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瀘定縣雪域紫雅茶助群眾致富奔康
李途全正在包裝茶葉。
包裝好的雪域紫雅茶。
紫雅場茶葉品質優良,發展茶產業潛力巨大。
分享更多驚喜下載封面新聞APP
馬建華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遠揚
春季的甘孜州瀘定縣得妥鎮大崗山電站庫區,湖光山色,一片翠綠。汽車沿著蜿蜒的通村水泥路拐了幾道彎後,但見茶樹蔥蘢,雞犬之聲相聞,一派春和景明。
4月15日,在得妥鎮紫雅場村一幢兩樓一底的民房裡,村支書李途全戴著口罩和手套正在加工茶葉,已打包好的包裝盒上印有「雪域紫雅雀舌綠茶、瀘定縣高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出品」等字樣。
「茶葉已成為紫雅場村的支柱產業,目前種植面積發展到700餘畝,預計今年僅茶葉一項戶均收入就有4000多元。」李途全說。
紫雅場村屬於得妥鎮高山村組,是瀘定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廣的村,距離得妥場鎮20公裡,海拔1500-1600米。
「以前的日子,現在想起來就傷心。」說起過去,李途全一肚子苦水。
紫雅場村在不通公路前,村民下一趟山很不方便,要穿越密林,走三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才能到達位於山下大渡河邊瀘(定)石(棉)公路旁邊的新華村,在那裡的小賣部購買好生活必需品,又汗流浹背地往山上走,回到家裡一天的時間就沒有了。因為山高路遠,建築材料無法運進山裡,村民原來大多只能住茅草房。
雖然條件落後,但紫雅場村種茶的歷史卻很悠久,村裡的幾株老茶樹經歷了無數風雨,如今依然巍然挺立。當年,村民種植的茶葉並沒有多少科技含量,採茶、曬乾,用背篼背到得妥街上沿街叫賣,一斤幹茶葉才賣4元錢。紫雅場村的茶葉雖然品質不錯,卻因村上不通公路,發展處處受限。
2011年,在外經商的李途全小有所成,幾年下來積蓄了80餘萬元,但他放棄成為城裡人,與妻子回到老家紫雅場村,並競選當上了村主任。「當時給村民承諾的是,一定要把通村公路項目爭取下來。」
面對村民的信任,李途全到各單位「軟磨硬泡」,將通村公路爭取下來,村民們積極投工投勞。2012年,通村公路修進了大山,拖拉機、小貨車開進了村裡,村民們激動了好幾天。望著破舊的民房,村民憧憬著,有了路就有了掙錢的出路,再苦幾年,一定能修建樓房。
該發展什麼產業?掙錢的門路在哪裡?村民們再次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李途全。望著老茶樹,李途全忽然計上心來,「我們祖祖輩輩不是有種茶的經驗麼?大家跟我一起發展茶葉產業,項目資金和管理技術我來想辦法」。
「我們種植茶葉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是由於管理技術不到位,產量低、銷售價格也不高,村裡部分老茶樹都被砍了。」當初發展茶葉產業,李途全也有自己的擔憂。
在成都蒲江縣援藏幹部和瀘定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紫雅場村黨支部切實發揮產業振興的引領作用,決定創辦合作社發展紫雅茶葉,同時提出擴面、提質、增效的發展規劃。村上派人到蒲江、西昌等地實地考察,爭取到蒲江縣成佳鎮同心社區援助福鼎大白茶茶苗6萬株,引入一套名優茶加工設備、一套簡易包裝設備,改進落後生產設備,提升紫雅茶製作工藝水平。
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群眾種茶積極性高漲。2019年,紫雅場村建成優質高山茶葉基地120畝,幹茶產量從2018年的100斤提升到400斤。村黨支部還帶動村民種植花椒300餘畝,中藥材重樓50畝。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紫雅場村黨支部還通過外援+「土秀才」的模式,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紫雅茶種植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鍾濤是派駐紫雅場村的幹部,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的他成為第一個「外援」。「紫雅場茶葉品質優良,發展茶產業潛力巨大,能夠讓茶農迅速致富。」2018年6月,鍾濤到紫雅場駐村以來,認真分析紫雅茶發展現狀,指導農戶學會茶園管理技術,提升了紫雅茶技術含量。
而來自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的駐村工作隊員尹嘉奇,利用有效資源,多次帶領花椒種植技術人員,進村進行管理技術培訓,改變村民落後理念,並帶領網絡技術人員開展電商培訓,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
同時,藉助對口幫扶契機,紫雅場村黨支部與蒲江縣成佳鎮同心社區開展共建,並籤訂共建幫扶協議,按照蒲江茶園管理技術規範,開展技術幫扶,「手把手」教授蒲江雀舌、紅茶製作工藝,紫雅茶實現了紅茶的突破,增加了品種。
「紫雅茶已經成為紫雅場村的支柱產業,正逐漸建立自身品牌。」得妥鎮黨委負責人介紹,去年,紫雅綠茶賣到500元一斤,產值25萬元;紅茶產量1000斤,每斤160元,產值16萬元。今年產量增加一倍,收入也會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