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古裝劇,大家一定都會看到皇帝和官員們每天都要上早朝,然後大家各抒己見,議論國家大事,並喊著口號,每當看到這些場面,可謂是非常壯觀,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羨慕皇帝的龍椅,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接受眾多大臣的朝拜,這是何等的榮幸?
那麼,上朝時大臣們的站位是如何排列的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古代官員的官帽
據史料記載,上早朝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上朝的時候大臣們都會帶上官帽,而這個官帽兩旁有兩個彎下來的玉片,被稱作為「充耳」。
那這個「充耳」的用處就是來規範官員們不要來回交頭接耳,認真朝聖,如果大家亂動的話,這個玉片就會打到臉龐。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大臣們的站位都是按照官職的高低所排列的,文武官員們都是在一起混合著,但有一個規定就是:右為上,左為下。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麼一句:「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站位。
等到了漢朝,上朝禮儀就比較繁瑣了。上朝的官員們必須嚴格登記,並發放證件,憑證進入。
站位也發生了變化,首先三師三孤位列首位,次位為諸侯王,武官們排在其後位。
唐朝時,文武官員就被分開了,文官在左邊,武官在右邊,這個站位是來自《老子》中的一句話:「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這個時候,就有一些官員不用上朝了,但只有獲得正一品的官員才可以不用上朝,而且這些官員一般都上了年紀,行動不是很方便。
所以,在唐朝,一般站在前列的都是正二品大臣們,其他大臣則是根據品級高低排列。
後來,到了明朝,這個時候上朝的官員開始增多,官員流動性比較大,站位也沒有絕對的安排,大家都是根據安排的表格執行。
清朝時,就比較自由了,大多數官員們都不用每天早早地來上朝了,只是皇帝會跟一些內閣學士們交流探討一些要事,但每次有重大活動的時候,大家才需要上朝。
清朝的站位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內閣學士在前面,其他官員們在後面。
看了以上內容,大家或多或少對大臣們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如何站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吧,以後大家看電視劇就可以分辨出官位高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