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鬥七星
6月23日上午,我國北鬥三號導航衛星成功上天!北鬥導航的名字來源於「北鬥七星」,寄望著衛星像北鬥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鬥導航系統的命名,有著鮮明的中國色彩,彰顯著華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漢朝時期,由於古人對星象的崇拜和北鬥變化規律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北鬥信仰在民間和宮廷盛行,尤其最被道教所重視。
不過,早在道教興起之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星宿信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這四象代表著中國神話的四大神靈,其中北方七宿——玄武,它的其中一宿形狀酷似古代用作舀酒的鬥形,故起名為北鬥,簡稱「鬥」,就是如今我們熟知的北鬥七星。
古人通過觀北鬥可以辨方向、定節氣,它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象徵著方向、光明和希望。
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
從東漢到梁朝——北鬥信仰的盛行和衰落
1、漢代藝術體現北鬥信仰
研究北鬥信仰的學者不計其數,他們的研究角度與觀點各異,北鬥信仰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頗具爭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北鬥信仰大行其道的時期在漢代。
考古學家在長清孝堂山石祠的壁畫上,發現了東漢早期的北鬥七星圖,畫上刻有日、月、北鬥、南鬥,皆是人民對星象的敬畏崇拜。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之初,萬物皆靈,在外太空中,首先崇拜的是光輝燦爛的太陽,其次是清冷細柔的月亮,北鬥、南鬥與其一同出現,表明了北鬥在當時期地位足以媲美太陽神和月亮。
東漢中期,考古學家又在嘉祥武氏祠的畫像石上發現了北鬥七星造型的車子。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宮書中稱:北鬥為帝車之象。
也就是說,古代皇帝作為天神的傳令者,駕駛著北鬥來到人間。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碑文發現,武氏祠有四人在朝廷當官,是顯赫一方的貴族,畫中又有仙官對著北鬥車頂禮膜拜的場景,即使是上等階層的達官貴族也對北鬥顯示出其恭恭敬敬,這幅畫像象徵了北鬥在當時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如同天子一樣受人敬畏和尊崇。
武氏祠北鬥圖
2、道教對北鬥信仰的推動
真正把北鬥信仰形成一套宗義的是道教。道教的教眾尊崇北鬥為天神,並為其著有《北鬥經》。道教講究「天人合一」,教眾寄望各種祭拜儀式來祈求安康,逐漸發展成了一整套拜祭北鬥的儀式。
生活中常有文章寫得精妙的人被稱為「文曲星降世」,正因文曲星是主管文採筆墨的星宿。除了文曲星,各星君都有其主管的宮位和代表的品質。
經文記載,北鬥七星君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北鬥真君洞察人的一言一行,保障人間的公平公正,同時也管理著陰司地府的是非枉直,擔任著閻羅王和審判官的職責。凡存活人世,必定受到星君的掌控,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星君表示敬畏之心,這樣的壓迫感,讓人們對北鬥更加敬畏。
3、北鬥逐漸退下神官主位
漢末到三國期間,源自佛教的閻羅王等角色仍未出現,人們看重北鬥星君在「注死」這一方面的功能,用以填補信仰體系的空白。
北鬥星君
這樣一來,北鬥星君在其他領域的作用就被縮減了許多,並在後來逐漸被其他神明所取代,這對北鬥的流傳和其地位造成了極大的不利,是造成它在梁代權威下降的一項原因。《漢書》指出「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可見北鬥在漢代地位,與後來小小司命神的身份相比天差地別。
上曜星月,下安物望——北鬥對社會各的影響
1、作為參照物定方位
中國古人對於如何定向十分重視。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夜看北鬥知北南」。北鬥七星位於大熊座,距離它位置不遠的地方,位於天樞、天璇連線的延長線附近,有一顆同樣明亮的星,那就是小熊座的北極星。把北鬥和北極星視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稱為「鬥極」。同時,北極星正是北方的標誌,我們藉此判斷自己所處地理位置的東西南北,這在當時缺乏有效指路儀器的漢代具有重要意義。
2、根據北鬥方向定季節
古籍《鶡冠子》記載:「鬥杓東指,天下皆春;鬥杓南指,天下皆夏;鬥杓西指,天下皆秋;鬥杓北指,天下皆冬。」,鬥杓指的是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的鬥柄形狀,古曰杓。另外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組成鬥勺,古曰魁。判斷出四季後,農民可以據此掌握大概的氣候、降水、光照等因素,有利於他們安排自己的生產工作。
