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香港歷史的轉折點「六七暴動」

2021-01-14 方略書院

 ◆ ◆

首先,我猶豫了很久,想了想標題為香港歷史的轉折點並不為過,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與香港的初次見面大多來自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香港的繁榮與昌盛,自由與民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心裡。


可是很少人知道這一切的來源就是幾十年前的六七暴動,六十年代的香港跟大陸有過之而無不及,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社會,外國人的高壓統治,殖民者的貪汙腐敗,香港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社會黑幫盛行等等在香港司空見慣,香港的轉變是驚人的,究其原因還是當年的六七暴動。


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就按照大陸這邊的叫法叫「六七暴動」,在香港又稱為六七左派工會暴動和香港五月風暴,支持者稱為反英風暴,開始於1967年5月6日,究其原因有很多個,外部因素有當時文化大革命在大陸展開,香港並不參與其中;前一年的澳門也發生了暴動。


1966年12月3日在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一個小小的警民衝突,引發澳門左派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警方道歉下臺。



澳葡政府出動軍隊鎮壓,導致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傷。


1967年一月澳門發動罷市,大陸方面支持澳門民眾斷絕澳門食水供應。葡萄牙政府最終被屈服,接受左派要求,並一度提出交還澳門。


香港內部因素有香港天星小輪加價一倍引起群眾不滿。




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蒲崗大有街的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慢慢地工潮開始惡化,部分員工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防爆警察到場戒備,但在廠外工人不但沒有散去,還與在場警察發生衝突,二十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還造成多名工人受傷,聆訊後更有8人被判入獄。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為了表達對英政府的不滿,工人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造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澤東語錄》,高喊共產黨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逮捕127人。



由於逮捕人數較多,引起了社會動蕩,許多工人與警察對峙,當局鑑於事態嚴重,當晚宣布九龍實施宵禁,所有警備員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上百人被捕,多人受傷。


1967年5月13日,九龍新蒲崗暴動蔓延至黃大仙東頭村和木瓜灣,大批群眾在街上聚集,暴徒放火燒車及黃大仙徙置區職員宿舍,又闖入新區辦事處和學校搗亂。



當局出動大批英軍和防暴隊鎮壓,又將宵禁時間提前至傍晚6時開始。之後北京報紙稱「港英政府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群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


1967年5月16日,香港的親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



鬥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港督府一度成為集體抗議示威的主要目標。 


其後港府重申要維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請願人數,抗議行動於是轉到中環花園道和皇后像廣場一帶。


 之後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群眾。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1967年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並進一步惡化,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22日,中區的騷亂更加嚴重,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167人被捕。


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運輸。


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後,示威群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於奔命,當局最後要在港島北岸實施宵禁,是香港島在戰後首次宵禁。



1967年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人民日報再次發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論。


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


之後左派的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運輸,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六七暴動於7月以後有惡化跡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時於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是暴亂爆發兩個多月來的第一次。



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還擊,攻入各左派據點。



1967年8月4日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國貨所在的僑冠大廈。


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同時大舉逮捕左派人士,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


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


但當中亦有發現假炸彈。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1967年8月24日,林彬於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


明報社長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51人死亡,當中包括11名警察,一名英軍拆彈專家及一名消防員,802人受傷,包括200名警察,1936人被檢控。


暴動期間共發現8074個懷疑炸彈,以及1167個真炸彈。


暴動期間亦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市民變賣財產離開香港,造成香港的第一輪移民潮,市區樓房價格因此而急劇下滑。


造成股災,導致1967年8月31日的股指跌到了歷史最低收市點數的58.61點。


香港殖民地政府研究六六、六七兩次暴動成因後,察覺到有需要適量調整過時的管治策略。


政府透過主動關心及改善一般市民民生,減少社會不公平現象,同時緩和市民不安情緒及與政府的對立。


政府在暴動結束後一年,即1968年已著手修改勞工法例,大幅加強對勞工的保障。


為改善與市民在地區層面上的溝通,進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於1968年成立民政處(即今日的民政事務總署)。


