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香港: 維港鐘聲曾經敲響的那些陌生記憶

2021-01-10 剛行路上

關於香港的一切記憶都是從影視劇 ,而踏足香港也成為一段很長時間以來的夢想。

五年前到香港,依舊是獨自一個人,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一切....

似乎體驗了陌生的感覺,就足以告訴全世界自己來過一樣,於是正如五年前一樣一個人來到這個 維港鐘聲夜夜敲響的香港鐘樓。

因為陌生,多走了很多路,總算來到這個標誌性的地方。

如今再來,似乎變化很大,相比於五年前,這裡變的更加乾淨,或許是比五年前來的早點,所以人反倒沒有之前那麼多,也是安靜很多。

m姑娘,姑且這麼稱呼吧。是我當時從維港碼頭準備過去的時候,問路認識的。作為來自葡萄牙和中國混血兒,普通話說的並不差,非常熱情順路帶著我一起走到香港鐘樓。

關於鐘樓,除了一些資料上知道的之外,她講了很多關於這裡不為人知的故事。

她的爺爺最初從葡萄牙過來,鐘樓這裡就是他曾經辦公的地方,於是她們幾代人也就和這裡有了息息相關的故事。

當然她的爸爸媽媽也是在這裡認識,而被爺爺反對,差點就從這裡離開香港,走向遠方。

於是,她自己也陪著爸爸媽媽來到這裡很多次,一起回憶起當年那些不大不小,卻令人深刻記憶的家庭故事。

而她從小也住在附近,習慣了碼頭上的汽笛聲,喜歡夜晚,黃昏下去看維港的美景。

尤其是當年大銅鐘在的時候,每到夜間,報時聲可傳達數裡之外,清越悠揚的「維港鐘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如今再來,m姑娘早已離開香港,遠嫁她國,似乎也很久沒有回來,一別五年以後,再次回來發現居然在也無法聯繫。就如同當初離開,留下的一個聯繫方式,最後在輾轉之中,無意間下丟失的無影無蹤一樣。

香港鐘樓廣場依舊每天來人來往,不同的人,或者同樣的人,散步的,唱歌的,旅遊的,拍攝的....,溫情的夜能夠容難百川,也可以讓記憶封存。

無論曾經遇到的怎樣的陌生,至少在旅途中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回憶,正如離別時說過,有緣再見!有緣或者沒有,其實都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都曾經是陌生人,只是片刻裡有過溫暖的回憶。

