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制度塔尖兒上的皇帝,享受著三呼萬歲、唯我獨尊,擁有人人都羨慕的萬丈榮光。
歷史上因為爭奪皇位曾掀起多少腥風血雨。
昏君就另當別論了,如果要當一個勤政的好皇帝,也不是那麼容易。
就比如說,皇帝為了早朝起的比雞還要早!
關於皇帝早朝有哪些故事?早朝的王公大臣們又是怎樣的情形?下面小編就來聊聊皇帝早朝那些事兒。
早朝,指早上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
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就已經有早朝了,由於一日之計在於晨 ,人們普遍相信早晨工作效率比較高。
據《梁書·武帝紀下》記載:「﹝ 大同 六年﹞八月戊午,赦天下……所以尚書置令、僕、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
只不過明朝以前,皇帝沒有規定每日必須早朝,有的朝代一個月之中有半個月需要早朝,有的則不定時,看皇帝的心情。
如遇到緊急情況,上朝也不一定是在早上。
都說皇帝早朝時間非常早,到底早到什麼程度呢?
以唐朝為例,早朝一般是早上5-7點。
皇帝約4點起來,而官員們則是住在自己家裡,一般都需要早點出門,正常情況下3點出門,早的可能凌晨一點就出門了。
正如李商隱的詩《為有》中描述:「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意思是,一富家女子抱怨身居高官的丈夫為了赴早朝,而辜負了春宵。
這位「金龜婿」恐怕是凌晨一點就起床出門了吧。
「金龜婿」這個美稱代指有錢、有地位的夫婿,也流傳至今。
到了明朝,朱元璋把早朝變成了一種「禮儀」,並規定日日早朝。
據《大明會典》記載:每天,大臣需午夜起床,然後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
時至凌晨3點,所有人必須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之時,大臣就得馬上排好隊伍。
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之時,宮門開啟。
然後,百官依次進入,穿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齊排成隊列。
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還不許咳嗽、吐痰。
如此,加強了對官員的束縛。
而且每天午夜就要起床也讓大臣們叫苦連天。
經常看古裝劇的讀者應該注意到,在清朝之前的朝代,大臣早朝的時候,手裡都握著一塊瘦長的牌子,這是什麼物品?
此物稱作「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大臣上殿面聖時的工具。
古時候文武大臣早朝時,雙手執笏以記錄皇命或旨意,表示恭敬。
也可以將要對皇帝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防止遺忘。
據考證,笏板在商朝就已經存在了,於清朝廢止,是我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材質有木、象牙、玉等。
根據官階不同,官員手持的笏板材質也不同,高級官員的笏板可是相當名貴的!
笏板還有個作用:當臣子上奏的時候,用來擋住自己的臉。
這裡面有什麼說法呢?
據古代禮儀記載,向天子奏請請之時,眼睛萬不可望著天子,此為大不敬。
臣子眼睛望著笏板,低著頭,彰顯龍威。
到了清朝,因為滿人習俗不同,於是廢止了笏板。
沒有了笏板,如何彰顯龍威呢?
據史料記載,清朝的官員在整個早朝的過程中都必須跪著!低著頭向皇上請奏。
皇帝就高高在上,任何人都看不見龍顏。
這一跪就是好幾個小時,對年紀大的老臣實在是一種煎熬。
下跪的禮節實質上是中央權力集中於帝王的體現。
而且,所有人還要自稱「奴才」。
在清朝,君主與大臣之間,已完全轉變為「主」與「奴隸」的關係。
這麼說來,歷朝歷代的早朝,最辛苦的不是皇帝,而且陪著皇帝早朝的王公大臣們。
能上早朝、面稟君王的大臣官階都不低。
退朝之後還要去各自的衙門、機構辦差,著實辛苦。
看來,皇帝賜予的高官厚祿也不是那麼好拿的。
【參考資料:《禮記》《為有》《梁書·武帝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