暴動亦間接催生了香港在七十年代在教育、醫療、廉政、房屋等各方面的改革。


同時政府發現青少年空閒時間缺乏可供參與的活動而被左派招攬。於是決定大量增加文娛康樂活動。


暴動後的1969年12月開始舉辦的香港節,就是當中的一個重要節目,藉以加強青年對香港的向心力。


此外,漁農處(現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在1968年7月開設林務營以解決青少年問題。


香港警隊在暴動中的忠誠及勇敢表現備受讚賞,1969年獲英女皇賜予「皇家」封號,此銜一直保留至1997年6月30日主權轉移。


另一方面,由於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準到市區載客,最終致使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運輸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9座位提升至14座位(1988年增至16座位),對香港公共運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完)

相關焦點

  • 香港故事----「六七暴動」
    香港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
  • 「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
    《繼園臺七號》的故事背景設定在 1967 年香港的「六七暴動」期間,講述了還在英國殖民下的香港,一名大學生、單身的母親與年輕女兒,三人錯綜複雜的感情故事。有趣的是楊凡導演在 1965 年於香港定居,兩年後,香港就爆發了大規模的左派抗爭事件「六七暴動」,楊凡表示這部他籌備十年的動畫長片,正是一封送給香港與電影的情書。
  • 被港英政府鎮壓的香港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於香港爆發。
  • 「六七暴動」50周年 港府未舉辦紀念活動
    (法新社/南華早報/LOOK)昨天是香港「六七暴動」爆發50周年,但港府一如既往,不舉辦任何紀念活動。多名當年被判監的少年犯,至今仍堅持自己參與暴動的原因是「愛國」。學者則認為,他們要翻案或平反的機會十分微小。「六七暴動」發生時,中國大陸正在展開文化大革命運動。
  • 葉健民﹕誰在漂白六七暴動歷史?
    但在我從香港政府檔案處找到的221份遞解建議令中,顯示當中約有三分之一個案所涉罪罰相當輕微。這些廿來歲年輕人只是因參與非法集會、藏有煽動資料、不服從警方指示或蔑視法庭而入獄,被判刑期也不長。以此推斷,不見得這些人當年都是左派紅人中堅分子。 事實上我訪問過不少在六七期間坐過牢的人,很多人都指出在犯事前其實與左派沒有很大聯繫。
  • 【思考】香港正在經歷「文革」?「六七暴動」五十周年了,​正視歷史!
    正視歷史:香港「六七暴動」五十周年作者:陳浩泉1967年5月6日,九龍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工潮,後來演變成「六七暴動」,震驚中外。過去,香港人甚少再提此事,也許事件太敏感,也許傷痛太深,不願回望。甚至,這一段歷史竟在香港的歷史檔案中消失了!然而,歷史不應忘記,也不能忘記。時至今天,「六七暴動」已屆五十周年,半個世紀已如流水,靜悄悄地逝去,當年親歷六七風暴的少年人,如今也年逾花甲了。是面對現實,正視歷史的時候了。正確地說,是早應打破沉默,正視這一段香港的重要歷史,不讓它被湮滅!
  • 1971年國慶期間的香港(視頻)和文革在香港之「六七暴動」(珍貴歷史圖片)
    文革在香港----六七暴動香港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大陸文革愈演愈烈,中央政府此前確立的長期港澳政策也被激進的「解放香港」路線所取代。1967年5月,親共香港左派在大陸文革影響下,由最初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暗殺、放置炸彈,八歲女童黃綺文及其兩歲弟弟黃兆勳被炸得肚破腸流、死狀至慘,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超過800人受傷。6月3日及6月10日,《人民日報》兩次刊登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社論。
  • 記憶香港,老香港人應該知道的香港歷史大事件
    1924年滙豐銀行大廈,現在已經成為香港三大銀行之一。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 20世紀70年代香港離島小漁村。近看小漁村,曬了很多鹹魚幹。1934年油麻地。1927年跑馬場看臺,聚集了很多賽馬比賽的觀眾。1962年街景。
  • 特稿:「六七暴動」與反修例抗爭的「前世今生」
    未來形勢不明朗,上述問題的答案,歷史的經驗也許可以提供一些啟示。      香港示威群眾年輕化的趨勢始於2014年的「佔領中環」運動,暴力化則始於2016年農曆春節的「旺角暴動」。這次示威者口中的「反送中」運動,則是「佔中2.0」和「旺角暴動2.0」版本的複合體。
  • 戴新偉:一個香港文物商的「舊日風雲」