圖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勿改動,商業用途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香港,符號之外的記憶
    修建於1958年、不滿50年的歷史,沒能保住天星碼頭在這個國際商業都會的地位,但48年從這裡駛出、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天星小輪,48年迴蕩在中環的沙啞鐘聲,卻成了整整一代香港人無法磨滅的集體記憶。    最後一天,原本15分鐘一班的天星小輪,加開到6分鐘一班。往返港島與九龍的渡輪,全天共發送300班,搭載了15萬尋找回憶的香港人。
  • 記憶香港:維多利亞港,總能讓人情不自禁
    我想聽過或沒有聽過「東方之珠」的人都會知道「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港(英語: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來香港,維港成了必到之處,自然而然,這裡就成了我們見證愛情的地方
  • 香港維港日落美不勝收
    9月22日黃昏,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匯聚眾多遊客,欣賞日落維港風景。位處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地標,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維港兩岸的高樓大廈更是見證了香江的傳奇故事,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光臨。
  • 國風秦韻90:讓新年鐘聲敲醒靈魂深處的記憶
    國風秦韻90:讓新年鐘聲敲醒靈魂深處的記憶十幾歲的懵懂少年,往往瞧不起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和智慧。這樣的幼稚和狂妄,正是走向成熟的前奏曲。以搶劫為生的山匪海盜,可以憑藉先進武器和高新科技工具實現一夜暴富,這卻是「盜亦有道」的「術業有專攻」。
  • 二十年,香港回歸和何留鐘樓的秘密終於被揭開
    等待著那個時刻——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上崗」,英國士兵「下崗」,英國國旗降下,五星紅旗升起,熟悉的共和國國歌旋律響徹整個香港。今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二十年前的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從英國手中,恢復行使香港主權!多少人的期待化成淚水流淌、多少代人期盼終成真章。讓我們一起再回味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 香港星光大道三年後重開 續寫一代遊客的「香港記憶」
    這個位於香港尖沙咀海濱花園的海濱長廊曾經是九廣鐵路的其中一段路軌,從2004年4月被修建成星光大道後,就成了當時赴港旅遊的地標。用現在的話說,是遊客不得不「打卡」的網紅寶地。香港著名景點星光大道自2015年10月起關閉進行優化工程3年多後,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1月30日舉行「星光大道」重開典禮,並宣布將於1月31日重新向公眾開放。
  •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左四)與特首曾蔭權(左三)等人共同主持開幕禮。
  • 倫敦大本鐘新年鐘聲重新敲響
    中新社倫敦1月1日電 (梁詩卿 張平)英國著名地標性建築——大本鐘1日凌晨敲響2020新年鐘聲。這是自2017年大本鐘開始修復工程以來,第一次敲響迎接新年的鐘聲。零點整,12記響亮的鐘聲響徹在節日煙火綻放的泰晤士河畔,河畔沿岸守候觀望的人群發出陣陣喝彩聲。建於1859年的大本鐘以準確報時聞名於世,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鐘聲已為倫敦準確報時157年。
  • 遊記:九龍寨城,香港曾經的記憶
    九龍寨城,可算得上是香港的歷史記憶了。在維多利亞港,我又拉上行李,走到計程車等待區,坐上計程車,趕赴位於香港九龍城東頭村道和東正道交界,鄰近侯王廟的九龍寨城公園。下車的地方,是四方磚柱築起的東正門,灰白的顏色,透著歲月的滄桑。
  • 香港打造維港美景 帆船酒店構思浮現
    中新社香港5月9日電(記者 梁今)香港特區政府銳意打造維多利亞港景觀,除了國際金融中心、中銀大廈、香港會展中心等傳統建築地標外,一些新地標建築的構思正在逐漸冒起。  據港媒披露,香港大型地產發展商長江實業位於北角油街臨海的大型酒店住宅綜合發展項目,計劃打造為「香港版的杜拜帆船酒店」,以揚帆中的帆船作為設計概念,可望成為香港的另一個新地標。
  • 「天星小輪」 遊走於維港兩岸的百年輪渡
    其實,前者指的是坐在車內去不同的地方,那些「任由流水般車子奔馳的街道」就是「河」;後者倒是的確與船有關。然而奇怪的是,羅孚發現,對於港島和九龍之間的輪渡,很少聽人說成是「遊船河」。這大概是因為,在人們心中,這段僅十分鐘左右的輪渡,有它獨有又親切的名字——「天星小輪」。「搭乘天星小輪遊維港」不僅是香港人的美好記憶,更被美國《國家地理旅遊雜誌》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
  •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2016-12-15 09;12月25日,港英當局宣布投降,香港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3年零8個月」。
  • 天星小輪:擺渡維港,往返百年
    維港渡船上的遊人和白領 維多利亞港,隔開了香港最繁華的尖沙咀與中環一線。 清晨6點30分,蘭桂坊的喧囂剛剛散去,旺角的霓虹燈熄滅不久,伴隨著維港的汽笛聲,首班天星小輪,已經在藍天碧海之間穿梭。
  • 香港維港兩岸最長海濱長廊貫通
    這段海濱長廊把金紫荊廣場、會展中心、添馬公園、中環碼頭、港澳碼頭、上環海濱、中山紀念公園和石塘咀串聯起來,成為港島又一道靚麗風景線。新近貫通的海濱長廊位於灣仔新填海土地,長約560米,寬約六米,屬優化灣仔海濱項目的一部分。從新的海濱長廊可眺望中環及尖沙咀一帶,是欣賞維港兩岸核心商業區日落景致的最佳位置之一。圖為市民利用新海濱走廊上的公共家具進行鍛鍊。
  • 煙花和倒數聲中香港喜迎2019年
    新華社香港1月1日電(記者朱宇軒)「5、4、3、2、1!」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人們歡欣倒數。圓形、半月形的煙花在維港上空依次綻放,絢麗如夜空中的「萬花筒」。1日零時,跨年的鐘聲敲響,香港在璀璨煙花和閃耀燈光中迎來2019年。  林先今年特意和妻子、女兒從佛山趕來香港,參加這場盛大的跨年煙花活動。
  • 記憶香港:駐港英軍的歷史沉浮
    而後,清政府與英國又先後籤訂了《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與新界割讓,「東方之珠」香港就這樣被劃歸英國所有並開始了其長達157年的「離家」生活。佔領香港後、英國將香港作為其繼續侵略中國的跳板,駐港英軍在鎮壓香港人民抗英鬥爭的同時甚至還曾北上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1941年12月8日,日寇入侵香港;12月25日,港英當局宣布投降,香港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3年零8個月」。  日前,一部全長300分鐘的紀錄片《香港大淪陷》在香港首映,再現日軍在香港的種種暴行,揭示香港被日軍佔領期間市民所經歷的磨難,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日的事跡,全景呈現香港淪陷時期歷史。
  • 記憶香港:從啟德機場到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發展可以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為分界點,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97年之前,香港憑藉其港口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 合肥:與雕塑有關的記憶
    原標題:與雕塑有關的記憶我們這座城市發展得太快了,快到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徹底了解其中的一些標誌性的東西,比如雕塑。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雕塑對於上世紀90年代的合肥人來說,還顯得既陌生又欣喜。一些不算舊的雕塑作品消失了,但更多新的雕塑作品在不斷立起,為這座城市注入縷縷文藝氣息。
  • 香港擬增設兩條渡輪航線 讓乘客欣賞維港風景
    香港擬增設兩條渡輪航線 讓乘客欣賞維港風景 2018-08-28 10:53: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