農耕時代,我國先民在長期農耕實踐中發現,農作物耕種需要根據太陽運行情況進行,而北鬥七星正是和太陽運動有著緊密的聯繫。能夠通過北鬥運轉規律判斷時節不至於誤了農桑,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無疑起到了巨大作用,更何況是漢文帝言「農業是立國之本」的漢代!西漢早期奉行的制度重農抑商,因而,北鬥指導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其地位比在其他朝代更不可動搖。
北鬥四季變化
3、分辨時辰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載:「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說明古人此時已經能夠通過觀察,記錄並總結出北鬥的運轉規律,把它的運動周期劃分為十二個區間,就像我們平時看的鐘表一樣,古人把鬥柄看作分針、秒針,根據它所指的方向來判斷時間,甚至能判斷出月份和季節。
古時候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這一點可以在他們尋找參照物來推算出時間就能看出,他們也有充足的時間的耐心去觀察和記錄。比如漢代的張衡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過觀察發現北鬥繞北極星轉動的規律。
4、天人合一的建築傑作
北鬥信仰的影響不斷擴大,在建築領域,最為典型的當是福建的七星土樓。福建土樓是一種中國鄉村民居,它們大多始建於南宋時代。土樓通常是一座大型的、封閉的、的土樓,結構最常見的是長方形或圓形,有非常厚的承重夯土牆,三到五層樓高,體現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社區生活和「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6處福建土樓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有河坑土樓群——雙北鬥七星陣。
河坑土樓群「北鬥七星」
河坑面積僅一平方公裡左右,土地肥沃而且地面平坦,是個種植莊稼的好地點。數百年前,張家的祖先從臨近的石橋村遷來這裡居住,他們被認為是此地最早的居民。
在這條山谷中,張家人先是依據天文領域的七星布陣,建造了七座方形土樓,這相當於在地面上仿製了一個七星陣。後來張家家族越來越龐大,同時建造土樓的技術越趨於成熟,故又在方樓的周圍建造了七座圓形土樓,同樣按照七星陣的樣式布局。
從高處俯瞰河坑土樓群, 七座圓樓酷似舀酒的鬥形, 七座方樓也伴隨左右,形成另一個北鬥七星陣;兩個七星陣沒有相互排斥,反而彼此映襯,錦上添花,互不幹擾,構成無與倫比的絕妙景象,令人拍案叫絕。這些土樓和桃紅柳綠配合自然讓人賞心悅目,又與白雲竹林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山水畫卷。
5、北鬥曆法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
所謂「北鬥曆法」,是根據北鬥七星在星空的位置,來推算目前的時節。由於北鬥七星在天空運行的群星中最為耀眼,而且它的位置和形狀發生的變化細微,可以忽略,又和太陽的運動有著固定的聯繫,這一規律與當時人民的生產生活關係緊密,所以根據北鬥七星這一天文背景制定出北鬥曆法就順理成章了。
道家
《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以醫學內容為主,但書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比如它分別選擇了5種不同曆法(十二月太陽曆、十月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北鬥歷)知識的背景。
其中北鬥曆法知識在書中有所體現:《黃帝內經》將北鬥星稱為「太乙」,一年按八個時間階段予以計量,從而有了「八風發邪」「天有八紀」。
《靈樞·九宮八風》應用北鬥曆法的意義在於確定空間方位和時間運行的規律,並以此判斷不同時空可能發生的賊風虛邪、邪氣致病力的強弱等。
北鬥地位、功能獨特,故其在古代封建王朝帝皇崇拜、國家祀典、民族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結
農曆五月初五,為北鬥下降之日,這樣的節日儀式傾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閃耀著道教教義的光芒。道教宣稱北鬥星君掌管人民命運,放眼現在,我們自然覺得這樣的觀念未免有些消極:我命在我不在天,沉浮由我所主,選擇的權利完全在於我們自己,但是在當時,北鬥信仰是慰藉人們心靈的良藥,他們通過這樣的儀式表現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情。
北鬥星
北鬥信仰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映射在我國方方面面,北京紫禁城的建築布局、一個星期分為七天的北鬥曆法等等。
雖然如今鮮有北鬥祭拜,但北鬥信仰的魅力之處,在於它能夠時刻向人訴說自身的人情故事,正如前文的七星陣土樓群,從你踏足的一剎那開始,就能讓你貫古通今,在一呼一吸間了解到它的故事。因此,北鬥信仰中包含著的文化思想精華,仍然可以在現代發揮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晉書·天文志》
2. 《鶡冠子》
3. 《淮南子·天文訓》
4. 《北鬥經》
5. 《漢書》
6. 《世界遺產名錄》
7. 《靈樞·九宮八風》
8. 《中國中醫藥報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