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國慶期間的香港
文革在香港----六七暴動
香港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大陸文革愈演愈烈,中央政府此前確立的長期港澳政策也被激進的「解放香港」路線所取代。1967年5月,親共香港左派在大陸文革影響下,由最初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暗殺、放置炸彈,八歲女童黃綺文及其兩歲弟弟黃兆勳被炸得肚破腸流、死狀至慘,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超過800人受傷。6月3日及6月10日,《人民日報》兩次刊登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社論。 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衝突造成五名香港警察死亡。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7月10日,周恩來傳達毛澤東指示對香港「不動武」。 8月22日,英國駐北京代辦處被紅衛兵放火燒毀。周恩來次日向英國政府道歉。香港市民對暴力行為普遍出現反感。很多不受左派控制的傳媒都反對暴動論,支持政府及警察維持秩序和治安。當中商業電臺節目主持人林彬多次在節目內對鬥委會的目標和行為加以諷刺及貶斥;並以《欲罷不能》為節目名稱,暗諷左派的罷工號召未能成功癱瘓香港。8月24日,林彬離開窩打老道寓所往商臺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兩名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林光海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真假炸彈繼續在鬧市傷人,直至10月之後方才稍為平息。10月底,政府為提高市民信心及製造太平氣氛,推出本土的香港節,抗衡左派的「十一國慶」及右派的「雙十國慶」,左派則以數百大小真假炸彈阻止市民參加。最後,因為得不到市民支持,到了12月中,周恩來向香港的左派下達直接命令停止炸彈風潮,促成持續八個月的六七暴動終結。
六七暴動可算是香港發展的分水嶺,間接促使當時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
遊行示威的左派
左派工會工聯會成立各界鬥委會
中銀大廈上的革命標語激發著左派的鬥志
與警員對峙
用石頭和玻璃瓶襲擊警員
著名左派藝人傅奇和石慧遊行支持左派
街頭朗讀《語錄》
向警察扔垃圾桶
香港商業電臺節目主持人林彬因批評左派暴力行徑在駕車上班途中被縱火燒死
香港商業電臺節目主持人林彬十八樓C座,系香港商業電臺的長壽廣播劇 ,在1968年 7月3號 首播。該劇係為紀念因評論六七暴動,而死於暴徒手的商臺播音員林彬而開,他以前出名敢言。《十八樓C座》也是一樣,藉助劇中人物,向灣仔 「周記咖啡室」發生的事和閒話,諷刺時弊,反映一些香港人的心聲和見解。
林彬被被燒座駕
受傷的市民
動亂中的香港
在1967年12月9日於錦田被槍殺的殉職警員李觀生出殯,家屬悲慟不已。
【圖文來源網際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