    去年整理出版的《啟功日記》,啟功晚年去香港訪問,也有許禮平的影子,雖然只寥寥數筆,讀許的專欄就知道,啟功在香港期間還與臺灣的臺靜農通了電話,就在許的家裡(見《平生風義兼師友——臺靜農啟功的翰墨情誼》、《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迴風欲到難——記啟功臺靜農相見難》)。
  • 【大事件之:1967年香港暴動】
    上世紀1967年4月13日,香港人造花廠發生一起普通的勞資糾紛,工人要求資方廢除壓榨工人的苛刻條款。在經過20餘天的談判後,失去耐心的資方請港英政府派警察強力介入,打傷百餘名工人,導致矛盾激化,輿論沸騰。隨後,香港左翼團體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和組織香港各界愛國人士,手持《毛主席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抗議。
  • 話當年:1956年香港「雙十暴動」
    對於香港的歷史,很多人都不熟悉,畢竟從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香港就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先是香港島,接著九龍,到1898年又擴張到廣東新安縣屬,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新界」,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
  • 香港大規模遊行呼籲全民反暴力 沿途揮舞五星紅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21日,香港工聯會發起「全民反暴力·守護香港」大遊行。參考消息網2月24日報導 港媒稱,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21日發起「全民反暴力·守護香港」遊行,譴責年初一旺角警民衝突事件示威者行為,表達反對暴力聲音。
  • 駱惠寧:香港國安法是香港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點
    新華社香港7月1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1日在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系列活動啟動禮」時表示,事實證明,中央真誠為香港好、為香港同胞好,對香港整體利益和香港同胞根本福祉抱有最大關切。
  • 【史海鉤沉】中國歷史上的「隨國」
    華夏文明五千年,大小國林立,歷史上又留下多少隨國呢?
  • 專家:香港暴力行為觸犯香港多項法律,或可構成「暴動罪」
    專家:香港暴力行為觸犯香港多項法律,或可構成「暴動罪」 有專家指出,近期發生在香港的一系列暴力行為不斷升級,觸犯了香港的多項法律,社會危害性十分嚴重,法律後果十分嚴重。
  •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香港色情業:​被孤立的小姐
    在香港,無論是「小姐」,還是開按摩場所的老闆,抑或是夜總會女強人,都在為「人生實難」這4個字做註腳。其實,剝離職業的道德色彩後,多數人的生命狀態,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們窺探這一行業時,如果心跳能在「色情」兩字處減一下速,或可多看到香港的另一面。​  ​本文只是香港色情業的一個剪影,它不可能賅括該行業全貌,更不是為色情業鼓吹。
  •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香港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點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新聞中心 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
  • 很多香港電影裡面,警察自稱「香港皇家警察」,這是什麼原因?
    愛看香港電影的朋友,應該都有注意到,裡面很多警察辦案時都自稱是「香港皇家警察」。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需要強調的是,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皇家香港警察」,「皇家」是一個頭銜應該放在最前面才對,這一點透過香港警察警徽上面的英文"Royal Hong Kong Police"就能看出。這是香港未回歸之前警隊的名稱。
  • 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國人暴動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有由盛轉衰的過程,而西周由盛轉衰的最重要標誌是國人暴動。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國人暴動中的「國人」並不是指全國的人,在周朝,城市通常要建兩座城牆,從內到外分為「城」和「郭」,城內的人被稱為「國人」,城外的人被稱為「野人」或者「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