誠然,這只是我的比較膚淺的理解及一面之詞罷了,絕對不能作為定義來要求別人服從這個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